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与早期子宫内膜癌的MRI信号特征分析

2020-02-19 02:25刘黎明杨子权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信号强度宫腔息肉

刘黎明 杨子权

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常见于绝经期后女性,均可表现为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两者的鉴别主要依赖子宫内膜活检,但有时因取材困难或取材不足而难以确诊。MRI是女性盆腔疾病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之一,在评估子宫内膜疾病方面的价值得到临床广泛认可[1]。目前国内外研究证明MRI对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准确性高[2],但也有研究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的MRI强化特征及DWI检查的ADC值有部分重叠[3-5]。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一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息肉和早期子宫内膜癌病人的MRI平扫影像,探讨其特征性MRI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对两者的术前鉴别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8年11月术前行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息肉和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女性病人资料,其中宫体子宫内膜息肉病人39例,年龄25~84岁,平均(55.8±15.3)岁;早期子宫内膜癌病人 32例,年龄35~82 岁,平均(58.8±9.6)岁,2 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0,P>0.05)。 2 组病人最常见的临床主诉为绝经后阴道出血,超声检查发现宫腔内光团和盆腔肿物。

1.2 设备与方法 采用西门子公司ESSENZA 1.5 T超导MR设备,8通道Body Matrix相控阵线圈。病人仰卧位,腹带加压以减轻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采集横断面和矢状面常规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影像,扫描参数: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a st spin echo,FSE),TR/T E (3200~6000ms/85~140ms);F OV 24cm×30cm;矩阵 320×256;层厚 5~7 mm,间距 1~2 mm;回波链长度15。横断面和/或矢状面DWI影像,扫描参数: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 (echo planar image,EPI)序列,按各向同性施加扩散敏感梯度磁场,取b值为0和 1 000 s/mm2;层厚 5 mm,层间距 0;FOV 28 cm×28 cm;矩阵 128×128;NEX=1。 横断面常规 T1WI及脂肪抑制序列影像,扫描参数:TR/TE(450~600 ms/7~10 ms);FOV 32 cm×32 cm;矩阵 512×512;层厚 5~7 mm,层间距 1~2 mm。

1.3 影像分析 由2位具有10年以上MRI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意见不统一时协商解决。于PACS报告工作站上对病变进行测量。于矢状面T2WI上测量内膜厚度,即病变前后径。在T2WI上观察并记录2组病变内部信号特征 (低信号纤维核心和高信号小囊);DWI上测量病变信号强度值并计算其与正常肌层的差值,以判断病变良恶性;记录T2WI和DWI上病变周围是否有线样高信号。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病人年龄、病变大小及相对信号强度值。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比较2组病人MRI信号特征。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病人的平均内膜厚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DWI上病变与子宫肌层信号强度差值,子宫内膜息肉低于子宫内膜癌(P<0.05)。T2WI上子宫内膜息肉多见高信号小囊和低信号纤维核心且多于子宫内膜癌(P<0.05)。2组病人T2WI及DWI上均可见病变周边线样高信号,子宫内膜息肉较子宫内膜癌更多见(P<0.05)。 详见表 1、图 1、2。

3 讨论

正常子宫内膜具有动态变化的特性,受病人年龄、经期状态、经期阶段等影响,因此宫腔病变的影像学评价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许多良性和恶性子宫内膜病变可累及宫腔,导致宫腔出现异常,且宫腔良恶性病变影像表现多样,部分重叠。Bakir等[6]的研究显示,部分子宫内膜息肉于DWI上呈高信号,与子宫内膜癌鉴别困难。陈等[4]的研究也显示部分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动态增强方式亦有重叠。为减少对比剂的使用并降低对比剂肾病的发病可能性,本研究着重探讨T2WI和DWI影像特征对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3.1 MR信号特征分析 组织学上,子宫内膜息肉含有3种不同的成分,包括含有致密纤维或平滑肌组织的基质、厚壁血管和子宫内膜腺体。子宫内膜息肉的MRI特征能够反映其组织学特征,致密纤维组织基质表现为T2WI低信号纤维核心,子宫内膜腺体表现为T2WI高信号小囊[7]。邓等[5]研究发现,部分子宫内膜癌病灶内亦可见T2WI高信号囊变区及T2WI低信号纤维核心,但其出现率要低于子宫内膜息肉。本研究结果亦显示,子宫内膜癌中T2WI高信号囊变区及低信号纤维核心的出现率远低于子宫内膜息肉,是鉴别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息肉的重要影像特征。

表1 2组间T2WI及DWI特征比较

图2 子宫内膜癌。A图,矢状面T2WI上可见宫腔内不均匀稍高信号肿块,其内有低信号纤维核心,周边无线样高信号;B图,矢状面DWI上结节呈不均匀高信号,周边无线样高信号。

国内外研究[4-6]均显示DWI的ADC值有助于鉴别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但ADC值的测量需在专用工作站上进行。本研究探讨了在日常PACS报告工作站上测量病变的相对信号强度来鉴别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发现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ADC值的研究结果相似。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在T2WI和/或DWI上,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癌的部分病变周围可见线样高信号,该征象在子宫内膜息肉的出现率更高。Fornasa等[8]的研究显示子宫内膜于T2WI及DWI上均呈高信号。子宫内膜癌是子宫内膜组织的局限性增生,含有不等量的腺体、基质和血管,突入宫腔生长[9],因此这种线样高信号可能代表了正常子宫内膜。

3.2 研究不足 首先,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未能探讨平扫MRI参数术前鉴别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其次,本研究仅评估了T2WI和DWI鉴别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价值,未进行MRI增强检查。Hase等[10]发现MRI动态增强检查早期,子宫内膜息肉强化方式可分为3型:整体强化、部分强化和无强化;总体强化方式亦可分为3型:快速伴持续明显强化、持续渐进性强化和持续轻度强化。而子宫内膜癌的强化方式多表现为早期强化,随后缓慢消退[4]。今后应对平扫MRI检查难以准确鉴别的病人行增强MRI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再次,本研究未对病变DWI相对信号强度值与ADC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3.3 小结 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MRI表现各具特征,部分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的MRI表现相似而易导致误诊,T2WI及DWI上病变周围线样高信号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猜你喜欢
信号强度宫腔息肉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不同扫描信号强度对视盘RNFL厚度分析的影响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检测60Co-γ射线辐照中药材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分析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室内定位信号强度—距离关系模型构建与分析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WiFi信号强度空间分辨率的研究分析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