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沃土中扎根成长

2020-01-13 04:57谢霞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村民农村工作

谢霞

种庄稼有个讲究叫“蹲苗”,就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相应管理技术,使幼苗根部下扎,防止茎叶徒长。其作用在于“锻炼”幼苗,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后期抗逆、抗倒伏能力。

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正是这样一项让年轻干部在磨砺中成长成才的“蹲苗”工程。

去年下半年,奉化区迎来了一批选调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直接从校园跨入田园。近日,记者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这些年轻人在农村工作期间的经历、感悟和收获。在他们的故事中,不难看到,选调生的到来,为基层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他们也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不断汲取着丰厚的营养,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着自己、完善着自己。

转变身份努力融入农村生活

虽然到村工作已有半年多,但对于进村第一天的场景,1997年出生的宋子懿仍然历历在目。

那一天,刚到裘村镇裘三村的宋子懿跟着村支书把整个村子转了一遍。從村支书的介绍中,宋子懿了解到裘三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村里一直想着如何增加村集体收入。

刚出校门的他面对村情毫无头绪,在和村民沟通交流时也颇感生涩拘谨。他在日记里写道:“要适应环境和身份的双重转变,就要扑下身子,多在乡村群众间拉家常,多在田间地头求方法,前面的路还很长,今天只是个开始。”

说起到村工作的第一天,王甜甜同样记忆深刻。1995年出生的她大学毕业后,作为选调生直接来到尚田街道印家坑村。第一天,王甜甜就碰到了“拦路虎”——方言。颇具地方特色的奉化方言,让来自绍兴市柯桥区的她一筹莫展。

为了尽快破解语言关、融入农村生活,王甜甜坚持跟着村支书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一有空就到老年活动室和大家聊天,到田间地头帮村民干农活。和村民接触多了之后,原本羞涩腼腆的她,现在已能独立到村民家中走访。

对于如何尽快适应新环境、新身份,在西坞街道金峨村任职的“90后”选调生李婧娴有着自己的想法。她制订了一套“三步走”的多渠道交流方案:第一步,先和村干部多接触,通过他们充分了解村情民情;第二步,多到村民家中走访,听听他们的意见建议;第三步,到田间地头与村民同吃同劳动,以真心换民心。“通过锻炼,我感觉自己这半年多来变化挺大的,做事情从被动变得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增强。”李婧娴告诉记者。

“融入农村,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在松岙镇街横村任职的选调生杨超认为,只有把群众放在“心里”,群众才会把你看在“眼里”。有一次,一位村民因为要编纂村志,想查看村里部分已去世老党员的相关信息,但这些老党员的档案已移交至奉化区档案馆。“我本可回绝他,但我没有这样做。”本着“让群众少跑路”的服务原则,杨超马上对接镇组织办,通过组织顺利帮助这位村民找到了老党员信息。

半年多来,选调生通过走访群众、帮助困难户、干农事农活等,逐渐融入了农村生活。在这过程中,他们也收获着村民给他们的温暖和感动。选调生范丽红毕业后,被安排在溪口镇溪一村任职,得知她要给大家上党课,村里的党员纷纷报名参加,有的甚至专门请假来听课。党课结束后,党员们又给予她热烈的掌声,这让她十分感动。

“只要与村民心往一处系、劲向一处使,我们一定能成为村民眼中的‘自己人。”范丽红颇有感触。

扎根一线深度参与农村工作

1993年出生的郑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硕士。“因为第一次参加工作,又不熟悉农村环境,十分担心会跟大家打不好交道。”刚到江口街道王溆浦村时,郑炫心里有点忐忑。不过村干部的热情很快打消了她的不安。“没想到报到那天,村干部一行人到村口热情迎接我,还把村里最好最新的电脑分配给我。”从村干部的言行中,郑炫也感受到村里对人才的渴望,她暗暗下定决心:要扑下身子,扎根基层,为村庄谋发展,为村民谋幸福。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郑炫无意中得知,因学校尚未开学,而家中长辈又已复工,导致村里一些小学生午餐没有着落。了解情况后,她第一时间排查出15户受疫情影响存在类似困难的家庭,并向村委建议采取临时应急措施,由村委为这些孩子提供午餐。在学校开学复课前的一个多月里,每到中午,村委班子成员就在自家厨房忙活,按着名单送餐上门,为复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

“刚开始村支书把我当客人,大活累活不愿分给我干。”回想起刚到萧王庙街道青云村的那段日子,淡梦晗笑言道,“没办法,我只好自己‘抢活干。”到村里任职的第二周的周五,淡梦晗看见一位在村委会帮忙的退休记者正为撰写“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案例犯愁,便主动将这个活“抢”了过来。搜集资料、了解村情、整理思路……接活后,淡梦晗开足马力,利用周末两天时间顺利完成了案例撰写。

在这之后不久,淡梦晗终于接到村支书分配的第一个“大”任务:策划2020年度青云村党总支主题党日活动。结合村里实际情况,淡梦晗最终策划了12期党日活动,力争实现“月月有活动”。目前,按照计划安排,村党总支已开展了5次主题党日活动,每次活动党员参与率都在80%以上。

主动请缨、靠前战斗,力所能及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些年轻的选调生们在俯身学习、沉心历练的过程中,渐渐积累了一些处理农村工作的底气和经验,甚至在某个领域已能独当一面。

金峨村的花木产业、民宿经济、新村居建设颇有特色,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作为村里最年轻的村干部,李婧娴当仁不让地担负起了讲解员的重任。第一次接到任务,李婧娴先仔细了解了一番考察团的情况,提前踩点、摸清路线,还拉上区派挂职干部一起有针对性地修改更新了讲解词。尽管内心紧张,可凭着事前的充分准备,李婧娴通过讲解成功展现了金峨村的美丽风貌。如今,她已为6个考察团进行了独立讲解。

“虽说有困惑,也有不足,但在村里工作的这些日子,我感受到我是被需要的人,这种价值感让我充满动力,我的学习力、思考力、担当力都得到了提升,这将是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在谈到在村任职的收获时,李婧娴这样说。

真抓实干全力助推村庄发展

挽起裤腿下田,挑灯夜战钻研。在农村工作的日子中,选调生们既当“服务员”“宣传员”,又当“技术员”“战斗员”,他们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真抓实干为民服务。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专业的李央秧在溪口镇新建村任职时发现,村干部几乎不会使用电脑。在新一轮城乡居民医保征缴工作中,全村1500多人的信息采集全靠工作人员逐条手工记录。根据以往经验,完成这项工作,需要耗时近一周。

李央秧见状,主动揽过了这个活。她发挥专业特长,将原始数据输入电脑后,用Word函数功能查找、编排村民信息,仅一天时间就完成了信息录入、核对、报送工作。

“要是没有郑炫,这项工作我们只好请外面的人做了。”王溆浦村党总支书记王安国口中的工作指的是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项目验收工作。项目验收不仅涉及合同及各个子项目相关资料的整理,还要撰写项目自评报告和工作总结,这对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来说,的确有难度。

这项重担就落到了郑炫身上。“我拿着村庄设计效果图,每天实地考察有关环村河道整治、文化主题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等方面情况。”郑炫告诉记者,那一周,她每天的步数都在2万步以上。随后,她又用一个月时间整理资料、撰写报告。最终,该项目顺利通过上级验收,王溆浦村也成功入选宁波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半年多来,逐渐适应新环境的选调生们,开始将自身追求融入农村发展,在助推村庄发展中彰显着担当和作为,他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着,有的甚至从跟跑者变成了领跑者。

到溪口镇葛竹村任职后,“90后”选调生陈步林发现,村子虽然经济相对薄弱,但是生态资源丰富。经过深入调研后,他为村庄确立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重點发展生态养殖业、种植业和旅游业。

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筹集生态养殖资金,陈步林和宁波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派驻葛竹村农指员赵立年一起,先后30多次奔赴市佛教协会,向他们介绍村庄发展规划,最终争取到了40万元专项资金。村里有一座山是发展种植业的好地方,为考察山顶环境,13.5公里的山路,陈步林已走了4次,每次走完全程至少需要4小时。目前,在陈步林的努力下,已有部门意向投入一笔资金将山路修成机耕路,方便苗木下山。生态旅游方面,陈步林经过反复对接,为村里引进了一支专业民宿团队。

选调生的到来,为村里注入了勃勃生机。在村里的工作经历,也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过去,我比较‘直也比较‘方,觉得只要拿规矩讲道理,事情就能迎刃而解。扎根农村之后,我才发现‘方中也有‘圆。”在溪口镇五林村任职的选调生王蓓蕾说。

村里有一起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哥哥和两个妹妹产生矛盾。如果打官司,很可能出现一方赢了官司却输了亲情的局面。为此,溪口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在综合考虑双方实际情况后,提出折中方案,王蓓蕾也一块儿帮着做思想工作,最终纠纷得以妥善解决。

“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在基层工作中,很多问题处理起来需要技巧。真抓实干,但不能蛮干。只有懂得了这方水土,才能真正服务好这方百姓。”王蓓蕾深有感触。

“希望这群年轻人能够走进农民、深植农村,了解基层、读懂基层,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涵养亲民、为民情怀,锤炼聚民、富民本领,将来成为造福一方的有用人才。”奉化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张逸龙

猜你喜欢
村民农村工作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不工作,爽飞了?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