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学校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制与解读

2020-01-19 01:48岳金方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标准职业专业

傅 伟 钱 琛 岳金方 徐 洁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225127)

《高等职业学校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教学标准》)是在教育部的直接指导下,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高职工业分析与环境类专业委员会经过广泛调研、反复研讨、充分征求意见后研制修订而成。《专业教学标准》研制修订工作于2017年4月正式启动,标准起草工作组采取了文献调研、实地访谈、专家访谈、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重点针对行业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人力资源需求情况,从业人员的学历、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以及各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办学保障条件等具体办学数据,面向74 家企业、26 所院校、533 名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先后组织召开了4 次不同规模的研制修订工作会议,各类参会人员累计150 余人次。修订后的标准文本在经历公开征求意见、专家内审、标准成稿等程序后,最终经由教育部组织审定通过,于2019年8月在教育部网站正式发布。

《专业教学标准》适用于各类院校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发布实施,对于规范和监管高等职业教育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专业教学、专业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对于加强专业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解决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对于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而言,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及其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专业点教学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则是《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出台的主要动力。

1.1 服务产业转型发展是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的外在驱动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尚未成为一个公认的行业,产业普遍呈现“小、散、弱”的状况。“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事业里程碑式的五年,其不仅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11 类生产性服务业、8 类高技术服务业以及9 类科技服务业之一,与此同时行业总产值也得到了年均21%增幅的快速增长,行业发展为建设质量强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2]。“十三五”期间,国家层面首次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进行国家层面系统性的专项规划,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领域更加广泛,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主要门类以及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节能环保、食品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的认证检测。

教育部首个《高等职业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标准》发布于2012年[3]。该标准的实施,对全国各专业点准确把握培养目标和规格,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该标准的实际制定时间处于“十一五”末、“十二五”初,部分内容和要求相对滞后,不适应“十三五”以来快速发展的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对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教育部在2015年印发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专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以下简称新《专业目录》),正式对专业划分和专业设置进行了较大调整,有机整合了原有的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业分析与质量管理、油品分析等3个专业,并将新专业统称为“工业分析技术”[4]。因此,新《专业目录》修订之后亦迫切需要对原专业教学标准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

1.2 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是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的内在需要

关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质量为王,标准先行”[5]。《专业教学标准》是高等职业院校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在对标建设、规范教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文件。有了国家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各专业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有“标尺”,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才能有共同遵守的基本规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旋律才能真正落地。有了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有利于实现通用、优质教学资源的校际间共建共享,有利于快速提升本专业课程建设水平和解决课程重复建设等问题。同时,《专业教学标准》也为社会各界、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对本专业的教育质量监督提供了依据。

《专业教学标准》是对本专业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也要为各专业点特色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点遍布全国各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不允许也做不到“齐步走”。因此,《专业教学标准》需要给予各专业点的专业教学与专业建设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其根据自身的办学传统、办学优势、地域产业特色等方面的因素,对《专业教学标准》这张“规划图”准确理解内涵并具体组织实施,以形成更加清晰、明确和适切的“施工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专业特色,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人才培养需求,为专业建设提供依据。

2 《专业教学标准》研制修订的工作原则

在《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修订过程中,力图充分体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6〕46 号)文件中所提及的“四大原则”。

2.1 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

首先,《专业教学标准》在设计“本专业毕业生应该达到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详见《专业教学标准》“六、培养规格”)时,采用了从单一到综合、从基本到复杂的逻辑顺序,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教学标准》不仅要求各专业点开设思想政治、传统文化、创新创业、安全教育、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而且进一步要求结合实际将上述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详见《专业教学标准》“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以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2.2 坚持服务就业,明确规格定位

《专业教学标准》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新旧类目对照表》[6]确定了本专业职业面向的对应行业,并在认真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中关于“检验、检测和计量服务人员(4-098-05)”“环境监测服务人员(4-08-06)”等主要职业类别[7]的最新职业标准、岗位规范的基础上,积极对接“化学检验员”等通用职业岗位序列和技术等级要求,科学合理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构建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2.3 坚持工学结合,注重知行合一

《专业教学标准》吸收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研制修订工作,23人的研制工作组包括了17 名院校专业负责人或教师、6 名行业机构及企业专家。在《专业教学标准》正文中,虽然未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具体安排进行详细阐述,但规定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占比的下限,并与先期制定发布的《高等职业院校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8]《高等职业学校工业分析技术专业顶岗实习标准》[9]等两个实践教学相关的专项标准相配套,要求各专业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做中学、做中教”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促进学以致用。

2.4 坚持科学性与可行性,突出先进性与引领性

《专业教学标准》对于专业的普适性和特殊性处理得当,保证了标准内容的科学性、标准宣贯实施的可行性。《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各专业点在确保“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等通用课程一致性的基础上,又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和校际差异,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如煤炭资源丰富、产业优势明显的地区可根据需要开设“煤质分析技术”等特色课程),引领各专业点结合实际灵活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专业教学标准》中强调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要求把动态反馈和定期评价有机结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内容框架

《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九个方面:专业名称、入学要求、基本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教学基本条件、质量保障。除了体现本专业基本限定性要求的专业名称、入学要求、基本修业年限等三方面内容外,其他六个方面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层次。

3.1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包含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职业面向”阐述了本专业所依存的专业根基是生物与化工大类中的化工技术类,明确了本专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的对应行业,列举了本专业对接的主要职业类别和通用岗位。“培养目标”规定了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知识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素养,明确了本专业人才的主要就业领域及毕业后3~5年的发展前景。“培养规格”从政治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身心素养四个维度规定了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明确了专业人才“精检测、能管理、懂认证”的基本知识理论结构和基本能力结构。

3.2 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课程设置”规定了本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模块构成,其中专业课程又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但不同于《高等职业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标准》(2012 版)中课程设置要求过细的规定,《专业教学标准》的“课程设置”仅对上述课程模块列举性、建议性地提出了一些主要课程,要求各专业点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灵活开设,对决定专业基本属性的“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分析制样技术”“工业分析”“化验室组织与管理”“检验检测特色课程”等6 门专业核心课程及其实践性教学环节规定了保底且刚性的标准。其中“检验检测特色课程”由各专业点根据其服务行业的类别、所处地区的产业特点而自行开设。

同理,《专业教学标准》也仅从宏观层面进行了“学时安排”,要求各专业点的教学总学时大约为2 800学时,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占比不少于25%,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比不少于50%,在一定程度上给各校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特色建设留下了空间。

3.3 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涵盖了教学基本条件、质量保障两个主要部分。

“教学基本条件”从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三个主要方面规定了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基本开设条件。“师资队伍”中的“队伍结构”明确规定了本专业的生师比不得高于25∶1、双师素质教师占比不低于60%,对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等各类教师的职称、专业相关教学和科研能力做了明确规定,对专任教师的定期企业实践提出了最低的量化要求。“教学设施”对各专业点尤其对新开设的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点从专业教室基本条件、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概括性的定性要求。而与《专业教学标准》配套的《高等职业院校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则以定量的方式对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做了入门底线要求[8],这对新开设专业的审批备案提供了量化审核依据,规避了缺乏基本教学条件而随意滥开专业的现象。“信息资源”不仅以指导性的要求规定了本专业教学的教材选用、图书配备、数字教学资源配置,而且要求各校大力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满足“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对专业教学的更高要求,弥补传统教学资源的不足?

“质量保障”要求各专业点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严明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要求建立毕业生跟踪评价制度,充分利用监测、评价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专业教学标准》的两大特点

新修订的《专业教学标准》不仅准确把握了与原标准之间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同时也兼顾了全国统一性与地区多样性。

4.1 既做到“继承”又考虑“发展”

在“继承”方面,《专业教学标准》吸收了《高等职业学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标准》(2012 版)及《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专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2015年)》的合理内核。关于类别划分、职业面向、核心课程、职业证书举例等框架内容都得以延续使用;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由于相对稳定,因此均被保留。

在“发展”方面,《专业教学标准》有效落实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最新方针政策,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素养、工匠精神、安全环保意识、信息化教学、专业诊断与改进等内容要求,体现了时代特征。首次提出把责任关怀、专业文化、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标准,在“职业素质”中明确提出要理解产业文化与专业文化,在“课程设置”中要求各专业点还应该选择性地设置传统及地方文化讲座、产业及专业文化专题报告。标准兼顾了职业的发展性,考虑到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已从单一的石化类行业企业逐渐发展并延伸至各行各业的支撑服务,再加上检验检测与认证认可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要求大幅度提升,分析测试技术和仪器不断升级更新,因此在“课程设置”中提出开设“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及认证概论”“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等专业拓展课程的具体要求。

4.2 既坚持“底线”又提供“空间”

“保底不封顶”是《专业教学标准》的本质要求。“保底”是对专业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专业规格标准;“不封顶”是为各专业点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特色留有足够拓展空间,鼓励专业点的特色发展。

在“底线”方面,虽然在《专业教学标准》中少有采用具体保底性的数字描述,但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设置门数、专业教学总学时数、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比、专业生师比等关键内容提出了统一的基准达标要求,这就是对各校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的刚性底线规定;而配套研制的《高等职业院校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更是针对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分别提出了合规标准和示范要求。上述底线量化规定,有利于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规范化建设,有利于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

在“空间”方面,《专业教学标准》给专业点预留了充足的专业拓展空间和自主权。一方面,《专业教学标准》在规定底线量化标准时,采用了“不低于”“不高于”“不小于”“以上”等表述形式,没有封顶限制,允许条件好的专业点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不断改善专业教学条件,打造专业品牌,形成专业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专业教学标准》在课程设置等方面也给各专业点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各专业点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需要开设检验检测的特色课程,也可以自身实际情况开设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这既有利于避免专业同质化,也契合了职业教育的区域属性,更有利于专业的特色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5 《专业教学标准》的贯彻落实要点

标准为先、使用为要。如何有效利用教学标准、抓住教学标准中的重点环节和核心指标带动教学标准规定的全面有效落实已成为当前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建设者和专业教学人员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我们结合《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实践,在对《专业教学标准》全面梳理解读的基础上认为,全面有效贯彻落实《专业教学标准》应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5.1 精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校本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教学标准》具有普遍性、宏观性、保底型,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依据,而不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本身[10]。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最新数据,全国范围内共有119个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是职业院校的本质属性之一,鉴于各地的产业特色不一,如江苏的医药产业、广东的日化产业、江西的金属矿业,再加上部分职业院校还可能属于行业办学,因此,各专业点培养目标中的就业领域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精准定位于服务行业产业或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本校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优化专业核心能力,重构课程体系,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此可见,各专业点在贯彻落实标准过程中,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情况进行细化、深化和提高、再造,真正给专业赋能。

5.2 对标审视专业建设短板,优化配置专业教学资源

有效配置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是保障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以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最为重要。既然《专业教学标准》不仅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内容进行精确定位、优化重构,还要求各专业点从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自查,审视本校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建设所存在的短板,在教学标准的指导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成果导向,不断完善教学基本条件。

此外,各专业点还要加强自身的教学信息化建设,保证具备能够满足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图书与信息资源服务。需要深化校际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广泛应用,以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全面提高。

5.3 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在贯彻《专业教学标准》的过程中,各专业点还需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完善质量目标、标准和制度,加快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常态化诊断与改进机制,持续提升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围绕“精检测、能管理、懂认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借鉴知识管理理论和零缺陷思维,坚持“共创、共治、共享”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建设目标链和标准链,建设智能化信息平台,搭建以阶段改进与常态纠偏相结合的“8”字质量改进螺旋为核心的质保体系架构[11],分别从专业层面、课程层面和教师层面建立常态化、可持续的自我诊改工作机制,形成目标清晰、标准完备、制度完善、执行有力的专业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标准职业专业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忠诚的标准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美还是丑?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