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发展与产业转型同频共振

2020-01-13 04:57任女陈民恳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深圳人口人才

任女 陈民恳

人口是城市活力的风向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推动力。近几年,随着宁波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市委、市政府愈加重视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完善人口户籍制度、优化人口政策举措,推动人口总量提速增长,人口素质加快提升。但整体来看,宁波人口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深圳是典型的人口外来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常住人口从1980年的33.29万人扩增至2019年的1343.88万人,增长了近40倍。从深圳的产业发展和人口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深圳的人口变迁与城市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市在推动人口发展与产业转型协同推进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大道”,值得宁波借鉴。

人口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深圳实践

多年来,在人口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深圳积极推动以岗位吸引人、以产业引导人、以教育培育人、以政策服务人、以环境留住人,实现了城市人口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有力保障了产业的换挡升级。

以就业岗位吸引人。深圳通过产业集聚,创造就业岗位,吸引大量人口流入,以就业人口增长带动城市人口总量扩张。1979—2018年,深圳社会劳动者总量由13.95万人增加到1050.25万人,就业人口对常住人口总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62%。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形势变化,同步推进产业存量调整与增量培育,保障就业岗位稳步增长,不断提升人口吸纳能力。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深圳大力发展电子、轻纺、建材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沛的就业岗位和较高的工资水平吸引了大批外来劳动者。其间,制造业成为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领域,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高达69.8%。2000年以后,面对大规模产业转移,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民工荒”,深圳加快了产业转型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新兴商贸等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就业人口成为后期深圳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2010—2018年,深圳第三产业领域就业人口增长了262.12万人,占同期常住人口增量的98.74%。

以产业升级引导人。深圳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对人口的导向作用,在常住人口不断跃增的背景下,产业的变迁与升级成为深圳提高常住人口“含金量”的重要依托。1986年开始,深圳主动放弃坐享的红利,严格污染排放标准,加快推动低附加值、高消耗、靠低人工成本维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引导企业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以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目标,坚定不移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特区,出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36条”等措施,不断强化创业创新优势,滋养了华为、腾讯、大疆等一批世界名企,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大量优秀企业的涌现强化了特色产业集群效应,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发展机会,助推高素质人才加速集聚。由于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口。2018年,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2.4岁,户籍人口平均年龄为31.4岁,是全国人口年龄结构最年轻的城市。

以教育事业培育人。多年來,深圳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加大对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2015—2019年,深圳市教育领域财政投入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21.3%,是除城乡社区事务外,财政投入比例最高的领域。其中,深圳特别注重发展高等教育,在办好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本地大学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合作,大力引进名校的优势学科,建设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门类,与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名校合作共建深圳校区,先后引进17所985高校、1所211学校和6所香港高校,努力构建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高等教育跨越发展。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学校,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致力于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极具工匠特色的顶尖专门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中高端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2019年,深圳拥有高等学校在校生11.32万人,是2000年的4.62倍。预计到2025年,深圳高校数量将达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突破20万人。

以优惠政策服务人。深圳精准定位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适时完善人口政策,服务城市人口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针对非户籍人口快速增长,深圳加快建立户籍管理制度,出台了人口管理“1+5”文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供,特别是注重解决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同时,针对人口流动特点和需求变化,调整完善户籍政策。2016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口服务管理的若干意见》《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和《深圳市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办理规定》等相关文件,放宽户籍准入条件,简化落户程序,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口落户,优化人口结构,有力地促进了户籍人口的快速增长。此外,为大力吸引人才到深圳创业创新,2017年,深圳实施了全国首个人才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并建立最大限度激励人才的财政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等机制,构建与国际接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为提高城市对青年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深圳进一步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并于2020年4月发布《深圳青年发展规划(2020—2025年)》,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环境,更好地满足青年发展需求。

以优质环境留住人。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公共服务,是深圳留住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根据《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况》显示,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深圳的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排名第九,是一线城市中唯一进入前二十的城市。早在1986年,深圳就开始致力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注重产业清洁化发展,政府出台决议,停止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要求属于环境污染的加工业企业坚决迁走。随后,深圳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先后印发实施《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的决定》等文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落实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领域。与此同时,注重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满足人的各方需要。比如,在人才安居方面,从2016年12月1日起,深圳对新引进人才给予租房和生活补贴。从2018年起,在新增居住用地中,确保人才住房、安居房和公租房用地比例不低于60%。在医疗服务方面,加大政府投入和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以弥补医疗卫生资源的不足。从2014年起,推出以“名医、名院、名诊所”为重点的“三名工程”。在交通出行方面,构建高密度的轨道城市通勤圈。目前,深圳地铁开通运营线路8条,在建线路14段,到2035年,将形成有33条运营线路、总长1335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关于宁波人口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人口规模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抢人大战”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宁波应立足于自身产业转型的发展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人口与产业同步转移、同级提升的发展策略,实现产业和人口的同频共振、良性互动。

推进就业与人口“双提升”。以工业互联网布局为契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推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以产业升级提高就业门槛,压缩低端劳动力就业空间。同时,鼓励发展数字化管理师等新职业,并通过技术人才培育引进和存量劳动力教育培训,优化就业人员素质结构,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占比,逐步推动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素质的“双升级”。

探索产业与人才“双承接”。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主动对接上海等地新兴产业的延伸和带动,加快推动沪甬、杭甬产业合作。探索建立上海—宁波产业转移双创示范基地,支持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在宁波前湾新区等地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引进和共建上海科研机构宁波分中心,强化柔性引才,依托先进制造业优势,推动前沿技术在宁波率先开展成果转化和应用。通過承接上海产业和人才辐射,吸纳外溢创新资源,不断拉长宁波高端人才和科研资源不足的短板。

打造政策与平台“双优势”。加大非户籍常住人口转化力度,全力抓好新出台户籍政策落地实施,不断扩大户籍人口规模。着重加大青年人口引进力度,实现人口规模和结构双优化。创新人才服务措施,加快研究制定人才工作条例,为全市人才有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加强产业平台、科研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等平台载体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流动、自主评价和联合培养制度,探索设立长三角人才服务联络机构,推动区域间人才资质互认、资源共享、合理流动。

构筑安居与乐学“双吸引”。强化人才安居保障,配套建设人才安居房、公租房和国际人才公寓,建立健全人才住房、安居房等用地优先供应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基础人才、技术人才安居办法。强化基础教育资源扩量提质,积极引进国内外名校或名教育机构来甬合作办学,为国际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子女入托、入园、就学提供便利。加强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校区等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大学分校和特色学院,加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培育建设一批新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予点,逐步扩大在甬高校招生规模,增强对有教育需求的市内外年轻人口的吸引力,提升毕业生留甬率。

(作者单位:宁波市经济信息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逸龙

猜你喜欢
深圳人口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人口最少的国家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
坐井观天石头国
第二届深圳时装周永不止步的时尚舞台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