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领域的重话与重画

2020-02-23 11:40林燕青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现实个体

林燕青

(福建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它是个体在具有基础性功能的生活过程中,可以感知的、多样的、活生生的感性活动。它本应就是意识形态产生、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在意识形态建设中,习惯于强调非日常生活的宏大叙事,忽视了对其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关照。事实上,人总是要通过个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现自己生命存在,日常生活是人们生存、发展和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场所,是意识形成的基本寓所。“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是被意识到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P525)人们也总是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自己,进而改变着自己的思维以及思维的产物。不同的社会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每个社会也都需要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

因识形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它得到社会化认同时,将有利于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进而成为国家政治制度的支撑力量。归根结底,意识形态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执政党正是通过指引国家和社会共同追求并且实现这些核心主流价值,来实现意识形态的社会化认同。因此,只有让意识形态回归且融入日常生活,把日常生活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立足点,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寻求契机,才可能提升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选择,让意识形态建设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一、日常生活:意识形态不可或缺的寓所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伊始,马克思就强调,只有现实的、处在普遍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P525)日常生活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维度。人的存在首先要满足最基本的吃喝住行的需要。这些物质生产只能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现实的人只能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而且现实生活的不断发展也将推进着人的不断发展,人的现实存在必然要落脚到日常生活上来。可见,具体、现实的日常生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根基。日常生活是人们思想寓所。人类的任何精神产物都有其现实境遇,人类的思想都不能离开其现实场域,否则就是“绝对精神理念”。正因如此,马克思才主张将社会革命从天堂下到人间。这无非就是要人们从现实生活出发来谈论社会意识问题。

日常生活构成全部人类历史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指出,人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得以满足后,活动领域就开始往“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非日常生活领域拓展。随着人们实践交往的不断扩大,社会和国家也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市民社会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基础。从根本上讲,就是将现实的日常生活做为立足点来理解人类社会和国家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国家均是在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显然,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日常生活,是以个人为主体、以家庭为基本存在单位,在个人的直接环境中展开的具体的生活过程,是持续、重复地自我生产的活动。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具体的社会历史是交融在一起的,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人立足点,强调人的日常生活是所有存在的基础,揭示了日常生活与意识的关系。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和人的社会实践密切相连,它来源于日常生活,是在日常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随着人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意识形态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在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意识形态不是独立的主体,也不是逻辑理念自身运动的产物,它反映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全过程,是日常生活实践在意识领域的映射和重新建构。它“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P525)意识形态始终围绕着人们的现实生活,用某种方式体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其中的社会关系。离开了具体的日常生活,意识形态将无所依存、不复存在。同时,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它并不局限于政治领域,而是涵盖了非日常生活领域的范畴。“意识形态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它包括许多具体的意识形式,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等。”[1](P525)但这些都源自于日常生活,它们以日常生活为前提和基础,是具体的现实生活意识领域的折射,归根到底也是个体的日常生活的升华物。

由此可见,日常生活是意识形态产生的寓所。意识形态来自于日常生活是我们强调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逻辑起点。

二、日常生活:重话意识形态的价值旨归

日常生活是现实中的人的生活情景,虽然它以琐碎的、个人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作为个体生存、生活的领域,它构成了其他一切活动的纽带,人的各种社会关系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彼此独立的个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各种关系,利益相近的个体终将聚集在一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们从自身的诉求出发,对相应社会的具体现状、未来态势,提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由此形成相应的、他们共同认可的解决途径。这些社会关系以及它们所蕴含的道德原则、价值追求和信仰体系等是构成意识形态的基本条件。话句话说,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意愿和期待都将在意识上形成投射。日常生活往往需要通过意识形态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体现了日常生活内在的价值意向。同时,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断产生、发展。日常生活原本既是活跃的因素,尤其在当下更是充满着变革。在日常生活这个持续、重复的过程中,矛盾不断产生、解决,这赋予了意识形态生产、再生产的动力和空间。当前,发展是社会生活的主基调,整体的物质文化生活空前繁荣,个体的生活方式也丰富多样,个体的利益意识得以彰显。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总是从自身的理想追求出发,围绕着日常生活的现实需求来设定自身的利益诉求,这就造成了部分个体过度主张个人利益,也使得利益主体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当前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元带来了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意识形态的多元、多样成为了客观现实。

意识形态具有现实意向性,这也表明日常生活是其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1](P525)可见,无论意识正确与否,它都指向人们的实际生活,意识形态有自己特定的社会内容,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总是要受到从过去继承来的历史的约束,所以意识形态本身也具有历史继承性。人们只有全面深入了解现实的日常生活,才能够真正理解与之对应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现实指向性还表现为,任何的意识形态都必然对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做出真切的思考,主动观照现实的人的日常生活境遇、精神状态。“意识形态并不是闲来无事的诗词,并不是一经掌握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东西,而是人们进入社会、在社会中维持自己生存和各种实际活动的使用证书。”[2](P131)意识形态是能动的存在,在日常生活的重复运动中,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和思维都受到意识形态的包围,意识形态用真实的理论支撑和价值指引反哺现实生活世界。特别是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意识形态通常成为革命的先导力量,指引人的具体实践。也正是因为意识形态对践具有能动指导意义,人们才愿意接受意识形态的教化。

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一定阶级或集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在意识层面的反应。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对抗性,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总是占据思想的统治地位。当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公共性,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规范,并被他们广泛认同和普遍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于自身的公共性则可以帮助人们认清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从而成为社会认可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其内涵指向都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只是在实践运作中,存在外延的边界确定和划分问题。”[3](P52)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直接一致的,它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人民为社会进步共同努力。

意识形态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监控、调节着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意识形态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对日常生活具有导向、调控和规范功能。

综上所述,人们在追逐利益、实现利益的活动中形成了意识形态,它天然地维护自身的社会地位。基于此,意识形态对异己的、异质的意识形态具有的批判功能,它总是努力将其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而特定的阶级或集团又利用意识形态这一功能,对具体个体实施教化以实现其利益目标。因此,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和决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抉择。作为价值先导的意识形态,它可以促进人们在思想、意志和行动上达成一致,进而调控多元、异质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引导人们合理追求利益,规范着个体的日常生活。因此,无论日常生活多么的琐碎、细微终将汇聚成宏观的意识形态,个体的行为离不开意识形态,每一次的实践活动又都践行、强化着意识形态的认知。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重画意识形态的价值旨归。

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重画意识形态的实践价值

俞吾金先生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把意识形态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形态的基础部分包括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则是意识形态的中间部分;第三个层面则是哲学、宗教。这三个层次作为一个整体紧密联系,或近或远地联系着日常生活,对个体的行为、思想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貌似远离世俗的意识形态无论多么宏观,最终都将回归日常生活,意识形态注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它的实践价值。

我们强调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并非让意识形态侵入世俗世界,让社会成员日常生活泛政治化,而是主张让意识形态回归日常生活,即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直接以个体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让意识形态直接影响日常生活,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念上的思想引领、整合作用,进而直接改变、规范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方式,让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自觉选择,从而实现意识形态的功能转换,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意识形态教育话语表达的日常生活化,是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前提条件。意识形态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来叙述自己。马克思说:“‘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1](P533)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论这是不容置疑的,这里要讨论的是“怎么说”的问题。其一,内容选择上,要选择与个体日常生活相关的议题。即意识形态教育要主动回应日常生活的各种变迁,设置符合当下社会现实和个体愿景的议题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其二,在话语表达上,倡导意识形态教育语言的日常生活化。就是意识形态教育的语言体系由政治性、哲学性的语言体系转向日常性的语言表达,用普通群众习惯、喜欢的叙述方式来叙事,将人民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这边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同时通过适当的表达方式使所传播的意识形态具有实践倾向的精神力量,让它成为个体思考、行动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其三,话语载体上,随着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的变化,要主动出击,加大各种媒体的融合发展,运用新技术占领新的舆论场,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

提高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是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基础。从意识形态活动的主体构建上看,主张围绕着日常生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让民众参与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中来。“意识形态能给一个群体赋予某种身份,因此它常被用来形成共同观念、共同目标以及共同承担义务的观念。通过形成‘我们感’或群体团结感发挥着建构群体身份、维持群体联结的功能”。[4](P60)让社会成员理应成为意识形态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单纯的等待灌输、接受的客体。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感能够促进个体对其意识形态身份的理性认同和行为支持,强烈的认同将促进意识形态内化为个体自身的追求。

解决个体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困境,是实现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根本保障。意识形态以现实中的人为立足点,由人的活动形成又以特定的范式改造着人。“在这里,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5](P253)但是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一事实,对这些人来说必然是没有意识到的,否则,全部意识形态就完结了。”[5](P254)人的思想认知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合理的解释,意识形态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解决。从总体上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为人们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的形成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客观存在的群体差异,人们日常生活中原本的传统观念、社会心理都在不断变迁。当前,人们的意识形态认知呈现出更加注重个体价值、追求物质利益、浮躁多元等特征。回应个体在现实中的困境,妥善处理各种利益问题关系到民生福祉,是国之根本也是让民众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保障。

现实世界不应该只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多的还是近乎琐碎的日常生活。所有的精神、意义都是从日常生活出发,又终将回归日常生活。人的现实生活发生了改变,意识形态或早或晚都会发生变化。但人也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我们的衣食住行、日常交往、思想认知无一不彰显着现在及过往的意识形态的印迹。人们是为了更好地推进自身的实践和发展,才会接受意识形态的教化。将意识形态回归日常生活有助于我们提高意识的自觉性。当下,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引,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旨归,倡导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立足当前的社会现实,主动回应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困境,将有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指引方向、凝聚力量、坚定信念等方面的功能,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时效性。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现实个体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漫画:现实背后(下)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现实的困惑
假期归来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