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发展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0-01-17 02:49李玟兵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共同体

李玟兵

(昆明市委党校,云南 昆明 650500)

民族团结事关国家繁荣稳定大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要以此为根本方向,不断筑牢各族群众团结进步的心理基础,即把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途径。在“五个认同”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具有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作用。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繁荣发展民族文化。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

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P259)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写入报告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方向。

1902年,梁启超先生首次在其文章《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提出“中华民族”概念,1905年,他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里论及“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他还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2]。之后,学者们对“中华民族”问题都有过争论,“中华民族”含义从中国各个民族的复合体不断走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1939年,顾颉刚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在1988年的“泰纳讲演”会上,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作为历史客观存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经过中华各民族在国家统一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命运共同体。当代,学界普遍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3]。

意识是人脑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各民族在不断往来与融合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对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的感知、认同和心理归属,各民族形成了休戚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它包含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法治、文化、团结和发展等方面的共同意识。沈桂萍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历史上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认同,是对56个民族同呼吸、共患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核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4]。哈正利和杨胜才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中华各民族的精神之魂,是国家统一之基、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根本。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不断铸牢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思想根基和精神力量之魂,凝聚起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合力。

二、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互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团结统一各族群众的强大精神纽带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基础和根本的是筑牢中华文化认同这个精神根基,只有从各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入手,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才能奠定56个民族共同的情感和心理基础,强化归属感和向心力,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先解决精神文化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也才能铸牢。

(一)民族文化是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多元的民族文化凝聚着各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既是各民族血脉之所依,也是各民族灵魂归依的精神家园,发挥着凝聚民心、集聚民力的作用。坚定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培育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大力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在尊重多元民族文化中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从而为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奠定基础,并为其积攒要素和动力。其次是要大力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以满足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的需要。一方面,从各民族文化中提炼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即各民族都认同的文化,例如春节和中秋节,最早是汉族的节日,现已发展为各民族都自觉认同的共同节日,再如云南各地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等都已成为当地各民族共同欢庆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华各民族在这些共同庆祝的节日中相知、相惜、相亲、相融,积聚文化共性,产生心灵共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在国家不断融合发展的漫长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同化,共同建构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华文化的内涵,使中华民族在不断凝聚价值共识的同时取得文化认同,产生归属感和向心力,不断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民族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价值内核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长远和根本的是解决中华文化认同这个思想基础,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最核心和关键的就是要增进各民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共同的价值追求,找到中华文化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主导的文化共识,从文化涵养上、思想上养成价值共识,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聚民心、汇集民力,使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

文化属于人类精神性存在,积淀着各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核心价值观,是维系本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支撑,是民族认同和归属的指向。各民族文化,在漫长历史中,不断融合、相互嵌入,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许多价值共识和文化共性,在许多方面都有一致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从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凝练出的价值共识,它体现了各个民族最大限度的精神共识和文化整合,成为引领、统摄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6]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深入挖掘各民族中符合其内容的文化要素,不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助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力量之魂,有助于稳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共同体,稳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由各民族文化组成的中华文化只有以“多元一体”的文化形式存在,才能促进彼此和谐发展,各民族文化也才能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繁荣发展,并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当今,随着国内外交流交往加深加广,信息技术的便捷和不断革新,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纷至沓来,彼此相互交会、相互影响、相互交锋、相互渗透,这种文化上的碰撞和摩擦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在于,如果协调和把控不好,就容易受外国文化的侵蚀和同化,甚至迷失文化自我,还有被资本主义敌对分子和民族分裂主义乘机拉拢、危及国家文化安全的危险,对国家的团结统一、和谐安定造成危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助于主导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用“一体”来统领“多元”,使中华文化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实现文化观念上的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避免因文化冲突和不和造成的社会动荡,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各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良好局面,各民族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共同团结奋进。

三、繁荣发展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1](P258)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立足找到全社会成员在文化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让这个最大公约数引导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并成为紧密团结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就要在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中注重对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一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通过在中小学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播到每个孩子心中,促使孩子们从小就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容融入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中,发挥文化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努力把握文化在意识形态上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举办一系列的特色文化节活动、民族民间文艺展演和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惠民活动、扶持各种民族优秀文化产品等,让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战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各民族找到共同的情感归依和心灵家园,使他们获得一种安稳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并由此产生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各民族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关联,从而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具体而言,要在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中,注重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方向,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愈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传承和弘扬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凝结价值共识,通过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和项目潜移默化地加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引领各族群众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如在各类文艺汇演中,通过确立鲜明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时代主题,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具有共同文化内核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各民族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展现新时代各民族群众的精神风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节日对于本民族来说具有一种寻根记忆,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通过传承和弘扬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加强各民族的交往相融,在共同欢庆的民族节庆中,宣扬一致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全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

在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中做好民心工作,就要注重文化惠民的民心工程建设,以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建构文化惠民公共服务体系,把各民族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有民族认同感的文化节目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撒播到每个角落,使文化能更好地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幸福感和获得感逐渐增强,就会强化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得最为广泛和持久的民心支持。

全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要注重从创新工作机制入手,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能公平广泛地惠及到各族群众。一是从时间上要形成“周周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天天有歌声”的纵向文化活动氛围,能随时满足不同民族群众的文化需求;从空间上要形成每城、每县、每乡、每村、每地都有特色亮点的全面覆盖的文化惠民体系,使当地的各族群众确实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幸福和欢乐,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二是征集和汇总各族群众的文化兴趣,使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有效对接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各族群众的精神需求满足了,才能真正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赢得强大的民心支持。三是把文化服务送到“家门口”。通过全面建立和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开展文化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活动,把弘扬正能量和蕴含各民族价值共识的文化产品传播到各民族的家门口,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滋养市民身心,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精神文化盛宴,共享文化繁荣发展成果,使百姓在获得感中不断提高文化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念

在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有利于实现各族群众共同的文化表达和价值追求。在文化建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在文化上找最大公约数,使各民族都能找到心灵和情感的归依,在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和谐发展、团结奋进。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就是弘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尊重差异、欣赏借鉴、包容多元的文化方略,如通过举办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展演民族优秀文化、扶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开办民族特色班和民族文化传习馆、传承和保护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等,展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的多元文化风采,提升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进而提升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美美与共”就是在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强调“一体”,大力宏扬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民族优秀文化,共创共享“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如通过举办各种文艺联欢、文艺展演等文化活动使各民族在共生、互鉴和交融中,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用共同的文化之光照亮各族人民的心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衡量民族团结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开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活动有助于建构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通过各民族的文化交往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互补促进,在文化交融中相互尊重、欣赏,凝聚一致的价值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实现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协力共同团结进步。

为强化各族群众的共同体意识,巩固民族团结和谐局面,必须积极探索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引领和统摄,使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成为加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统一的粘合剂,把各族群众紧密联结在一起,增强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不断开创各民族同歌同舞、同欢同乐、心连心一家亲的大好局面。通过开展各民族同台演艺活动,增进各族群众对彼此文化的相互了解和认同,在尊重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建设一体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宣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共享文化精神;通过开展同台竞演的文艺比赛和民族文化体育竞技活动,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先进文化方向,促使各民族相互包容团结奋进;通过开展嵌入式社区的文化联欢活动,弘扬和传承共同的中华文化,拉近各族人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各族群众在文化交融活动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爱的共同体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构筑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