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理念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2020-01-19 08:09李国昌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工科课程体系工程

李国昌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806)

当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及课程体系均逐渐完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特色,但基于专业人才培养视角而言,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诸多弊端。所以,为更好满足企业、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切实推进新工科的建设。

一、新工科理念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育教学理念滞后

新工科理念中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即服务国家战略、对接产业行业、引领未来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这也是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最新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在1998年正式建立,经历20余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近几年,伴随我国经济水平高速发展,我国建筑产业的变化可以说是巨大的,建筑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产业化、绿色化、信息化、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在此过程中,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无法追随产业的发展脚步,逐渐呈现出与产业脱节的发展滞后现象,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人才难以适应产业人才要求[1]。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专业教师仍然秉承着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未认知到新工科理念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不愿意改革创新,仍然延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当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在教育教学方面也逐渐积累了经验,但基于新工科理念专业人才培养角度,课程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现阶段,学科平台课程的教学模式,是当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式,学科平台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个性化课程及实践课程共同组成,通过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建立,在本质上来说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建立了具有规律性的课程局面。但在具体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教学平台中的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相同内容在不同课程中反复出现,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毫无意义和价值。同时,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并没有立足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专业特色等,导致课程设置后缺少明确的主线,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颇。此外,当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通常将侧重点放在理论课程建设,忽视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导致理论与实践课程课时分布不够均衡合理,影响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育。

3.实践教学缺少保障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当前,许多高等院校均已经认知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然而,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学生在校内实践教学难以得到保障,校外实践更是趋于形式化。在具体事件过程中,各个学科之间并未建设相应的标准体系,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的实践环节分散化,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学生在校内实习过程中,通常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实习等环节,由于缺少监督鼓励和考核评价,导致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重视度不足,“走过场”的情况普遍存在,无法切实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2]。在校外实习实践过程中,高校、企业及学生三方缺少实效性的沟通交流平台,许多实际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继而出现学生难以获得理想的实习工作,企业方面也因无法招聘到合适的实习生而苦恼。缺少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学生实习实践环节效果无法体现,与新工科理念下的专业人才培养背道而驰,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行业、产业的发展和要求。

4.师资队伍建设不全面

新工科理念下,不仅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标准。由于新工科理念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充足的工程技术,同时需要具备良好的管理素养和能力,因此,专业教师需要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立足于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现状而言,近年来,在师资引进过程中,高校将侧重点放在高学历上,聘请的多为高校的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这些教师通常是从高校学生直接转化为高校教师,不仅内心的角色转换需要一定时间,同时这部分教师并未参与过社会实践及真实的岗位工作,所以,在工程实践经验方面匮乏,无法为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此外,在兼职师资队伍上,许多高校聘请其他学校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授课,但兼职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较差,讲完课则会离开学校,影响了专业教学的效果。

5.缺乏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新工科理念中强调多方协同教育,即跨学科专业教育、国际合作教育及产学研合作教育,这恰恰是当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少的部分。首先,在跨学科专业教育过程中,专业壁垒的层层阻碍依然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影响了跨学科专业教育效果,人才培养效果难以显著提升。其次,在产学研合作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依然停留在初始阶段,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较低,难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共享。此外,政府在高校合作教育过程中的扶持力度较差,高校无法疏通对外合作渠道,整体体现出合作方式单一化、形式化的缺陷和弊端,多方协同育人的效果较差。

二、新工科理念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对新工科理念进行深入解读,并树立具有可行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应多学科交叉融合,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本身的性质特点,其中涉及的学科内容较多,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自然科学、信息科学等多项学科内容,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掌握多学科技术和能力的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

其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面向未来产业要求,应对当前国家工程管理行业及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有明确的了解和把握,应培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更新和获取知识能力及现代化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其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协作能力[3]。

最后,人才培养目标需结合区域经济,体现出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当前,我国许多地区针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并不是常规的工程管理人才,而是能够把控大型复杂工程的专业人才,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充分契合岗位人才需求。与此同时,工程管理专业应立足于高校的地方区域经济特点,制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避免与各大高校的重合。例如,工科高校则可重点体现工程技术特色,结合桥梁、道路、水利、建筑等专业,实现差异化的发展方向。如经管类高校,则可借助管理、财会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体现出工程财务管理、工程经济管理的鲜明特色。

2.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新工科理念下,课程体系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的载体,同时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立足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目标,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过程中,第一,应注重体现学科的交叉融合,逐步建立精而宽的基础课程平台,同时为学生开设多学科的公共课程,保证人才培养过程中掌握多学科知识,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群,切实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育质量。第二,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围绕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育目标,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素养进行全面系统的解析和整合,继而得出包括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工程合同管理能力、工程技术能力、工程信息化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等。所以,立足于学生需要能力导向,对当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打造,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群提高学生的工程管理综合能力。第三,加强实践课程构建,增大实践课程比例。促使学生掌握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和重点。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产业、行业及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展开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时,应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入,包括BIM项目管理软件、计量计价软件等,切实强化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实现与产业、行业的衔接。此外,为学生举办多样化的工程管理实践活动,如BIM设计大赛、BIM算量大赛等,配合专业实践课程,促使学生具备灵活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4]。

3.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新工科理念下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需要切实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建设完善的实践课程,同时需要对具体的实践环节进行深化改革。

首先,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加强企业方面的参与积极性,建立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平台,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结合行业即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提出的标准,建立2+1+1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在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工程管理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一年进行校内实习实践,借助校内实习基地,配备专业化的实践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最后一年如果学生深入企业内部,通过企业专业工程管理人员的指导,使学生对工程管理工作有充分了解,切实参与工程管理的整个过程,包括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促进学生在企业顺利完成实习实践。除此之外,高校应与企业协同为学生拓展多样化的实践渠道,例如,为学生提供大型海外的工程管理项目,让学生能参与实践锻炼,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打开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严谨认真的良好品质,使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在人际交往、跨文化交流中体现出较强的能力。

最后,加强实践环节的监督管理,避免实践环节形式化,建立相应的实习实践制度和准则,加强指导教师的监督和学生的考核工作力度,进而促进双方认真投入实践环节。

4.加强师资队伍构建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的重要保障,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岗位人才需求,借助引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机制,继而保证学生在学校实践和企业实习过程中均能获取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校内实践过程中,教师应选取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且具备至少一年以上工程管理的实践经验,保证在实践指导过程中的有效性。校外企业实习阶段,由企业方面为学生分配指导教师,选取企业中在工程管理领域工作多年,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和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专家,为学生进行校外实习指导。通过校内外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和质量。此过程中,应注重为校内外教师建立沟通交流渠道,促使双方能够充分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能力情况,继而提高指导的针对性。

5.促进多方协同育人

新工科背景下,构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应以校企合作为中心,产学研合作为辅助,形成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新工科理念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目标,选取与其相契合的优质企业,可选择施工造价单位、地产开发公司、设计院等。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企业选择,条件较好的高校可选择知名大型企业合作,培养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并且,双方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后,高校应与企业协同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优化,促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提升人才培育效果。在产学研合作时,与地方坐在的设计院、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共同展开科学研究,加强技术合作,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双方优势互补。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综上所述,新工科理念是针对国家工程教育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此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如何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成为专业发展的重点课题。可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构建、促进多方协同育人等途径,构建新工程理念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且适应社会及行业发展的人才。

猜你喜欢
工科课程体系工程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