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留传统文化及习俗体系的建构特征

2020-01-19 00:13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留人德性诗性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昆明 650034)

他留人自称“他鲁苏”,使用自称“他鲁苏语”的语言,固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村落分布在丽江永胜他鲁补子山,族群由九大宗氏构成,现属永胜县六德乡双河、云山、玉水三个村委会。1954年民族识别中,把该族群和他们的语言划定为彝族支系和彝语支。

他留人基于体现四大关系价值组构了四大体系和四大传承体系并与其承载的四大功能对应建构的传统文化、习俗体系,其内部具体组构了宗教、坟茔、朵觋、祭祀、节庆、服饰、礼仪、婚姻文化、习俗及其传承形式——组构于公共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祖传族承的一系列习俗形式,由之组构了体现四大关系价值、意义价值承载四大功能的功能体系。

一 四大体系及其内部组构的四大形式

(一)他留人传统文化围绕四重关系于纵向组构的四大体系

他留人传统文化,一是基于人固有的精神与物质体系特征和需要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健康发展的关系建构了满足族群精神与物质需要的公共文化生活体系;二是基于族群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固有信仰和艺术审美的特征和需要与体现中华传统美学和道德价值的关系建构了满足族群审美和信仰需要的习俗体系;三是秉承中华传统美德与德孝文化价值观的关系建构了秉承中华传统诗性德性教化的传统,传承传统德孝文化的传承体系;四是基于上述四重关系四重功能建构了体现族群诗性德性建设,培育美善品质,体现族群精神主体建设培育敬畏自然、感恩祖先,尊重万物、敬重祖辈的传统德孝文化观、伦理价值观的功能体系。

1.传统公共文化生活体系及传承体系

他留人传统文化、习俗在体系的建构上,一方面,顺应族群日常劳作学习、娱乐社交特征和需要。一是传统公共节庆文化,如传统节日“粑粑节”“春节”等组构的快步打跳、山歌对唱等习俗形式以及马术、摔跤等技能技艺竞赛、表演等娱乐形式;二是公共娱乐设施和娱乐形式,设置了高跷、秋千架及摔跤、马术竞技等设施、场所,组构了相关技能技艺竞赛、竞技表演等娱乐形式;三是于稻作、山羊养殖、火麻纺织、草药采集加工,水利建设、盖房造设技术以及农具、乐器制作和手工刺绣等劳作、生活、学习的传承形式。综上,在物质层面建构了他留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体系及传承体系。

另一方面,尊重族群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固有宗教信仰和艺术审美的特征和需要。一是公共文化体系组合了宗教、祭祀、坟茔和朵觋文化;二是公共节庆文化组构的 “粑粑节”“宗支节”“春节”“清明节”均组合了祭祀、祭祖大典、敬献仪式以及用以祭祀缅怀的朵觋唱经、慢舞打跳、山歌调子等习俗形式、艺术形式及传承形式;三是公共文化设施建构了大德寺、文昌庙、族群宗氏墓地等;四是组构了坟茔石雕、祭文碑刻工艺、火麻纺织技术、火麻筒子手艺、孝衣孝服制作等系列研习、传承形式。综上,在精神层面建构了他留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体系及传承体系。

2.传统文化和习俗体系及功能体系

一方面,他留人传统公共文化生活体系体现了传承他留精神与物质文化的功能特征;另一方面,他留人宗教、坟茔、朵觋、祭祀、节庆、服饰、礼仪、婚姻文化、习俗及其传承形式——组构了公共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祖传族承的一系列习俗形式,具体反映了他留人传统文化、习俗的功能体系及内部组织体系的建构特征。因此,在文化风格上凸显了“悲情意味”[1]——在宗教、哲学、艺术三层面:一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宗教意味;二是自然有灵,万物有性,生为借性,死为归灵的哲学意味;三是庄严崇高、肃穆苍凉、清雅庄重、婉约峻美的艺术意味所构筑的美学风格,[2]在文化特质和功能特质上凸显了自然性、艺术性、祭祖性、德孝性的文化特质和体现族群诗性德性(指人的美善品质和能量,合称为人的精神性特质)[3]和德孝文化建设的功能特质。[4]

综上,他留人围绕四重关系在纵向组构的四大体系与其承载的四大功能对应建构的传统文化、习俗体系:一是公共文化生活体系的建构与传统宗教、哲学、艺术作用于人的诗性和德性建设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健康发展的功能对应;二是精神文化体系的建构与族群精神主体建设培育敬畏自然、感恩祖先、敬重祖辈等传统德孝文化、价值观的功能对应;三是习俗文化建构与承载中华传统美学和道德价值,满足族群审美和信仰需要,享受诗性德性体验,培育美善品质的功能对应;四是传承形式的建构与秉承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他留人传统德孝文化的功能对应的功能体系,以此构筑了体现四大关系、意义价值承载四大功能的功能体系。

(二)他留人四体系内部组构的四大习俗形式及传承形式

他留人传统文化在围绕四重关系构筑四大体系的基础上,又其内部组构了与其功能对应的四大习俗形式及传承形式。

一是他留人精神文化生活、习俗及传承体系对应建构的如“粑粑节”、宗支节、春节等组构的节庆文化与宗教、祭祀文化、习俗文化及其功能对应组构的祭祀、祭祖大典、敬献仪式等一系列习俗形式;二是坟茔、祭祀、宗教文化对应组构的坟茔石雕、祭文碑刻、火麻素衣制作以及用以祭祖的朵觋唱经、山歌调子、慢舞打跳等习俗形式;三是宗教文化融入礼仪文化、坟茔文化组构的敬畏自然如崇拜树木,感恩祖先如春节上坟,敬重祖辈如向祖辈而不是父母辈行跪拜礼等习俗形式。其中融入朵觋通过朵觋文字符号与祖先沟通以验证逝者生前德性品行,判断其与自然、祖先、族群的归属关系,以此确定其认祖归宗、入葬宗氏坟茔的资格等功能对应组构的朵觋、祭祀、坟茔文化、习俗及传承形式;四是婚恋文化融入宗教、坟茔文化所组构的关于出生是否“借性”“有灵”而有归灵之路,从而界定其是否“有姓”,以此确定其是否有资格入葬他留人古墓群,归入宗氏坟林所构建的界定族人归属,生死归宿的习俗文化构成的传承形式。

二 建构特征

(一)他留人传统文化及习俗体系的建构特征

总体上呈现了组构四大体系体现四大关系、意义价值承载四大功能的建构特征。

1.文化及习俗体系的建构与精神文化、精神文明建设融合

他留人传统文化对应人们精神的需要,一是建构了满足族群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精神文化生活、习俗及传承体系,以此构筑了满足族群信仰需要、德性体验的通道;二是建构了满足族群艺术审美的精神文化生活、习俗及传承形式,以此构筑了满足族群审美需要、诗性体验的形式和渠道;三是对应族群信仰和传承德孝文化的需要,建构了祭拜自然、感恩祖先,敬重祖辈的德孝、习俗、礼仪及传承形式,以此构筑了满足族群精神性体验,秉承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传统德孝文化观、道德价值观的形式和通道。

因此,他留人传统文化在功能体系的建构上,一是传统习俗体系建构了满足族群涵养和积累美、善品质和能量的形式和渠道,反映在实践层面构筑了族群追求和释放美善品质和能量的形式和通道;二是公共文化生活体系、传承体系建构了教化族群习得他留传统德孝文化、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道德价值的形式和通道,反映在现实层面构筑了满足族群习得敬畏自然感恩万物,敬拜祖先感恩祖辈的传统道德观,美善观、和谐观、价值观的形式和内涵,以此呈现了公共文化生活体系与精神文化、文明建设的功能体系有机融合的建构特征。

2.文化及习俗形式的建构与族群诗性德性建设融通

他留人传统文化,一方面纵向建构的四体系凸显了体现族群诗性、德性教化的功能;另一方面横向建构的与四体系对应的四大习俗形式及传承形式凸显了体现族群诗性、德性建设的功能,以此形成了文化体系、习俗文化立体纵横,与满足族群诗性、德性体验的功能融通的建构特征。

一是在他留人传统婚恋习俗形式中,融入了朵觋以羊骨卜[5](占卜工具)卜问男女两性姻缘关系以及对配对闯关男女人品德性的验证评价以确认结婚资格的程序,凸显了体现族群德性建设的功能;二是他留人的节庆文化,不但在组织体系上反映了他留传统文化及习俗体系的建构特征,而且在结构形式上反映了他留传统文化、习俗礼仪及其功能对应于满足族群审美、信仰需要,体现族群诗性德性建设的建构特征。

以“粑粑节”这一典型案例为例:“粑粑节”是他留人特有的祭拜自然祖先、感恩天地万物的传统盛大节日。在体系建构上,于纵向组构了朵觋文化、坟茔文化、祭祀文化以及服饰文化。在形式建构上,以横向组构了与之对应的祭祀大典、敬献仪式、朵觋唱经、祭祀音乐、慢步打跳形式;以山歌调子构成的表现于感恩自然、祖先,缅怀祖宗、先人祭祀吟唱、缅怀吟唱和山歌对唱形式;乐器演奏竞技、歌舞表演等节庆活动形式以及着装形式等。

以服饰文化组构的着装形式为例:节日期间,一是族群参与朵觋主持的祭祖活动,如成年人,一律穿白色火麻素衣,女戴黑布花边盖头,着黑裙,男裹黑布坠红穗子的头巾,着黑裤;二是族群参加族长(现由村长)主持的节庆活动,则一律穿祖传礼服。由于传统礼服造价昂贵如今已不多见,但每逢节日或族群活动中他们仍以火麻服为主。因而他留人节庆文化不但在组织体系的建构上显现了与宗教、祭祀、朵觋、服饰、礼仪文化融合的特征,而且在功能上显现了培育族群祭祖感恩的德孝文化、价值观,习得并坚守传统习俗礼仪,传承德孝文化的功能。

由此,他留人传统文化在特质上,呈现了自然性、艺术性,祭祀性、缅怀性、祭祖性、德孝性文化特质;在风格上,呈现了 “悲情意味”的美学风格。在功能上,一方面,体现了培育族群敬畏自然、敬拜祖先、感恩万物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传承传统德孝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呈现了以满足族群诗性德性体验的形式反映中华传统美学和道德价值,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特征。在组构上,呈现了公共文化、习俗及传承的体系、形式立体丰富,对应于族群诗性德性建设的特征。

由此可见,他留人传统文化在功能体系和传承形式的建构上,一是秉承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中华传统美学和道德价值建构满足人的诗性、德性体验的习俗形式,二是秉持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教化育民的功能构筑寓教于歌乐礼仪的习俗形式,以此建构的体现族群诗性德性教化的功能体系,不但在体系建构上呈现了秉承中华传统文化以诗教、礼教形式构筑诗性德性教化体系的特征,而且在文化、习俗体系以及传统习俗形式和传承形式的建构上凸显了与满足族群诗性德性体验的功能融通的特征。

3.围绕四重关系四重功能建构的功能体系与精神主体建设贯通

他留人传统文化在功能体系的建构上,一方面,一是对应四重关系体现四大功能贯穿在四大体系的建构之中;二是建构了体现四大功能的一系列文化习俗形式;三是对应四大体系把四大功能贯穿于习俗形式的建构之中。由此呈现:一是公共文化生活体系、形式的建构与体现人的需要和特征,满足精神性体验的功能融会;二是习俗文化的建构与反映中华传统美学和道德价值,体现族群诗性德性建设的功能融通;三是功能体系的建构与体现培育族群习得感恩天地万物、敬重祖辈的德孝文化观念,人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意识,尊重自然法则的价值观念,培育中华传统德孝道德价值观的功能融合;四是传承体系、形式的建构与传承他留人祭祖感恩的德孝文化传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功能贯通的建构特征。

另一方面,一是以四大体系对应四大功能构筑满足族群诗性德性体验的功能体系;二是把体现四大功能的目的、价值、意义观贯穿四大体系构筑体现族群诗性、德性建设的功能体系。因此不但显现了精神主体建设的体系、形式、通道立体纵横、丰富多样,功能系统成熟发达的建构特征,而且显现了以四重关系体现四重功能建构功能体系并与精神主体建设贯通的建构特征。

综上,呈现了文化体系的建构与精神文化、文明建设融为一体,功能体系的建构与族群精神主体建设融会贯通的建构特征。

(二)他留人传统公共文化体系的建构特征

他留人建构的传统文化、习俗,基于这四重关系建构的公共文化生活、习俗及传承体系。一是与强化物质文化而弱化精神文化建设的所谓国际商业大都市的建设以及争做文明城市、文明乡村建设,却把文化建设的重心形之于物化形象工程,显现出偏重物质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比较;二是与显现于乡镇建设、城市小区建设迎合大众追逐物质消费的特征和需要,偏重吃喝玩乐、感官刺激、娱乐健身的楼场馆所、商业街区和娱乐设施等建设,显现出偏废精神文化生活体系建设的实例比较,凸显了与之不同的建构特征。

一是公共文化生活体系的建构,既重视物质更重视精神文化生活体系的建构,以此在文化建设之于体系、形式的组构上显现了既关注人们追逐物质生活满足日常性、社会性体验,更关注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享受诗性、德性体验的特征和需要;更关心人们的心理需求平衡,更重视族群道德建设。

二是公共文化习俗体系的建构,既重视物质更重视精神文化与习俗、传承形式的融构,以此在功能体系的建构上,既关心物质体享受快乐生活,更关心精神体享受幸福生活,既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的关系,更重视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三是公共文化传承体系的建构,既重视物质更重视精神文化传承体系的建构,体现在具体传承形式的组构上,既重视物质文化传承形式的建构,更重视精神文化传承形式的建构与秉承中华传统美学和道德价值传承传统德孝文化、价值观融通,与秉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承祭拜自然、感恩祖先,敬重祖辈的传统道德价值的功能目的融会贯通。

四是公共文化功能体系的建构,既重视物质更重视精神文化功能体系的建构,体现在具体渠道和形式的建构上,既关心人们追逐物质需要满足身心快乐、人生自豪等物质性体验的形式和手段的建构,更关心人们追求精神需要满足灵魂自由、内心愉悦、幸福等精神性体验的形式和渠道的建构,[2]所以更重视满足人的诗性德性体验的形式和通道建设。

可见,其凸显了公共文化建设关怀精神主体建设反映道德价值的建构特征。

三 传统文化于公共文化建设显现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他留人公共文化建设体现精神主体建设的关系价值和意义价值

人作为精神体(审美、信仰体)与物质体(生理、日常、社会体)必然具有与之对应的追求审美、信仰与追求吃穿住行、工作学习、社会角色等精神与物质特征和需要以及不断强化和满足与之对应的特征和需要而形成的精神性(诗性、德性)与物质性(生理、日常、社会性)特质。

“诗性”概念见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提出的“诗性智慧说”。其指“思维方式”[6]与本文所指不同。“德性”一词,语出《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郑玄注:“德性,谓性至诚者也。”孔颖达疏:“‘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在所有古希腊伦理学体系中“德性”这一概念都是最根本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是指灵魂方面的优秀,而不是指肉体方面的优秀。他说:“我们的生活不是依靠任何其他东西,而是靠灵魂。”所以,“德性就在灵魂中。”[7]本文采用其概念并做了如下解释说明。

一是诗性德性指人的精神性特征得到不断强化而生成的精神性特质。是人在不断满足和享受审美、信仰需要和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和积累的美善品质和能量。其中:诗性指美的品质和能量;德性指善的品质和能量,合称为人的精神性特质。

二是诗性德性体验指人体现和释放美善品质和能量的精神性体验,亦指人在精神生活中涵养和积累,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体现和释放美善品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享受到心灵自由高贵、灵魂自由高尚和由之享受到内在愉悦、幸福的精神性体验。这与人们追逐物质生活满足物质体之于生理、日常、社会性对应的物质需要获得生理快感、身心快乐、人生自豪的物质性(生理、日常、社会性)体验不同。

由于诗性德性体验与内在享受自由、愉悦、幸福相关,故而追求自由、愉悦、幸福的动机培育了主动追求诗性、德性体验,自觉涵养和积累,主动体现和释放美善品质和能量的诗性、德性体——精神性主体(简称精神主体)。这一逻辑关联和能动性关系,一方面显现了诗性、德性体验具有培育人成为追求和释放美善品质和能量的精神主体的能动性关系价值和意义价值;另一方面显现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审美和信仰需要)之于人们,从不断积累到自觉释放美善品质和能量的质变与人从精神体(审美和信仰体)到精神主体(诗性、德性体)升华的能动性关系及意义和功能价值。

由此可见,人类建构的社会之于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即要关怀人们之于物质体的特征和需要,构筑满足物质体之于生存与发展相关的物质需要的功能体系。也要关怀人们之于精神体的需要和特征,构筑满足精神体之于审美和信仰相关的精神需要的功能体系。基于人们追逐物质需要而偏废精神需要,致使精神与物质体的需要失衡,造成心理需求失衡导致道德危机引发社会问题的现实案例以及他留人文化建设关怀精神体建设呈现的价值和意义,[8]均显现了公共文化建设注重精神文化建设,关怀人们的诗性德性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他留人文化建设关怀精神主体建设的功能价值和现实意义

他留人传统文化在体系的建构上,依据人们之于精神体的特征和需要构筑了满足族群精神需要和精神性体验的习俗体系。基于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生、健康发展的关系,构筑了秉持中华传统美学和道德价值体现族群诗性德性体建设,秉承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统传德孝文化和价值观的功能体系。基于体现上述功能建构的公共文化体系,以形上层面建构了满足族群审美和信仰需要体现族群诗性德性建设的形式和通道;以现实层面构筑了满足族群涵养和积累美善品质和能量的手段和渠道,因而实践层面培育了主动追求诗性德性体验释放美善品质和能量的精神主体。

具体反映在实际层面,他留人族群,一方面坚守着中华传统德孝文化和价值观以及传统美德赋予他们使人、自然、社会更加友善、和谐、美好的追求,形成了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社会健康发展的族群力量;另一方面坚守着自然崇拜以及中华传统美学和道德价值赋予他们使文化、自然、生态体系变得更加完整、美丽、健康的追求,[9]形成了和谐边疆、文明边屯、美丽乡村、绿色家园建设的族群力量。

综观所述,他留人传统文化及习俗之于体系与形式的建构上反映了公共文化建设既关注人们追逐物质生活。满足日常性和社会性体验,更关注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享受诗性、德性体验的需要,基于他留人坚守与传承在实践层面所体现的前述功能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在理论层面实证了公共文化反映道德价值体现精神文化建设,精神主体建设的关系和意义价值,而且在现实层面具体体现了公共文化建设关怀族群诗性德性建设、培育具有美善品质的精神主体之于人与自然和社会谐和共生健康发展的功能价值和新时代意义。

猜你喜欢
留人德性诗性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浅谈科技馆人才队伍建设
引才难留人难 西部高校如何突围
谈留住人才的第四渠道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他留人丧葬习俗文化考
传统德性论的困境及其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