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意中复兴宁波千年文化

2020-01-13 04:57单位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浙东唐诗宁波

唐诗之路最早由新昌人竺岳兵于1991年提出。随后“浙东唐诗之路”专有名称被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于1993年发文正式批准,“浙东唐诗之路”也由此成为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条文化古道。

根据《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浙东唐诗之路”的涵盖范围表述为“主要以曹娥江—剡溪—椒(灵)江为主线,包括宁波(奉化、余姚)—舟山支线,覆盖宁波、绍兴、舟山、台州等部分行政区域”。然而,在省级相关部门发布的《浙东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规划》《浙东唐诗之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中,宁波“浙东唐诗之路”的建设范围都延展到了全域。从以上三个文件中也可以看出,“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建设不局限于唐代,是以唐诗为统领,保护挖掘相关历代优秀文化,营造富有诗画浙江美好意蕴的黄金文化带。

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的宁波益处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把其作为“四条诗路”(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的打头工程,列入全面推进大花园建设的“一号工程”。在这个大背景下,宁波市加快建设“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意义重大。

能够充分用好上一级政策与平台优势。四条诗路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新一轮决策部署,是文化浙江建设的时代亮点。省委、省政府与相关部门在资金、政策、品牌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宁波势必要凝聚共识,顺势而为,借力发力,充分利用好这一政策和平台优势。

将为宁波增加一张新的品牌名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唐诗是浓缩的文学精华,寥寥数字就可以勾勒出广阔的意境,反映了当时的各种风物、风情和风景,传达了时代的哲学和文化,在国内外都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知名度。融入省一级诗画浙江宣传平台,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宁波又将增加一张新的品牌名片。

为宁波的文化腾飞插上翅膀。宁波的文化带打造,需要以挖掘保护文化遗存、沿线生态文化保护为基础,以水陆廊道建设、文化宣传普及、文化交流合作为保障,走出以文化产业振兴、文旅精品打造、诗路珍珠打造为路径的特色之路,最终连接起宁波的文化精华、秀美山水,实现全域发展,使宁波的文化竞争力得到系统提升。

四大短板制约诗路发展

宁波文化底蕴深厚,是“浙东唐诗之路”建设的主要承载地。然而,由于唐诗之路研究起源于新昌,真正引起各界重视的时间不长,宁波以往仅做了一些局部性的工作。如原宁波旅游局联合奉化、海曙、余姚举办“走进四明山?唐诗之路”活动,并发布了四明山区域包含白水冲、四窗岩、栖霞坑、雪窦寺等景点的唐诗之路线路。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过一期《阿拉芈月图:唐诗之路宁波段》,列出了宁波的“唐诗之路”参考路线、节点和部分作品。全市现有宁波、宁海诗词与楹联学会,宁波大学,宁波市文联系统等机构相关人员出于兴趣对唐诗文化有过研究,《阿拉旅游》《东南商报》等媒体也对个别涉及唐诗之路的景点进行过报道。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宁波市还没有与“浙东唐诗之路”直接相关的政策文件,没有涉及全市的系统性的唐诗诗集或研究成果,没有专门成立过唐诗之路直接相关的协会社团、智库,没有专门举办过以唐诗为主题的文化普及活动、论坛会议。在相应的深度、广度、高度和社会的结合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对“浙东唐诗之路”的认知不足。可能由于概念有些歧义,加上宣传推广普及不够,“浙东唐诗之路”社会知晓度低,对其概念认知还有误解。如有人认为其所指唐代诗人在浙东的行迹路线,只涉及宁波的奉化区、余姚市等。其实,这条诗路上可回溯,下可延展,牵涉相关历代优秀文化。“浙东唐诗之路”是把宁波作为全域打造的,各地也要加强对本地唐诗文化的研究,这样才能与“浙东唐诗之路”这个大的品牌形象建立联系。

对“唐诗”的研究仍较薄弱。“浙东唐诗之路”建设虽不限定在唐朝和唐诗文化,但也不能离开唐诗这条主线。宁波缺乏全市系统的研究成果。在诗歌的整理及研究上,侧重于对代表性人物的诗歌的收集,对诗路与宗教、艺术、交通、生活的相互渗透影响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开发的研究较为薄弱。不但有不同的学术观点,而且有不少著名遗产归属地也有争议。如唐诗中的天姥山,其地点在天台县、宁海双峰还是新昌县或三县共有?

保护利用缺乏统筹。宁波现在还缺乏唐诗之路各研究平台整合交流的机制,没有形成合力。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比较少,也缺少资金、土地和宣传等方面的区域性整体安排。目前,诗路的保护与利用市级统筹不足,没有形成争取上级支持的系统性方案,各区县(市)也各自为政,难以形成互补优势。

古代高雅与现代现实结合不够。唐诗之路已经提出多年,但大多数人都说不清楚其具体所指。原因可能是唐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意境,相关的文化产品缺乏,一般民众不好品味。加之少量文化产品缺乏游客可参与的载体,没有让静态的唐诗“活”起来,刻在石头上的唐诗难与现代人产生碰撞。还有是标识标牌、新技术应用等也未跟上。

四大举措焕发诗路活力

“浙东唐诗之路”是具有历史开创意义的区域文化线路,对其加强研究、保护和利用有利于推动宁波接轨“一带一路”建设,繁荣宁波地方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和产业振兴。宁波接下来需要更加妥善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加快推进“浙东唐诗之路”建设。

加强“唐诗之路”的普及和宣传推广。联动区县(市),开发西部山水唐诗线路、東部海上唐诗精华线、中部海丝大运河唐诗线,以“徜徉诗里游宁波,顺着运河来看海”为口号,依托已有推介活动,积极举办推介会、国际学术论坛等活动,对外打响诗路大品牌。依托社区(文化礼堂)、学校(老年大学)、研究机构等,举办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诗路诗词大会、诗路文化节、数字诗路等各类诗路活动,对内增强宁波老百姓对诗路的认知与认同。构思符合诗意风格的动漫形象和吉祥物,举办“唐诗之路创意传播”全民抖音大赛等活动,创新宣传载体,鼓励全民推广。同时,推动诗路文化在浙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三角文化平台联展等平台的传播与交流,支持诗路沿线内外城市成立文旅联盟,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协同传播与交流合作。

加强唐诗的研究。宁波的唐诗研究工作量大,要联动文联、协会、高校和研究咨询机构,发动各行业专家、退休知识分子、民间智库专家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降低设立唐诗研究民间协会门槛,谋划成立“唐诗之路”智库和研究基地,拓展研究主体。对涉及宁波各地的唐诗文化进行一次系统普查,加快挖掘、整理沿线对应的山水、佛道、名人文化资源,尽快形成系统性成果并定期对社会发布。明确宁波市诗路的宣传推广路线图、沿线节点、自然人文景观、非遗和文化古迹,平衡保护与传承的关系,研究找准结合点,提升浙东唐诗之路的当代文化价值。

加强市级统筹。尽快成立高级别的领导小组,出台《浙东唐诗之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并强化考核,联动发改、规划和文旅等部门在资金、人才、土地和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争取上级的各类支持。进行机制创新,建立若干个“唐诗之路”主题小镇(如鄞江、慈城)、研学基地、景区城(镇、村庄),启动“诗路宁波”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形成示范效应。广泛发布“唐诗之路”相关研究课题,整合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构建开放大数据平台,对政府、公众和研究机构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和知识普及。联动区县(市),加强资源整合,建成都市、山水、滨海等富有各地特色的唐诗之路文化带。

加快满足市场的文化产品开发。在产品设计上,要更加注重体验式产品打造,如制作VR体验动漫小短片,开发学唱姚剧评分、线上唐诗创作的小程序等,增加互动性,增强参与感。在产品服务上,做好标牌标识、扫码解说、智慧服务等公共服务。在产品形式上,深入挖掘诗路文化元素(如宁波的戏曲、工艺),融合动漫、文旅、演艺,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研学旅游、人文度假、文化深度体验等多样且富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在产品联动上,挖掘和恢复“浙东唐诗之路”周边大量古镇(村)古驿道(如徐霞客古道、栖霞坑古道)、水路等遗存,挖掘提升一批景区、博物馆、遗址公园、绿道,将这些与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等统筹考虑。

(作者单位:宁海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责任编辑:杨 芝

猜你喜欢
浙东唐诗宁波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新浙东报〉史料选编》编辑经过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一图读懂宁波
唐诗赏读
拖起明天的希望
唐诗赏读
浙东传统村落祠堂史及建筑形制研究
唐诗赏读
唐诗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