“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江苏农牧学院为例

2020-01-09 13:18黄黎容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本院专业技能倡议

■黄黎容,吴 双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着力构建中国与东南亚、东北亚、中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区域的合作大通道,推动各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广泛深入持久的合作,构建强劲有效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实现人类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这一宏伟的倡议,不仅彰显了我国在世界领域的大国风范,也进一步突出了英语这一全球通用语言的重要性。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也越发频繁,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为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极大的机遇。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更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契机,肩负起为国家培养优秀英语人才的使命。

一、江苏农牧学院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解本院在校生和“一带一路”倡议英语人才需求的匹配程度,探索最适合本院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选取了本院重点品牌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一带一路”倡议仅仅停留在“听说读”这一层面,对它的内涵和意义知之甚少,有部分学生竟然觉得自己学习的英语和这一战略毫无联系,他们认为来校是学习专业技能的,英语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和择业关联甚微。“一带一路”倡议所需要的是既熟练掌握外语又专业技能出众的复合型人才,而此次调查结果却显示我院的学生与“一带一路”倡议所需求的高水平、高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相差甚远,因此迫切要求我院对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高职院校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发展前景和需求特点

(一)发展前景

“一带一路”倡议主打交流与贸易,语言是这一倡议的先行者。英语作为全球范围内普及程度最深最广的通用语言,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倡议中的英语并不是简单的“书本英语”“应试英语”,它更侧重于和技能的结合,也就是我们说的“专业英语”。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们国家不缺乏懂英语、精英语的人才,一旦遇到对外交流时,能够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固然重要,但是要通过交流产生利益,这就需要“精通英语”的专业技能人员去做专业的事,纯英语或纯专业技能已无法满足全球经济化的需求了。因此,当前我国急需的是大批专业技能出众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兼顾翻译和工匠的作用,出色高效地解决涉外交流中的各种难题。

(二)需求特点

从本院角度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涉及的领域有农学、食品、电商、贸易、机电等,若要将他们打造成复合型英语人才,必须要从“三合一”的角度去培养。一是深厚扎实的专业功底,二是口若悬河的英语水平,三是具备出色的团队合作与随机应变能力,将英语熟练应用到专业技能当中,通过高水平专业技能和语言技能,高效地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企业间的互动与发展。只有具备了这三点要求,才算是真正匹配“一带一路”倡议的排头兵。

1.英语与专业知识的互融

复合型英语人才,必须是以英语技能傍身的专业人才。通过对英语基本技能的高度掌握,进而熟悉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先英语后专业”,公共英语——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只有将英语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高度结合,才能实现二者的融会贯通,才能在“一带一路”舞台上大展身手。

2.英语与专业知识宽广度结合

“一带一路”倡议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既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外,还必须是专业技能方面的“佼佼者”,这给农业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往往报考本院的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是以涉农企事业为主,很难会遇到涉外的工作机会。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给本院学生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学好英语的机会。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以英语语言表达或展示,在国际事物中用英语解决各种专业难题,利用英语的宽度去拓宽专业知识的深度,提升自身专业综合素质。

三、当前江苏农牧学院英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英语人才要求的逐渐提高,本院也对英语教学做了顺应潮流的改革,但依旧延续“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培养的英语人才优势薄弱,能力参差不齐,难以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大显身手。

(一)教学方式未能推陈出新

教学方式对人才培养起主导型作用。本院英语课程一直倡导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但是高职学校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兴趣淡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教师又要在相应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启发式教学很难顺利推进,只能继续沿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于教师而言,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使他们逐渐失去了改革的动力;于学生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长期占据主体地位的模式已毫无吸引力,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厌烦和疲倦,更别说学习效果了。本院英语课程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思维反应能力培养不足,学生缺少英语技能运用的社会实践。“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外向型的开放倡议,主打交流与合作,英语的“听”“说”显得极为重要,而当前的课堂教学显然与这一要求存在着差距。

(二)课程设置未能与时俱进

目前,本院动物医学专业开设的英语课程有公共英语一、公共英语二两门基础课,统一于第一学年开设。“一带一路”倡议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具备基本的国际交流能力,公共英语课程的内容广而多,主要包含常用口语训练、精读课文、泛读课文、中学语法回顾、常见应用文写作、阅读理解等,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联的内容甚少,再加上课时有限,使得教师无法从教学角度按照“一带一路”的要求加强英语的国际化培养。学生迫于期末考试和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的压力,加上缺少商务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日常训练,他们难以对英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了解和消化。在国内,本院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可以说是遥遥领先,而一旦遇到涉外交流,往往会呈现出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尴尬局面,与国际接轨的英语人才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评价是对一门课程授课过程的衡量,考核是对一门课程授课结果的检验,一门课程的考评是教师对如何上好该门课程的过程思考和经验总结,学生对如何学好该门课程的心得体会和努力方向。本院对英语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40%)、期中考核(30%)和期末考核(30%)相结合的百分制考核方式;采用师生互评、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它所要求的是学生所具备的技能能否得到国外市场的认可,而非“个人自扫门前雪”了。当前考评体系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既无法使学生结合英语发挥专业优势,也束缚了学生拓展课程之外的涉外技能的动力。因此,本院学生在英语课程上已习惯于“大一啃书,大二扔书,大三不识书”,只要完成大一的学习任务,大二大三就与英语彻底无缘了。其实英语和专业课一样,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技能,一种今后他们走向工作岗位赖以生存的技能,只通过施教受教主体与课程得分去衡量评价技能,对培养顺应时代特色的高技能英语人才是不利的。

(四)英语教师队伍缺乏实战经验

本院英语教师基本毕业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专业功底深厚,教学基本功扎实,长期承担着全院每年几千名大一学生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为本院英语水平和等级考试通过率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台,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由于绝大部分教师一直致力于教学一线,在商务口语、外贸英语的实战经验上较为欠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想培养出专业技能优秀的英语人才,对于英语教师来说,自己先要成为这样的典型。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苏农牧学院英语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一)革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本院英语教师应根据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1)结合“一带一路”的倡议要求,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云课堂等,丰富教学资源,实现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学习英语,学生即使不在课堂,掏出手机打开电脑,都能随时随地学习英语,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2)积极营造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能够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口语训练,加强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邀请本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们和本班级学生共同参与,设定若干涉外情景并抛出若干个问题,本院学生为中方,留学生为外方,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都能切身参与进来,感受真实的“一带一路”。为了检测学习效果,可以让留学生作为评委为每组中方学生打分,这样既有效调动了学生对英语的积极性,提升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效果,也增进了中方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友谊,还能促使他们在课后继续保持互相学习交流的良好势头,以学会友,以学促进。(3)“走出去,请进来”是“一带一路”总体开放倡议,我们的课堂教学亦可如此。首先加大实训、实习的教学力度,为学生创造理实一体化平台。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当地“一带一路”国家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让学生去了解英语作为母语国家的人的发音习惯、文化习俗、日常禁忌等知识,锻炼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可以定期邀请这些公司的高管走进课堂,给学生们讲解“一带一路”的利好政策、就业机遇、人才要求等,激励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4)建立和谐奋进的师生关系。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单独建立班级英语学习QQ群、微信群等方式,实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动态,如每学期举办一个每日英语学习打卡活动并对每一位打卡学生的情况做简要点评,对那些一学期每天坚持在群里打卡的学生,在期末应给与相应奖励,点燃大家学习英语的热情。

(二)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迎合“一带一路”倡议要求,提高本院英语人才的综合实力,满足市场需求,对现有课程体系和内容优化已迫在眉睫。首先,应加强英语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在第二和第三学年适当开设商务英语、英语国家概况、国际礼仪、英语口译等实用考查课程或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提升他们的英语职业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个人素养都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其次,应充分考虑学生今后的工作需求及实际使用情况,在今后的教学内容上应加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联系,适当加入“一带一路”相关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搜集相关视频资料,介绍“一带一路”的相关政策、已取得的成果、最新动态,以及沿线英语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动态等,引起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最后,第二第三学年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可以在本院重点专业里建立试点班级。专业英语是对外传播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某种程度上比公共英语更具备实用性。开设专业英语宜在学生已修完某门专业课的基础上进行,一来是对已学专业课的巩固与提升,二来激发他们对专业英语实践的主动性,走上工作岗位后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进行无障碍涉外交流。

(三)建立多渠道课程考评机制,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

(1)在原有课程考核基础上每学期增加口语测试,将测试分数以相应比例纳入最终期末成绩内。“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口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日常教学和考核中有必要加强口语的训练。口语测试的内容可以根据年级分为日常交流、专业技能、职业规划三个不同方面,要做到口语熟练,必须“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也无形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英语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兴趣。(2)建立英语等级证书+涉外职业技能证书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培训,发展除自身专业以外的其他涉外职业技能,如报关员、口译、外贸跟单员、涉外会计、涉外文秘、英语导游资格等,使他们掌握就业择业的主动权。(3)建立校企双项测评考核机制,学校为学生成绩打分,企业为学生业绩打分,围绕市场和企业办学,大力发展英语人才“订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打造同时具备语言技能+专业知识的符合型人才,实现学校名誉企业效益双丰收。

(四)加强师资建设,培养英语能力加专业能力兼具的全能教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培养国际化英语人才,首相要加强对英语教师能力的培养,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为英语教师提供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特别是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课程培训,加强本院与海外高校的联系,有利于他们拓宽视野,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英语教研室可以和各专业课教研室进行联合备课交流等活动,英语教师应向专业课教师虚心请教,也可以和他们一起进行某门课程的双语授课,逐步培养自身的跨专业语言应用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多地安排英语教师赴企业参观实习,锻炼他们的口语水平,提升实践经验,做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有力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努力成为兼具英语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全能教师,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特别是给高技能英语人才提供了更为绚烂的发展舞台。高起点也意味着高要求,高职院校应紧紧抓住这一发展契机,根据其要求,革新教学方式,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多渠道课程考评机制,加强师资建设,才能立足于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才能满足职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才能真正推动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本院专业技能倡议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专业技能库建设初探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Happy Afternoon Tea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