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抗日根据地初期的参军动员机制*
——以榆社县为例

2020-01-13 00:56岳谦厚李瑞峰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参军动员档案馆

岳谦厚 李瑞峰

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共力量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这与中共在抗战中获得民众支持关系莫大。当然,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中共军事力量的强力支持,正如时任八路军领导人之一的罗瑞卿所言 :“没有强大的军队,即不能有战争的胜利,没有战争的胜利,则我们就会失掉自己的一切!”(1)罗瑞卿 :《造成参军热潮,为着前线的胜利》,《新华日报》(华北版)1941年1月1日,第6版。那么中共抗日军队在战斗频仍的敌后战场如何进行兵员补充,农民为何参加中共领导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对此,学界已分别从农民民族主义、中共民众动员、土地改革等方面对农民参加中共军队的动机予以考察,惟不足者在研究区域上多集中于河北和山东根据地,在时间上以国共内战时期为主,在切入点上鲜见将群众运动与参军动员结合起来研究的成果。(2)如魏宏运《抗战第一年的华北农民》(《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1期)、王友明《论老解放区的参军动员——以山东解放区莒南县为个案的分析》(《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李里峰《土改与参军——理性选择视角的历史考察》(《福建论坛》2007年第11期)、张学强《淮海战役期间沂蒙解放区的参军动员》(《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7期)、齐小林《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等。“作为华北战略支点的太行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坚持华北抗战的坚强堡垒,太行山区亦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过程中最具魅力的区域之一。”(3)岳谦厚 :《从太行山革命文献整理谈中共革命史的研究取向》,《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第1期。山西省榆社县因地处太行根据地腹地,曾被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誉为“出兵、出粮、出干部、出经验的模范县”。(4)榆社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榆社县志·大事记》,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本文拟从基层社会和普通民众的主体性等方面,探讨该县群众运动兴起和根据地建立初期的参军运动,分析中共以何种方式动员民众参军,农民为何参加中共领导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及其对乡村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

一、根据地创建初期的参军状况

榆社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四面山高沟深,地势险要,关隘要塞甚多,古有“盖潞泽北走晋阳要道也”之说,是开展游击战争的理想战场。(5)榆社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榆社县志·概述》,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根据国共谈判协议和洛川会议决定,命令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对日作战。此后,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根据毛泽东对战局的分析判断,八路军一二九师进至“正太路以南平定、昔阳至榆次南部之地区,创造根据地。”(6)《毛泽东关于太原失守后华北战略部署的意见》,山西省档案馆编 :《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1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1937年11月上旬,八路军一二九师工作团抵达榆社,恢复战前已有的中共榆社县组织(对外称八路军工作团)。在中共榆社县党组织领导下,牺盟会榆社分会发动全县人民,罢免国民党榆社县长,建立了榆社县抗日民主政府,并建立了榆社县抗日救国战地总动员实施委员会及工救会、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抗日团体和游击大队。11月13日,朱德、彭德怀、徐向前率领八路军总部进驻榆社,并在县城开展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抗日活动。(7)《革命的火炬,永恒的怀念》,榆社县政协文史办编 :《榆社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第5页。不久,中共晋冀豫省委组织部长李雪峰、宣传部长徐子荣等来到榆社指导工作,正式成立中共榆社县委员会。(8)中共山西省榆社县委组织部等编 :《中国共产党榆社县组织史资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1940年8月,榆社县划归“冀太联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前身之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太行区第二办事处,同年9月划入太行第三专区。至此,中共在榆社县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创建初期(1942年前),大致开展了全面抗战初期、1939年和1941年三次参军运动。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进攻势头强劲,国民党军队节节退守,大片国土沦陷,原有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敌人的奸淫烧杀,打破一切人的苟安幸免的幻想”。(9)《太行区九年来参军的经过情况及其主要经验》(1946年),山西省档案馆编 :《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7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87页。在“不抗日活不成”“保卫家乡”“保卫身家性命”的号召下,大批民众参加地方游击队。根据中共晋冀豫省委1937年10月的指示,要在动员广大民众的基础上,“组织群众游击队、自卫队,向八路军主力部队输送优秀青年参军,扩大主力部队。”(10)李雪峰 :《李雪峰回忆录(上)——太行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11月,毛泽东在给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等人的电文中亦指出,扩大华北八路军队伍的方式要“经过扩大游击队”。(11)毛泽东 :《关于华北红军的任务与扩军方法的指示》,中央档案馆编 :《中国共产党抗日文件选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战争爆发后,榆社“人心惶惶,大有分崩离析各自投生之势”,八路军到来之后才稳定了局势。(12)中共榆社县委 :《榆社干部的研究》(1944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2-1。但由于党员人数少、缺乏群众组织,参军动员主要在牺盟会、动员委员会领导下进行,以参加游击队最光荣进行宣传,经当地有威望的人号召,亲戚朋友相“搭格(伙)”的方式,吸收了大批民众,县游击队先后发展到600余人,初步建立了抗日武装。但在此过程中亦存在一些问题,如榆社游击队虽以知识分子与城市工人为骨干、以贫苦农民为主力,仍参杂了一些兵痞流氓。此外,宣传“参加游击队逃难有办法有饭吃”的策略亦削弱了抗战的正当性。(13)中共榆社县委 :《榆社县参军运动总结》(1945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88-1。

在1939年的参军运动中,中共组织与抗日政权均有所发展,许多民众已参加各类救亡团体。此时,榆社县有中共党员近2000人,工农青妇等群众团体亦得到一定发展,初步具备了群众基础。(14)中共山西省榆社县委组织部等编 :《中国共产党榆社县组织史资料》,第40页。由于“晋西事变”发生,山西统一战线遭到破坏,群众参军热情下降。在这种状况下,中共榆社县各级党组织以内部动员方式,强调党员带头参军,并将地方游击小组编入正规军,才完成了参军任务。(15)《太行区九年来参军的经过情况及其主要经验》(1946年),山西省档案馆编 :《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7卷,第788页。1941年参军动员时,根据地在日军“扫荡”中遭受严重破坏,日军又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加之根据地内的地主反攻倒算,“干部情绪不高,群众情绪也不高”,“参军工作十分被动”,并已关系到能否“顺利战胜一九四一年的各种危险与困难”。(16)中共榆社县委 :《榆社县参军运动总结》(1945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88-1;《论目前参军运动》,《新华日报》(华北版)1941年1月30日,第1版。为开创参军工作新局面,中共继续采取党员干部带头参军的做法,以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来带动群众参军,并在县、区、村组织参军委员会,参军、检查优抗工作齐头并进。榆社参军动员按此步骤开展,采取由党内到党外的做法,先由支部做起,要求党员在“能动员、能参军、能带领群众”的标准下写申请书,党员干部参军后再动员民众参军。经动员,榆社抗日队伍扩大到400余人,基本完成了任务。(17)中共榆社县委 :《榆社县参军运动总结》(1945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88-1。

在太行区其他地区,参军动员较为困难,基本采取群众和村干部“挤兵”的方式,以致“兵员质量很不好,而且也不巩固”。(18)《太行区九年来参军的经过情况及其主要经验》(1946年),山西省档案馆编 :《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7卷,第789—790页。参军动员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军民关系相对紧张。“参军在群众看来,是比屯粮出款还重的一层负担”,甚至干部也对参军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如二分区干部反映,“要粮要款不发愁,提起参军低了头,政治说服不愿去,行政命令不允许”。这说明参军动员工作之困难。其次,抗战初期党员质量参差不齐,少数党员不愿响应党的号召去参军,甚至因怕参军而不参加支部会,并有埋怨。再次,优抗工作不力造成参军工作难以开展。群众不关心抗属,优抗各项政策得不到真正落实,反成了部分群众的负担。因此,在干部群众思想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一些人对参军“只怕抓到自己头上”,甚至在参军动员大会营造气氛后仍“不认为(参军)是光荣,而认为是一种可怕荷重”。

这一时期中共在根据地的参军动员遇到了困难,显示出存在群众工作不扎实,政策没有深入民众的情况。对此,《新华日报》(华北版)指出 :“有些地区扩军工作的未能完成,主要的是由于我们主观的努力不够,由于我们实际工作的落后。”(19)《论目前参军运动》,《新华日报》(华北版)1941年1月30日,第1版。这些现象虽非主流,但对根据地的参军工作造成了一定困扰。

二、根据地创建初期民众参军的方式及动机

传统社会农民地处封闭的乡村,身受传统政治意识、宗族伦理观念的影响甚大。根据地创建初期,面对根基尚未稳固的中共政权,农民难免产生各种纠结心理,甚至不乏抵触情绪。针对中共的参军动员,农民的反应各异,应对动机和方式亦错综复杂。如在1942年的参军动员中,榆社一区自愿参军者32人,被动参军者30人,“应付差事”者6人,其他原因参军者8人;(20)《一区参军工作总结》(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2。三区自愿参军者12人,被动员参军者52人,被干部带去参军者1人;(21)《三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4。四区自愿参军者54人,被动员参军者20人,被诱导参军者2人……共81人(后清退11人)。(22)《四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5。根据该项统计及笔者所阅读的各区总结材料,就农民参军意愿和动机而言,可大致划分为自愿参军、从众参军、生存参军、“技术”参军、被动参军五类。现将其具体情形分别叙述或举例如次 :

(一)自愿参军

榆社一区自愿参军者32人,具体为杨家庄张书珍、张小五,上赤土李艮虎、陈福德、王志方、苗义方,大下车康寿方、张寿全,柳泉王小黑、王金传、桃顺,段家庄石金元、赵三元、王小二、周德保,拐则上张永旺,台曲村周二货,清风村张元艮、李长龙、田俊生、张志全、巩福全,韩庄郑金成、郝志生,大垴冯星火,李峪进明栋、郝七斤、张福孩、张二虎、李成林,邓峪郑福三,郝北曹生锁。(23)《一区参军工作总结》(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2。二区山崖常怀德以党员身份自愿参军,西崖底荣成来自愿参军并表示“当兵是自愿不是强迫,自愿就去,强迫就不去”;青峪村李思恭及与之关系较好的常合意、高成怀一同自愿参军;新庄村陈锁江听说“参了军家里受优待”便报名参军;峡口村张海继自愿参军,王媚红和王百府作为村参军小组长在动员群众时反被群众动员参军;银郊董补隆、张炳英、曹四小和董焕□(□表示档案原文不清)4人相互动员后自愿参军。(24)《二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3。三区自愿参军者12人,如王家沟李昌福以干部身份带头参军、张二小自愿参加决死队。(25)《三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4。四区自愿参军者54人,如刘士金为了给村里人报仇以党员身份带头参军。(26)《四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5。

(二)从众参军

中国农民向有从众的心理特性,当兵从军亦不例外。如榆社一区从众参军者有杨家庄张狗小、闫明子(张书珍所带)和段家庄王三旺(石金元所带)3人。(27)《一区参军工作总结》(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2。二区山崖村李文元、李生元两人“你去我也去”而相互跟随参军,白村吴灵龙、陈□小、王补元及××× 4人“要去都去,不去都不去”而一同参军。(28)《二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3。三区南村向阳跟随陈芳孩参军,“陈芳孩去他也去,陈芳孩不去他不去。”(29)《三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4。四区偏良庄雇工梁五货见别人参军后跟随参军,下赤峪闫根金跟随动员大队长参军并表示“你去我也去”,张玉虎、郝贵江、×××相互动员之后参军。(30)《四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5。

(三)生存参军

因生活困难而参军者不少。如赤土王在为因生活困难参军,圪塔滩赵永详因欠债70元参军,李小胖、韩明生、刘小四及韩庄刘桂□、王海龙5人因家庭困难参军,旋余沟王德胜为治多年肺病参军,韩庄王看孩为图生活安全参军。(31)《一区参军工作总结》(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2。二区西崖底李厚江为“有吃的穿的能养活老母”而参军,赵王村赵会江因穷困“家中看不起他见不得他”而在其父的要求下参军,社城魏春富、翟管村杨俊生皆因家庭困难而参军。(32)《二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3。此外,为寻求改变生活状况的参军者亦不在少数。二区山崖村韩素则、社城村郝明则2人被村干部以须改善现有困苦生活而动员参军,银郊赵补云则因受生活苛待而参军。(33)《二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3。三区王家沟李二维在训练班得知“穷人得到的利益如何得到的”,“应该怎样保护”后参军,桃阳村在动员雇农羊工参军时说,“天下数谁苦”、在动员青救会秘书参军时说,“你的威信是谁给你的,你的家是谁给的”。(34)《三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4。四区贫农陈四货与家庭不和,动员时干部介绍部队生活好,“参军了有衣穿有饭吃”。(35)《四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5。

(四)“技术”参军

所谓“技术”参军,可以界定为一种具有明确的“工具性”动机乃至具有“机会主义”色彩的参军行为。如榆社二区山崖村王二保,干部初次动员时以没鞋穿推辞,而拿到一双鞋后就去参军了;任□借钱300元后因遭讨债到处躲避,动员时说参军就可解决;白村王丙生怕老婆闹离婚,村干部说,“参军后保证离不了婚”;王补则是想买别人已卖的地,政府以保证要回地而动员其参军;社城村羊工长城初次动员时嫌八路军不好,再动员时说,“人家有羊,你去放羊”;翟管村张□红村里在动员时替他还了500元外债;杏榛村干部在动员周乃珍时对他父亲说,“你儿去参军(你)能受优待,还可保证你媳妇不和你儿离婚”;峡口冯生为被动员时以娶老婆为条件;银郊张四民被动员时说,“当兵不愿意,当医生还可以”,村干部答应后才参军。(36)《二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3。三区和平村××× 因与老婆闹离婚,被动员时答应“一不离婚,二给解决家中困难”为条件。(37)《三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4。四区在动员常三货时,村干部不得不许诺给地9亩、洋100元并保证娶老婆;郭□兰、郭绪保被同村周高柱劝说 :“有错误参军后也光荣,参军后没人敢给提意见。”(38)《四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5。二区山崖村干部动员常□□时说,“当个兵以后人们不敢小看你”;张桂生在被动员时以入党为条件即“让他参加党就去,不然就不去。”(39)《二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3。

(五)被动参军

根据地建立初期,广大青年农民基于“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传统认知而被动参军者人数较多。如榆社一区就有33人(包括应付差事者6人),其中岚峪陈德胜被村长派人从武乡叫回参军,段家庄常福才因两次未支差被要求参军,郝北李三虎因当民兵犯了错误才参军,杨家庄张小三、岳福龙、孟金礼皆因为免遭处罚而参军。(40)《一区参军工作总结》(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2。又如三区西崖底白灯兰原为民兵,被村干部以“受处分在村不好待”为由动员参军;红崖头雇工□长孩、贾元孩2人报名后反悔,支书表示,“这回动员参军就是雇工羊工,不去就送区上”。(41)《三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4。

唐山的旅游资源丰富,市内有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地震遗址公园等,并在遵化有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墓建筑群,并且已经在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有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丰润区的潘家峪惨案纪念馆,滦州古城,唐津运河生态旅游度假景区,乐亭的李大钊故居及纪念馆,唐山湾国际旅游岛,景忠山。唐山的旅游资源中有山、有水、有古城、有遗址、有皇家陵寝,可以打造一个丰富的旅游线路。

由上可见,榆社县乃至整个太行区农民在中共发动的参军动员中并非一呼百应,其参军的动机和方式亦各式各样。对此,学界既有研究亦已表明了这一点。美国学者马克·塞尔登认为,中共“社会和经济的改革适应了被压迫的农民和被动摇的农村的经济、安全和精神的切实需要,因而赢得了民心,推动了参军热潮。”(42)[美]爱德华·弗里德曼、马克·塞尔登 :《抗日战争最广阔的基础——华北根据地动员民众支援抗日的成功经验》,南开大学历史系编 :《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88页。查默尔斯·约翰逊认为,中共在抗日战争中获得发展是因为“日本侵略带来的混乱、暴行和剥削,引发了农民的民族主义。”(43)转引自[美]范力沛 :《西方学者对抗日根据地的研究》,南开大学历史系编 :《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96—97页。国内亦有学者从农民参加革命的多重动机、中共组织特点、革命给与民众权利与地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44)参见李金铮《农民何以支持与参加中共革命》,《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李里峰《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黄道炫《一九二〇—一九四〇年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等。因此,单一因素均不足以解释农民参军动机及行为,其在面对中共动员时仍具有基于乡土社会形成的自身生存逻辑。

三、根据地创建初期的参军动员

太行山区地势封闭,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民族意识淡薄,加之以往一些不恰当的征兵方式,中共在一定时期内动员农民参军面临诸多困难。(45)邓小平 :《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1942年,由于日军频繁“扫荡”及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根据地损失惨重,“不仅部队伤亡甚大,党政军民各级干部的伤亡也极大”,动员民众参军,恢复抗日武装以巩固根据地已成为当务之急。(46)《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处在空前残酷斗争中》,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编辑组等编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180页。在如何动员民众参军的问题上,董必武指出 :“政治上有相应的民主与自由,经济上要能减轻其若干负担,军队须能与群众发生良好的关系。”(47)董必武 :《怎样动员群众积极参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基于此种认识,在总结以往参军动员经验的基础上,中共将参军与减租、反贪污、反恶霸斗争等群众运动相结合,形成以群众路线为方针,以党内党外组织为依托,以优抗保障制度为支撑的动员体系,通过对群众的民族气节教育、保证群众的经济利益,从而提高了民众参军的积极性。

(一)群众运动

群众运动的开展对提高农民参军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中共太行区委书记李雪峰指出 :“农民虽然抗日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经济上困难重重……在行动上严重阻碍了农民参加抗日斗争。”(48)李雪峰 :《李雪峰回忆录(上)——太行十年》,第129页。而“不发动群众,是不能启发民族觉悟。”(49)徐子荣 :《漳北区群众运动初步总结》,山西省档案馆编 :《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5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68页。《新华日报》(华北版)亦指出 :“在群众运动中去扩军,不但是绝不会影响到群众运动本身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扩军工作的完成。”(50)《动员参军工作的片段经验》,《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12月14日,第1版。1942年,榆社县为转变以往参军动员的不利局面,首先以数个村为中心开展群众斗争,并为此组织了诸如翟管减租、下赤峪反贪污、桃阳反贪污及屯村反恶霸等斗争大会,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反响,迅速打开了局面,推动了参军运动向深入发展。据榆社县群众运动与参军工作总结报告,其斗争次数及参与人数如下 :一区20次3520人,二区16次3840人,三区19次3650人,四区17次3560人,合计72次14570人,平均每次参加者200余人。在解决群众问题方面,据统计,处理减租订约问题2322件,处理土地纠纷问题695件,解决清理旧债问题839件,解决妇女问题739件,解决雇工问题237件,解决青年问题27件,解决其他问题271件,总计解决大小问题5130件。(51)榆社县政府 :《榆社群众运动与参军工作的总结》(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1。

群众运动的开展逐渐改善了根据地群众的生活,尤其从退租中得到利益的中农和贫农参军的积极性有所提高。(52)《四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5。如榆社峡口村一王姓佃户,因减租退租而成为中农,其“抗日生产情绪均大大提高”,儿子亦参加了民兵。(53)《榆社峡口村佃户王某升为中农》,《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12月22日,第4版。在群众运动与参军动员相结合的具体实践方面,榆社一区在群众大会上提出参军任务,依靠全体群众讨论和决定参军对象,形成上下一致的舆论氛围,同时以召开群众大会的方式掀起全体村民互相比赛、全民参军的热潮,推动了参军工作。(54)《一区参军工作总结》(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2。榆社北泉沟村在减租减息运动中,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用群众自己材料,教育群众,提高群众”。干部首先深入基层以发现积极分子,再以积极分子争取更多农民,教育农民转变思想,使农民认识到“过去八路军好,我们也觉不着,现在才知道八路军真好”,进而发动民众,使其认识到自身的利益是共产党和八路军带来的,引导农民拥护和支援八路军。(55)榆社县委 :《五区北泉沟城关检查减租经验》(1944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8。太行区磁(县)武(安)两县参军运动亦因群众运动开展比往年顺利,从而“保障了各阶层的利益,加以群众对两年胜利信心倍增,使群众更加乐意参军。”(56)《群众运动开展声中磁武青年踊跃从军》,《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12月10日,第1版。涉县“五区的清债大会当场即有八人参军,小车的反恶霸会议上有六人报名,匡门的清债会议上亦有六人参军。”(57)《涉县参军工作的几点经验》,《新华日报》(太行版)1943年1月25日,第1版。左权县的参军动员亦是在群众运动中进行的。(58)《庆祝新约声中各地优秀子弟参军》,《新华日报》(太行版)1943年3月1日,第4版。通过群众运动与参军动员相结合,中共以减租、清债、反恶霸、反贪污之类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为契机,发动群众,“改善了一般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抗战胜利信心空前提高,一致要求武装保卫自己的家乡。”(59)《涉县参军工作的几点经验》,《新华日报》(太行版)1943年1月25日,第1版。

(二)党内外动员

中共是一个具有严密组织系统和强大动员能力的政党,支部既是党的最基层组织,又是党的最基本组织,党的意志和主张通过基层支部深入到群众。正如太行区党委一份材料所言 :“党的一切口号主张、政策依靠支部才能更加具体深入到群众中去,依靠支部在群众中的日常宣传与组织工作,才能使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口号主张政策之下来进行革命运动。”(60)《支部工作(供支书委员组长训练材料)》(1940年),山西省档案馆藏,A1-2-28-51。对于党支部在参军动员中的作用,中共晋冀豫区党委亦有明确要求,即“由党支部动员最好的勇敢坚强的且在群众中有威信的党员或干部,以身作则,号召一批人加入八路军”。(61)《晋冀豫边区党委会、一二九师政治部关于补充兵员突击工作的大纲》,山西省档案馆藏,A1-8-2-7。而全面抗战爆发至1942年,太行区各地党支部和党员数量的快速发展则为根据地开展党内党外参军动员奠定了坚强的组织基础。如榆社全县党支部已由原来3个增加到49个,(62)榆社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榆社县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81页。党员由原来34人增加到1781人。(63)中共山西省榆社县委组织部等编 :《中国共产党榆社县组织史资料》,第40页。

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指示是中共基本的贯彻执行机制,亦是榆社党内参军动员的基本工作方法。在榆社群众运动中,党组织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参军动员问题。榆社一区以召开党内积极分子会、支部大会和小组会议的方式,首先对参军的重要性进行了思想动员,其后就参军动员的具体内容进行讨论,继之在支部大会上确定动员对象,并针对“如何动员、需要召开的会议、每个会的要求时间、何人负责、党员如何团结非党积极分子去完成任务等问题”进行讨论。(64)《一区参军工作总结》(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2。榆社二区召开全体村干部大会,先确定完成参军任务所要动员的对象,继之以村支部为单位讨论具体实施方案。(65)《二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3。榆社三区亦召开村干部大会,明确各级村干部的任务,并在动员会上强调拥有武装是为了保卫既得利益,以激发民众参军的积极性。随后,明确具体动员方法。首先,分析参军对象的家庭状况,“了解兄弟几个是否管家与家庭关系怎样,特别与他女人的关系,本身的优缺点”;其次,着手解决动员参军对象的思想顾虑和现实诉求,用私人关系动员其参军,“要是完不成,即干部全体动员,讲道理,跟其说不能在前方也在后方做工作。”(66)《三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4。概言之,党内动员的目的即通过党组织逐级对党员干部思想动员,将其尽可能地发动起来,以便更深入地发动群众。

(三)优抗制度化

调查显示,太行山区农民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落后,是抗战的不利因素。(70)《武乡农民阶级意识与民族意识的初步研究》(1943年),山西省档案馆藏,D2-28。为打通群众思想,发动最广泛的人力物力参与抗战,中共通过优抗制度来保障参军。保证抗属生活、尊重其荣誉“不但是巩固部队的主要条件,也是完成参军工作的中心一环。”(71)《涉县参军工作的几点经验》,《新华日报》(太行版)1943年1月25日,第1版。抗日政府除在财粮负担政策上对抗属优待外,对于生活困难、劳力不足的抗属,组织群众代耕或代打烧柴、担水等。1940年,冀太联办颁布《优待抗战军人家属暂行条例》,从“衣食住行医疗读书”各方面进行了政策规定。(72)《边府颁发优抗条例》,《新华日报》(华北版)1940年12月7日,第1版。但此种政策在初期未得有效落实,如太行区涉县“很多抗属没有得到优待……抗属的失望影响到参军人员的情绪。”(73)赵秀山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110页。因此,将优抗制度落到实处是事关参军工作能否顺利的关键。《新华日报》社论指出,“对抗属的恶劣态度……显然会影响抗属情绪,影响整个动员工作的开展。”(74)《关于优抗抗属》,《新华日报》(华北版)1941年3月29日,第1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对晋中区工作指示亦认为,“积极进行优抗,使优抗工作制度化”是打开与稳定局面的重要措施。(75)《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关于晋中区目前形势与工作的指示》(1941年),山西省档案馆编 :《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4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2页。具体到榆社县参军工作,1941年12月,县政府出台优抗工作细则,规定 :“(1)发动村自卫队为抗属打窑洞;(2)各村自卫队应轮流给抗属挑水;(3)规定‘砍柴日’,替抗属打柴;(4)战争中帮助抗属退却转移;(5)在调查中如发现赤贫抗属,家无担石者,每月每人发给小米一斗五升。”(76)《榆社规定优抗新办法》,《新华日报》(华北版)1941年12月17日,第4版。榆社二区在政策贯彻中针对优抗工作不力干部给予批评与处分。(77)《二区参军工作汇报》(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3。襄垣则因优抗工作好获得群众对参军工作良好印象,表示“如今就是当兵好”。(78)《优抗工作做好,扩大营兵容易》,《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10月17日,第4版。1942年11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以往工作基础上指示所属各级政府,“必须把优抗工作贯穿到各种工作中,做任何工作时首先照顾抗属”;在抗属条约中明确提出“(抗属)过年过节要慰问参军子弟,动员大批子弟参军,壮大抗日军队。”(79)《边府指示所属优抗工作制度化》,《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11月19日,第1版。各级政府不断强调并日益重视优抗,从侧面说明了优抗工作之于参军工作的重要性。

四、根据地创建初期参军运动的成效与不足

榆社县历次参军运动展现了中共从创建到巩固根据地中组织机构日益严密、群众工作日益成熟、民众动员方式日益完善的过程。在群众运动中大批农民被发动起来,榆社县乃至太行区参军动员取得较大成绩,多数地区超过原有预期,从而“一扫过去扩军难、征粮难的局面”。(80)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编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9页。但因参军动员素来比征钱征粮工作复杂,诚如基层干部所言 :“要款要粮工作倒是容易,扩军工作真是要命(啊)!”(81)《晋冀豫区左权支部工作调查材料》(1942年),山西省档案馆藏,A1-2-36-4。工作难度使中共基层干部在参军动员中难免方式急躁,出现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现象。此外,群众运动不深入亦导致各地参军工作不均衡现象。

1942年,太行根据地“斗争之艰苦与残酷,实空前未有”,榆社县城亦被日军占领。(82)《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处在空前残酷斗争中》(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编辑组等编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179页。据此,榆社县展开广泛的减租减息运动,干部以“群众路线”深入基层,群众自求解放,激发了对敌斗争的热情,以致产生一村突破他村响应,一人突破他人跟随的情形。在此情况下,榆社各地一般半月就超额完成参军任务,且兵员质量较好。如榆社原提出参军动员任务为140人,结果一区完成了35人、二区30人、三区56人、游击队22人、四区57人,共计完成了200人。以村来看,一区完成参军任务的15个村中,超额完成任务者12村,未完成者仅3村。(83)《一区参军工作总结》(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2。“此种成绩,实出人意料之外。且闻此次参军的,皆系年轻有为,抗战热忱最高的青壮年。”(84)《榆社扩军顺利完成》,《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12月5日,第4版。自此,榆社参军难的状况基本不复存在,且多数群众改变了原有对参军的观念,大多数群众认为八路军“完全与过去的队伍不同了”,参军“打日本要大家打才有办法”,并将“人家八路军”改称为“咱们的八路军”。(85)《榆社扩军顺利完成》,《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12月5日,第4版;榆社县政府 :《榆社群众运动与参军工作的总结》(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1。

中共参军动员的方式方法总体看是成功的,但由于部分基层干部文化素养偏低,对上级政策理解存在偏差,以及中共组织运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参军动员中仍有“拉夫”现象,而且参军运动的不平衡性亦影响到整体局面。首先,一些干部工作方式粗暴。参军动员中部分干部工作方式粗暴问题由来已久,尽管中共一直强调“政治动员”,但此种现象并未得到彻底解决。1941年《新华日报》(华北版)社论指出 :“有些地区的有些工作人员未能坚持政治动员的原则,而继续了过去遗留下来的命令强迫的错误方式。虽然这些地区党政军民领导机关一再要求在扩军工作中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反对命令强迫等现象,但在实际工作当中仍然没有坚决的及时的转变”。(86)《论目前参军运动》,《新华日报》(华北版)1941年1月30日,第1版。榆社县1942年的参军工作亦有此类问题。具体而言,一是村干部对参军动员工作缺乏长远眼光,而单从完成任务着眼,将参军任务硬往干部身上压,甚至出现“谁不完成任务谁就会参军”“谁不来开会谁就参军”的现象。二是一些党员不愿参军,如一区参军人员中党员比重很小,报名的 80人中党员只有7名,占比8%,而榆社县委的要求则是10%—15%。三是部分干部采用打拉的粗暴方法,“弟兄多的去,家里能走开的去。”(87)《一区参军工作总结》(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2;中共榆社县委 :《榆社县参军运动总结》(1945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88-1。如被榆社某村干部强迫来参军者就有26人,占总体动员人数的三分之一。(88)榆社县政府 :《榆社群众与参军工作的总结》(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1。对此类现象,太行区一份党内文件要求 :“彻底并迅速纠正动员新战士上的恶劣态度,今后必须严格用政治动员的方式。”(89)《关于巩固党和群众组织问题的总结》,山西省档案馆藏,A1-2-40-6。需要指出的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征兵动员中亦存在类似情况,而且更为严重。其次,各地参军不平衡。尽管群众运动极大地调动了民众抗战的积极性,但因榆社县群众运动尚处在发动时期,斗争尚不普遍,仍有不少民众没有参与到运动中来。群众运动不深入、不彻底,导致群众发动不充分,还有“广大的赤贫户、血统贫农和老实中农问题未得到解决,地位未得到改善,积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90)杨秀峰 :《半年来群众运动中政策执行的检查》(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编辑组等编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第641页。而且榆社县群众运动的“政治方向与目的性是模糊的”,导致参军运动不平衡,“有的村群众根本没动员起来。”(91)彭涛 :《三分区群众运动的一般概况与经验教训》(1942年),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太行革命根据地土地问题资料续编》,1984年,第84页;《一区参军工作总结》(1942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2。下表所示榆社一区1942年青壮年参军情况即可说明这一问题。

1942年榆社一区各村参军情况一览表

上表显示,参军人数最多的大垴村,参军人数占全村人口4.34%,占青壮年的25.1%;柳泉参军人数占全村人口4.02%,占青壮年22.4%,而出兵最少的旋余沟参军人数仅占全村人口的0.85%,占青壮年的8%。

各村参军不均衡的状况客观上影响到农业生产。据调查,抗战期间榆社全县土地34.7万亩,每个劳力平均约23亩,去除参军人数后平均约26亩,而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劳力可耕种土地约20亩,最多25亩,特殊情况不过30亩。(92)《榆社参军后劳力情况》(1945年),榆社县档案馆藏,1-1-4-12。显然,劳力减少造成人少地多,客观上影响了农业生产。

结 语

太行根据地创建初期,中共政权的根基尚不稳固,各项工作的开展还存在一定困难,动员封闭且相对保守的农民参军实属不易。随着中共组织发展壮大,以及抗日民主政权各种经济社会改革措施的实施,特别是1942年后遍及全区的群众运动,使党政军民互相配合,且以高度的组织性和统一性投入到民众动员之中,其整体情况才有所好转。在群众运动中,中共以自上而下的宣传号召和自下而上的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民中普遍存在的“变天思想”“自私自利”观念进行教育,激发了农民的参军热情。实际上,对农民来说,在参加中共抗日武装走上抗日战场时具有复杂的心理动机,但在中共严密组织系统的动员下,仍有许多人为生存参军或被动参军。对中共干部来说,农民的一些落后思想不可避免对其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中共基层党组织与素质参差不齐的党员干部,在参军动员工作中亦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曲解政策,以致动员方式“五花八门”。尽管在参军动员中存在一些问题,但中共在太行根据地创建初期的参军动员工作毫无疑问是富有成效的。

猜你喜欢
参军动员档案馆
太原市档案馆牵手百年胡氏荣茶共寻文化脉络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唐代参军戏角色服饰的考证与推定
古人为何爱看“反腐戏”
音乐迪斯尼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when与while档案馆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
好男儿,参军去!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