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的农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机制研究

2020-02-25 10:02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知识分子战略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农”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标志着我国“三农”发展开启了新征程。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希望涉农高校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是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的明确要求。对于高等农业类院校自身,服务于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所作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大学的本质,同时也是自身办学特色优势和学科布局的必然选择,更是新时代赋予高等农业院校的历史使命和其职责担当。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及价值观的培养上也发挥着积极作用。高度重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要加强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引领,就要多措并举、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智囊”“智库”的地位和作用,为乡村振兴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其应有的力量。

一、农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意义

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高等教育大省,高校中党外知识分子数量多,占比高,做好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经济强省、科教强省,以及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引领,把政治引领作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重要方式。积极开拓农业类院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机制研究视野,引导他们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探索新时代农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新路径,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头脑,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对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统一战线储备人才以及输送人才提供思想政治保障,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

一是当前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大多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中担当重要职责,是学校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高校要想在激烈竞争中抓住机遇、接受挑战,就需要汇聚各方力量。强化政治引领,加强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建设,形成促改革、谋发展、保稳定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动有利于党外知识分子自觉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二是做好新形势下农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引领工作是做好农业类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迫切需要,更是落实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保障,同时对夯实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促进农业院校民主政治建设

重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而政治引领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要鼓励和支持党外知识分子通过人大、政协和学校管理等途径参政议政,同时通过统一战线思想引领这个渠道和平台,让党外人士深入理解认同党的方针路线,通过他们联系界别群众广泛凝聚共识人心。只有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将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

(四)有利于促进农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建设

党外知识分子作为高校改革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其队伍建设不仅是农业院校高等教育改革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党外知识分子由于缺乏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政治引领,再加上多党合作的政治历练不充分,从而使得他们在政治意识和政治素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团结引导,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构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最大限度地把知识分子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激励他们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团结引导,使其增强政治认同,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伟力。

二、努力探索农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可见,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探索党外知识分子参与乡村振兴,应发挥其自身专业优势,重点围绕实现乡村五大振兴中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方面做出贡献。

(一)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积极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关键路径,这就是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共同走向生活富裕。

1.强化党外知识分子的职能支持

引导党外知识分子自觉履行政治职能,在由统战部牵头、党政有关部门参加、社会有关团体参与的联席会议中,在党外知分子联谊会中,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就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另外,在战略的具体部署和实施过程中,党外知识分子要有足够的监督意识和监督水平,善于发现问题。例如,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副校长、无党派人士张兆明担任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他紧密结合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调研,多次在政协大会上积极建言献策,许多建议被采纳。

2.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智力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乡村产业振兴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发挥智力优势,把落脚点放在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建设一批高标准、成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提高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组织实施了“百名专家教授联百企”活动,积极组织学校党外专家教授开展专家教授 “园区行”“企业行”等活动;积极参加济南市委统战部组织的驻济高校发挥统战优势助力省会发展联席会,助力济南市统一战线“共帮扶促振兴助力行动”、助力济南市统一战线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八大平台建设”、助力济南市统一战线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专业学科优势

结合统战工作,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优势,找准党外知识分子为农业振兴服务的切入点。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有四名无党派人士入选山东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他们都长期从事农业方面的科技研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在承担国家、省级课题的过程中,把课题研究与科技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打通农业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为山东省扶贫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积极参与人才振兴战略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基础。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振兴乡村既是每个农民的责任,也是每个农民的迫切愿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人才振兴的基础性工程。

1.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教育平台优势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借助高校教学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开创联合办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实习实训,为乡村振兴建设发展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近年来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铸校”办学方略,致力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素养良好、实践能力突出的现代农业工程师和美丽乡村设计师。该校党外代表人士刘敏教授参与的《基于工程教育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获2018年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党外代表人士郝征红教授参与的《职业能力本位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获2018年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对于山东农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知识输出优势

党外知识分子,发挥农科人才密集的优势,同时,整合资源,丰富培训形式。通过精选科技拔尖人才、建立培训师资库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根据不同产业特点,采取集中式、分散式、分段式相结合,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来制定课程标准开展培训。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平台搭建,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政策导向、市场信息、科技指导等服务。坚持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规划。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和企业、科技人才匮乏、现代农业后继无人等问题,探索了乡村振兴新路子。

(三)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底蕴基础。党外知识分子多为中高级知识分子,与普通人群相比,知识、文化、阅历、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对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常常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积极引导党外知识分子下基层、到乡村,拓宽“文化下乡”的途径;引领他们强化修身修为修志,着力锤炼专业作风、厚植专业精神,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专业人才;引领他们深入研究“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着力突出党外知识分子在农村发展规划、绿色循环经济、农村人文发展中的专业优势,发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科创成果应用助跑、高端人才驱动的作用。切实发挥出现代科技对传统农业的“魔法棒”“倍增器”作用,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低碳农业,为农业腾飞插上科技的翅膀。

三、农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稍显不足

1.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开阔,但理论积淀不足。

高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呈现出年轻化与学历层次高的双重特点。40岁以下的党外知识分子中大比例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但由于年轻、政治理论积淀不足加之缺乏社会历练,使得很多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定力明显不足。其中一部分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对我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不熟悉统一战线的历史和传统,对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奋斗的历史缺乏了解,不能够清醒地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正确理解,难免会对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产生疑惑。但他们的思想诉求很广泛很自由,尤其在西方思潮冲击下,甚至个别党外知识分子枉顾东西方思想差异,在未深入了解政策制定的背景下,盲目发表观点对国家政策或政府治理进行不合理的批判。青年党外知识分子的强烈表达意识本值得鼓励但在缺乏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往往走向反面,甚至影响到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作用的发挥。

2.高校重视党外知识分子作用,但引导载体单一。

高校目前开展统战工作已将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摆到重要位置,但现实生活中与党外知识分子沟通时多以政治学习班、座谈会等为载体进行,或者依托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对党外知识分子进行理论培训,而且培训大多是以惯有的方式、思维去探索党外人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党外人士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了解不深入,对他们思想政治引领的内因、外因变化规律研究不透彻,缺乏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如何提高有效性缺乏理论思考和实践创新。课堂下则主要通过网络,如邮箱、微信、QQ等媒介交流,途径较为单一,形式相对刻板,存在缺乏有效载体等问题。统战教育培训也应“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于鱼”,现实反映出部分高校没有紧随新时代要求对教育形式进行改革创新。

3.高校政治理论学习广泛开展,但碎片化严重。

据对山东省内农业院校的不完全统计,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有约4成左右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目前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甚理解,近2成表示对党的统战理论“不了解”。大多数党外知识分子对党的理论知识缺乏系统且深入的学习,知识呈现碎片化。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方面高校科研压力大、教学任务繁重,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更是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则在于学校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稍显不足,学校开展政治理论学习虽然已经常态化但是碎片化严重,每次组织学习单就当前政治学习的主题展开,党外知识分子即使能接收并综合全部的的信息也不足以完成对党的统一战线等理论知识的把握,形成对我国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的真正理解以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全面解读。

(二)统战工作开展和落实存在壁垒

1.日常工作机制方面

在农业院校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日常工作机制方面,第一,党外知识分子定期会议制度在高校的落实情况不理想,能够定期举办非党内知识分子联席会的学校较少。与党外知识分子缺少面对面交流,容易让党外知识分子感觉受重视程度不够,不免产生对组织的疏离感。因此应当是日后高校统战工作需要重点落实的任务之一;第二,在参与制定学校重要决策制定方面,有党外知识分子表示,学校相关部门在制定重要决策或实施重要决策之前很少专门与党外知识分子交流并听取建议,党外知识分子更多的是在决策制定实施之后通过学校红头文件、教代会、职代会等方式获取官方通报。久而久之势必影响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不利于高校统战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党外知识分子的沟通方式,建立动态联络机制,注重培育其对学校的感情,进而巩固高校统一战线。

2.经费投入方面

目前高校统战经费有高校外部和高校内部两个来源。外部来源多是上级统战部门的拨款,但通常难以充分考虑各高校统战工作的实际需求和具体问题,且上级统战部门或教育部门对高校统战工作经费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内部来源于高校的经费预算。但相对来说,稍显不足。高校统战工作经费使用应切实为民主党派、侨联、留学人员联谊会等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团体开展工作提供资金支持。但经费投入不足,则无法保证统战工作全面铺开。

3.统战干部编制方面

农业院校普遍存在专职统战干部编制短缺问题。经调研发现,一般院校专职统战干部人数大约在2-3个,人数偏少而且干部本身多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少导致工作开展的范围小,身份是中共党员则意味着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党外人士的会略有不同,不利于全面了解统战对象的思想动态。因此在统战部门适当安排党外优秀知识分子,不仅有利于工作开展,同时也为党外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个人成才成长搭建舞台。

(三)党外干部晋升路径有待拓宽

培养、选拔、配备高校党外干部是高校统一战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然而现实情况中各高校高层、中层领导干部队伍中党外人士人员相对偏少,个别院校高层领导中甚至没有党外人士。与此同时党外知识分子相比中共党员晋升的机会少、渠道单一,晋升路径较窄。这说明在高校组织工作中存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的问题。如果对党外知识分子队伍整体状况缺乏宏观系统的分析,无法正常将党外队伍中的优秀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就不能得到满足,不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尽管中共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党外干部选拔任用的政策和文件,但在实践操作中尚不够明晰,在配备标准上没有明确的数量比例,致使一些高校在政策的实际执行落实中缺乏力度,且非任用的必要条件,导致党外后备干部的积极性受挫。

(四)从事统战理论研究的积极性有待提升

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统战工作,需要大量深入一线的实证研究,然而就高校领域内,从事此项工作的往往并非党外知识分子,多以社会、政治学科专业人士或者中共党员为主。

党外知识分子从事统战理论研究本应有其自有优势,但是鉴于种种客观因素,导致现实中党外知识分子从事统战研究的积极性不高,他们发表的研究成果反而比较少,剖析原因发现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各省统战部下发的省级统战理论研究课题要求高,立项较难,而且规定的研究时间短,课题经费少;二是从事统战理论研究花费时间和精力多,有时需要外出调研以获得一手资料。但是相比科研成果奖励的力度,力度小甚至不在奖励范畴,而且从事自然科学的党外知识分子取得的统战成果在职称评定时往往由于出自非自身专业领域而不被认可。再如从事高等教育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年撰写议案或提案都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即使被上层领导批示或政府采纳,一般不享受任何成果奖励,最多在学校网站或统战网站进行宣传和报道。因此,适当的激励政策亟需高校重视和落实。

四、构建农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机制应把握的原则

加强对农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引导,有利于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促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途径和具体抓手。主要应把握以下两大原则:

(一)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助推农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为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凝聚共识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党外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的重要部分要从政治站位、思想认知、理论研究等层面深度参与、发挥优势,勇于承担使命、肩负担当。

1.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既是统一战线赖以生存的根基又是发挥统一战线作用的重要前提,因此做好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引领,农业高校统战部门必须坚持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突出思想政治引领。一是要进一步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将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为农业院校统战系统推进整体工作的有效载体。二是要明确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意义和目的,认清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既符合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又有利于党外知识分子发挥专业优势、实现自身价值。三是坚持将党外分子服务社会活动引领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建立政治理论学习长效机制,每年定期举办学校统战干部与党外知识分子高层次人才理论读书交流班,搞好“主题教育”,提升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理论素养。

2.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业院校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在师生间广泛开展乡村振兴相关宣传,一是要坚持新媒体与统战工作相结合,开拓宣传途径、举办多种形式的党外知识分子致力于乡村振兴先进事迹报告会,让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既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又感受到组织的信任和关怀,增强凝聚力。二是要坚持广开言路,创新纳言渠道,注重建立主体平等互信、信息透明开放的网络结构,实现信息“沟通——反馈——协商”的过程。同时要把握好利用组织正面理论力量对其反映的敏感问题给予有理有据的积极回应,让其真正信服。三是要坚持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新媒体成效,实现政府与农业高校、农业高校与党外知识分子的交流。在确保每所高校都能有效广泛参与、对党外知识分子进行有序化规范管理的同时,也实现了农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资源配置、人才服务、项目合作等方面与社会的高度对接,进一步体现对党外知识分子的价值感、参与感和认同感。

3.加大理论创新力度。实践需要正确理论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导下,需要在各层次相应展开,这就要求相关人员业务素质提升、理论创新力度加大。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和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教育部党组下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农业院校实际,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一是要坚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根本原则,从形式、内容、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同时还要紧密联系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和工作实际,丰富学习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要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进行实践,在农业院校内部要注重党外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治校实践当中;在校外,通过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专长,服务中国乡村振兴建设的伟大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国情、政情的了解。三是要坚持思想政治引导与农业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相融合。农业院校的党外知识分子主要工作重点是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应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建立不同的智库、提供不同岗位历练的机会和成长进步的平台,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在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与功能,使乡村振兴更高效更有活力。

(二)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独特优势,鼓励农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为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

农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并发挥应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参与的战略平台和载体是否完善。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党外知识分子,并根据不同党外知识分子的队伍状况分类施策。一是要做好对形象正面、政治素质好的党外知识分子的吸纳和培养工作,分类组建并有的放矢的对党外知识分子代表提供增长才干机会和渠道,通过这部分代表的引领,带动整个党外知识分子团体都能凝心聚力、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二是要对思想相对落后或者不关心政治的党外知识分子,要坚持“充分尊重、积极引导、广泛联系、热情帮助”的方针,重点放在沟通协调上,平时给予足够的关心关怀,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困难,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对待社会、国家大政方针,通过举办座谈会、联谊会等活动,增进他们对党、政府和单位的感情。另一方面要为党外知识分子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新媒体等创新形式,将党外知识分子有机组织起来,让其依法依规享有政治权利保障和经济利益获得,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去。一是利用农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在智力、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同时要坚持以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为主,物质扶贫为辅的原则。二是坚持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对贫困地区的情况进行精准分析,整合农业类高校资源,积极将党外知识分子的优势与贫困地区的需求对接好,积极调动本校党外知识分子力量,设立重大攻关项目,凸显整合效应。三是坚持依托农业院校特色优势,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要研究制定政策,支持和鼓励高校党外教师参与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进一步落实责任,做到任务到人、各尽其责,落实好个人的考核工作,将个人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成绩纳入到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在加强农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与农村实践的联系、为当地农民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

五、努力构建乡村振兴视阈下农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机制

针对农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现状,综合分析影响他们思想状况和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农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领机制。

(一)建立健全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领导机制

农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是一项带有综合性和全局性的工作,涉及许多部门,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密切合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统战政策,并结合高校统战工作的要求及特点,建立起党委牵头抓总、制度规范引导、部门主动落实的领导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抓总,多部门联动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大统战格局,将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作为党委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进行建设。二是建立健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校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日常和定期研究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听取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汇报的制度,推动党建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三是要建立健全基层单位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领导机制,由院 (系)党支部书记主管,党支部定期召开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会议,将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纳入党委工作考核体系,从而使统战工作重心下移,为推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全面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进一步树立主人翁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把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积极主动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中。

(二)创新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培养—引领”新机制

高校统战部门首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党外知识分子有效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参与——多给予锻炼机会,组织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到乡村振兴相关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中去。如开展“党外高层次人才乡村行”、“建言献策调研行”、“教授博士服务队”等活动,组织党外知识分子专家教授结合农村当地发展实际,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意见建议,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培养——从加强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入手培养,有计划地组织他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中共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精神和有关文件精神,宣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向党外知识分子宣传和弘扬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光荣历史,建立牢固的思想和感情基础,巩固政治共识,不断深化党外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从而自觉投身于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行动中。为深入开展统战理论研究,高校应为党外知识分子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如理论研究基地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设立“统一战线学研究所(中心)”,以优秀党外知识分子为研究骨干,并广泛吸纳从事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教授参加,聚焦新形势下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创新思路,精心选题,积极开展统战理论和实务研究。引领——从众多优秀的党外知识分子当中选拔更为优秀的人士进行培养并委以重任。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引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地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三)健全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机制

建立和健全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和管理机制有助于增强学校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学校要探索多种形式主动为其知情参与创造条件,为其建言献策搭建平台,从而提高党外知识分子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作用,逐步加强知联组织“党外知识分子之家”阵地建设。建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制定相关章程及工作制度,围绕发挥各领域党外知识分子人才智力优势,探索组织特色活动,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组织档案,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推进知联组织规范化。

二是创新渠道、拓宽领域,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网络建设。依托高校知联组织,结合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专业、能力、特长实际,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等活动,及时总结整理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优秀建言议政成果报送上级党委、统战部并将采纳情况反馈建言人,推动党外人士建言献策热情提升,质量提高。

三是完善党外知识分子数据库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党外知识分子数据库内容,实现高校内党外知识分子全覆盖,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中的规定,规范党外人士身份认定,并实行动态化管理,以便尽可能使每一位有可能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贡献的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其中。

四是继续加强青年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农业院校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发现、培养模式,扎实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教育、谈心引导工作。丰富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培训教育形式,采用举办培训班,小型论坛,成立建言献策小组等形式激发党外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为学校发展、社会经济服务、为政府建言的热情,同时为党外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个人成才成长搭建舞台。

(四)建立农业院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激励保障机制

激励机制指组织系统中主体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调动激励客体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机制。农业院校要发挥党外知识分子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物质、精神以及政治方面的激励保障机制,对于他们参政议政提出的优秀提案议案等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他们主持的省级统战课题等研究成果,参照学校省级科研课题的标准给予认定和奖励,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突出和重大贡献的党外知识分子学校要进行宣传和表彰,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同时还要发挥政治激励作用,根据党外知识分子的综合能力,量才使用,强化使命担当。

为鼓励党外知识分子在统战理论研究方面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学校可以将市级以上的统战理论研究课题立项按照学校社科其他类纵向项目认定;为党外知识分子提供专门的活动场所;学校或出台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等,对激励政策进一步完善,对党外知识分子申报获批的统一战线理论研究课题等同于学校其他社科类课题,统战理论研究成果纳入学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学校在统战经费中设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专项奖励基金,对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突出成果予以奖励。提升党外人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积极性。这些政策的出台,必将更加调动党外知识分子对乡村振兴研究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知识分子战略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三全育人”视域下农业院校校园文化育人路径探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三农”法治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战略
战略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