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中山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优化策略分析

2020-01-11 09:38胡顺义
科技和产业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山新兴产业大湾

胡顺义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中山 528404)

社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时代,产业技术创新支撑问题已成为全球各国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和常态化现象,世界各国也把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战略性的问题进行研究。而大湾区战略被普遍认为是区域产业优化的引擎,以大湾区为整体的资源充分流动空间来研究中山这一局部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 中山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1.1 中山新兴产业处于战略机遇期,发展布局清晰

近年来,国家层面与广东省层面围绕现代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出台了多项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央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规划极具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广东省人民政府编制了《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布局和规划项目(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珠江西岸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 200亿元,年均增长约15%,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50%,规划范围为珠江西岸六市区包括珠海、佛山、中山、江门、阳江、肇庆和顺德区。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湾区建设正式扬帆起航。国家和省级层面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中山新兴产业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

1.2 中山新兴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中山市“十三五”规划在产业发展层面明确提出了建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产业体系新支柱”[1],确立了新兴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目标。近年来,中山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主体数量的稳步提升,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部、哈工大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山—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创新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落地,新兴产业创新与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1.3 新兴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不断落地,新兴产业支持力度逐年加大

早在2013年,中山市政府就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将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战略性安排予以大力推动;2016年修订《中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6年修订)》简化相关流程,加大支持力度;2018年中山市在同一天印发了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药三个产业的5年发展行动计划。三个行动计划对相关项目的奖补力度达到空前高度,最高1 000万元的资助或奖励。2019年中山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助推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同时提出,要举全市之力参与大湾区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高水平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城市。新兴产业发展获得了持续动力和不断优化的政策环境。

1.4 中山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中山的产业经济发轫于专业镇,带有镇域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深刻烙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中山产业升级优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从产业结构来看,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产业一直是中山的经济命脉,而自2011年开始,在产业结构转型优化的过程中,第二产业占比下滑明显,2017年第二产业占比已降至50.3%,仅比三产占比高0.5个百分点;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1.7∶49.0∶49.3,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越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优化。以装备制造业为例,高端装备制造作为中山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已成为中山支柱产业。2017年中山统计公报数据显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10.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8.5%。先进制造业增加值506.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4.6%,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385.62亿元。[2]统计数据显示,装备制造业成为了中山市第一大支柱产业,高端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以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2 中山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系统性困难

区域新兴产业的发展难以脱离原有产业基础,相对于传统产业引入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原发式新兴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更加困难。中山以专业镇为载体的产业集群,长期以来依赖的低成本数量扩张、低价格市场竞争、投资驱动型的产业结构,小作坊多、技术含量偏低,龙头企业少,难以发挥带动作用等问题明显,早已面临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的转型升级压力。基于这种产业形态形成的产业集群面临高端人才严重短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协同发展低水平运作等困境,整体升级艰难。

2.2 创新技术供给主体质量不高,数量不足

实践证明,产业技术的主要供给者是大企业,高校和国家研发机构(包括国家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等)是关键核心技术的主要供给者,两者承担了大部分产业技术创新。以科技创新供给平台为例,科技创新平台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了区域新兴产业聚集和发展以及各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在中山落地。与佛山相比,2018年,中山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共计456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仅有2个。而佛山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已达737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达26个[3];与东莞市相比较,2018年,中山市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1家,省级创新科研团队仅3个,而东莞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5家,省级创新科研团队总数达到36个[4]。可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承担中山创新技术供给功能的科技平台与周边城市相比较尚处于劣势。2018年,中山规上工业企业3 212个,大型企业仅83家[5],占比不足2.6%。大企业稀缺也使得中山产业技术供给明显滞后。

2.3 实现产业技术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产业技术成果商品化和市场化的支撑明显不足

国际经验表明,由大型企业打造的产业创新平台是创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力量,创业企业则是产业化的重要形式。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来看,2018年,中山市高新技术企业2 300余家,佛山达到了3 900家,而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超过6 500家,无论是增量还是总量,中山明显落后于上述两市。从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来看,2017年中山发明专利授权量1 439件;东莞发明专利授权量为4 969件;佛山发明专利申授权量4 901件,中山与两市数量呈数倍的差距。产业技术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创新能力偏弱是中山专业镇发展不争的现实,以南头家电业为例,1 300多家家电企业中仅仅有长虹、TCL、奥马等几家大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再如古镇的LED产业,核心的专利被美国CREE、日本的日亚Nichiren、德国的Osram等公司垄断,芯片等关键技术由国外上游行业掌控,古镇聚焦的封装业务在LED产业链中属于中下游产业,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组装、仿制等价值链低端环节。

从新兴产业企业内部创新技术产业化力量来看,也呈现严重不足。通过调研50余家中山市内高新技术企业得到的数据显示,新兴产业企业认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科研人才,而新兴产业企业最为紧缺的人才便是技术人才,其次是具备产业依托的专业背景的营销人才、管理人才。调研中,75.71%受访的新兴产业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但是企业专职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比例并不高,其中,专职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低于10%的企业达67.92%。

2.4 技术创新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技术创新服务功能来看,中山为技术创新提供经济资源、技术设施等支撑的技术创新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质和量都有待提高。当前,中山市共有各级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91个,其中国家级平台只有7个;研究开发类平台53个,研究开发类占比20.34%,总量不大且质量不高是实情。2017年、2018年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公布了两批共36个广东省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中山作为以制造业为龙头主导行业的城市仅获2个省级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其次,高层次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不足。至2018年底,中山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23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同期,佛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0家;东莞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省级36家。再次,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层面,中山2017年新增2个省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联盟数量增至12个。佛山2017年新增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就达7个,新增联盟标准26项,累计98项。从金融服务机构对比,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投资支撑方面,2017年中山创业投资基金共45支,资金规模128亿元。而佛山全市股权投资基金(创投公司)总数达369家,注册资本超过487亿元,其中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佛山私募机构66家;注册地位于东莞市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有96家,管理基金达到224只;办公地址位于东莞市的私募基金共有168家,管理的基金数量达到424只。这意味着在技术创新服务支撑上,中山与佛山、东莞已有很大的差距。

2.5 产业政策与社会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中山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提出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工作重心。计划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制造业上,强化现代服务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引导金融活水更好浇灌实体经济,发挥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以创新为动力、实体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势必要求中山政府的产业政策要进一步紧贴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并从人才引进和培育角度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此外对政策的宣传与实施细则的解读应加大力度,调研结果显示,34.29%的新兴产业企业不了解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相关政策。

3 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中山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与优化的策略建议

粤港澳大湾建设战略,为中山产业技术升级和技术整合带来了巨大机遇。在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下,借助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通过新兴产业政策引导和产业环境建设,中山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优化也将得到一定的推动。从整体规划上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将打破城市间的空间限制、体制障碍和行政区域限制,伴随着开放型创新体系与创新合作体制机制的完善、利益共享的产业价值链的培育以及新的金融合作平台和生活服务体系的建立,大湾区将成为“优势互补、全要素流通、区域分工合作、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跨区域发展新格局”[6]。协同发展立足于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区域优势互补,这将倒逼中山产业进行质的调整和升级。人才、技术的无障碍流通以及产业链重塑都为中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推进与珠江东岸城市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将成为中山重塑创新圈、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

3.1 助推龙头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科研支持力度,保证创新技术有效供给

新兴产业创新技术供给中,公共研发机构、大学、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都必不可少,只是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源头性创新主要以公共研发机构和大学为主,应用开发更多地依靠中小企业;推动产业集成、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则需要依靠大企业。大湾区建设很大意义上意味着大区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优质创新资源会进行充分流动,中山要占据一定优势,必须大力推进高端技术实验室入驻中山,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有规划有计划的不断提升大企业的创新动力,发挥好国有企业的创新作用。借助“树标提质”行动,通过修订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政策,更大力度、更深层次地引导和支持高企不断发展壮大是中山融入大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举措。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将进一促进资源要素流动,产业技术创新赖以生存的人才、资本需要附着在有空间和前瞻性强的载体上,大型工业企业无疑是最好的平台,中山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大型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制定政策,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布局中山,支持知名高校院所在中山市设立科研机构,鼓励市内高校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充分优化大企业经营环境。

3.2 推动多方合作,促进创新技术产业化和商品化

要实现产业技术成果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和价值化,仍要发挥大企业主导力量,同时,创业企业也是创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角色。由于大量的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长期形成了科技与经济相分离的局面,所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政策落地极为重要,尤其是高校和研究机构对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支持政策要落实到位。大湾区建设的契机下,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大力引进港澳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强与广深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在中山转化应用,应成为中山创新发展的战略安排。“政府应当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及产业结构政策,促使企业组织集团化,从而集中资金、人力和物力,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技术开发,形成规模能力”[7]。此外,新型研发机构已经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新平台,应成为中山政府科技创新布局的重要一环。在大湾区建设驱动下,中山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必须突出优势产业主导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充分研究需求侧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构建贯通产学研资,缩短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时间,使科研目标直接对接产业化目标,同时发挥资本支持的连续性作用,以资本推动连贯一体的运作,使研发、产业化、资本之间实现贯通,即不只是对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要继续向产业化阶段验收,对产业化应用进行支持。

3.3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效率和质量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基本路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以产业集群为依托而建立的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综合服务的平台和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经济资源、技术设施和服务等支撑,如实验、检测、专利、技术评估、技术交易等服务。从经验上看,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主要方式为大力发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社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科技金融,为科技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专业化、一站式的科技金融服务等具体举措。

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从产品研发到生产的整个过程,深刻影响着产业发展。加强人才体系建设,首先应增加财政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投入,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从当前中山高等教育格局来看,相对于广州、深圳、东莞等市已有巨大落差,需要在战略上予以重视,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着力改善环境,引进高水平大学、研究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具体而言,中山要制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引进战略,通过优化环境、大幅增加财政投入、增强办学扶持力度、提高师资待遇等方式,持续引进高层次研究型大学落户中山。以高等教育为载体,制定中山市高端人才,尤其是科技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优先投入战略,加大对科技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逐步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科技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此提升内生性高层次人才供给。其次是营造环境,创造条件,增强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度。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升入推进和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各地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人才竞争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中山周边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江门等地高频度、大力度发布人才吸引政策,借助经济规模优势及政策优惠措施,导致中山在人才竞争中面临的形式更加严峻。中山需要在人才引进,尤其是高端团队引进方面出台更有吸引力的实施办法,完善教育、居住、医疗等配套设施,快速集聚高层次人才。最后是优化高层次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坚持分类管理的原则,优化人才管理体制,建立科技人才、技能人才专门管理机构;坚持需求导向,促进人才培养引进与专业镇产业发展无缝对接;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进科技和技能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完善人才流动与配置机制,消除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促进各类人才在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实现无障碍流动。

猜你喜欢
中山新兴产业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