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实践路径

2020-01-10 04:26林啟霞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林啟霞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这是新时代对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明确规定,也是对高校“如何培养人”的回应。本文旨在探寻立德树人的文化根基和历史演进,进而深化对立德树人内涵的认识,彰显立德树人的意义,探讨和优化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探寻立德树人的内涵,实质上是要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这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因此,我国较为重视人才培养问题。毛泽东曾在给好友黎锦熙的信中写到:“古称三达德,智、仁与勇并举。今之教育学者以为可配德、智、体之三言。”[1]其始终将德育摆在第一位。邓小平提出的“有理想、有道理、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实质也要求加强德育。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则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其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法是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

二、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意义

(一)有助于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青年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3]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领军人才,还要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和国际视野的可靠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处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在复杂思潮中迷失方向。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思想引领,重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青年。

(二)有助于打赢高校的意识形态斗争

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核心领域,是各种思想文化交锋的战场,也是多元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高校意识形态斗争往往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有学术问题与意识形态问题的交织,有学校内部问题与社会外部问题的交织,有正当利益与不恰当需求的交织,若处理不当,容易导致个别问题广泛化、一般问题政治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打赢高校意识形态斗争。

(三)有助于育人本质的回归,切实推进教育发展改革

立德树人的本质是育人,强调对人的德性的培育和关注,这就使得教育回归到人本身,把道德根植于人,使人有了立根之基。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将教育作为经济基础的推动力,成就了经济化的教育和政治化的教育,与“人”渐行渐远。到了21世纪,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逐渐得到重视,教育回归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走向世界、开展“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期。“一流”不只是看排名、看硬指标,还要看口碑、看贡献、看软实力,是一项综合的评价标准。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加强立德树人有利于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从而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三、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党的领导,统筹构建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办学方向,因此,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把立德树人工作作为党的基层建设的重要任务,发挥党的领导力、凝聚力和行动力,统筹构建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一是实现课程的协同,形成“大思政”格局。高校应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方向,在继续巩固思政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推动思政教育向课程广覆盖,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并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各种专业学科的育人成效。二是实现队伍协同,在党委领导下进行顶层设计,集合各教育主体,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产生资源整合、多头并进的教育态势。同时,要实现以工作机制构建激发协同育人的作用,探索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不同主体间人员相互轮岗交流机制,形成工作的互融互补,真正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二)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党建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之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注意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一是榜样引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凝聚起全校师生对标先进、见贤思齐、崇德尚学、敬业育人的良好风尚;二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性教育,通过讲好身边故事、影响身边人的行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引领身边的道德风尚。

(三)坚持以文化人,创设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一,张贴关于立德树人的宣传标语、宣传画,创建关于立德树人的造型物、宣传栏等,增强宣传氛围;同时,加强对这些宣传阵地的管理,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第二,加强精神文化的积淀和提炼。不断挖掘校风校训、校史文化中蕴含的热爱劳动、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孝老爱幼等相关的德育文化,将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与文化育人有机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促使外化的道德文化精神力量内化为广大师生内在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第三,校园文化活动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各高校可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主题调研、宣讲报告、榜样教育等文体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等文化活动,实现德育与其他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

(四)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业绩观和评价观

单纯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多少来衡量高校的发展水平容易导致高校违背“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脱离科学发展的轨道。所以,高校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业绩观和评价观。首先,高校应致力于构建严格的师德师风评价体制,注重日常的师德师风调研活动,特别是在重大问题上师德师风的表现等,杜绝师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其次,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培养和评价,建立成长档案,以过程性评价情况作为毕业条件的基本考量,引导学生重视德育。再次,以评价制度建设作为保障和激励立德树人持续深化的基础性条件,解决好评价、督导、激励三个环节的问题。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强化课程思政理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