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商业旅游市场、观光者心理行为能力及管理体系研究

2020-02-01 01:38徐广玉权晓伟徐迩铱蒲洪波黎开颜
载人航天 2020年6期
关键词:航天太空空间

徐广玉,权晓伟,徐迩铱,张 璋,蒲洪波,黎开颜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北京 100048)

1 引言

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空间经济的本质是人类航天科技水平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有效对接和模式创新。空间经济日益呈现出基础性、强关联性、高促进性和高增长性的特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美国航天基金会年度《航天报告》中,空间经济(又译太空经济、航天经济)不仅包含传统的航天产品与技术(航天产品制造和发射服务)、卫星运营服务(通信、遥感、导航)以及空间科学等,还包括由当前太空探索活动可能形成的未来太空工业、太空农业、空间旅游、天基太阳能发电和月球资源开发以及太空保险、太空垃圾清理等商业活动领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提出要发展空间先进适用技术,培育空间经济。空间旅游作为空间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兴业务形态,是商业航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航天优势技术应用于太空旅游发展,推动太空旅游产业化,一方面实现技术转化应用,取得经济效益,反哺技术创新升级,一方面将促使航天产业链更好地融入国民经济建设中[1]。由于空间旅游业务形态的独特性,与地球上其他旅游形态或产品不会产生直接的竞争关系,未来的业务发展前景广阔,且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国外很多私营航天企业如英国维珍银河公司、美国XCOR公司和蓝色起源公司都逐步进入商业太空旅游市场,主要聚焦于亚轨道飞行器的研发和推广,并公布了多种形式的亚轨道太空旅游方案。在近地轨道载人旅游方面,迄今为止全球已有7名游客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抵达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为期10天左右的轨道飞行[1]。在地月载人旅游方面,NASA计划与商业公司合作开展月球催化剂计划,比格罗航天公司试图与NASA合作,建立私人航天企业的月球基地。

中国也有研究机构、商业航天公司、旅行机构与个体消费者参与到国内太空旅游市场的发展中来。北京金海洋航天科技公司提出了太空边缘观光项目,采用高空氦气球将游客送到40 km高度以上的太空边缘,在观光舱内欣赏太空美景,观赏日出日落,体验漂浮失重,还可完成一系列的科学实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航天运输及商业火箭发射平台——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已正式揭牌,业务涵盖航天发射服务、空间资源利用和亚轨道飞行体验等三大板块,还提出“航天发射+”服务模式,根据不同用户的使用要求,提供太空星网和包含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太空专车在内的三车计划等4种类型的发射服务;深圳光启研制的中国首个临近空间商用平台旅行者号在新西兰南岛阿什伯顿成功试飞。

与国外研究与发展现状相比,作为商业航天发展的新业态,中国太空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分析仍显薄弱。与一般的旅游项目相比,太空旅游的定价、身体素质需求、体验项目内容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观光者的行为及心理期待将直接影响太空旅游的项目设计、运行模式等诸多方面。因此,本文将系统开展近地空间和地月系统观光旅游需求分析和市场预估,建立观光者心理期待和行为能力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载人商业空间旅游的管理体系的保障措施。

2 载人商业空间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2.1 空间旅游的潜在客户特征

空间旅游属于新型的旅游概念,不同于传统旅游的目的地,参与空间旅游潜在观光者应具备三方面特征:①个人的身体状况良好,可承受空间飞行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在火箭发射和返回再入时的失重反应对参与空间旅游的人来说是不小的挑战;②可以接受一段时间的大强度体能训练和专业培训。为了使太空旅客心理和身体上达到空间旅游的标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一系列的训练。以现在的飞行器设备状况来看,近地轨道空间飞行前平均需要花费半年时间进行训练,亚轨道空间飞行大约需要训练3个月;③个人净资产价值高。价格是对空间旅游需求影响最大的因素。目前国外太空旅游公司的亚轨道空间飞行价格约为60~120万元人民币,近地轨道及地月空间飞行的价格更高。

2.2 空间旅游市场的增长潜力

从旅游消费倾向来看,根据胡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奢华旅游白皮书2016》研究结果,中国新一代高端旅游人群人均财富近3900万元,家庭年旅游消费平均42万元,目前亚轨道空间飞行的定价基本在承受范围之内。并且新一代高端旅游人群更具有冒险精神,在2015年有16%的人选择了以极地探索为主题的旅游。

从支付能力来看,中国大陆拥有大额资产及可投资资产的富裕家庭、高净值家庭、超高净值家庭的数量规模较大,且增速较快。其中,拥有600万资产的富裕家庭数量近400万,同比增长7%,包含136.5万户投资资产超600万的家庭;拥有千万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超过150万,年均增速近10%,包含82万户可投资资产超千万的家庭;拥有亿元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数量为11万,同比增长11%,包含6.5万户可投资资产超亿元的家庭;拥有3000万美元的国际超高净值家庭数量超7万,增速近15%,包含4.5万户可投资资产达3000万美元的家庭[2]。因此,参考目前空间旅游的市场定价,可认为拥有600万可投资资产的136.5万户甚至更多家庭都可以承受亚轨道空间飞行,其中4.5万户拥有3000万美元可投资资产的国际超高净值家庭可以承受更加昂贵的近地轨道空间飞行,因此空间旅游市场的潜在观光者数量充足。

从航天产业市场环境来看,航天产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随着世界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商业航天成为一种特有的创新发展模式,目前美国已经启动多个商业载人航天项目,并已开启商业空间旅游计划。航天运输能力等技术的不断创新也促使空间旅游成为普通消费者的另一个旅行目的地。

2.3 空间旅游的市场需求调查

本文通过网络调查以及与中国旅游网合作发放问卷,从飞行方式、动机等方面对中国消费者空间旅游需求进行调查。截止统计时,两轮共发放402份调查问卷,收回356份,回收率约为89%,剔除逻辑错误、填写不完整等无效问卷后,取得有效问卷322份,有效回收率为80%。

回收的有效样本中,参加调查的人60.7%为男性;31~40岁140人,41~50岁116人,分别占样本的39.3%和32.6%,显示空间旅游的潜在消费者主要以中青年为主。从婚姻状况看,已婚无子女、已婚有子女占比分别为20.2%和56.2%,说明已婚人士对空间旅游更感兴趣。从职业来看,企事业员工占比达75.3%;同时,调查样本中72.6%样本人群的家庭月收入在2~5万之间,91%的调查者为城市居民。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图1),从空间旅游服务的选择来看,有65%的人愿意参加空间旅游,35%的人不愿意参加,说明中国的消费者对空间旅游感兴趣的人占大多数。

图1 受访者参与空间旅游的选择Fig.1 Respondent′s choices of participating in space tourism

不考虑空间旅游价格和个人支付能力,在提供的亚轨道飞行、地月飞行等5种空间旅游套餐中,选择最多的为地月飞行空间旅游,排名第2的选项为近地轨道空间飞行套餐。

在愿意参加空间旅游的人中,排名前3位的原因为体验超重、失重和太空行走等、太空观光、太空摄影等以及天文爱好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如表1所示。

表1 参加空间旅游的动机

2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消费者探索外太空的意愿强烈,对可以访问空间站,在太空中体验空间站生活非常感兴趣。而不愿意参加空间旅游的人,原因选择最多的前3项分别为“太贵了”、“担心不了解太空知识,不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太危险了,担心回不来”,说明主要影响消费者参与空间旅游的原因是价格以及空间旅游的安全性。国外调查研究显示,60%的美国人、70%的日本人和43%的德国人都有意愿有朝一日能够到太空中旅行[3]。德国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空间旅游业每年将会获得80亿马克(约合人民币309亿元)的收入。综上所述,民众对空间旅游的期待较高,空间旅游产业隐藏着较大商机。

3 观光者心理期待与行为能力分析

观光者心理期待与行为能力方面的理论基础源自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模式的研究,国外对此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模式表达方式。其中以恩格尔-科拉特-布莱克威尔模式(简称EKB模式)和霍华德-谢思模式(简称HS模式)最具代表性。EKB模式假设消费者进行理性决策,试图从理论上解释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需求确认、信息搜集、方案评估、购买行为和购买后评价5个阶段。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其心理被模拟为中央控制器,在其中输入内容与态度、经验、个性等插入变量相结合,获得输出结果,即购买决定[4]。HS模式主要解释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及重复购买行为的心理状态,认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程序的主要因素包括:产品信息的刺激或投入因素等输入变量、知觉结构、学习过程、输出变量、文化等外在变量等,该模式更加强调购买过程的早期情况并将满意度融入到模型中[4]。

3.1 观光者心理期待

心理因素是促进观光者参与空间旅游的重要因素,其中,认知、态度、信念、情绪等因素无法有效衡量,而动机是促进消费者购买空间旅游行为最直接影响因素,以参与空间旅游的动机作为研究切入点分析空间旅游观光者心理期待,包括心情期待、身体期待、精神期待、经济效益期待4个方面:

1)心情期待。对于参加过太空飞行的航天员和观光者而言,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可以体验到地球上无法想象的心情变化,如激动、放松、震撼等。如经历发射时剧烈的振动和巨大的加速度过载后,绕轨飞行时能够体验到失重的神奇感受,欣赏到弧形的地平线在蓝色的大气薄雾中若隐若现、洁白的云朵在湛蓝的太平洋上空无声地飘过的震撼心情。

2)身体期待。长期生活在失重状态下会对身体带来负面影响,但是短期的太空度假对身体产生的影响不大。观光者在参加近地轨道飞行和地月飞行中能够相对长时间地感受感受对身体产生的影响,体验微重力环境对身体产生的短暂改变。

3)精神期待。如激发创作灵感、满足冒险精神、激发内心动力等方面。2018年10月,日本富商前泽友作包下美国SpaceX绕月飞行火箭,表示可能会携带收藏的画作一同飞行,并邀请6~8名艺术家一起去月球,并设想着画家、歌唱家等艺术家能够在太空激发出更强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4)经济效益期待。参加太空旅行的游客可以借助充分开发和利用空间旅游的商用价值,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知名度,从而创造出经济效益。2001年打卡国际空间站的60岁的蒂托通过电视直播和互联网向地球人讲述见闻,在失重状态下拍摄立体照片,还利用仪器观测地球海洋生物繁殖区为渔船作业提供情报[5]。NASA新组建的咨询团队建议将航天员印到商品的包装盒上,扩大品牌影响力;向企业出售、拍卖火箭命名权,通过营销方式的创新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3.2 观光者行为能力

观光者行为是为满足其自身的心理或生理等需求而产生的消费行为活动[6],观光者的行为能力是购买商品或从事某种消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感知、选择、决策、使用、评价能力等。观光者在购买某一产品的过程中,动机千差万别,但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是因某种刺激产生,这种刺激来自于认知、态度、商品营销等多方面,这在理论研究领域称之为观光者暗箱,在暗箱的各种因素作用下观光者做出消费决策。研究发现,影响观光者行为能力的因素分为外在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因素和营销因素;内在因素包括心理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研究表明,在心理方面,人们普遍有去空间旅游的兴趣,而空间旅游仍具有较高风险,起降时的强烈振动、失重、狭小的密闭空间都为空间旅游增加了不确定因素。Futron调查了参与者在得知空间旅游前需要进行一周培训时,人们意愿的变化,统计结果显示,希望进行空间旅游的人数从60%降低至43%,表明对空间旅游真实情况的了解降低了人们的心理需求[7-8]。

参考EKB模式和HS模式等消费者行为理论与模型的分析思路,结合对太空旅游心理期待和行为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空间旅游观光者心理与行为模型(图2),通过外部的因素刺激内部个人因素产生变化,做出购买的决策行为,引发一系列的太空旅游购买决策、准备过程、旅游过程中、旅游后等行为,这些行为的实现也是满足个人心理期待的过程。

图2 空间旅游观光者心理与行为模型Fig.2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models of space tourists

3.3 观光者行为能力实证分析

3.3.1 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国内外相关量表的设计题项,结合研究内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设计调查问卷。通过文献的收集整理,比较、归纳各模型特点,梳理共性要素,结合空间旅游市场的消费趋势与需求特征,根据空间旅游观光者心理与行为模型,选择人口特征、信息来源、营销策略、购买动机和生活型态5个方面分析其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程度。

1)人口统计变量。选取了资产收入、性别、年龄、学历、家庭生命周期、职业。这些因素包含了空间旅游购买者的支出能力、人生阅历、生活习惯等方面。

2)信息来源变量。选取亲朋好友的推荐、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际网路、旅行社或俱乐部宣传等指标。

3)营销策略变量。营销策略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产品的功能及属性上。旅游产品属性主要选取安全性、价格和服务内容3个方面。

4)购买动机变量。包括体验感受、兴趣爱好、太空观光、举办仪式、科学探索、成为先驱、探险刺激、太空创作、挑战自我、激发内心动力、单纯消费等11项内容。

5)生活型态变量。在总结高端旅游消费者的生活习性及分析空间旅游购买的各种行为基础上,依据AIO测度法最后整理得出空间旅游者生活型态变量的20个题项:时刻关注探险旅游信息、大家都认为我喜欢追求刺激、经常参加探险旅游、探险旅游是值得的、有意义等。

3.3.2 旅游决策行为结果分析

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调查样本,与市场需求预测调研一同发放调查问卷。此外,还通过中国旅游网与喜欢参加探险旅游的游客取得联系进行访谈,了解这些潜在消费者的心理期待和行为。

表2结果显示:①对经验信息、传播媒介讯息关注程度越高的消费者,越容易产生购买行为,空间旅游购买行为与信息来源因素呈正相关;②产品组合、价格定位和配销形态等营销策略的积极创新都能激发购买者的欲望,空间旅游购买行为与营销策略因素呈正相关;③消费者对独特体验和挑战自我的关注与追求程度能显著影响其对太空行为的购买行为,购买动机均与空间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呈正相关。

表2 消费者信息来源、营销策略和购买动机对购买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

生活型态因素对空间旅游观光者购买行为的影响:采用因子分析法将20个生活型态变量题项整合成3个因子,即冒险探索型、活泼外向型、居家保守型。将生活型态变量集群分析后的计算资料与空间旅游购买行为以单因素变异数ANOVA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在3种生活型态的类型中,冒险探索型的游客更倾向于参与空间旅游。

人口学变量对空间旅游观光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已婚的观光者收入相对比稳定,能够支付昂贵的空间旅游产品;观光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旅游经历更愿意购买具有独特体验的空间旅游产品,从而影响空间旅游购买行为;净资产与购买力成正比,净资产高的更愿意付出高昂的费用享受太空旅游服务;由于观光者不同的工作性质,对于空间旅游需要的程度也不同。而居住的地区不同,导致空间旅游需求不同,故而在空间旅游购买行为上存在差异。

除上述因素外,重点分析排名前4位的影响因素,包括空间旅游机构提供飞行服务的安全性、动机、服务内容、价格(表3)。安全是游客们参加空间旅游首要考虑的因素,6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空间旅游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最期待的空间服务内容主要是飞行中提供的各种服务,其中太空中便捷舒适的环境和专业有趣的讲解最受欢迎。价格方面较为亲民的地面参观、模拟和体验选择人数较多。在空间旅游的动机上约85%的被调查者的动机为独特体验与经历;75%左右的被调查者想去空间旅游是因为兴趣爱好,实现梦想;约70%的人参与空间旅游的动机是满足个性化、精神层面的追求;约70%的人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

表3 观光者行为其他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3.3.3 旅行前中后行为结果分析

旅游前的准备行为是基于对空间旅游项目的体验期待,从知识、身体、物品、经济等多方面进行准备的过程,其中学习和掌握太空基本知识、飞行前训练、身体检查较为重要。旅游过程中的行为是在相关航天器中,按照相关要求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实地参观和衣食住行的方面游客较为关注。旅游后的行为是在参加空间旅游返回地面后,采取的一些关于身体检查、恢复训练、影响宣传、撰写游记等行为的过程(表4)。

表4 旅行前准备行为、旅游过程中行为、旅游后行为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在现有及可期的技术条件下,设计近地轨道短期发射和再入大气层的体验、近地轨道居住体验、视觉体验以及中期以多种方式参与太空实验、体验最为挑战的太空行走、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太空创想、进行太空婚礼、太空葬礼等纪念活动;提出地月空间的科普观测、特色地貌、实践及地面主题公园等项目,丰富太空旅游的实践项目内容[9]。

4 建立健全载人商业空间旅游的管理体系

通过对空间旅游市场的相关分析发现,载人航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民众对太空的无限向往,太空旅游已不再是遥不可期的梦想,随着运载工具研制和发射成本的逐渐降低,太空旅游的产业化发展未来可期。鉴于空间旅游自身的特点,其管理体系应在商业航天产业管理和旅游产业综合集成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但目前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模式仍在探索,而太空旅游自身也与传统的旅游行业存在诸多差异,因此,为了保障空间旅游的发展壮大,需要政府的顶层规划设计,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提高行业管理效率,以重大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10],形成“一体两翼三带四平台”来推动太空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

4.1 加强太空旅游高层统筹管理,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机构的支撑能力

太空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业态,已经超越了单纯航天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范畴,其快速有效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的调节作用,通过形成以产业管理机构为主体,以管理咨询智库和市场服务机构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管理格局,来充分调动参与太空旅游产业的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的积极性,保障其稳定持续发展。

1)建立实体化、综合性、专业性、职能完备的产业管理机构。建议成立国家商业航天太空旅游管理中心,挂靠在国防科工局,同时受国家旅游局的监管。作为航天技术科技成果输入和转化输出的纽带,帮助衔接和加快航天技术转化应用活动。在国家商业航天发展战略之下,承担太空商业旅游重大工程与项目、重点任务的监管职能;负责制定并发布国家太空商业旅游战略规划与实施进展报告;负责向国家有关部门上报产业发展政策和扶持措施建议,同时推动在空间科学探索、深空探测、空间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基础设施、先进航天运输系统等领域的相关项目审核及立项等。

2)建设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型、科学客观的管理咨询智库。建议在国家商业航天太空旅游管理中心之下,组建国家级管理咨询智库,为太空商业旅游的战略规划、重大任务、技术路径、可行性论证、产业政策等提供决策建议。重点支撑太空商业旅游综合规划的研究与制定,参与重大工程项目、重点任务的跟踪评估与研究分析,定期跟踪和发布太空旅游产业相关数据,为太空旅游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3)设置信息化、平台化、商业化、多元参与的市场服务机构。建议筹建太空旅游资源服务平台,以此为信息化支撑平台,定期收集、整理国内外太空旅游相关技术成果、企业信息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以太空旅游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搭建旅游公司、航天企业与普通民众的信息交互平台。该平台上的信息资源将作为太空旅游项目分类、筛选、评估的重要基础,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购买行为和习惯的变化趋势,更准确地进行太空旅游项目规划。同时,该平台也将作为商业航天的官方宣传推广媒介,定期发布商业航天的重大成果。

4.2 建立完善、系统的规划体系,进一步提升顶层战略的指导作用

对中国太空旅游的未来发展状况进行谋划部署,引导资源配置,同时根据其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周期等对规划进行实时调整,实现太空旅游“三带动”。

1)加强顶层设计,带动太空旅游的统筹发展和规模效益。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等政策环境支持下,落实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战略部署,依据《我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中国制造2025》、《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等引领性政策文件,制定《载人航天商业旅游发展规划》,对商业旅游进行顶层设计,以空间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拓展经济发展高边疆、拓宽生存与发展空间为导向,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商业航天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服务。在国家层面制定综合战略规划,统筹太空旅游发展需求和航天技术服务能力、统筹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地面控制服务要求、统筹航天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产业发展、统筹当前任务和长远目标,发挥航天技术体系性的综合优势,服务于太空旅游的发展目标。

2)完善制度安排,带动太空旅游的规范化发展。太空旅游的发展是制度、资本、技术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及创新是太空旅游发展的关键。形成鼓励航天产业新经济业态发展的制度环境,包括鼓励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打破民营企业进入航天产业的隐性制度壁垒,探索科学的激励、竞争、监督、评价机制。构建开放式的人才使用机制,对于人才的灵活运用是太空旅游发展的关键,尤其要注重卓越领导者的培养和选择,SpaceX的马斯克、苹果的乔布斯、淘宝网的马云,在发展新兴的经济业态过程中,领导者对于行业的整体判断、前景预测、企业文化塑造等有重大的影响。因此,要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实现商业航天发展中人才资源优势在军地企的资源优势互补,夯实太空旅游发展的人才基础。

3)充分借助“一带一路”等外交战略,带动太空旅游的国际化发展。从太空旅游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国外太空旅游的公司起步早、经验多、相关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且成功运营的案例多,结合太空旅游自身高消耗、高风险等特性,太空旅游的发展应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建议充分借助“一带一路”等外交战略大力推进的良好契机,配合国家经济、国防等相关战略部署,开展航天外交,围绕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等重点领域,牵头组织、论证并实施若干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广泛参与范围的航天国际合作项目或科学问题,吸引其他国家参与,提升中国航天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以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充分发挥中国已有规划的空间基础设施的应用效能为出发点,调研和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太空旅游的需求,做好高收入群体的客户挖掘,同时对中低收入群体进行潜在客户培育,助力开放型经济发展和航天强国建设。

4.3 持续深入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推进太空旅游市场化、产业化、资本化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注重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遥感遥测、北斗导航、地理信息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创新服务模式。引入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风险融资渠道广、大众消费资源极大的优势,鼓励卫星应用企业与互联网优势企业加强联合,优势互补,促进技术融合、产业融合,推动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等为代表的多系统融合应用下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形成支撑太空旅游发展的“四平台”。

1)打造“太空旅游+”模式,构建商业航天的发展平台。商业航天的发展绝不是对传统航天的简单重复,其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商业航天的发展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样化发展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而太空旅游作为商业航天创新服务内容模式的新兴经济版块,要在多领域先行先试。要以太空旅游为主体,构建商业航天发展平台,建立全产业链的商业创新模式,从设计阶段的太空旅游发展的整体方案制定,到实施阶段商业火箭技术研发方案、发射模式创新、动力模式创新、研制与配套创新,到后期目的地观光、相关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优先部署和设计。充分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运用太空旅游+商业运载火箭、太空旅游+商业卫星等模式,推动商业航天发展。

2)促进航天技术转化应用,搭建军民商融合资源平台。建议在国家层面统筹军、民航天资源,培育鼓励商业火箭、商业卫星等商业服务,逐步建立中国军民融合、军民商一体的航天发展体系。以航天产业化、商业化为牵引,推动航天优势技术产品转移转化,提高民、商领域转移转化效率,支持商业航天快速发展。以协同创新为支点,引导军工集团与民企、高校、科研院联合攻关、集智创新,共同参与航天领域创新发展活动。以资源共享为原则,加大国家航天发射设施、科研实验设施等公共资源的开放力度,提高航天设施设备资源的共享水平[11]。

3)充分激发产业化发展内驱动力,搭建技术创新产业平台。太空旅游跨越地球至月球的宇宙空间,涉及诸多繁杂的空间资源,需要持续较高水平的技术能力支撑其产业化发展。因此,坚实的技术储备与技术支持是太空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核心途径。而技术链的升级优化依赖于创新链的原始驱动。太空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同样牵引着技术的不断迭代进步。太空旅游作为商业航天的重要经济形态之一,首先,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发,重点提升新概念、新原理、新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强航天技术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其他新技术的融合。其次,加快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大推力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乘员健康与生命保障、航天器再入与着陆、在轨服务和空间环境工程与防护等技术。再次,坚持重大工程带动创新发展。按照需求迫切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承受性等基本原则,论证并启动实施无人月球基地、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一批新的航天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科技项目。同时,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搭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平台。鼓励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网络化协同合作的产业创新联盟,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协作,推动航天技术的整体优化。

4)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供给,构建太空旅游的金融平台。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商业投资机构、金融保险类机构等社会优势资源参与太空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优化投入结构,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太空旅游以市场为主导,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遵循市场规律,围绕产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类型采取组合式投融资手段。借鉴国外商业初创航天公司发展经验,将债务融资作为风险投资的有效补充,确保企业快速获得足够发展资金。在发展较为成熟后,公司业务扩张及兼并重组所需资金快速增长,私募投资取代债务融资成为主要的资本募集手段[12]。同时,政府需要强化政策引导,通过全方位服务及牵引资金注入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太空旅游发展;其次,建立有效的多方协同平台,形成企业信用是基础、金融平台为主体,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促驱动、中介和担保服务体系为辅助的多层次、多渠道航天金融生态体系。

5 结语

随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深入推进,载人航天商业旅游愈加成为公众的关注焦点。载人航天商业旅游的发展必将促进甚至改变未来载人航天的发展模式和应用模式。载人航天商业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技术、安全、商业模式、法律法规等多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研制一架安全可靠的亚轨道飞行器或航天器,需要系统筹划、分析与论证。研究系统开展太空旅游需求分析和市场预估,建立观光者心理期待和行为能力模型,提出观光者参与的载人空间活动的主要模式,建立健全载人商业空间旅游的管理体系,可以为引导近地空间和地月系统太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同时,载人航天商业旅游发展战略及模式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同发展状态下对其认识的逐深性,未来将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探索来进一步分析载人航天技术及国家政策的变化对商业旅游发展的影响。

猜你喜欢
航天太空空间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上太空,安个“家”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逐梦航天日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太空遇险
畅游太空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