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下理工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

2020-01-10 04:26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理工母语跨文化

邵 艳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层出不穷。当代大学生作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主力军,被称为“文化使者”,他们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在当今的跨文化交流中,各高校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较低。一直以来,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注重教授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以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了解。学生“长期模仿和浸透”英美文化,忽略了利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在各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的是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输入,忽略中国文化的输出,在这种文化输入和输出不平衡的情况下,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以至于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双向跨文化交际[1]。本研究试从跨文化角度出发,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对理工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研究。

一、“中国文化失语”文献综述

在医学上,失语症(Aphasia)是指“脑损害导致的语言交流能力障碍,包括各种语言符号(口语、文字、手语等)表达或理解能力受损或丧失”[2]。现如今“失语”这一词已经突破了原来的医学范畴,进入语言范畴,例如“文化失语”。“中国文化失语”指的是“不能用除母语外的其他语言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3]。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最早提出“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他在文章中指出,许多学生有着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与中国文化修养,但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即对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处于忽视状态,为此还闹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之后,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其中,马静认为:“其实,外语文化的学习,始终是以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为比照对象的,是母语文化对外语文化的过滤过程。”[4]张为民、朱红梅在研究中提出:“在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力图学习地道的英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传统的同时,我们本身也在以英语为媒介向不通中文的国外友人传播中国文化。”[5]杨娟也提出:“在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自己的中国文化表现出无知的状态,不仅缺乏中国文化底蕴,同时也只能做到顾左右而言他。”[6]刘略昌、黄斐提出:“语言文化间的双向流动要求我们的外语教育绝对不能单脚前进。”[7]语言学习者应充分认识到母语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世界其他各国交流和沟通的桥梁,通过英语实现母语文化的对外交流,才能真正实现双向跨文化交流。

虽然研究“中国文化失语”的文章较多,但是研究理工院校“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只有6篇相关文章,其中2篇是对理工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的实证研究。因而,对理工院校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成因

地方理工院校有着自己独有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理工院校大学生未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科技人才,在校期间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人文教育学科的知识。但是,事实上,理工院校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偏低,而在各理工院校,大学英语处于边缘学科,更不用说中国文化英语教学。因此,大多数理工院校学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具体原因如下。

(一)对中国文化教学不重视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最新版)指出:“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都过分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各理工院校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过于强调语言知识,忽视文化教学,且相关考试也主要以考查语言知识为主。例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有段落翻译涉及少量中国文化知识,其他内容甚少涉及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考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必然会将主要精力用在语言学习上而不会过多关注母语文化知识。

(二)外语学习者自身文化素养较低

了解中国文化是提高学习者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如果自身文化素养较低,对母语文化了解不足,学习者肯定无法用英语表达出中国相关文化知识。研究者通过对常熟理工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2.20%的学生称自己对中国文化十分了解,73.17%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一般,甚至有14.63%的学生对中国文化认知比较模糊。可见,十分了解中国文化的学生较少。因此,理工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较为严重。

(三)外语学习者自身的英语水平制约中国文化的表达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高低归根结底在于英语水平的高低。理工院校的学生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专业知识学习中,导致英语基础薄弱,无法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输出中国文化,从而导致中西文化交流失衡。例如,研究者通过对常熟理工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60.1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基础薄弱,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四)教材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校采用的是《全新版大学英语教程》《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及《新标准大学英语教材》等教材,教材内容大都是原汁原味的英语国家原版材料,涉及英美国家语言技能、文化等,甚少提及中国文化。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鲜有院校专门开设中国文化教育类课程。关于中国文化的教材和课程缺失,必然带来中国文化教学知识的缺失,从而导致理工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三、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措施

(一)加强对中国文化教学的重视

首先,高校层面要加强对中国文化教学的重视,把本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与外国语言的引进输入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等量齐观,并以政策的形式确定下来。其次,教师层面要加强对中国文化教学的重视。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渗透中国文化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具体来说,可通过报刊、书籍、电视和网络等多渠道进行中国文化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母语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化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开展中国文化教学,最终达到解决学生“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目标。再次,学生要加强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学生个人要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提升母语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能力,弘扬母语文化。

(二)精心选择教材,优化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具有英语使用能力的人才,为双向交流服务。“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8]为了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目标和充分发挥英语的作用,首先,高校要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精心选择既涵盖中国文化知识又涵盖英语文化知识的专业教材。若条件允许,高校也可以组织一批学者和教师根据学生的文化学习水平精编校本教材,在教材中引入更多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内容,夯实语言教学基础。其次,各高校要优化英语课程设置,增设涉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在丰富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弘扬母语文化。

(三)充分发挥测试的反拨作用

“测试对教学具有反拨作用。在我国考试型学习大环境下,更应通过测试的反拨作用增强英语课堂中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9]除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外,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也可增加中国文化方面的测试内容;在平时的过程性考核过程中,也要布置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任务,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将平时和期末相结合,以期有效提升学生的母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结语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文化上不仅要“引进来”,更要主动“走出去”,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只注重英语文化输入的大学英语教学已不能满足文化全球化和“走出去”的战略。由此,各理工院校应加强对中国文化教学的重视,精心选择教材,优化课程设置,充分发挥测试的反拨作用,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展开。

猜你喜欢
理工母语跨文化
母语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作品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陈光中:理工男变身“披萨达人”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理工人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