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黑格尔劳动概念关联性的重新解读

2020-01-19 01:26蔡晓辉王国胜
关键词:辩证法奴隶黑格尔

蔡晓辉 ,王国胜

(1.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将黑格尔的劳动概念解释为纯粹的精神劳动。随着黑格尔早年间写作的《耶拿手稿》等文本的出版发行,有学者开始质疑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这一评价是否中肯,这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中间引发了不小的争论。这些学者提出在黑格尔早期的文本中所使用的劳动概念更多地体现出了一种“物质劳动”的色彩,而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进行批判时却没有提及黑格尔劳动的“物质”方面,只是单纯地将黑格尔的哲学评价为“抽象的思辨哲学”,将黑格尔的劳动评价为“抽象的精神劳动”。至于马克思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误读”的原因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马克思因为没有完整地阅读黑格尔的全部著作,造成了在面对黑格尔的理论时存在“视觉死角”,因而产生了对黑格尔劳动概念中的物质实践方面的误解[注]参见诺曼·莱文:《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37-346页。。另一种说法是马克思完整地阅读了黑格尔的全部著作,但仍然主动选择无视这些物质实践的证明。不管是以上哪一种说法,只要我们回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文本,就可以得到较为清晰的答案。

黑格尔对劳动的概述大致可分为三个突出阶段。第一阶段是耶拿时期,即在《耶拿实在哲学》第一卷和第二卷以及《伦理体系》中,黑格尔具体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机器劳动的特征。第二阶段是在《精神现象学》中,尤其是在“主奴辩证法”这部分,他极为深刻地刻画了劳动对于自在自为的人生成的重大意义。第三阶段是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对劳动理论有了新的认识,他区分了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差别。个人劳动是为了直接获取物,社会劳动则是为了获取他人的劳动。而社会劳动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的劳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劳动理论的批判思路大致如下:第一,马克思深刻地刻画了黑格尔区分本质—精神劳动和现象—物质劳动是现实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互隔离的哲学基础。因此,只有消除黑格尔对本质和现象的区分,才能从思想上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互隔离的基础。思辨终止的地方,现实才能开始。第二,马克思认为劳动使人生成自己的本质,或劳动是人的真正的存在,尤其是,马克思把人看成是自己劳动的结果。在把人看成是自己劳动的结果上,黑格尔和马克思相同,但是在黑格尔那里,劳动是精神的自我运动,而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物质资料生产运动,另一方面是由物质资料生产主导的人类的“真正历史”。我们着重分析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于黑格尔抽象劳动的批判,并且回顾黑格尔对劳动的叙述,最后总结出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概念批判的实质和性质。

一、马克思是如何批判黑格尔的劳动概念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直被视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诞生地。在这一文本中,马克思主要批判的是以亚当·斯密为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劳动概念,但其中却列出了专门的一章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进行批判。由此可见,一方面,马克思想借助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劳动概念对黑格尔的抽象劳动进行改造和重构,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借助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劳动概念进行完善。

马克思的《手稿》共分为四个部分,其中对黑格尔的考察集中在第三和第四部分手稿。在这部分手稿的开头,马克思摘抄了《精神现象学》的目录,并将其称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注]马克思:《马克思博士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贺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4页。。马克思在《手稿》中选取《精神现象学》中的最后一章“绝对知识”作为主要的讨论对象,一方面是因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导言,“绝对知识”所包含的主客同一理论是黑格尔哲学的初始形态,选择这一部分作为批判的对象,可以表达马克思对于整个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基本态度:马克思把黑格尔的抽象劳动概念当作自己劳动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批判黑格尔的抽象劳动概念的关键在于批判黑格尔把人等同于自我意识的抽象的哲学体系以及由这个自我意识引领的抽象的概念运动。

关于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马克思首先给出的是肯定的评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它的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地方,因此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认作一种过程,把人的对象化(实现或客观化)认作对立化,认作外在化和对这种外化的扬弃;在于他认识到劳动的本质,把对象化的人——现实的、所以是真实的人——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作为类族本质的人对自身的现实的、活动的态度或者他的作为现实的类族本质的,亦即作为人的本质的活动,只有由于他实际地发挥出他所有的类族潜力——而这只有通过人的全体的作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并将这些潜力作用作为对象来对待才有可能,而这又首先只有以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注]马克思:《马克思博士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贺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8页。黑格尔将人的存在看作是一个对象化的存在,但对象化的目的又是为了去除对象化。人是通过不断的对于自己对象的扬弃而达到自身的建构的过程。人在这种对象化以及扬弃对象化的过程中,既发展了自身的形式,也把对象的本质包含到自身之内,因而实现了自己。在黑格尔那里,人的自我创造过程就是通过对象化不断地否定自身然后回到自己本身的辨证过程。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动物直接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同一,人则不断通过否定自己的对象从而否定自己的动物性的生命活动而达到精神的完满的人本身。具体说来,马克思在此段话中讲到三层意思:第一,劳动是人的族类的活动,也就是一开始劳动,人和动物就彻底地分别开来。第二,在劳动中,人不是通过一次劳动就能够一蹴而就的,他通过劳动认识和造就自己,又通过扬弃自己先前的已经对象化的自我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第三,整个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就是人劳作的结果。过去和现在的区别不过是已经形成的劳动的产物和正在进行的劳动的差别而已。

除此之外,黑格尔还认为“自我意识是从感性的和直觉的世界的存在反思而来的”[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16页。,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拥有的自觉的理性,并不是能够一下子得到的,而且也不能够从当下的基础上凭空生长出来,这种自觉的理性从本质上将是一种“遗产”。它是“人类所有过去时代工作的成果”[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8页。。 人类拥有的理智和理智的工具也是在劳动中形成的。

“不过黑格尔所认识的并承认的劳动乃是抽象的精神劳动。于是那构成哲学一般本质的东西,那自己认知自己的人的外在化状态或那在思维过程中外在化自身的科学,这就是黑格尔所认作的劳动的本质。因此,对于先前的哲学,他可以把它的各个环节加以总括,而把他自己的哲学描写为唯一的哲学。凡别的哲学家所作的——即在于他们把自然和人生的个别环节认作自我意识的,而且是抽象的自我意识的环节——黑格尔都可以从哲学的业绩里知道,因此他的科学是绝对的”[注]马克思:《马克思博士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贺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8-129页。在肯定了劳动对于人的生成的积极意义之后,马克思便开始批判黑格尔劳动概念的抽象性。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区分了抽象的劳动和具体的物质的劳动,抽象的劳动是反映在哲学家的头脑中的,是哲学家的活动,其他人的劳动不过是哲学家的活动的写照而已。因此,现实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在哲学家这里早就被预定好了。只有批判了哲学家的抽象劳动的虚幻不实,才能改变现实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鸿沟。与黑格尔相反,马克思认为现实的本质在于生产自身及其生活资料的人身上而不在于绝对的自我把握的精神中。因此,思辨终止的地方,也是现实开始的地方。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从来不曾有人就天生处于本质的一端,而另一群人则处于现象的一端。现实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巨大差异表现在哲学家区分了本质的劳动和非本质的劳动,此处的本质劳动是指精神的活动,非本质的劳动是指物质的生产或人们的现实生活。抽象的劳动和具体的劳动的差别在哲学家(黑格尔)这里表现为:哲学家们仅仅把自我意识看作人的本质。因此要批判黑格尔对于劳动概念的消极因素就要批判哲学家们把自我意识当作人的本质的错误。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是通过如下步骤逐步实现的。第一,黑格尔所说的总体性只不过是精神的总体性。“意识的诸规定的总体使得对象自身成为精神的存在,并且对于意识,这种精神存在,真正讲来,由于通过每一个个别规定的理解或通过上面所说的对待它们的精神态度,将被当作对意识自身的理解”[注]马克思:《马克思博士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贺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0页。 第二,自我意识通过扬弃事物的外在性而建立了自己的体系,正是这些客观的事物导致了自我意识的经验的基础,黑格尔却把那真正的主词(客观的事物)当成自我意识的宾词。“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着和秉赋着对象的或物质的性能的存在,既有着他的本质之实际的自然的对象,同时他的自我外在化复建立起一个实际的(不过在外在性的形式下,因此不隶属于并且不优越于他的本质)对象的世界——这是很自然的。这里面并没有什么不可捉摸和神秘莫测的地方。它的相反的一面反倒是神秘莫测的”[注]马克思:《马克思博士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贺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1页。此外,自我意识建立起来的东西并不证实自己,而只证实自己的动作。第三,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本主义既不同于唯心论,又不同于唯物论,而是它们两者统一的真理。“人直接地是自然物。作为自然物、作为有生命的自然物,人一部分是用自然力、用生命力武装着的,是一个行动着的自然物;这些理念存在在他里面作为秉赋和才能,作为冲动;另一部分,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客观的存在,乃是一受动的、被制约的、被限制的存在”[注]马克思:《马克思博士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贺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2页。。第四,感性的主体、感性的对象、感性的中介这些环节在自然的人这里就可以完成,根本不需要某种精神的外在的中介。比如,饥饿作为主体方面是人的自然需要,作为饥饿的对象就是吃的食物,作为主客体相互的活动就是人的进食。第五,马克思认为,人并不仅是自然物,还是具有人性的自然物。因此,直接呈现着的自然对象并不是人的对象,就好像人的感官也不是直接的那样。“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关于这点,以后再谈)”[注]马克思:《马克思博士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贺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3页。。

在更高的层面上,黑格尔批判了所有的形而上学。第一,“这里面便包含着:意识——就其为知识本身,思维本身而言——直接假托为它自身的对方,感性、现实、生命,这就是在思维中超越自身的思维(费尔巴哈)”[注]马克思:《马克思博士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贺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5页。。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本质上为知性思维或思维自身,这种思维并不在对象中限定自身,而是只要不妨碍思的,在思维内的就是存在。因此,思维不是认真思考了对象或对象性,仅仅思考了对象性的动作而已。逻辑的世界大于和超越于人本身。第二,精神在生活或其外在化形式中证实了自己,转而撤掉了那真实的“梯子”,进而它直接把自己当成真实的了。精神如果没有这真实的“梯子”,它连动都不能动。第三,精神预先假定了自己与现实世界的对立,因此,现实不是被精神扬弃了,而是被绝对地割裂了。

二、黑格尔劳动概念的本来面目

那么,黑格尔的劳动概念是不是仅仅就只有抽象劳动呢?答案是否定的。黑格尔对劳动进行了多层次的刻画。依照洛维特在《从黑格尔到尼采》中的主张,黑格尔在其著作中对劳动问题的讨论基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耶拿时期,在这一时期,黑格尔主要研究了劳动的中介作用,劳动作为满足需要的手段和机器生产对人类劳动造成的异化现象。第二个阶段是《精神现象学》时期,在这一时期,黑格尔将研究的视角完全放在精神领域,将劳动看成是自我意识得到确证的手段和环节。第三个阶段是《法哲学原理》时期,在这一时期,黑格尔对劳动的研究是前两个时期的延续和综合。他将劳动研究放置在了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语境中,综合考量了在市民社会的条件下劳动的精神性和中介作用。

在耶拿时期,黑格尔出版的著作主要有《耶拿实在哲学》第一卷、第二卷和《伦理体系》。在这个阶段,黑格尔作为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哲学家,并没有像我们惯常以为的那样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视而不见。他打破了国民经济学家们对于劳动的解释霸权。这一阶段的黑格尔首先将劳动看作人类的理性活动,劳动是具有肯定性质的“否定性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否定性活动。人类通过劳动对自然即客体进行目的性塑造。这种带有否定性意义的行动让人从动物中区别出来,“人的杰出之处在于他间接地自己生产自己的面包,把自然仅仅当作手段来使用”[注]转引自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第358页。。这里可以看出,黑格尔将劳动充当为个人与世界的需要的中介。这个时期的劳动虽然具有否定性,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简单的精神活动,因为与动物的本能性活动相比,“人借助工具的精神性劳动的那个是构成性的,是借助塑造来造成持久的东西,也就是说,是造成独立自主的东西的”[注]转引自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第359页。。作为一个哲学家,黑格尔开始了对劳动概念的哲学处理。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在这里所说的劳动虽然是包含有肯定意义的“否定性活动”,但是与他在《精神现象学》中所强调的劳动的重点在创造人本身是有很大不同的。其次,劳动是满足需要的中介和工具。作为满足需要的中介和工具的劳动开始进入社会的层面,从个人的劳动变成了社会的劳动。在黑格尔生活的现代社会中,劳动已经不可能再囿于单个人自给自足的形式之中。一人通过劳动索要的满足是社会中每一个人的需要。“每个人的工作按其内容来说是普遍的劳动,即看到一切人的需要,也能够去满足一个个人的需要……每个人虽然是具有需要的个人,却变成一个普遍的东西”[注]普兰特:《黑格尔政治哲学中的经济和社会整体性》,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史研究室编:《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84页。。黑格尔这里所使用的“普遍的东西”的含义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所使用的“劳动一般”是相似的,指的是抽象劳动。黑格尔在这时已经注意到了抽象劳动对人的压迫和异化,遗憾的是,在他的晚期著作里,这种异化在进入国家的环节时被扬弃了。最后,黑格尔探讨了机器生产对劳动的异化。在讨论机器生产对人的劳动的异化时,黑格尔分别从经济学的角度和人的现实生活两方面进行了论述。从经济方面看,机器的运用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使劳动专门化,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则取消了人的劳动的多样性。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黑格尔秉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劳动的个别化增加了产量”,但同时,他也看到了消极的一面,机器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人的劳动对象越来越脱离自然界。工人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加工的那个自然界,已经不是一个有生命的对象,对于一个非生命的对象只能采取非生命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的工人的劳动就变成了为了机器而进行的单调的机械劳动。同时,黑格尔还注意到了,出于对机器生产的追求,人们不断地简化劳动和更换新的机器,以求获得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最终造成了财富的两极分化。

由此可见,黑格尔曾经触及了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的消极方面,只是他并没有进一步追究到这种异化发生的根源,并且由于黑格尔体系的精神的总体性,他走向了与马克思相反的方向。到了《法哲学原理》时期,黑格尔很快便在国家的环节中找到了扬弃这种异化的途径。即使如此,黑格尔早期对机器生产和异化的论述也是十分亮眼的。也正是这部分文献的出版,似乎给出了质疑马克思对黑格尔只看到劳动的“积极一面”的评价是否合理的依据。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主要工作是对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的现象学研究。这本书的目的在于寻找和梳理意识从最低等级即感性确定性发展为最高等级即绝对知识的道路。在整部著作中关于劳动研究的部分主要体现在两个篇章里,一部分是在“主人和奴隶”的自我意识确认中,一部分是在“理性的自我意识的实现”过程中。在前一部分,黑格尔通过“主奴辩证法”来说明他的自我意识辩证法。在整个自我意识辩证法中,黑格尔给出的最主要的矛盾是自我意识如何获得他者的承认。黑格尔认为,作为社会的人,意识要发展成为自我意识就要获得他者的承认,这是必须且唯一的途径。以奴隶为例,奴隶面对的他者有两个,一个是主人,一个就是劳动的对象即物。要想获得这两者的承认,要么是通过对主人的臣服或克服自己与生命活动的同一性,要么就是通过劳动。奴隶通过劳动获得承认,即奴隶在劳动中否定物,改造物。在物的面前,在否定物的过程或使物成为“为我”存在的过程中,奴隶会感觉到物对于他作为自在存在的承认。奴隶在改造的过程中经受住了物给予他的全部的抵抗力和独立性,尽管奴隶的劳动是被迫的,是带有惩罚性的,但当奴隶经历过了不得不与物进行斗争的过程,奴隶最终会成为物的主人。通过劳动奴隶越来越多地把自己的想法注入到物中,相应地,这个奴隶生存的环境也越来越多地由他的创造物所构成,也就越来越多地衬托着这个奴隶的“主人”地位。同样的道理,主人因为不参与劳动,他与外界的关系只是单纯的消费关系。主人在面对奴隶的时候,虽然从奴隶那里得到了承认,但是他并不会承认奴隶,奴隶对主人来说只是相当于物的存在,同物一样是用于消费的对象。所以,在黑格尔看来,主人原本拥有的自为存在会在这种自以为是的关系中逐渐消失,最终奴隶会成为主人,而主人却变成奴隶。

当我们充分了解了黑格尔的辩证思想,再来谈论劳动就会比较清晰。黑格尔在讨论不同的精神之间的关系时,总是会找出它们之间的次序,然后以生成的方式来进行论述。在这里也是如此。奴隶的意识在最开始的阶段是自在存在的,而当奴隶经受到“死亡威胁”并且经过劳动的环节之后,奴隶的自在意识就会瓦解,随之产生奴隶自己的为他的自我意识,就变成一个自为的存在。对于奴隶来说,主人就是他的本质。因此,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在奴隶产生自我意识的这个过程中,劳动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点,但也只是作为一个环节存在于整个抽象思维的过程中。“奴隶经历一切个别的环节,扬弃了他对于自然实存的依赖性,并通过劳动消除了自然实存造成的阻碍。……但意识在这里仅仅是为着自己而存在(亦即把自己当作一个对象),还不是一个自为存在。通过劳动,意识返回到自身之内”[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人民出版社, 2015年,第124页。。“意识如今已经通过劳动摆脱自身,进入到‘持久不变’这一要素之中”[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25页。。虽然黑格尔在这里所使用的劳动概念,显然指的是物质劳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黑格尔所认为的现实必须是精神的自我实现。精神在最初产生这个世界的时候认为世界是外在于自己的,当精神察觉到世界是自己的创造物时,才可以获得圆满。其中,精神并不是外化于这一生产活动的,精神就是这一生产活动本身并通过这一活动而存在。物质劳动在黑格尔看来,恰恰是属于最初的感性确定性的层面,是一种会很快消逝的存在,是一种充满偶然性的存在,这种存在是不能被称之为现实的。“所谓偶然的存在,只是一个没有什么价值的、可能的存在,亦即可有可无的东西”[注]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43页。。在黑格尔那里,偶然的存在属于感性确定性的层面。对于黑格尔来说,理念才是唯一的现实必然性。“凡是合乎理念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念的”[注]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42页。。只有永恒且有意义的东西才能够称得上是现实的。

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论述延续了耶拿时期的“中介性”和《精神现象学》中的“精神性”。到了这个时期,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已经有了十分清晰的现实语境,这里的劳动指代的是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中的劳动,也就是市民社会中的劳动。在市民社会中,劳动主要体现在需要的满足。主观的需要通过两种途径可以获得满足:一是外在物,“在目前阶段这种外在物也同样是别人需要和意志的所有物和产品”;二是通过活动和劳动。虽然这里满足的需要是主观需要即需要的特殊性,但“普遍性就在这种满足跟别人的需要和自由任性的关系中肯定了自己”[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32页。。亦即,我通过别人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需要的体系。通过对需要的区分,黑格尔又明确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用以满足个人自给自足的需要,这种需要仅仅是人的“自然必然性”,因此具体劳动所满足的就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单一的需要。与具体劳动不同,抽象劳动所满足的是市民社会中的普遍需要。这种普遍需要是自然需要在市民社会中的抽象规定,但却不是所有人自然需要的简单集合,抽象需要“不是直接从具有需要的人那里产生出来的,它倒是那些企图从中获得利润的人所制造出来的”[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35页。。黑格尔对于需要的关注是从耶拿时期便开始了,他深知在市民社会中,抽象的社会需要会千变万化,用以满足需要的手段会越来越多,而作为手段的劳动则会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抽象化。既然注意到了这一点,黑格尔便自然注意到了抽象劳动带来的异化——分工。“劳动中普遍的和客观的东西存在于抽象化的过程中,抽象化引起手段和需要的细致化,从而引起了生产的细致化,并产生了分工。……结果他在其抽象的劳动中的技能提高了,他的生产量也增加了。……此外,生产的抽象化使劳动越来越机械化,到了最后人就可以走开,而让机器来代替他”[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39页。。由分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人的独立性的丧失,在这里黑格尔都看到了。同时,黑格尔还发现了抽象劳动会导致财富两极化,但遗憾的是,黑格尔并没有继续深究。

黑格尔在耶拿时期,将劳动视为人与外界关系的中介,分别论述了劳动对人的人类学意义,以及劳动在个体的自我意识确证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劳动抽象化带来的影响。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设定了人通过劳动完成自我意识外化和返回自身的运动。其后黑格尔又在《法哲学原理》阶段进一步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些都成为马克思的劳动理论重要的哲学基础。

三、主要结论

从黑格尔最后出版的“耶拿时期”手稿来看,在黑格尔的早期研究中所描述的劳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物质劳动的意义,甚至他曾在物质劳动的层面上描述过异化的过程,将劳动定义为人对外部世界进行塑造,是包含了肯定的否定性活动。但很快,他的劳动概念便被抽象劳动所代替,并且为这种抽象的劳动找到了哲学上的辩护。到《哲学全书》时期,这种基于“抽象劳动”的辩证法已经刻画得相当深刻。而从马克思的立场上看,在《手稿》的开篇马克思便指明这篇文章是针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尤其是《现象学》和《逻辑学》而进行的论述。马克思所面对的正是黑格尔写作《精神现象学》时期的精神劳动,所以并无不妥。

黑格尔在早期的耶拿笔记中评述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评论过自由经济、私有财产、劳动的需要和分工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不仅如此,黑格尔还看到了个人因竞争导致对共同体的遗忘。他也曾激烈地批判过资产阶级秩序中的矛盾,这些都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的形成做了足够的思想上的准备。伊波利特曾认为,如果在黑格尔生活的时代资产阶级已经发展成熟的话,“毫无疑问,黑格尔会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注]Hyppolite,Jane:Studies on Hegel and Marx,New York,Basic Book,1969,p.73。

从马克思的角度来说,现代德国哲学的发展和青年黑格尔派的非批判态度都使得理论停留于思辨和抽象。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也没能让马克思满意。马克思想要的是既要除去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根基,又要充分地保留辩证法的积极意义。“我们将说明黑格尔所了解的这种运动的抽象形式及其与近代批判相对立、与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同一过程的区别,或者毋宁是说明这个在黑格尔还是非批判的运动之批判的形式”[注]马克思:《马克思博士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贺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4页。。这段话已经说明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需进行整体的批判的规划。事实证明,马克思在后期尤其在《资本论》的写作中充分发展了黑格尔的系统辩证法。

就上文叙述而言,可以判断出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批判的实质,是黑格尔和马克思对于劳动的处理不同而已。马克思和黑格尔都把劳动看作“现实的过程”,人从本质上就是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想的劳动还是一种作为技术的劳动,它都是内含于劳动本身的。我们在《手稿》中也看到,马克思也谈论普遍的人性,人不但是直接的对象物,是激情、欲望和感受性的,同时他还是有历史的。而历史,无论如何都是和我们的反思紧密相连的。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批判的性质是马克思完善了黑格尔劳动的概念。二者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强调了劳动概念的不同内容,但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异。并不是批判黑格尔批判错了,而是马克思的解读者没有看到劳动概念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理论诉求发生了变化,单维地看待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无论对马克思还是对黑格尔都犯了简单化理解的错误。随着越来越多黑格尔原始文献和MEGA-2马克思笔记文稿的出版,关于“马克思在劳动概念上是否误读黑格尔”的争论自然就会“终结”。

猜你喜欢
辩证法奴隶黑格尔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蚂蚁奴隶的反抗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My First Sea Journey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毛泽东“实事求是”辩证法的内在透视
手机奴隶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