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探析

2020-01-16 17:26葛宇宁侯菊英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英雄马克思主义群众

葛宇宁,侯菊英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454000)

“英雄”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闪亮的“字眼”,每个民族在自己的生存发展过程中,都不断孕育自己的英雄,推崇英雄,学习英雄,从而指引本民族未来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曾把英雄定位为“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并谆谆告诫:“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1]然而,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娱乐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的蔓延,抹黑英雄、诋毁英雄等成为一种“潮流”,别有用心者妄图通过这些手段颠倒历史黑白,扰乱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导向。为此,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并已经生效实施。法律的制定固然对于捍卫和保护英雄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必须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加强正确的英雄观教育,使人们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英雄观。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中的英雄概念

学习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我们首先就要明确英雄的概念,也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中,谁是英雄,或者说谁可以称得上英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理论,对英雄的理解不尽相同,比如现代中西方文化中所崇尚的英雄,就有较大差异。西方文化中的英雄往往具有个体主义的倾向,而我们更崇尚集体主义的英雄。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语境中,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中,“英雄”这一概念的所指也有所不同,比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在评价路易·波拿巴时说:“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2](P664),这里指称的就是个体;而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3](P790),则强调的是“人民群众”这一群体。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英雄”这一概念呢?东汉的刘卲曾给出过一个明确的界定,即:“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人物志·英雄》)显然,在其看来,英雄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其一,有智慧,有能力,也即“聪明秀出”,只有拥有智慧和能力才能做成事情,尤其是做成一番伟大的事业;其二,必须有胆识,有勇气,也即果断勇敢,胆识过人。只有具备这两点才能称之为英雄。然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看,刘卲对“英雄”的界定,只是看到了英雄需要具备的一些自身素养,尤其是成为历史人物的一些素养,但是这些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并且,这个界定还忽视了平凡中的英雄,那些并非重要历史人物的“普通人”,他们同样对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行为卓越,品质高远,堪为人之楷模,值得敬仰和学习,亦为英雄。远如神话传说中的“愚公”,近如古浪县治沙造林“六老汉”,都是真正的英雄。

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中的英雄则既包括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也包括平凡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1]

综合马克思主义对英雄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中,英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其一,英雄必须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有所贡献,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前进的人,是奉献者群体。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历史与自然有着根本的不同,自然也即“自然而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和过程;而社会历史则是生成的、创造出来的,社会历史的本质是实践,它是人的行动的事业。也即社会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的实践创造。从本源讲,每个人都对社会历史的形成有所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有大有小,有正有负。那些对社会历史起负面作用,也即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人,就是历史中的反动者,他们肯定不是英雄。那些对历史发展虽然也起正面作用,但是个人的作用不够明显,被划归到人民群众这一群体的作用之中未留下个人社会历史印迹的,也即通常所说的常人、普通人,他们是以“人民群众”这个整体成为英雄的,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有着较大推动作用的人,作出重要贡献的,才被称之为英雄,即英雄的个人。

其二,英雄的行为所体现的品质和精神具有重大价值,是一种正能量,具有垂范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我们向英雄学习,不是要和英雄做同样的事情,英雄的事迹往往具有时代性,有着具体的场景。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不需要再像革命烈士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是我们要像革命烈士一样,有一颗爱国之心,要有争取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意识。因此,学习英雄就是学习英雄的品质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4]在某种意义上,英雄可以视为人类永恒价值的表征和实现[5](P76)。这种永恒价值,就是真善美。

其三,英雄的行为往往是卓越的,不经一番努力难以实现,意味着付出和艰辛。英雄和常人在行为上是不同的,如果人人都在做同样的行为,那么就会是人人都是英雄,或者根本就没有英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天下艰难之际,往往就是英雄辈出之时[6]。时势之艰,勇挑重担,义无反顾,不怕牺牲,往往就是英雄团体的写照。这种行为的卓越,可以有多种表现,如选择卓越:人生的道路上,面对特定情形时,英雄选择的往往是奉献乃至牺牲自己,成全国家、民族、他人;坚守的卓越: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英雄往往坚守某种责任信念,不怕苦、不怕累,埋头苦干,一干就是几十年,乃至于一生;努力奋斗的卓越:英雄为了使自己能够对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往往选择努力奋斗,成就优秀卓越的自己。

鲁迅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7](P122)习近平总书记也殷殷教导:“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1]民族需要英雄,时代需要英雄。英雄是伟大的,成就英雄是艰难的,我们不但要尊崇历史上的英雄,更应该关爱现实中的英雄,他们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

二、英雄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英雄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正确理解,除了需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英雄的界定外,更需要一种辩证思维,没有辩证思维的疏解,在此问题上就会陷入困惑。

1.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众所周知,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在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是反对英雄史观的,坚持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8](P150)毛泽东同志就曾一再告诉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P1031)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6]

这就说明,在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中,最伟大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就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整个社会历史来说是最大的贡献者和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根基——物质财富,还创造了辉煌的精神文明和精神财富。同时,在社会历史变革的历史选择上,总是人民群众在起决定性作用,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与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的创造相比,任何个人的贡献都是“微不足道”的。这就是说,英雄个人与人民群众相比是渺小的,无法与英雄的人民相提并论。作为英雄的个人必须时刻保持谦虚,不要有骄奢之心和膨胀之心,不要像历史上的一些帝王将相,乃至“草莽英雄”,不断鼓吹自己的“丰功伟绩”,处处贬低人民群众,乃至压制盘剥人民群众。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有一些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给予的岗位上做出了一些成就,就感觉自己很了不起,不把群众当成一回事。这些都是没有认识到,或者没有正确理解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把自己放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把自己看得比群众高,就无法融入群众之中,最终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也会被时代所抛弃。

2.真正的英雄植根于人民

英雄是一个不平凡的群体,他们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民族的闪亮坐标。但是个人英雄还是少数的,能够成长为英雄,除了需要一定的历史机遇、文化环境外,还和英雄个人的卓越努力、高尚追求等分不开。个人成长为英雄的一个关键条件,就是植根于人民。“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8](P156)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真正的英雄植根于人民。”[6]一个与人民为敌,背离人民利益和意愿的人,无论他多么具有“天赋才华”,无论他后天作出了多么艰苦卓绝的“努力”,都是不可能成为英雄人物的,更不会被人民所敬仰,只会被人民所唾弃。

人民群众是英雄的母体,是孕育英雄人物的土壤。人民就是大地,英雄人物好比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安泰,正是大地母亲给了其无限的力量,安泰一旦脚离大地,就会软弱无力,不堪一击。真正的英雄人物总是出自人民群众,是从人民群众中脱颖而出的人。可以说从一个普通个人成长为英雄人物,别无它径,唯有投身于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事业中,为此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毛泽东同志原本是一名小学老师,甚至做一名教师曾经就是其人生规划。他曾向斯诺说起,自己在报考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时,是准备做一名老师的,“我也在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前途’,而且差不多已经决定自己最适合于教书。”[9](P23)然而,毛泽东最后成了一个英雄,是民族英雄、革命英雄、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其根本就在于,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独立,为了人民的自由和幸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规划,毅然投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之中,不怕牺牲,坚持斗争,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成了千古少有的伟大英雄人物。

3.人民群众也需要自己的英雄

尊重英雄、爱戴英雄、学习英雄,是人民群众永远的英雄情怀。英雄人物用其艰辛的努力、忘我的奉献,乃至于牺牲自我,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谆谆告诫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1]

在创造社会历史的过程中,英雄人物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较大,所以才被载入了史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英雄人物,尤其是历史上那些杰出的个人,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往往能够及时指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使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历史时少走弯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8](P155)英雄人物往往借助卓绝的努力,练就一身智慧,因此往往能够比普通人站得高一些,看的远一些,悟得透一些,能够及时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乃至规律。毛泽东同志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写出了《新民主主义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任务、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给出了具体论述,在那个时代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写出了《论起持久战》,有力地驳斥了“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等一系列错误认识,成为全国抗战的总的理论纲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指引。

总之,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是不可分离的,人民群众孕育了英雄人物、成就了英雄人物;同时英雄人物也服务了人民群众,奉献了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永远地敬仰和缅怀。一切对人民群众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个人,都不会被人民所忘记,都会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三、时势造英雄

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一直是人类历史上两种有关英雄与时代关系的说法。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在此观点上的态度是鲜明的,那就是坚持时势造英雄,反对英雄造时势的观点,也即在英雄的出现与时代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坚持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但是谁能成为英雄却是偶然的,“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8](P155)。然而,马克思主义关于英雄与时代关系的正确观点,不但在一些社会民众中是模糊的,不少人甚至一些学者仍抱持着英雄造时势的错误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如有人就提出了“时代造英雄,英雄造时代”[10]。因此,很有必要重提这个话题,重申马克思主义在此问题上的正确观点。

英雄史观一贯坚持的是英雄造时代,认为英雄是划破漆黑夜空的璀璨星光,是照亮人类社会历史的灯光。没有英雄也就没有时代,或者具体来说没有英雄就造不出时代来,也就不会有历史。正是由于英雄人物的出现,人类社会历史才获得了意义,摆脱了吃喝拉撒睡这种动物的生活状态,历史才被创造出来,否则“社会历史”就是琐碎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的堆积,时代无法标记,历史无法形成。英雄史观的最著名人物托马斯·卡莱尔就曾说:“世界历史不过是伟大人物的传记而已。”[11](P33)也即在其看来,没有伟大人物出现,历史的创造活动就无法展开,历史就没有什么可写。

与英雄史观坚持的英雄造时势观点相反,马克思主义基于群众史观,坚持时势造英雄。“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其必然性。”[8](P155)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其明确概括为:“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6]也即英雄的产生是时代的需要,是时势的造就。一些人顺势而为,把握了时代发展趋势,承担了时代的任务,最后成长为英雄人物。一般来说,英雄人物总是集体涌现于下列时代和时刻。

其一,社会历史的转折转型时期。没有永恒不变的历史和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历史也会跟着转型和变革。在社会历史转折转型时期,社会往往会失序,人们不知所从,急需有人指出历史前进的方向,带领人民实现社会历史的跃迁。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的人,就开始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承担起时代的使命和任务,从而成长为英雄人物。近代中国就面临着这么一个转型,既要反对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又要实现社会转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在这么一个时期,就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忧心于国家和民族的危难,痛心于万千民众水深火热的困苦,到处寻找救国之路,不怕艰难、不怕牺牲。近代历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英雄出现最集中的时代,因为它面临着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其二,重大历史事件出现的时刻。英雄人物,尤其历史的杰出人物,一定是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他们使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和解决,打上了个人意志的痕迹,每当人们回忆或者讲述这个重大历史事件时就不得不提到这个人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其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经济面临崩溃,国家建设百业待兴,这时候邓小平同志以一个政治家的非凡勇气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拉开改革开放序幕,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生。习近平总书记曾把改革开放定位为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一次“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12]。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无疑是一位政治英雄,其名字和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被载入史册。

其三,“当人类面临巨大的思想困惑、实践困惑的时候”,这时,“一些重要的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家致力于以自己的方式为特定的人群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解困,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成为英雄人物[13]。比如十九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政治革命已经基本完成,资产阶级政权纷纷建立,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美主要资产阶级国家已经完成,资本主义社会是什么样子,已经在人类历史上清晰地呈现出来,然而人们却发现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像当初的启蒙思想家所许诺的那么美好,平等、自由、富裕的新世界并没出现,出现的反而是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和被剥削、被奴役的工人阶级,以及由此带来的普遍社会贫困。面对这一不公正的世界,工人阶级的反抗又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由此,人类面临着普遍的困惑:资本主义怎么了?资本主义将走向何处?无产阶级又将走向何处?这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承担了这一“理论课题”,用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精彩而科学的回答,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等就成为了英雄人物。

其四,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着突发事件和紧急时刻,人民的利益需要特殊保护时,一些普通的人,平时默默无闻的人,此时挺身而出,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无悔付出,不怕牺牲,由此成为英雄。比如在抗洪救灾等时刻,都会出现一些英雄,乃至英雄群体,如武警官兵、消防官兵等。习近平总书记在评价为了抢救两个在铁轨上玩耍的孩子而自己被疾驰的列车撞飞的李学生的先进事迹时,曾说:“李学生是见义勇为的英雄。世间有造就伟业的英雄,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英雄,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李学生就是一个作为平凡之人而作出不平凡壮举的英雄。”[14]这就是对这种情形的深刻阐释。在2020 年春,新型冠状病毒侵扰中华大地时,我国就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抗疫英雄”。尤其是一批又一批的“白衣战士”们,面对湖北人民的需要,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舍小家为大家,“白衣执甲”“逆行出征”,驰援湖北。

当然,马克思主义主张时势造英雄,并不是说只有在以上特定的情形中才会产生英雄,而是说在这些社会历史的特定时刻是英雄集中涌现的时刻,是最容易诞生英雄的时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的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任务需要去解决,也都会有敢于立于时代潮流、主动承担历史使命的人,也即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人物,乃至杰出的历史人物。马克思曾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2](P502)

四、如何看待英雄崇拜问题

英雄崇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是一个十分“奇妙”的话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英雄史观,反对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在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里,普遍都出现过个人崇拜的问题,对社会主义事业以及社会主义的声誉都带来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又十分重视杰出人物,尤其是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那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也即马克思主义对英雄崇拜到底持有什么样的观点?

英雄崇拜几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普遍现象,甚至是一切民族共有的现象。一切走出野蛮状态的民族,在摆脱了最初的原始崇拜状态,即主要是对自然万物、虚构的神祇的崇拜之后,都开始进入英雄崇拜状态,开始推崇自己民族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甚至被转化成神。可以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都尊重、热爱自己民族的英雄,也倡导后代向英雄人物学习。中华民族也不例外,上下五千年,英雄代代传,既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也产生了敬英雄、爱英雄、学习英雄的深厚情怀[1]。从某种意义上说,英雄崇拜的狂热者托马斯·卡莱尔的如下观点是正确的,他说:“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永远会有英雄崇拜。”[11](P33)

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英雄崇拜,只是反对英雄崇拜的异化——个人崇拜。这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一,英雄崇拜,崇拜的是精神,而不是英雄人物个人以及英雄的事迹本身。英雄,其根本在于其精神和价值导向,代表着人类的卓绝努力和伟大奉献精神。他们往往在天下艰难之际,以对人类的深切关爱挺身而出,置个人利益,乃至生死于度外,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力挽狂澜于既倒。人类需要这种卓绝努力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难以更好地发展。奉献精神更是伟大的,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有的都是纯粹的利己主义的话,人类就无法实现有机团结,共同体就难以建立,社会就会瓦解。对于伟大的、高尚的精神情怀,即使不可能每个人都做到,但应该每一个人心向往之。而英雄人物本身可能并非十分完美,他们的饮食起居、仪表行为都可能与普通人无异,甚至一些英雄人物,还有一些非常明显的缺陷,乃至道德瑕疵,如果盲目地崇拜英雄个人,这种缺陷、瑕疵都可能对普通人带来严重的影响。在对待英雄个人,乃至无产阶级领袖个人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科学的答案,那就是:“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15](P12)

而个人崇拜崇拜的则是个人,它美化个人、神化个人,把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作用无限夸大,视为人类的救星,没有他的出现,人类将永远无法解放自己。把个人身上的优点缺点都视为优点,或者认为这个人是完美的,没有任何缺点。由此可知,个人崇拜就是英雄史观的一部分,片面夸大个人作用,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作用。同时,在个人崇拜中,崇拜者往往会迷失自己,丧失主体性地位,丧失个人的自我意志和判断力,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其二,英雄崇拜是一种文化现象。英雄崇拜,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英雄文化的一部分,敬英雄、爱英雄、学习英雄,往往是一种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哲学家贺麟也认为:“英雄崇拜,根本上是文化方面、道德方面和人格修养方面的问题,不是政治问题。”[5](P75)英雄崇拜,其主要效应在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境界、人格境界、精神气质,使自己趋向于英雄,与英雄勾连在一起。这样一来,就会出现英雄趋向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趋向于英雄的情景,拉近两者的距离。正是在这种拉近距离的过程中,英雄的精神化为一种力量,在民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精神品质的进步。

与英雄崇拜有所不同,个人崇拜往往是一种政治现象,含有浓厚的政治目的。斯大林、勃列日涅夫等搞个人崇拜,把自己奉为神、“永远不会犯错的理论家”“我们星球最伟大的人物”等,无非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权力和政治威信。

总之,适当合理的英雄崇拜是正常,也是有益的。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是一个社会风尚良好的象征。尤其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少年应该有一定的英雄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在当前,一些青少年沉迷于对影视明星、商业明星的膜拜之中,还有一些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中的“英雄”乃至西方大片的个人英雄,这些是值得我们警惕的。要通过对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教育,使其“移情”到真正的英雄精神上来,从而健康成长,在新时代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卓越贡献。

猜你喜欢
英雄马克思主义群众
英雄犬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重走英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