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伦理路径

2020-01-16 17:26江先锋孙玉良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伦理卫生群众

江先锋,孙玉良

(上海健康医学院马克思主义与健康伦理研究中心,上海201318)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在新时代,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1]。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征,它是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价值目标。

健康获得感作为享受卫生健康发展所带来便利而产生的主观满足心理,在实质上是对自身健康需求满足状态发自内心的认可。这一获得感既来自医疗就诊、食品药品安全和体育设施齐备等物质层面,更源自尊严、共享和公平等价值层面。可以说,卫生健康发展的理念、推进的思路、落实的措施都蕴含着一定的伦理价值,遵循着特定的伦理原则与规范。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提升若脱离了这些伦理原则和价值规范,则无法获得人民群众的真正认同。因此,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不仅要完善机制,而且还需坚守相应的伦理价值。

一、伦理在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中的重要作用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完善的政策机制和具体落实政策的从业主体,两者功能的发挥均需要伦理的介入与调节。此外,在实践中,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目标设定、方法探寻、重点聚焦等方面也面临着不同的伦理判断与价值选择,这就说明伦理之于卫生健康发展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作为内在要素发生作用,从而为伦理在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可能性。缺少伦理的泽润与滋养,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提升是难以想象的。

1.确立卫生健康机制建设的价值导向

建设完善的卫生健康机制对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体制建设是对一项事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规划,卫生健康发展要实现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健康保障的目标,反映在机制建设上即要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层面制定的卫生健康政策文件近60 个,各部门出台配套文件260多个”[2],但要落实到位,各个地方政府仍需结合自身实际,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药品供应保障、卫生综合监管等方面构建区域性的具体实施办法。在机制建设上,不仅要考虑统筹性、可操作性,而且还要考虑价值导向。将伦理植入卫生健康的机制建设,可以促使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在进行卫生健康政策设计时,以伦理“应然”的视角看待卫生健康发展,从而避免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单纯以“物的增加”为表征的消极发展,使卫生健康事业走向积极的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这种积极的价值导向,从社会角度看,就是把人民健康作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根基;从个人角度看,就是将健康作为个人发展和家庭幸福的依托。伦理不仅为卫生健康机制建设提供了价值导向,而且也提供了衡量这一机制的价值尺度,也就是说,如果卫生健康机制建设不是以提升人民获得感、增进社会公平为目的,它就缺乏道德力量,就不会是一种受人民群众支持的向善机制。

2.培育卫生健康从业主体的合德性

从满足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从业主体看,伦理是其素养的重要构成。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业主体作用的发挥,而这一作用发挥的好坏依赖于其素养,不仅是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方面的专业素养,还包括其理想信念、道德水准、担当意识和为民服务等方面的道德素养。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提升与卫生健康从业主体的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间存在密切关系,因为这一获得感作为内心体验,除建立在卫生健康物质基础上,还形成于对从业主体优秀精神品质的赞许与感动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恪尽职守、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操守,推动了人民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金钱价值观直接冲击了正直的道德体系,动摇了救死扶伤思想在医务工作者心中的地位,造成一些医务工作者及管理者心态失衡,放弃职业操守,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出现了索红包、天价药、玩忽职守等现象”[3],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为此,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不断增强从业主体的道德素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为人民提供最好的卫生与健康服务”[4](P373)。

3.拓展卫生健康服务的德性治理路径

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最终要落实到卫生健康服务上。现实中,一些地方主管部门在解决人民群众呼声高、长期存在的医疗卫生问题中,在方式、路径上较为单一,习惯于运用行政性、指令性的管理手段,相比较之下,忽略了优良习俗、社会舆论、内心信念等伦理在治理中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了服务效率低下、群众满意度不高等现象。因此,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亟需从单一治理路径转向多重治理路径的综合运用,更加注重运用道德约束、精神激励、舆论引导等德性治理路径,不断加强伦理道德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健康需要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对政府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基本卫生与健康服务寄予更高期望。”[5]在此背景下,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在路径上要更加注重发挥德性治理功能,原因有二:一是伦理对卫生健康服务有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作用。所有卫生健康服务都是在一定的精神信念指引下进行的,唯有秉持人民健康的伦理精神、遵循尽心尽责的伦理规范,做好健康服务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二是伦理作为一种内在的约束对人民群众有着直接的可感性。与冷冰冰的政策性指令相比,伦理具有非强制性、柔和性和内驱性等特征,可以通过大众舆论、价值信仰与内心信念等,引导所有卫生健康从业者主动践行职业要求,进而超越既有的一些政策性指令的局限,直接对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产生重要影响。

二、新时代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基本伦理原则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到对人及其各种关系的规范与管理上。“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医疗服务归根到底是人对人的服务,医护人员是具体落实者。”[6]他们的价值理念、伦理观念等都会影响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成效,进而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实现。因此,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不能单纯只靠机制建设,还要发挥伦理的作用。具体而言,应当遵循人民中心、共建共享、优先发展和固基内化等基本伦理准则。

1.坚持人民中心原则

人民中心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为了谁”的价值共识。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人民中心是党的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7](P13)坚持人民中心对于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作用有二:一是唯此才能聚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反映最突出的健康问题。当前,卫生健康领域存在的、人民群众意见最大的问题主要有: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看病难,一床难求,药价虚高等,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啃下硬骨头,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要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发力,彻底解决医药领域乱象”[7](P114),建立人民健康“守门人”制度。二是唯此才能坚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公益性、公平性的至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卫生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公平性,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才能确保“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道路”[7](P102)。

2.坚持共建共享原则

共建共享是卫生健康事业“如何办”的价值共识。良好的伦理道德是推动卫生健康发展的动力,有利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的满足。坚持健康发展共建共享原则,一是要共建。当前,很多健康问题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地区所能解决的,需要通力合作,因具体问题的不同而施以针对性的策略,如重大传染病防控需要各部门共同实施好宣传教育、综合干预、扩大检测等工作,这就要求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形成众志成城的合力。二是要共享。“正义的概念就是由它的原则在分配权利和义务、决定社会利益的适当划分方面的作用所决定的。”[8](P8)健康事业的公平公正性最集中体现在让人民群众共享健康发展的成果。尽管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着诸如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区域差距过大等问题。客观来说,短时间内使各地区群众都能享受到同一层次、同一水平的卫生健康服务是不切实际的,但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秉持“共享共建”原则,不断缩小区域差距,让更多群众在发展中逐渐公平地享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如近年来,一些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民生“痛点”,政府部门要关注边远地区、低收入群众在求医救治中存在的困难,保障他们的这些疾病都能得到及时诊治。

3.坚持优先发展原则

优先发展是健康事业发展“居何位”的价值共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只有坚持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原则才能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当前,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浓烈,其健康观念与健康需求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重点开始从生理健康转向健康安全、健康美丽等关涉生活品质与生命质量的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预期的不断提升与健康资源不平衡、服务不充分的现状成了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人民群众在看病就医方面还有一些不满意的事情。”[2]坚持健康优先发展原则,一是着眼于解决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针对当前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中“不少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低”“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9]的现状,只有优先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努力实现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全覆盖,强化兜底保障,才能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不让任何一个群众因健康问题而掉队。二是将健康纳入政策评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优先发展不是一句口号,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到具体施政过程中,“加快推进健康立法,健全各类行业准入、技术规范、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标准体系”[7](P115)。建立健康的评估机制,凡是与人民健康相悖的,坚决摒弃,保障人民健康的优先决定权,各项经济社会发展都要有利于和服从于人民健康事业。

4.坚持固基内化原则

固基内化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建长效”的价值共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还必须注重科学健康理念的培育、良好健康习惯的养成,进而内化为日行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基于现代健康事业发展趋势与人民群众健康新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4](P372)“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超越了传统“疾病治疗”的健康思维、工作内容和服务范围,实现了将疾病治疗与健康治理统合起来的标本兼治。坚持固基内化原则,一是要强化健康教育工作,从娃娃抓起,推动从幼儿园开始普及健康知识,构建学生良好健康习惯的培养与纠偏机制,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增强体质,养成乐观、开朗、豁达的精神气质,树立现代健康理念,为他们一生的健康打好基础。二是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影响健康因素当中,行为和生活方式占百分之六十。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最好的医生是自己。”[7](P108)新健康理念的落实最终要靠人民群众自己。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给人们的生理与心理带来了一定压力,越来越多人的健康状况频亮红灯。在此背景下,树立正确健康理念尤为重要,只有使每个人都关注自身健康、重视健康锻炼,提升自身健康素养,才能营造全社会关注健康的良好风气。要通过多种形式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引导他们把健康第一、预防为主的要求内化于心,养成健康的习惯、远离不良嗜好,成为自己和家人健康的守护者。

三、新时代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伦理实现路径

新时代,保障人民健康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肩负着更大的社会责任。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必须牢牢坚持人民中心、推进共建共享、保障优先发展和做到固基内化,这些都必然要求伦理介入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

1.突出卫生健康机制构建的伦理导向

卫生健康机制是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制度保障。“健康中国建设意味理念转变与创新,重点是医疗卫生制度和医疗秩序的重构。”[10]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须构建起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制度性规范来进行顶层设计与路径规划。从功能定位来说,机制构建是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基石,但健康机制应以一定的伦理价值为依托,伦理是这一机制的道义性支撑,因为从本质上看,伦理体现的是一种自律的实践精神。卫生健康机制只有反映人民群众普遍的道德意愿并使健康从业者遵守一定的伦理规则,才能在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卫生健康机制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应先获得伦理的合德性,这样才能得到所有健康从业者的价值认同与忠实践行。基于此,构建科学的健康机制不仅要考虑其合理性、可操作性,还要自觉使其富含符合人民群众期待的道德要求,实现伦理精神与机制安排的对应、衔接与贯通,进而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提升提供伦理支持。

卫生健康机制构建过程中,突出伦理导向需要做到:一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健康发展目标机制规划中,要注重目标体系自身的道德性,确立以保障人民健康为总体目标,辅之以多层次、符合人民健康需求的子目标体系,将“为人民提供最好的卫生与健康服务”[4](P373)作为卫生健康发展的灵魂与核心,以此来获取制度、政策运行所需要的道义支撑。二是各地在卫生健康推进机制创设中,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监督、建议与批评等权利,将公平、共享作为伦理基础,体现“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伦理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将健康融入所有决策,优先配置资源,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与健康促进等服务。三是要在卫生健康落实保障机制运行中对所有有利于维护人民健康的行为给与肯定和支持,为其提供伦理支持与体制保障。如在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很多医护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逆行武汉参加救治行动,对他们不仅要在物质上予以保障,更要肯定其医者仁心、不惧危险、救死扶伤等优秀品质,在道德上进行赞许与鼓励。

2.强化卫生健康从业主体的伦理规范

卫生健康从业主体是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力量依托。健康事业的政策、机制的实际执行、落实效果有赖于卫生健康事业从业者的态度与素养。卫生健康从业主体作为推进卫生健康发展的实践力量,需要将政府主管部门的规划目标转化为行动方案,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类挑战与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考验卫生健康从业主体的业务水平、技术能力,又要考量他们的伦理道德素养,这是因为伦理道德具有精神激励功能,能为其技术运用、难题破解提供内在动力。而卫生健康从业主体的伦理道德观需要从外部进行规范,当然,这种规范并非简单地把相关伦理要求转化为刚性规定,而是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过程中植入伦理要素,实现其技术素养的提升与伦理素养的增强相统一。此外,这一规范还包括各种对背离伦理要求行为施以的谴责,确保人人都遵循伦理道德的准则,从而对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在卫生健康从业主体教育管理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强化伦理规范:一是在制定相关管理规定时融入伦理思维。政府部门在对卫生健康从业主体进行管理时,制定有关制度不仅要考虑到管理的合法性,还要考虑到管理的合伦理性,激发责任担当。本次新冠疫情抗击斗争中,80 多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多次前往一线,张文宏主任亲自查房,这不能简单地归于任务使然,而更多的是出自他们内心的道德责任。二是在日常培训管理中渗入伦理要求。卫生健康从业主体的行动受制于自身的伦理价值观,是其价值取向的现实反映。在日常管理培训中,应加入伦理培训内容,使健康从业主体自觉致力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形成“坚定信念、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11](P109)。三是在医学生培养中嵌入伦理教育。卫生健康院校的大学生是未来健康事业的主力军,在对其加强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应嵌入伦理教育,把健康中国推进所关涉的伦理问题,如健康优先、敢于担当、一心为民等,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教育内化提升伦理素养。待医学生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其良好的伦理素养可以帮助他们公平公正、尽心尽职地提供服务,进而为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3.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过程的伦理约束

卫生健康服务是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主要载体。“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11](P48)。在卫生健康服务过程中,常面临多方利益选择,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优先关照哪些群体,往往会引起广泛的争论。这就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有法律制度层面的规制,还要有伦理道德层面的约束。伦理不仅是一种内敛修养,也是一种外显能力,即当面临道德困境时,它能够引导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从业主体作出正确研判、进行正确选择。从事实判断来看,卫生健康服务会遇到不同区域、部门、群体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现实境遇;而从价值判断来看,这实际上是一个多元价值碰撞与筛选的过程。确立人民健康至上的伦理价值观,并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才是与社会发展、人民需求相适应的正确选择。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提升,就卫生健康服务过程而言,不仅是制度措施落实过程,同时也是伦理价值的实现过程。这就要求在基本医疗服务、药品政策、疾病防控、生活方式指导等卫生健康服务中,提升伦理约束的水平。

在卫生健康服务过程中,提升伦理约束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卫生健康服务结构布局上。卫生健康服务结构布局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寻求各方满意的路径设计,只有符合伦理德性,方能在实践中真正产生有利于人民健康获得感提升的积极作用。当前,卫生健康结构布局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区域医疗资源、专业人才失衡,全面保障水平亟待提升等。对此,在医疗卫生制度和运行秩序重构的同时,必须发挥伦理在其中的引导、规范及价值调适作用,力避一些被地方、部门利益裹挟而产生的方案出台,进而在落实中陷入伦理困境。二是在卫生健康服务内容供给上。卫生健康服务供给内容除了科学、合理、符合实践需要之外,还要对其进行伦理评估。公立医院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主体,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供给内容上要有增量,如医联体组建就是对原先服务内容的扩张,但如果这项改革仅停留在技术层面,难免会有一些不合德的诉求出现,唯有始终坚持人民中心的价值理念,弘扬“承诺公开、真情为民、服务高效”等伦理理念,才能促进医联体真正提升人民健康服务水平的初衷。三是在卫生健康服务效果考评上。要保障卫生健康工作实效不断提升,考评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在考评中既要重视数据性实绩,也要关注伦理性成就,对于那些虽没有重大技术性突破,但直面群众诉求,积极满足其需求的行为应予以褒奖,而对于那些打着“创新”旗号,实际上却是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行为,在加以制止的同时,应依据一定的伦理标准,对其涉及的社会公德、职业伦理等进行道德谴责,切实发挥考评的导向功能。

4.丰富卫生健康发展成果的伦理意蕴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是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现实基础,“健康保障首先可获得,才有获得感”[12],可以说,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体验产生于服务过程,但最终形成取决于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卫生健康发展成果上,只有从量和质上不断夯实卫生健康保障的物质基础、提升技术水平,让人民群众可以得到基本医疗保障、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满足健康美丽、健康安全新需求,他们的获得感才可以真实确立。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再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是成了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须赋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以技术与伦理的双重意蕴,不仅要从技术进步视角来考量成就,还要基于伦理道德视角来审视意义。这是因为:只有充分展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的伦理意蕴,才能知晓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在哪些方面是合乎伦理的,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在哪些方面是需要进一步宣传介绍的,从而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在哪些方面是因暂时条件限制无法实现普惠,但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得以补偿与平衡的,等等。在这些方面,唯有以伦理意蕴的展示来形成道德共识,整个社会才有凝聚力,从而形成进一步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动力与方向。

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的评判中,丰富其伦理意蕴可以依照以下方法:一是彰显成果享受的平等性伦理要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应为全体人民所享受,不因经济条件、户籍身份、地域位置等差异,在享受健康发展成果上有别,因为“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只有在他们最终能对每一个人的利益,尤其是对地位最不利的社会成员的利益进行补偿的情况下才是正义的”[8](P16)。党中央把“基本医疗有保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之一,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标准和内涵,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让贫困群众的健康需求有保障,实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人人平等享受的权利。二是彰显成果的优质性伦理要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上,而要尽量提高其质量与水平。在健康观念与健康需求已发生转变的背景下,健康发展的样态与质量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当前如何更好地实施健康社区、健康企业、健康学校等“健康细胞”工程,在农村开展“厕所革命”,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实现医疗、妇幼、疾控、康复等信息系统功能融合等,都是一种在质上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所要考虑的问题。三是彰显成果的创新性伦理要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内涵、外延的扩展而不断进行创新,特别要在重视生活品质、提高生命质量、满足健康安全与健康美丽上下功夫,从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进行全方位创新,从而让人民群众享受卫生健康服务更舒心、获得感更强。

猜你喜欢
伦理卫生群众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多让群众咧嘴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保护环境卫生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卫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