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02-17 14:40赵丹丹陈盛余
山东化工 2020年21期
关键词:分析化学双一流一流

赵丹丹,陈盛余

(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2015 年,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2017 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这些说明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已经发展成为以“双一流”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各个高校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已经将“双一流”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这一趋势已经完全表现出来[2]。“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改革有多方面的要求,其中“双一流”学科的课程改革就是重点改革的方向之一。对于传统名校,比如985高校和211高校,“双一流”建设实施起来相对容易,因为这类学校师资力量和学校经费相对比较充裕,在各个方面还有着传统的优势。而对于地方院校的“双一流”建设,大部分是没有那么容易跟得上发展节奏。主要原因是地方院校在各种资源上受到限制。因此在此以百色学院为例,谈谈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希望能为地方院校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1 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的发展,各个地方院校也在大力的引进高学历人才,各类人才大部分都是出自比地方院校更好的高校。这些新进人才,已经渐渐成为地方院校发展的重要师资力量,甚至是主力军。他们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往往是以自己的教育经历为基础,将自己接收过的教育模式在课堂上复制到地方院校。这种教育有一些优点,比如对于年轻教师而言,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无法完全把握学生的情况,通过原来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快地使年轻教师进入角色。这种模式可以把高水平学校教学方案引进到地方院校,促使地方院校很快走入成熟的发展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第一就是同质化的问题。当采取别的学校的成熟的教育模式时,很多学校就会走上同质化的道路。对于地方院校而言,无论在该发展模式走得多快都无法超越原来的好学校。因为这种课程教学模式是原来的好学校开发出来的,它的特色在原来的学校能得到最大体现。地方高校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只不过是重新走一遍它的路线,自己学校的特点完全被同化。第二就是地方院校的学生体素质平均水平比不上985类高校,采取985高校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知识接收程度上跟不上985学校的学生水平。这种课程教学模式只会让地方院校与985高校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地方院校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双一流”建设的提出是地方院校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3]。“双一流”建设学科进行了分类,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发展不同的学科,从而形成学科竞争发展,差异化发展,促进不同各个学校在不同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和专业。这样就避免了同质化发展,各个学校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专业。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差异化发展是必行之路。通过差异化发展可以将自身的特色专业发展起来,避免与传统强校的优势专业竞争,从而提升自身的学科发展水平。那在相应的专业上课程上也要进行教学改革,不能仅仅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具体如何进行,以下以《分析化学》课程作为例子进行分析说明。

《分析化学》作为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化学化工类专业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化学》课程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这里主要讲化学分析。化学分析的主要内容又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已经有所介绍,不是重点内容。而定量分析主要内容包括酸碱滴定分析、配位滴定分析、沉淀滴定分析和氧化还原滴定分析等。这里面的内容涉及很多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按照传统教学,老师都会系统的将各种滴定原理的公式系统的推导出来教授给学生。对于地方院校的学生而言,公式的推导虽然可以加深印象,但是会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公式的由来,导致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甚至有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即使花费了很多时间也无法理解相应的理论。因此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上做出改革。

2 改革的措施

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下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研究的热点。对于《分析化学》课程改革要因校制宜,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进行改革。

首先在化学化工类专业,要明确《分析化学》的基础地位,这门课程对于后续其它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之一,因此要高度重视。《分析化学》课程的四大滴定分析理论的内容里面首先涉及了很多经典理论,有很多公式。这些公式是四大滴定分析方法的基础。通过这些公式,还可以解决化学相关的一些共性问题。比如碱性化合物的酸碱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显酸性,有些物质显碱性。当给出某个化合物的酸碱平衡常数时,通过公式可以计算出不同浓度该物质的水溶液的pH值,从而判断该物质的酸碱性。因此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公式可以作为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此外,《分析化学》课程涉及的朗博比尔定律也是一个应用及其广泛的公式。这个理论可以应用在可见光-紫外分光广度法。该公式的最终要应用之一就是待测物的吸光度值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个公式虽然课程内容介绍只是应用于有可见光-紫外吸收的水溶液。但是,在后续学习中可以发现,荧光光谱法、化学发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方法都会有一些待测物的信号值随浓度增大而增强。所以如果对朗博比尔定律掌握好就可以很好地学习其它涉及光谱法的理论。因此可以说《分析化学》是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它的基础地位,也是核心课程之一。

第二就是重视实践课程。虽然《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但是也要重视与实践配合。该课程一般同时开设《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或者相关的实验课程,作为实践验证《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对于开设的实践课程一定要重视。比如盐酸能够使甲基橙显示红色,氢氧化钠能够使甲基橙显示黄色。在酸碱滴定反应时,采用甲基橙做指示剂其滴定终点应该为橙色。学生应该动手操作一下,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滴定。让学生通过实践取掌握酸碱反应的过程,否则尽管在书中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学生始终无法知晓酸碱是如何反应的。而通过实验观察颜色变化,学生可以细细体会反应的过程,可以对化学反应中的完全反应理解更加充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也会记录反应过程消耗的溶液的量,对分析化学的定量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日常生活中,虽然也有很多涉及量的东西,比如称重,但是并没有分析化学那么精确。在分析化学中学生可以称量到万分之一克,这是平常生活无法做到的。所以重视实践课程,对于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

第三坚持改革以学生为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并进行改革。但是不管如何改革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科专业并服务培养学生,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老师在教授课程知识时,不能以自己为中心。在一次次改革中,《分析化学》毕竟不是社会上马上能够投入实际使用的职业技能,因此在地方院校中往往不受重视。地方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将《分析化学》课程的课时进行压缩和减少。老师在教授该课程时总会感觉课时量不够,无法满足自己的教授时间需要。这部分老师在上课时,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模式,噼里啪啦的讲,学生没有喘息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自己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教学进度为需求。其实没有必要进行赶鸭子上架的教学模式,应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适当精简讲解内容,不需要讲那么多。有时候只需要讲解一些基本知识和公式就行,可以省略一些推理和公式的由来,还可以省略一些过时的应用。因为这门课程就是基础理论课程,将课程马上投入实际生产是不现实的。只要学生在日后在遇到一些实际生产涉及的知识能够找到相关理论就行。比较不是每个学生都会用到所有的基础理论。否则就无法达到应用型培养的目标,也无法完成双一流建设的任务要求。

第四课程改革要引入学生评价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总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有时候是片面的。因为老师的精力有限,无法时时刻刻监督学生,也无法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评价,可以引入学生评价的方式。学生评价可以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体现学生主人翁的地位,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学生相互评价可以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以对于学生酸碱滴定知识的掌握为例说明一下。按照传统可以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老师根据该卷面成绩对其进行评价就不完善。因为这个成绩只代表一个结果,忽略了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当今讲究素质教育,考试能考好不一定动手能做好。所以老师无法掌握学生的真正能力。可以通过在实践课中采取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进行。比如在滴定分析中,先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学到了什么?应该注意的事项是什么?在滴定过程颜色如何变化?滴定终点如何操作?滴定终点颜色如何变化?先将这些相关要点写在本子上,然后学生自己翻阅书本查阅相关知识点,自己对照是否有遗漏。因此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很好地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在此之后再引入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相互交换记录本检查对方所写的知识点,对比谁写得全面,同时相互之间提问,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监督其学到的知识点。相互监督的过程中,又可以反过来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因此引入学生评价可以很好地弥补老师评价片面性的问题。这些都是课程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3 结语

《分析化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课程改革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明确《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基础作用,在此课程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分析化学》要与实践课程一起进行,同步改革,相辅相成;改革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对于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可以引入学生评价的方式,通过学生的评价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分析化学》的改革任重道远,要以发展的观点去对待课程改革。

猜你喜欢
分析化学双一流一流
现场操作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绿色分析化学实验改革
基于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无机及分析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