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融入思政课探析

2020-01-09 16:14陈璐佳曹俊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思政院校

■陈璐佳,曹俊萍

(新疆教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职业素养包含个人在职业活动中具备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责任意识等内容,是个人思想意识通过职业活动体现出来,具有一定职业特性的行为规范。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参与实践,其中人的职业生活就是社会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个人职业生活充分发展和社会环境有序健康的必要前提。作为为社会培养与输出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关注点,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分析

教育要注重针对特定的受教育群体,从客观现实出发实现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首先从学生自身的条件出发,立足具体实际,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高职学生缺乏正确思想观念的引导

大学时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念成型的关键阶段,关于人生目的的思考与探索决定了人生道路的选择。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中思考人生的价值,人只有在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自身创造更多的价值。面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群体,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提升职业素养对学生科学看待自己的人生之路,在未来职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判断,是当今高职院校打开提升职业素养大门的总钥匙。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如不重视则会造成人才培养素养不均衡,严重阻碍职业教育的发展。

当前大多数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最主要的原因大多都是“加班累”“待遇差”,学生年龄分布多数集中在相对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00”后。有部分学生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观念,常常表现为过分强调自我,没有吃苦耐劳精神,经常存在“怎样能多挣钱、住上大房子”这样高质量生活水平的空想,却没有扎实苦干、勤恳沉稳的精神。这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应该高度重视却容易忽视的问题,职业素养中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正是在思政课教学时刻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分离

高校教学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在具体实践中,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也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目前高校思政课都设置了实践教学课时,但是针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责任意识方面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教学内容较少。而在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课程中,往往多集中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提升,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实践教学内容,这种学校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分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体制不健全的鲜明体现。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势在必行。当前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的目标,在转变学生就业择业创业观念、全面提升从业者职业素质方面有所作为。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方面通常没有交集,采取的是独立分离的教育路径,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让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职院校中不能得到有效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应融入到大学思政课中。

(一)我国职业教育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视

2018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视频会议的召开,为我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领域提供了指路明灯。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总结以往教育成果与不足的基础上,将中央决策部署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中扎实推进,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书写了新篇章。会议提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抓质量,聚焦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始步入黄金时期,制造业、服务业和部分新兴产业等领域多为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性人才,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能力提升必然也能获得社会更高程度的认可[2]。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阶段召开的会议,正彰显着我国职业教育备受重视、亟需完善,需要补齐短板环节,为满足服务人民的职业需求要在职业素养提升上下功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要指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以上方针政策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增添动力指明方向。

(二)思政课在学校德育中重要作用的体现

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是提升职业技能的重要思想保障[3]。作为为国家和社会提供高水平、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步入社会后不能很好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创造人生价值,也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如何培养出志存高远、德才兼备、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合格大学生,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

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日臻成为具有独立思维和形成完整人格的生命个体的时期,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甚至可以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为满足社会大量的专业技术性人才需求,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培养出“品”“技”兼优的人才。未来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职业生活中“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等职业道德是具有普遍性的。对于在校有着最终就业现实目标的大学生,教师利用思政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提升职业素养,将来顺利走进职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融入思政课的路径

高职院校在探索将培育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融入思政课的具体实践教学中,如何实现思政课德育目标与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机融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加强高校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改革。

(一)注重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思政课作为高校公共课程其教学内容相对学生专业课而言较为宏观,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价值观念的培养等教育内容对于基础相较薄弱的高职学生而言,理论性阐述过强会导致学生的理解难度加大,觉得内容枯燥无味,从而造成失去对思政课学习兴趣的不良影响。思政课作为能够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较强指导性意义的课程,从高职院校大学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思政课丰富的教学内容,以职业素养教育为入手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强课堂趣味性,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当前思政课课堂教育依然是高校思政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模式之一,职业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也需依托这一主要载体。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引导者,应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法。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要求,在思政课具体教学内容上多运用实际教学案例,即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设置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案例进行探讨,真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使职业素养提升的思想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二)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与职业素养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分离的问题,在上文中已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不进行赘述。基于此种情况,当前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实际,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增设职业素养培育内容,如学生可通过兼职、实习等途径体验职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找寻提高职业道德意识的路径,为未来的职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此外,高职院校还需加强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注重职业素养,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求实践教学中学生专业技能素质与职业素养的双重提升。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思政院校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