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南部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实践及思考

2020-01-20 19:03蒋佳莉李怡翔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9期
关键词:宁夏流域生态

蒋佳莉 ,李怡翔

(1.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00; 2.宁夏科学技术发展和信息研究所, 宁夏 银川 750004)

宁夏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全境属于黄河流域,东、西、北三面被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包围,年均降水量小,蒸发强烈,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宁夏中南部地区除引黄灌区外,广泛分布丘陵、台地,地貌类型多样。因降水和地形等因素差异较大,各区县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和风蚀为主,特征不一。

近年来,宁夏全区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来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将中南部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生态立区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等项目,以及沟坝地、库坝池窖建设等,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为该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1 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宁夏中南部地区主要包括固原市5县区,吴忠市同心、盐池、红寺堡3县区和中卫市海原、中宁、沙坡头3县区共11个县区,总面积48 465 km2,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72.99%。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显示,中南部地区水土流失总面积达12 263.59 km2,占全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6.03%,其中:水力侵蚀总面积10 147.74 km2,占全区水力侵蚀总面积的92.07%,主要分布在固原市5县区和海原县、同心县、沙坡头区;风力侵蚀总面积2 121.01 km2,占全区风力侵蚀总面积的41.31%,主要分布在盐池县、中宁县、红寺堡区。“十三五”期间,宁夏中南部地区共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工程除险加固、坡耕地综合整治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433项(小流域综合治理167条,淤地坝工程除险加固241座,坡耕地综合整治25项),完成各类投资12.54亿元,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双下降”、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快速发展双赢。经过近些年的治理,贫困程度较深的六盘山地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7%,该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升。

2 小流域治理发展历程

宁夏中南部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70年代探索发展阶段,主要开展了以坡改梯、植树造林和修建谷坊塘坝等为主的小流域治理,其中涌现出了何新庄、西坪梁、牌楼山等小流域治理典型,受到国务院表彰。二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科学治理阶段,大力发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防治并举,农、林、牧、副、渔全方位发展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三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小流域治理进入依法开展阶段,水土保持法颁布之后,流域治理指导思想由“防治并重”转向“预防为主”,先后在南部山区各市县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将人工治理与自然生态恢复相结合,治理效益显著。2003年,自治区作出了在全区范围内实行全面禁牧封育的决定,全区实现了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使退化草原重新披上绿装,实现了生态恢复与农牧业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四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小流域治理迈入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阶段,全区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小流域治理进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新时期,科技支撑与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小流域治理向高标准谋划、近远期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兼顾的高质量时代迈进。

3 小流域综合治理典型模式与经验

3.1 彭阳县:山、水、林、田、路、草综合治理模式

该县紧紧围绕“山、水、林、田、路、草”系统治理开展防治工作。一是统一规划、分年实施、全面治理、不留死角,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相结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围绕水资源高效利用,利用已建成的淤地坝和水窖等集雨工程,合理收集雨洪资源,用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日常灌溉。三是实施造林种草和林下经济工程,坚持走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路子,为本地区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规模化种植山杏、红梅杏、梨、桃、核桃、花椒等,通过发展经济林有效提高群众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四是坚持基本农田建设不动摇,先后实践总结出“88542”的隔坡水平沟整地技术和“宽、大、平”基本农田建设模式,这些农田建设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使粮食产量得到明显提升,保障了村民的基本口粮,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1]。五是坚持道路工程网络化建设,实行小流域治理和道路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推动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彭阳县在总结以往小流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点项目从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型新路径,在红河镇常沟徐塬开展了以奖代补项目试点工作。项目的推行实现了小流域治理多元化投入,使建设主体参与意愿明显加强,政府资金使用效益显著提高,群众认可度较高,示范效应较为明显。

3.2 隆德县:“四水同治”与河道综合治理模式

2017年以来,隆德县坚持多元共治、三级联管机制,通过“四水同治”打造了水清河畅岸绿的渝河生态廊道。一是水资源保护方面,建立了以县、乡、村三级组织体系为基础,多部门联管,四级管护的工作格局。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使巡河信息得到及时上传,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确保水资源保护走上了信息化管理的高速通道。二是水污染防治方面,坚持从根源消除污染源,强化截污治污,以“刮骨疗毒”的勇气主动亮剑,软硬兼施持续开展清河专项行动。硬举措上对河道非法采砂、侵占河道、违法排污等违法行为重拳出击,软举措上新建污水处理厂,对渝河沿线城镇建成区所有生活污水进行全收集、全处理,达到一级A标准方可排放。三是水环境改善方面,强化疏浚净源,大力实施河道综合整治。通过疏浚河道和垃圾清运彻底清理污染源头,同时辅以平整河床、加固河堤等工程措施和岸坡绿化植物措施,使得渝河全线实现综合治理。四是水生态修复方面,运用生态修复手段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种植水生植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脱氮除磷,在治理后的渝河主河道种植了香蒲等水生植物,同时在主河道修建混凝土溢流堰、柳谷坊等工程,增加了水流有效路径,水体自我净化和修复能力增强,水质得到明显提升。治理后,渝河2017年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以上标准,实现了华丽转身。

对渝河流域进行“四水同治”和综合治理后,渝河重现芳华清流。同时将污染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调蓄富余水量发展蔬菜、中药材产业等,在渝河沿线串联形成“三山两水一湖”环城生态旅游产业,并促进了生态林业绿化产业的发展,使渝河成为产业结合、协调发展、生态富民的流域治理典范。

3.3 西吉县:库坝池窖联合应用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

该县按照“蓄、提、调、储”水保工程措施和节水灌溉技术、农业栽培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库坝池窖联合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治理模式。即采取在库坝水源附近较高位置设置蓄水池,蓄水池与用水对象之间建设水窖,从而建成库坝池窖的一级或二级提水工程,最终实现库坝蓄水—扬水站提水—蓄水池调水—水窖储水的库坝池窖水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配套旱作农田微集流蓄水增产技术、新型化学覆盖材料等农业配套措施发展特色农业或经济作物种植,满足作物关键节点用水需求,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粮食产量和作物产值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也克服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不利条件,实现了秋水春用和高效利用,极大地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2-3]。

3.4 盐池县:大面积封禁治理与植被恢复促进生态修复模式

该县大力实施了封山禁牧和以植被恢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的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在中北部围绕畜牧业产业发展,坚持“山、水、田、林、路、农、草、畜”统一治理,有效减少了全县沙化面积,大大提升了该地区植被覆盖度,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水土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盐州大草原的昔日秀美得以重现。在南部地区围绕加快黄土丘陵区坡面及侵蚀沟治理,实施淤地坝工程建设,合理利用雨洪水资源,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小流域坝系和防洪、拦泥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格局,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极大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2003年5月1日,宁夏作出在全区实施封山禁牧生态修复的重大战略决策后,该县率先在全区实行了天然草原全面禁牧,截至2019年底已完成封禁治理67 376.4 hm2。主要做法是通过新建、改造养殖温棚,补贴群众购买饲草料加工机械、新打牲畜饮水井窖等举措,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圈舍、饲草、饮水等实际困难,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农户对天然草原的建、管、用责任,统一责、权、利关系,通过承包到户或联户、围栏封育的方式,进一步巩固禁牧成果,使天然草场得以休养生息、自然修复。与此同时,该县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启动,先后大力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公益林项目等重点生态项目,全面实施防沙治沙,深入开展围城造林,截至2019年底共实施造林280 311.9 hm2。

4 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方向及实践思考

4.1 南部六盘山水蚀区

六盘山被誉为黄土高原的“水塔”,而六盘山水蚀区是“水塔”的核心部分,因此保护和治理好该地区对保障西北地区生态屏障意义重大。该区今后应围绕生态修复加强预防监督,以减少人为干扰为重点,同时对高山、远山,以及坡陡、土薄等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采取封育保护措施。六盘山外围地区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原则突出人工治理,推进以荒山造林、坡改梯、侵蚀沟治理、湿地建设等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整体提升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对于区域内的水源地应优先安排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同时以不影响提升水源涵养功能的旅游业等绿色产业为主,统筹红色旅游与景区、高速公路等项目布局,推动当地旅游业、六盘山肉牛产业集群等发展。“十四五”期间,应重点围绕六盘山南段水源涵养区功能修复与提升工程,加强对六盘山水蚀区综合治理,切实提升该地区的水源涵养能力。

4.2 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

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应围绕坡耕地、侵蚀沟道、“四荒”地、重要支流下游河道岸坡等开展治理。围绕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加强水平梯田、沟坝地、引洪漫地等基本农田和窄带(8 m以下)低产梯田的提升改造,同时积极推广草田轮作等保土耕作措施,有效带动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力保障农民基本口粮;围绕“四荒”地加强水土保持林、经果林等植被建设,造林树种可以灌木为主或灌乔混交,同时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围绕侵蚀沟道治理和雨洪资源利用,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推动淤地坝除险加固改造和沟头防护等水保工程建设,从源头减少入黄泥沙;在降水量小、治理难度大的地区采取封禁治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十四五”期间,应重点围绕清水河上中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环南华山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以及茹河、葫芦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提高治理质效,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3 中部干旱风沙区

中部干旱风沙区应加强封育保护,以封为主,通过扎草方格沙障、种植灌草等,增强其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功能;实施天然林保护、荒漠灌丛自然修复和人工灌木林的提升改造;对主要沟道及周边退化土地进行人工补植补播,增加植被覆盖度。“十四五”期间,应围绕中部干旱带水风蚀交错区生态修复工程和苦水河流域罗山外围生态修复工程,重点开展旱作梯田、引洪漫地等基本农田建设,同时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果林和封禁治理等措施,有力提升该地区防风固沙与生态维护能力。

5 结 语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列为重大国家战略,并指出,“黄河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中游地区要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4]。2020年6月8—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视察期间,提出宁夏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这给宁夏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水土流失是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水土保持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的重要工作,宁夏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抢抓先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准确把握定位,积极探索政策引导、多方参与、产业合作、协调发展的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大力统筹生产生态生活,把流域治理与农村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扎实推进新时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做到治一条流域,保一方水土,兴一处产业,打造一处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构筑祖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水保力量。

猜你喜欢
宁夏流域生态
压油沟小流域
“生态养生”娱晚年
沙颍河流域管理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宁夏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宁夏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