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对策

2020-01-18 02:01贺海波杨昌英罗华军
黑龙江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转化率科技成果校企

贺海波,邹 坤,杨昌英,罗华军

(三峡大学 生物与制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步伐的加快,科技成果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数量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但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严重滞后,极大地制约了高校在科技及服务经济社会方面的发展。因此,如何推进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展开阐述,旨在为推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1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巨大的财力投入和高校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高校自主创新成果产出丰富。以专利成果为例,2018年我国高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的数量为8.0万件,占该年度所有授权发明专利数量的18%;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励通用项目185项,占通用项目总数项的82.6%,其中,以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有147项,占总数的65.6%。但是,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非常低,仅占全部成果数量的15%~20%,而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到5%,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高达8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1]。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是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要素(创新、产业、资金、政策、市场等)缺失或者地方政府、高校、科研人员及企业各自所扮演的角色错位等,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2-4]:

2.1 科技成果与企业生产实际、市场需求脱节

世界一流高校对科技成果的评估考核主要是依据其产业化、市场化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而我国高校看重的是高质量的论文数量、专利的数目、成果先进性和获奖等级,等等,而对科技成果本身的价值、市场的需求等鲜有考虑,由此产生的科技成果无法解决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等问题,自然无法有效转化为产品。这就造成了高校与企业间对接效果不强、合作双方流于表面形式,进而极大地挫伤了企业同高校的合作积极性,极大降低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由此可见,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诉求、市场需求脱节,是导致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科技成果转化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机制脱节

在我国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现象,看重的是主持了科研项目,获得了什么奖,出版了几本书,发表了多少SCI文章及被引用次数等,而忽视了教师科技成果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部分年轻教师虽有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动力和能力,但屈服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的压力,不得不走“立项—论文—授奖—职称评聘”的“捷径”,这无疑会激发高校教师追逐文章、专著、奖励、专利等的“动力”,忽视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服务社会的目的。

2.3 科技成果转化后续投入不足

高校科技成果实验由实验室走向企业、走向市场,需要经过研发、中试/放大和生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的资金投入比为1∶10∶100。高校虽然完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初始工作——研发,但如果没有“中试/放大和生产”的后续跟进,要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为产品确实勉为其难。这一阶段,资金就成为了制约的关键因素。当前,国内高校虽然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仍是杯水车薪,高校教师自身几乎无力进行“中试/放大”,加上疲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使得科技成果“先天不足”。而企业和政府更愿意投入和支持一些能够很快见成效的科技成果,而存在较大变数的“先天不足”科技成果和“雪中送炭”的工作自然是其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就使得许多高校科技成果失去转化的可能。

2.4 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间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协同服务弱

众所周知,科技成果转化是复杂且具有前瞻性的经济活动,它需要各转化主体——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间良好协作和全力配合,而且需要一套比较好的协同平台和运行机制做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到实处,地方政府为企业搭建起“成果转化为产品”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话。然而,当前高校、企业间在协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缺乏有效的责、权、利分配机制,无法将三方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得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开发难以进行,久而久之,高校和企业间彼此失去了信任,势必会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利于高校和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发展。此外,地方政府与高校协同机制主要在战略层面居多,缺失可具体实施的操作细则;企业与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愿景美好,而可操作、可付诸实现的切实行动少,这也是阻碍高校、地方政府和企业三方顺利、高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3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提升自身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必须重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从各个方面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予以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瓶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针对上文提到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3-5]。

3.1 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三位一体”的科技成果精准转化模式

为了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问题,高校应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利用自身学术资源、学科建设的优势,优化资源整合,促进跨学科合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为产出创新性的科技成果提供条件。高校要积极深入市场调查,多与市场接触,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项目立项和产品研发,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应以企业诉求和消费者评价为核心因素。地方政府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调控和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战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应积极整合自身的人、财、物资源,积极引导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进行研究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中的核心研究载体,其研发的科技成果除了考虑市场需求、企业当前发展外,还要注重提升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样才可以形成“政府引导、校企联合”,实现高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相互协助、相互融合而又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的科技成果精准转化模式,从而切实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3.2 以激励为抓手,构建多元、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若要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落到实处,首先必须走出“立项—论文—授奖—职称评聘”的怪圈,杜绝单纯以项目、奖励、论著、文章来“论英雄”的评聘方式,应建立多元、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在评定职称时,可根据科技成果转化后所产生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给予相应的加分,甚至可以实施单列评聘;在竞争岗位时,可将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服务地方等领导岗位向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在收入分配上,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可结合学校实际增加成果研发教师在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的分配比例,如:可考虑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80%直接归属于研发团队,其中,50%以现金方式奖励给参与的教师,30%用于研究费用及再发展需要。通过上述措施,以激励为抓手,充分调动高校教师主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政策环境下,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数量、质量和转化率。

3.3 以融资为手段,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筹措体系

众所周知,高校科技成果从实施到转化为最终产品,需要历经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投放市场等环节,具有耗时长、过程复杂、环节多、影响因素广、风险高、资金投入大等特点,高校无足够的资金独立完成此项工作,而地方政府由于城市发展需要资金的地方很多,也无力从头到尾全覆盖复杂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资金链断层也就在所难免。如何破解资金短缺瓶颈是解决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关键。作为一种特殊融资渠道的风投,它可有效化解高校科技成果的立项研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全过程的资金压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吸引金融机构、企业投资和民间资本投资,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成果转化融资体系,做到既为高校科技研发提供丰富的资金支持,又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同时引导了社会资本的正确、合理流向,从而有效地化解了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资金压力。此外,企业能够为高校提供中试/放大的场地和实验设备,解决了高校无中试场地和实验设备的难题,这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3.4 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构建“政府引导支持—校企深度合作—市场化运作”新机制

校企合作困难、科技成果转化乏力的重要原因是缺乏通畅、有效的合作平台和信息交流渠道。高校无法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企业也不清楚高校哪些研究成果可以拿来应用或加以深入研究,因此,政府、高校、企业间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十分必要。通过构建“政府引导支持—校企深度合作—市场化运作”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政校企”三者间密切合作,各司其职,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对于政府来说,应当加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公共资源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区域内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学科优势,为企业提供发展规划、成果转化、技术诊断跟踪等服务,形成“政校企联姻”,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助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此外,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鼓励政策,引导企业、民间投资者积极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对于高校来说,应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力度和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在成果收益分配、绩效评价、职称评聘上积极向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教师倾斜。对于企业来时,应当加强与政府和高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利用好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以企业长远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高校展开合作,在科学研究、人员交流、资源共享方面互相配合,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转化质量。

4 结语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方略。在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制定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引领推动作用;高校则应发挥学科优势、整合资源、汇聚人才,组建不同模式的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联盟,服务行业、地方产业链发展,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企业应加强与政府、高校之间的对话,通过以自身实际需求为导向,共同打造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构建“政府引导支持—校企深度合作—市场化运作”新机制,实现“政校企”三者间密切合作,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政校企”合作共赢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转化率科技成果校企
我国全产业领域平均国际标准转化率已达75%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透视化学平衡中的转化率
化学平衡中转化率的问题
影响转化率的因素
校企合作五反思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