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CT 测量天鼎穴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的研究

2020-02-12 04:09张树源麻增林方继良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颈围罗氏臂丛

谢 伟,张树源,张 宝,陈 曦,石 磊,薛 任,王 涛,麻增林,方继良

(1.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a 放射科,b 针灸科,北京 100035;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53)

天鼎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颈外侧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1],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假性球麻痹、臂丛神经炎、胸廓出口综合征和前斜角肌综合征等疾病的重要腧穴[2-7]。针刺天鼎穴达臂丛神经根袖可有效缓解神经痛症状,因此掌握合理的针刺深度及角度至关重要。本研究应用CT 横断面图像测量不同体型人群天鼎穴针刺安全深度和角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入组的患者135 例,其中男65 例,女70 例;年龄30~60 岁,平均(43.9±6.1)岁。收集患者颈围、身高、体质量等数据。入组者均无头颈部手术病史及先天发育畸形,扫描前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罗氏指数[罗氏指数=100×体质量(g)/身高(cm)3],将入组者分为瘦长型(A 组)45 例(男24 例、女21 例),中间型(B 组)45 例(男20 例、女25 例)和矮胖型(C 组)45 例(男21 例、女24 例)。

1.2 仪器与方法

1.2.1 穴位针刺与皮肤针刺点标记 取穴标准采用《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1],取双侧天鼎穴针刺,全部操作由同一位具备丰富经验的高年资针灸医师进行。采用直径2 mm 的金属粒固定于皮肤针刺点作为定位标记。

1.2.2 CT 检查方法 每组随机选择15 例针刺双侧天鼎穴,行CT 检查,通过横断面图像明确针刺路径。其他患者采用直径2 mm 金属粒在皮肤针刺点固定标记后行CT 检查。采用Siemens Definition Edge 128 层螺旋CT,受检者取平卧位针刺双侧天鼎穴,行颈部横断面螺旋扫描。扫描参数:120 kV,40 mA,FOV 50 cm×50 cm,层厚、层距均为3 mm,矩阵512×512。

1.2.3 数据测量 颈围的测量:应用软尺经喉结节点绕颈部一圈测定颈部水平围长(单位cm)。针刺深度的测定:所有图像取横断面测量,根据实际针刺路径和局部解剖,确定针刺目标为臂丛神经。针刺深度测定:经天鼎穴皮肤进针点至C6横突前结节外缘(臂丛神经走行的骨性标志)的距离。针刺角度的测定:基准参考线为双胸锁乳突肌外缘皮肤点连线。针刺危险角度测定:皮肤进针点至C6横突前结节的连线与基准线的夹角。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分析3 组在针刺深度、角度上的差异,以及针刺深度与颈围、罗氏指数是否具有正相关性。计数资料以±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行t 检验,相关性分析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以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一般情况 3 组的身高、体质量、颈围和罗氏指数见表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3 组针刺深度 3 组的针刺深度见表2,测量图见图1,并与横断面解剖彩图对照(图2)[11]。3 组针刺深度两两比较行t 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 3 组针刺角度 3 组的针刺角度见表3,角度测量见图3。3 组针刺角度两两比较行t 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 3 组一般情况(±s)

表2 3 组针刺深度比较(mm,±s)

表2 3 组针刺深度比较(mm,±s)

注:①右侧:A、B 组比较,t=8.637;B、C 组比较,t=10.887;A、C 组比较,t=11.862;②左侧:A、B 组比较,t=8.317;B、C 组比较,t=10.578;A、C 组比较,t=12.290。组间比较均P<0.01。

表3 3 组针刺角度比较(°,±s)

表3 3 组针刺角度比较(°,±s)

注:①右侧:A、B 组比较,P=0.286;B、C 组比较,P=0.100;A、C 组比较,P=0.349;②左侧:A、B 组比较,P=0.115;B、C 组比较,P=0.089;A、C 组比较,P=0.304。

2.4 3 组针刺深度与颈围、罗氏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4)A 组及C 组针刺深度与颈围具有相关性(均P<0.05),右侧回归方程为Y=1.65X-27.83,左侧为Y=1.65X-28.49,B 组针刺深度与颈围无相关性(P>0.05)。3 组针刺深度均与罗氏指数具有相关性(均P<0.05),右侧回归方程为Y=24.30X-5.61,左侧为Y=24.07X-5.15。

表4 3 组针刺深度与颈围、罗氏指数的相关系数(r)

3 讨论

头颈部富含神经、血管和重要器官,是针刺最危险的区域[9-13]。天鼎穴位于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通过针刺后扫描得到通过的组织层次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后缘、C6横突,深刺可达横突孔,孔内走行椎动脉。C6横突旁,即臂丛神经上干根袖分布区,C5、C6臂丛神经前支组成上干,上干分支主要支配上肢和肩背、胸部的感觉和运动。本研究将针刺安全深度设为皮肤标记点至C6横突前结节外缘(臂丛神经上干根袖分布的骨性标志)的距离。临床治疗时,当针刺达C6横突前结节外缘时,即到达臂丛神经上干根袖,而上干绕行与C6横突前方,因此不会损伤臂丛神经主干,浅刺根袖时,患者会自诉轻微酸、胀、麻的感觉,此时迅速拔针,可达到减轻神经痛的治疗目的,同时不会出现神经损伤情况。在胸口出口综合征和前斜角肌综合征中,肌肉组织炎症和痉挛会压迫臂丛神经产生神经痛症状,针刺天鼎穴可缓解神经痛症状。施针时如果针刺过深或方向错误,可能会刺入横突孔而损伤椎动脉,针刺过浅又不能达到治疗效果,因此借助CT 测量天鼎穴安全针刺深度及角度至关重要。

在颈部穴位针刺安全性研究中,方继良等[14]较早应用CT 测量16 例患者(男8 例,女8 例)的风府穴针刺安全深度,男性为(55.71±7.18)mm,女性为(43.83±5.18)mm,安全深度与颈围、体质量存在直线相关性。杨松堤等[15]将受试者按照罗氏指数分为瘦人组、适中人组和胖人组,3 组风府穴针刺安全深度分别为(27.73±3.45)mm、(30.78±2.90)mm、(33.39±4.27)mm,均低于方继良等的研究数据。方继良等[16-17]应用CT 测量16 例(男8 例,女8 例)患者的风池穴针刺安全深度,男性为(56.50±6.55)mm(内眦方向)、(58.95±6.72)mm(鼻尖方向),女性为(45.07±2.17)mm(内眦方向)、(48.13±1.62)mm(鼻尖方向),安全深度均与颈围、体质量呈直线相关性。本研究根据135 例受试者不同体型按照罗氏指数分为瘦长型(A 组)、中间型(B 组)和矮胖型(C 组),每组45 例,3 组间针刺安全深度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临床在针刺时可根据患者的不同体型来适度改变针刺深度,不仅可达到治疗效果,还能避免因针刺过深而损伤椎动脉。本研究3组针刺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颈部软组织厚度、体型对入针角度并无显著影响。

A 组与C 组的针刺安全深度与颈围具有正相关性,与方继良等[14,16-17]在颈部其他危险穴位的针刺安全性的研究结果相似,针刺时可将颈围数据带入回归方程计算出针刺安全深度,右侧Y=1.65X-27.83,左侧Y=1.65X-28.49,这2 组患者随着颈围的改变,针刺深度应相应变化。B 组针刺安全深度随着颈围的变化虽有一定改变,但经Pearson 相关性检验得出两者无相关性。原因可能为B 组体型的皮下脂肪及胸锁乳突肌的厚度相对差异不大,当颈围轻微增加时,针刺深度虽然有一定变化,但其与颈围并无直线相关性。

3 组受试者的针刺安全深度与罗氏指数均呈正相关,罗氏指数=100×体质量(g)/身高(cm)3,体质量和身高对针刺深度的影响具有临床意义,无论何种体型,在针刺时可将该指数代入回归方程计算出相应个体的针刺安全深度,右侧Y=24.30X-5.61,左侧Y=24.07X-5.15,当罗氏指数改变时,针刺深度需相应调整。

综上所述,临床可根据不同体型适度调整针刺深度,同时可将颈围或罗氏指数带入本研究得出的回归方程,计算不同体型患者的针刺深度,以达到治疗效果并规避针刺风险。

图1 天鼎穴针刺深度测量示意图 图2 横断面彩图对照(绿线为皮肤标记点至C6横突前结节距离)图3 天鼎穴针刺角度测量示意图(橙色线为基准线,即双胸锁乳突肌外缘皮肤点连线;绿色线为经天鼎穴达臂丛的针刺路径)

猜你喜欢
颈围罗氏臂丛
罗氏沼虾越冬养殖试验
学龄前儿童颈围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某高校新生颈围与血压水平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罗氏沼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脖子粗血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