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究

2020-01-09 16:14赵卫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汉语言师范生儿童文学

■赵卫华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赏读的文学作品,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洋溢的童趣、优美的语言为儿童打开一个奇妙的世界,使儿童受到情感的熏陶、美的濡染和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的培养。因此,它成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对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认识和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化”[2]特征更为凸显,语文教材内容进一步调整。作为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师资的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是将来的小学语文教师,他们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将面对儿童教育以及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因此,对师范生个人来说,儿童文学是其必备的知识结构,对儿童文学的综合运用也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高师院校儿童文学课程建设也提出挑战。

一、高师儿童文学课程现状分析

(一)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与儿童语文教育实践严重脱节

据不完全调查,高师院校儿童文学课程内容主要局限在基础文学理论研究、文本研究、作家作品研究以及创作论研究等这些方面。对于如何将高师儿童文学研究与儿童语文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涉及较少。儿童文学教材是课程内容的直接反映。自2000年至2012年,全国共出版《儿童文学教程》《儿童文学概论》之类的教材36种,之后也有大量教材出版。其中,王泉根、朱自强、方卫平、李莹、郑荔、王晓玉等的教材尤为突出,他们不仅为儿童文学教材的编撰规范做出了应有的探索,也为教材的优化提供了良多的启示。其中,代表性的有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其教材基本上就是从儿童文学的本质论、特征论、创作论、读者论、批评论、文体论等层面展开,其内在逻辑则是文学基本原理在儿童文学上的演绎。其价值指向学生儿童文学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的传授与理论提升,旨在提高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与儿童文学现象解读与赏析的能力,但未突出师范培养目标。

(二)教材的层次性不明

儿童文学教材种类虽多,但没有科学合理的针对性。专科生、本科生,甚至不同专业大都使用同一种教材,教学程度的把握全在于教师个人,由此而产生的随意性就可想而知了。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由于没有适合各层次各专业的教材,因此本科、专科、文学院、幼儿教育学院、教育科学院使用教材随意,甚至相同。由于缺乏规范化的教材,因此也导致了儿童文学课程培养目标的混乱和无序。

(三)师范生的儿童文学应用能力不足

师范生的在校学习是为了工作应用,教育实习既是实践性课程,也是检验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平台。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均在小学进行语文教育实习,通过对2014级、2015级实习生的调研和访谈,发现师范生在教学中有关儿童文学存在以下不足:(1)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够,学生对于优秀的儿童文学的作家和作品很模糊。(2)文学鉴赏能力较低。对儿童文学作品理解粗浅。(3)在教学中,不能突出儿童文学作品文本的个体特点,教学策略单一。(4)写作能力较差。对于儿童文学的一些基本文体,不能很好地根据儿童的审美要求来创作编写。以上几点不足,导致实习生教学时,教材理解深度不够、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不能有效地引入课程资源、课堂容量不足,特别是文本学习缺乏差异性、儿童情趣不足,课堂教学无生气。

基于这种现状,反思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存在对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培养不够的问题,最突出的是与基础教育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结合欠缺。

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高师儿童文学课程目标未有针对专业的细化。现阶段,其课程目标均指向儿童文学学科素养培养的方向。为解决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与基础教育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结合欠缺的矛盾,亟需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目标的定位。

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幼教师的《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统称为《专业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能力为重”的专业发展基本理念,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能力要求,同时在“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要求加强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能力培养。“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此,教师教育课程应当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培养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其核心就是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应进行以增强师范特质为导向的课程建设[3]、强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实践体系[4]。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修养,更重要的是还要把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转化为教学能力,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范应用性的引导,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实践

(一)准确定位课程目标

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语文教师,与综合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儿童文学课程目标也应突出师范性。即师范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儿童文学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具备学科素养;同时能够以儿童文学的视野审视基础教育语文学科中的儿童文学教材内容、掌握适于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具备教学能力。

(二)优化课程内容构架

1.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的课程内容

儿童文学作为一门课程,其中儿童文学的学科基本理论、文体论被关注较多,大量的儿童文学教材也将其列为必要内容。但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涉及不多。作为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内容建构上,以师范生培养目标为方向,应增加教育教学实践内容。根据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入选情况和教学目标,可以增加师范生以下实践学习内容: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儿童文学作品范读、儿童文学不同文体教学。相应的,急需有供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用的儿童文学教材。

2.与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论课程板块优化衔接

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诸多课程合力的成果。有中文专业的学科专业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以及必不可缺的教学论课程,这些课程对师范生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知识到教学能力的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并未将儿童文学纳入到此课程体系之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近年来课程内容逐步细化,并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板块。其中不同文体、教材分析等内容,可考虑将儿童文学教学实践内容与其整合,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设置、前后衔接和开课计划做到有序优化,强化落实儿童文学师范培养目标。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个人要求,必须结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梳理明确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教学目标。从儿童文学的文本形式特征把握、语文能力方面具体要求的明确、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合理选择等,都必须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衔接整合。

(三)强化教——学——行的教学体系

因对儿童文学师范性培养目标认识不够,长期以来,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学习以知识记忆为主,课程考核内容主观实践性未凸显。这样的后果就是师范生儿童文学综合应用能力不足。为弥补不足,在教学中应增加学生“行”的环节。所谓“行”,借用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5]中的“行”,指的是围绕以儿童文学课程学习为目的,开展的各种实践学习活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自开设儿童文学课程以来,对学生“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内容包括:儿歌、儿童诗的诵读、其他作品范读、儿童绘本创作、语文教材中选文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训等。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立足儿童文学作品实例,坚持案例教学,以某个教学点为核心,将教师的理论讲解、学生的知识学习、问题分析、明析教学思路、教学实践落实等形成完整的小体系,突出高师生的儿童文学教学意识提升和教学应用能力的提高。

(四)引导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方向

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多为中文学科,为提升儿童文学课程综合运用能力,有必要对师范生的论文选题进行方向性引导。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经过师生共同努力,2017年度—2019年度,完成儿童文学领域毕业论文35篇,其中儿童文学理论研究3篇(以《鲁迅的儿童观及其形成》为例);儿童文学作品分析16篇(以《金子美玲儿童诗的主题探究》为例);特别是其中有关儿童文学作品教学16篇(以《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为例)。通过这些论文写作,学生能对儿童文学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读、巩固儿童文学相关理论,并结合实习期间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进行自己的思考,形成结论,观点正确。从论文质量看,以上35位同学达到儿童文学课程学习目标。但文学院三个年度毕业生人数总数多,儿童文学方向论文所占比例过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创新扩大论题范围。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学生的儿童文学课程学习中,带领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扩大作品阅读量、教给学生作品鉴赏的方法、探索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

(五)加强对高师生“童趣化”素养的培养[6]

小学语文教师“童趣化”教学风格,借助情景创设、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让学科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童趣化”是教学的基础,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一种必需素养。所谓“童趣化”素养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对文本的儿童文学特征有鲜明的认识,能以儿童文学阅读和学习的策略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学习过程充满文本的个性色彩,进而引导学生感受儿童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对师范生来说,“童趣化”素养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有效阅读量的扩大。在儿童文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决定着师范生的视野,特别是经典作品以及21世纪的优秀作品。高质量地鉴赏作品和儿童文学理论的把握深化相辅相成,同时能丰富日后教学的课程资源。建议儿童文学任课教师能为师范生开出有质量的阅读书目,并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2.教学实践中突出文本特色。儿童文学之所以吸引孩子,是因为充满童趣。在教学实践中,紧紧围绕“童趣”二字,挖掘不同儿童文学文本独特的童趣内涵,凸显文本特色。儿歌突出语言的明快韵律、儿童诗突出美好的情境、儿童故事突出生活中的感悟、童话突出神奇的想象和美好的情怀、儿童散文突出语言之美,寓言帮助儿童情意的健康发展。总之,在多种多样的文本阅读和学习中,让儿童文学作品绽放美丽的神采。

3.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有带入感。新课改的理念核心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儿童文学文本的学习中,情境化是重要的教学策略。儿童的思维发展、感知、语言表达、情感体验无不是在文本情境之中进行的。作为师范生,从教学设计的实践到教学实训的落实,始终要有这样鲜明的意识,让儿童进入到阅读活动之中、进入文本呈现出的奇妙世界之中。

四、结语

现阶段,儿童文学只是作为当代文学范畴内的一门课程,作为通识性的课程,专业针对性较弱。近年来,随着高师院校的课程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一些高师院校强调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学前教育的强势发展和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都对儿童文学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文学必会在不同的领域提高课程的专业化程度。汉语言文学专业只有在培养高师生儿童文学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强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培养高师生未来从事语文教学教的职业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改推进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

猜你喜欢
汉语言师范生儿童文学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