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洒深山富万家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大别山区产业扶贫纪实

2020-01-09 23:41杨宇航农业科技报
中国农村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试验站茭白贫困户

文/杨宇航 农业科技报

大别山是安徽省贫困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大、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成立后不久,就将安徽的大别山区列为产业扶贫的重点区域。近10年来,由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牵头,组织本体系及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和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的有关专家,长期坚持深入大别山贫困山区蔬菜生产一线开展产业扶贫,使山区许多乡镇的蔬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优,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为贫困县脱贫摘帽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浒村是岳西县的一个小山村,从山外进入新浒村,恰有《桃花源记》中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感。郁郁葱葱中点缀烂漫山花的“神马峰”下,是大自然赋予新浒村的宝贵盆地。勤劳质朴的新浒人守着这份土地,但也一直未能摆脱贫困。2012年,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在充分调研、分析、商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保障青山绿水生态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发展高山蔬菜产业的建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志愿回村创业发展的王世遐在家乡流转了400亩土地,成立了岳西县山水间种养专业合作社。为了有效解决合作社技术力量薄弱问题,他先后安排胡刘国等两名种菜能手到合肥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免费学习,同专家一道从整地、催芽、播种、育苗、定植到肥水管理,边学习边操作,系统掌握各项技术。如今这两名种菜能手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多年来在合肥综合试验站的技术帮扶与指导下,合作社更新种植品种,创新种植模式,如实行瓜菜轮作间作套种、幼年茶园间作瓜菜、改四季豆、瓠瓜“人”字架为“拱棚架”栽培等等,连续几年实现了增产增收,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新浒村村民胡发文原来住在危房里,一贫如洗,自从加入了合作社,负责蔬菜生产和销售,工资加土地流转年收入近4万元。胡发文的脱贫之路是合作社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如今,山水间种养专业合作社不但成为岳西县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还是产业扶贫的排头兵。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5户,548人通过劳务用工、土地流转、利润分红等实现脱贫。看着当年的蓝图逐渐变为现实,看着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村党支部书记王业焰说:“多亏了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的真帮实扶,是他们让我们新浒旧貌换新颜。”

看到新浒村的发展变化,邻近的毛尖山乡板舍村也想发展意蔬菜产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主动为他们提供规划、提供技术支撑、提供营销服务。为了把该项工作落到实处,通过狠抓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巡回指导、技术传帮等措施,确保技术措施落地。几年来在该村共举办培训班12期,培训1010人次,印发技术明白纸2500份,建立示范基地50亩、培养合作社自己的技术人员5名,村民科学种菜意识和科学种菜水平明显提高。现在该村建有蔬菜基地500亩,年产菜近2000吨,销售收入达到420万元,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

地处深山的马石村,虽然有着秀丽迷人的风景,经济发展却非常落后,人们终年辛勤劳作,也仅得温饱,这里平均海拔700米以上,气温偏低,不利于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的生长。围绕“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思路,体系专家指导马石村的民意茭白专业合作社建立示范、试验基地,解决种茭繁殖及栽培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带领群众大力发展茭白产业。目前,茭白种植已经成为马石村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全村茭白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总产值达700万元。“如今一提马石村,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原来贫穷落后的村貌,取而代之的是姚河有名的‘茭白村’,又白又嫩的马石茭白已成为一张绿色名片,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大大改善,幸福指数连年攀高。”姚河乡马石村党支部书记廖远清高兴地说。家住在马石村的储德文,50多岁且身有残疾,妻子胡心梅因中风无劳动能力,属于低保贫困户,一家人靠仅有几亩水稻艰难度日,2013年前每亩收入1000元左右。目前,储德文家年收入近4万元,一家人喜笑颜开。“体系专家从种苗、技术、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指导我们生产,茭白产量高、质量好,销量也很高。”民意茭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宗义对体系专家的帮助充满感激之情。

坐落在大别山腹地的潜山县思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流转土地1000亩,合肥综合试验站组织专家帮助企业制订规划和方案、组建研发团队,指导企业建成温室10000m2、钢架大棚305亩、标准化露地蔬菜生产基地300亩。试验站将该公司基地建成体系成果转化基地,共向基地推荐国家蔬菜体系新品种35个、新技术15项、新产品5个,培训基地技术骨干5人、技术工人50人。这些蔬菜新品种不仅成为企业的拳头产品,还迅速发展为该县及周边县区的主栽品种,使当地新品种的覆盖率达到95%。公司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年产值达到5500万元。公司直接为周边群众提供了1000多个工作岗位,通过吸引贫困户在合作社就近就业,把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转变成守制度、讲规范、精操作的产业工人,使他们上得了岗、下得了田、顾得了家,年户均增收达6000元以上。此外,公司“领养”10个贫困户,免费提供大棚1.3万m2,提供种苗和技术,产品统一回购销售,为每个贫困户每年增加收入约2万元。

石台县阿慧丝瓜专业合作社,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改良土壤、新品种引进、嫁接栽培等办法,不仅成功解决了丝瓜络连作障碍,新品种的个头还比之前的品种大好几倍,产量大幅度提高。目前,合作社丝瓜种植面积达到700多亩,每亩收益最高达到8000元,30多户贫困户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增长了7倍以上,优等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合作社的丝瓜络产品也远销欧美等多个国家。“小小丝瓜络 脱贫显身手”也作为扶贫典型登上了安徽省日报。

经过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合肥试验站组织专家多年持之以恒的帮扶,大别山贫困县区的蔬菜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蔬菜生产水平与产品市场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帮助千家万户的农民摆脱了贫困。以岳西为例,蔬菜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0%,新技术普及率达到95%,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有4万多名农民靠种菜脱贫致富。全县90%以上蔬菜种植户住进了新楼房。一幢幢“蔬菜别墅”“茭白楼”掩映在青山绿水旁,成为该县乡村中的亮丽风景。2018年8月,岳西县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岳西县委县人民政府致信农业农村部,感谢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为支撑岳西发展蔬菜产业、帮助岳西提前脱贫做出的贡献。

猜你喜欢
试验站茭白贫困户
南充综合试验站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
太湖茭白
南充综合试验站人工饲料研究进展
难以忘怀的江南味
“黑心”茭白
长了黑点的茭白就不能食用?
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赴山西调研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