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

2020-01-10 06:35刘蓉蓉
课外语文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法治

刘蓉蓉

(甘肃省静宁县细巷中心小学,甘肃 平凉 743400)

引言

就目前而言,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小学生成长而言的重要价值,因为它不是考试的主要科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难免表现出不在意的情况,课程教学基本上是流于形式,道德与法治课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学科,在教学中必须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特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促进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结合生活实践的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启蒙阶段,在这一时期的教育中必须要重视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促进学生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正确思想道德观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必须要予以重视。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观念中,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并未涉及考试,所以很多教师和学校并未给予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多沦为自习课,形式化严重。此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也有待提升,导致学生无法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无法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限制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意义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关联性极大的科目,社会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征明显。因此,不论是出于教学效果的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价值的体现,还是基于素质教育对学生思想品质培养的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都应该积极地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通过生活实践促进学生完成对正确思想观念的内化与外化,促进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忽视

虽然素质教育得到了深入开展,但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依然更加重视对文化类学科的教学,对于考试范围之外的学科的教学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导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呈现出形式化和流程化的问题。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照本宣科、敷衍了事,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中开小差做其他的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对道德与法治课给予足够的重视,观念上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这个思想观念正处于发展和成型阶段的特殊群体而言,在正确道德与法治观念和意识的培养方面的忽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发展。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而言,这样的教学理念既是对素质教育教学要求的忽视,也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价值的忽视。

(二)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素质教育开展以来,教育观与教学方式整体得到了优化和调整,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也需要结合其教学要求和学科特征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最符合学科特征及学生特征的教学方式来促进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提升,促进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正确观念培养效果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依然有一些学校和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重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单一、枯燥、无趣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这种落后教学方式的影响下,教师无法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和观念能够全面充分地进入并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也无法保证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再加上传统被动的学习模式,也很容易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抵触等负面情绪,大大降低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教育效果。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方式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进行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创立生活化情景式课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起枯燥的教学模式,生活化情景教学模式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容易实现优良道德与品质在小学生心中的内化,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意义。在进行生活化情景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不论是真实的生活实际还是虚拟的可能会遇到的案例,都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小学生能够听懂、能够有所感悟的案例或实际,并同时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这些生活实践或是案例影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行为。由此让学生明白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同时在社会生活中也必须要以正确端正的道德观、思想观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因此,通过创设生活化情景式教学,有利于小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启蒙,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更容易让学生真正地对道德与法治产生正确的理解。

(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情景演练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实现道德观与法治观在学生心中的内化,可以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情景演练进行教学,促进法治与道德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升。首先,教师可以结合网络上热议的话题进行情景演练,提高学生的是非观。教师可以将学生按角色分组或选择几个学生作为情景演练的代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和目睹事件,并通过情景演练告知学生在面对话题事件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告知学生什么样的处理方式才是正确的。这样既能够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观念的理解,又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等,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情景演练进行教学,能够通过表演和模拟的方式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让学生明白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义务,都应该讲道德,遵守法制规定。此外,结合具有话题性的生活实践进行教学,还能够起到提醒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采用何种态度和方式进行处理的作用。通过表演的形式,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课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也能更好地去提升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道德观的重要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培养学生道德观的重要课程,通过良好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会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身边发生的问题,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此为前提来开展教学,是确保教学方式创新和优化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也是真正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