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用语的陌生化翻译研究

2020-01-10 04:26郑东方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铜像陌生化用语

刘 绽 郑东方

(1.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英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2.安徽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旅游用语融合了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众多领域知识,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因而,旅游用语的翻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满足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求,本文结合旅游用语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意蕴,借助陌生化翻译策略,尝试探讨旅游用语翻译的新路径。

一、旅游用语的特点

旅游用语含有大量旅游行业的英文单词及习惯用语,即旅游用语术语。旅游用语具有术语性、简洁化和礼貌性特点。

(一)术语性

旅游用语主要应用于旅游行业的实践操作中,如用于机场接机和告别,用于酒店预订和景点介绍等。旅游用语一般出现在特定的场景中,和其他行业用语,如商务用语、历史地理专业术语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属域性。

(二)简洁化

旅游用语的受众教育水平和知识层次参差不齐,过于专业的语言不利于普通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沟通交流,再加上旅游的时效性和规则性,游客没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领会专业乃至复杂的行业术语,因此,虽然其具有行业术语属性,但仍要求尽量简洁,不拖泥带水。

(三)礼貌性

从属于服务行业的旅游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因此,礼貌原则是旅游用语较为鲜明的特点。例如:

(1)Waiter: May I have your order, please?

Traveller: Yes. Please.

对话中,双方都使用了“please”这个词语。在旅游行业日常用语中,“please”(请)的使用频率较高,这是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旅游行业的服务特色。

二、旅游用语的陌生化翻译

(一)陌生化翻译

陌生化翻译这一概念是爱尔兰文学家西尼在整合了什克洛夫斯基和之后的德国戏剧作家巴莱希特的戏剧陌生化理论而提出的。陌生化翻译提出,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翻译过程中合理地舍弃某些源语言的表达方式,尝试创造陌生化语境,从而让读者在阅读时增强对译文用语的认知兴趣,保持阅读和求知欲望。我国学者孙会军曾提出,为了使翻译文本富有艺术性和文学性,翻译作品也应该具有陌生化的特点[1]34。这就要求译者把原文的词语和意象等陌生化,避开目的语读者熟知的内容和形式,刻意将熟悉变成陌生,将“已知”变“未知”,从而拉大作品接受者与表现客体之间的距离,增加理解和感知的难度和时间,给读者以体味与感受的空间[2]45。

(二)旅游用语的陌生化翻译

1.超越文本语言

旅游用语的翻译不仅要基于文本,还要注意游客的接受环境。因此,旅游用语的翻译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文本本身的语言转换,还要依据陌生化策略,传达文本的“言外之意”,深层次地满足游客的阅读需要。王东风认为:“本土文化对外来宗教、外来文化的接受,总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进行的。”[3]既然游客的接受环境制约着他们对译文的接受程度,那么译者就需要因地制宜,采用适宜的陌生化策略开展翻译。例如:

(2)原文:潘鹤教授设计的贺龙元帅铜像,屹立在天子山贺龙公园,铜像高6.5米,重约100吨。

译文:The Grand Bronze Statue of Marshal He Long(1896-1969),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orn in Sangzhi somewhat 60 kilometers from the tourist site, lead many battles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and Anti-Japanese War.

例(2)中,译文对原文的改写较大,原文文本涉及贺龙元帅铜像的设计者、位置和尺寸,但译文则重点介绍了贺龙元帅的生平。译者之所以这样翻译,是因为游客已经置身铜像之前,其不需要关注已经形象化的物理属性,而更渴望了解铜像物理属性外的其他内容。而译文则填补了游客对铜像相关背景知识的文化空缺,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这种创造性的陌生化翻译手法缩短了国外游客与中国历史的距离,不仅可以激发其兴趣,而且还能传播中国文化。

2.译者主体性的彰显和话语权的把握

将陌生化策略引入旅游用语翻译中不仅可从艺术层面展现陌生化的美学价值,而且还能彰显译介活动中“看不见的手”对翻译的操控,即陌生化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特征。旅游用语的翻译直接服务于跨文化交际。与其他文本的翻译相比,旅游用语中的意识形态主导作用也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彰显。译者必须保证中文原文的权威性和文化“先入性”,明确翻译立场。陌生化翻译可以鲜明地展现旅游用语中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自信。陌生化翻译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异化翻译,更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的积极阐释和建构[4]。这种再创造大多出于文本外因素的考虑,超越了文字转换层面,是译者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彰显,体现了文化层面对翻译的操控,符合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例如:

(3)原文:人们要在端午节吃粽子。

译文a:It is on Dragon Boat Festival(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Chinese lunar month) when Chinese eat Zongzi(sticky rice dumpling with meat or date in it).

译文b:It is on Dragon Boat Festival when Chinese eat Zongzi.

在例(3)中,译文a为了说明端午节和粽子两个名词,分别增补了注释性说明,国外游客看过译文后虽然会立刻了解端午节和粽子,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但是,这种解释性的译法过于简单,不利于译文读者了解其他有关文化。而译文b则坚持源语言的文化自信,采用陌生化手法,凸显其中深厚的文化历史意义,使游客逐步理解和接受这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5]。

可见,陌生化翻译不仅符合旅游用语翻译本身,也彰显了译者在译介活动的主体性地位和对翻译话语权的掌控。

结语

在对旅游用语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意蕴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注重陌生化翻译策略的灵活运用,能确保旅游用语的翻译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归根到底,翻译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是加工、创作和反思的有机体。因此,仅采用陌生化翻译策略这一种固定模式是不可行的,需要融合多种翻译理论加以指导,以不断提升旅游用语的翻译质量。

猜你喜欢
铜像陌生化用语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陌生化” 理论在初中现代诗教学中的作用
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家
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
礼貌用语大家学!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