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其特征

2020-02-11 02:58王义宁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内涵专业

王义宁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114)

在高等教育步入质量发展阶段大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也从规模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随着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逐步深入,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成为民办高校提高办学质量亟需破解的难题之一。通过对中国知网文献的检索发现,截止2019 年10 月22 日,以“民办高校教师”、“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检索到的文献分别为2,522 条和192 条,数据可证聚焦民办高校教师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针对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多,且现有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实践中存在问题的经验性分析及其策略的探讨方面,从研究的过程逻辑而言,似乎是跨过了对基本学理的探索而直接进入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导致问题及对策分析不深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不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其特征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问题,既关系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认识,也关系到实践层面的推进,因而极具现实意义。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在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方面,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因其皆为高校组织而具有一致性。

关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诠释。有的研究基于教师的职业身份,例如,潘懋元先生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应当包含三个层面,一要具有与学者身份相应的学科专业水平;二是要具有与教师身份相应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三是要具有与学者和教师双重身份相应的特殊的职业道德。有的研究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建构,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应包括: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专业兴趣、专业态度等专业倾向以及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还有的研究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动态过程,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意识和不断增强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不断获取。

以上观点虽然各不相同,但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解释都离不开学校组织的社会功能。高校组织对社会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使命,尽管由于各类学校发展水平和办学层次定位不同,在这三方面的要求及侧重有所不同,但作为高校,无一例外应该在这三方面对社会有所贡献。作为实现组织使命的高校教师,其教学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关于教学与研究的情感理念、道德规范等均成为其专业发展内涵的核心,其专业的发展亦是在教学与研究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促进中得以实现。

二、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民办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一类特殊群体,其专业发展内涵具有独特性。

1、民办高校发展定位对教师专业知能的特殊要求

经过近40 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获得了长足进步,但其整体的办学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仍然相对较弱,在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中,教师所承担的任务仍然以教学为主,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因学校资源和发展水平的制约仍然较为低下。在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扎根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独特的使命。

基于民办高校发展的现实,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应着重发展其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善于将教学研究结果与同行交流并接受其评价,以力求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并依此切实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美国学者厄内斯特·博耶(Emest L.Boyer)认为,好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技巧、技艺的运用,更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教学也蕴含学术的属性,依此,教学的研究也称为教学学术(scholarship of teaching)。因而,发展教学学术能力是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另外,为适应学校应用性和地方性的办学定位,民办高校还应注重发展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了解掌握行业、产业技术发展或岗位需求的能力以及进行技术研发的能力。

2、民办高校的组织特征对教师专业情感的发展要求

民办高校具有与公办高校不同的组织特征,如:在外部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社会歧见和制度政策的支持不力:在教师身份、教师退休后的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在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方面,基于平等主体之间的聘用合同关系使学校对教师的去留缺乏了约束力;在生源素质方面,由于录取分数段相较公办高校靠后使民办高校的学生相对“难教”。

民办高校教师身处有诸多“不利”的组织环境,对其专业情感的发展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在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除组织支持方面的因素(如待遇的提高、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等)要不断得到改善外,要一以贯之的加强教师教育活动,启发和引导教师认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深化教师对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强化其对民办高校教师身份的认同感,对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责任感。

3、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程度对专业自我发展意识的要求

专业自我发展意识是专业发展的动力。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自主程度不高,需要积极激发和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唤醒和维持极具促进作用。教师职业生源规划教育包括价值认同、审视和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反思完善等几个环节。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专业发展的价值目标,即将专业发展由谋生上升为精神追求;其次是展望专业展的愿景,在对专业发展应达目标及所需努力进行审视和情思的情况下,制订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最后是要让规划切实地付诸实施,不能仅停留在纸上。值得提及的是,职业发展规划要根据专业发展的实践进行不断地进行改善。

4、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形态对专业发展价值取向的要求

根据教师发展理论,教师对专业发展的价值判断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将专业发展作为丰富个人精神世界和提升生命品质的途径,一种是将专业发展作为教师职业的外在要求和个人获利的砝码。心理学认为,前者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内部,属于持续而稳定的内部动机;而后者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外部,属于极不稳定、且易随外部条件的满足而消失的外部动机。前者更有利于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动机表现强烈,专业发展的目标更多地指向于学历的提升与职称的晋升等这些能直接带来物质收益的活动,对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的能力提升则关注较少。获取物质利益的预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但这种发展动因的外部性(外部动机)使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后劲不足,无形中阻抑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活力。因此,在学校在教师培养方面,应重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认同教育,引导教师不但要关注专业发展的外部价值和短期效益,更要重视专业发展对个人品质提升的内在价值和对学校、个人发展的长期效益,形成正确的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将专业发展的外部动机转换为内部动机,以使专业发展拥有持久动力。

5、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层次对专业学术能力的要求

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查分析显示,专业发展的物质保障需求在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中居于支配地位,专业成就需求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调查中,在“最关心的项目”的选项中,受访者中超过半数的教师把“学习进修机会”项排在第1 位,“教学科研条件”排在第2 位;在“最希望改变达到”的项目中,职称晋升排在第2 位,仅次于工资待遇,学术成就排在第4 位,仅次于学习进修机会。这说明民办高校教师在专业学术方面有着较强烈的追求,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当学习研究条件等物质需求相对满足的情况下,追求专业学术提升将成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需求中的优势需求。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学校层面在相对满足教师学习研究条件的基础上,要着力进行教学或科研团队的建设,为教师专业学术能力的发展提供平台;教师则要根据个人的特点和发展取向,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对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来选择教研及科研方向,进行专业学术研究,提升专业学术能力。专业学术能力的提升不仅反映教师个体的发展需求,也是高校实现组织职能——科学研究的要求,是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特征的另一重要向度。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内涵专业
民办高校教学论三个基本问题研究的反思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活出精致内涵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