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中职学校防诈骗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01-10 10:25
科学咨询 2020年21期
关键词:诈骗互联网+学校

张 瑶

(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1520)

作为包容度和开放性极强的技术和理念,“互联网+”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提供了无限可能。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取之于互联网,又用之于互联网。由于缺乏法律和规章的有效管控,诸多违法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在机制建设上的不完善进行诈骗活动,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财产和人身伤害,严重影响校园秩序和生态。

一、“互联网+”时代网络诈骗的特征

网络诈骗是伴随着网络普及和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诈骗方式。其利用网络这一虚拟平台,对诈骗行为进行伪装,瞄准了学生这一防范意识不足的单纯群体,通过制造虚假事实、隐瞒事实真相,借助相应的互联网技术获取他们的各种信息,达到精准欺诈的目的。

(一)诈骗手段愈加多样性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我们足不出户可知天下,生活、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在不断受网络影响的日常中也处处是“陷阱”,可谓形式五花八门,手段丰富多样。网络诈骗分子在社交平台QQ、微信上利用学生缺乏防范意识或好奇心诉求等,不断渗透到学生群体中,充当熟人,或公司老总,或虚假爱心传递,或网络刷信誉进行诈骗。不法分子偷换商家收款二维码或利用带二维码的虚假红包诈骗。另外,诈骗分子利用虚假购物、返现半价来圈钱。开发购物全额返现平台,双人半价夺宝购物平台等引诱受骗者下单。从“熟人诈骗”到网络兼职诈骗,网络虚假代购,再到扫码支付等,诈骗分子的手段在不断地“翻新”,破坏力越来越大,伤害程度也更加严重。

(二)诈骗形式具有隐蔽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便捷和效率的同时也使诈骗得到升级并穿上互联网的“隐形衣”,使其更具欺骗性、迷惑性。诈骗分子利用手机分享、云盘服务、浏览器、社交工具等传播链接,并最终通过网址跳转,将受害者引诱到钓鱼网站上进行诈骗,而受害者很难看到网址信息。同时,他们利用网络的虚拟性来虚拟身份,虚构账号,不断更换网址等方式,更是使用户难以辨别,从而上当受骗。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但诈骗手段也更加迷惑性、欺骗性。从单一的个人作案到不同地域协同诈骗,诈骗手段技术越来越丰富,形式更具隐蔽性,带来的危害更加触目惊心。

(三)诈骗活动更加智能化、专业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平台的生成,使诈骗活动更加智能化和专业化,从传统的广撒网、诱导式“撞骗”向“连环设局、精准下套”的精准诈骗转变。在诈骗对象上,针对不特定的对象大量使用各种木马病毒,以窃取各类账号、密码,尤其是针对缺乏社会阅历、思想单纯的学生群体,利用利用木马链接盗号、冒充好友等方式进行“诱导式”的精准诈骗。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沟通交流的便捷、高效率使诈骗组织更加产业化、企业化,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产业链。在诈骗形式上,利用互联网传播广泛性特点,实现多形式、多内容诈骗。如:招兼职诈骗,发送虚假信息,窃取个人隐私等[1]。

安全防范教育是预防诈骗活动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防诈骗能力的重要措施。在当下诈骗活动愈加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的形势下,教育活动存在着不同步性甚至是滞后性。

二、开展防诈骗安全教育的路径

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学生防范意识等是影响校园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中职学校诈骗防范的路径设计也要从多方面考虑,需要构建一套“公安局、学校和学生联动”的防诈骗机制。

(一)树立防诈骗教育的新思维

“互联网+”时代,诈骗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一个重要原因是诈骗者能轻易掌握学生相关信息和心理诉求。因此,身处大数据时代,中职学校开展防范诈骗也要有“互联网+”思维。借助流媒体技术,打造“互联网+安全教育”模式和平台。一方面,将学习、生活、安全教育融为一体,将安全教育引入课堂,建立学生安全知识网上高效学习模式。以丰富的音、视、图、文、动漫等知识资源为支撑,通过学、练、赛、闯的趣味环节设置,面向全校学生、家长、老师有效普及防诈骗知识,提高学生防诈骗能力的必要认知。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利用手机在防诈骗平台注册相关信息,当遇到相关诈骗或危机人身、财产安全时,实现“一键报警”,并实现学校、家长信息共享和学生监控[2]。

(二)建立学校、公安局联动机制

互联网时代诈骗活动手段丰富、诱惑性和欺骗性强。中职学校在加强学生自身教育的同时,应积极和当地街道的公安局建立联动机制。一方面,以学校假期、周末为契机,开展防诈骗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册、视频、现场演绎等方式,增强学生防范网络诈骗意识,提高防诈骗技能和辨别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联合当地派出所,成立防诈骗安全部门。接受网络诈骗学生当事人的举报和求助。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学校学生信息与公安局共享平台,通过相关大数据分析和追踪技术及时了解学生动向,准确预估风险,化解诈骗安全隐患。

(三)提高学生防诈骗意识

针对诈骗行为,固然需要政府、学校有效的管控和监督,但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意识也是抵制诈骗的重要一环。因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通过学校安全教育、手机网络等途径提高自己的防诈骗安全意识。同时,许多诈骗分子之所以屡骗屡成,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利用学生这种见“利”就上,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学生应时刻提醒自己,提高警惕意识,树立良好的“好处”心态、“利益”观念和清醒的头脑,以防上当受骗。

总之,“互联网+”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改变和机遇。学校作为学生的孵化园和安全的守护者,需要根据不断出现的新兴网络诈骗情况,不断革新思维、创新路径,积极调整工作方式和教育方式,为学校更好地开展防范网络诈骗教育注入新的血液,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猜你喜欢
诈骗互联网+学校
特别提醒:收到这条诈骗短信,千万不要点!!
诈骗
远程诈骗
学校推介
诈骗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