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在青光眼临床治疗活动中的应用价值

2020-02-27 17:13付翠翠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18期
关键词:巩膜眼压青光眼

付翠翠

(大庆眼科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青光眼是一种眼科疾病,患者以视乳头萎缩、凹陷、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眼压增高、视神经供血不足是青光眼的病理性表现。此病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的其中之一,若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合理,会导致患者失明,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对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中,通常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1]。本文就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应用在青光眼患者手术治疗中的效果进行探讨。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选2016年9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青光眼手术的54患者参与此次研究,以随机均分的方式将以上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观察组中,男13例、女14例,年龄47~75岁,平均(54.35±5.21)岁;对照组中,男9例、女18例,年龄48~76岁,平均(54.49±5.32)岁,对他们的一般资料给以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小梁切除术治疗,麻醉后,垂直切开两侧巩膜切口,形成巩膜瓣,切除小梁组织与小梁周边虹膜,后将平衡盐溶液注入到前房,在对巩膜瓣上的切口进行复位缝合;观察组采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治疗,方法为手术前为患者静脉滴注甘醇注射液,术前1 h进行散瞳处理,对患者进行眼部表面麻醉,在角巩膜缘一个3.0 mm大小的主切口,将粘弹剂注入其中,增加角膜前房的深度,再做侧吸口、进行连续性环形撕囊、水分离及水分层,用超声乳化器吸出晶体体核,将剩余的皮质吸除后进行抛光,注入粘弹剂,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注射卡巴胆碱来缩小患者的眼瞳,完成后,用显微镜观察患者眼部是否有粘连现象,若存在,将粘连分离,再将前房内粘弹剂吸除,无需缝合伤口。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治疗后1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前房炎症、角膜水肿;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比对,计量资料主要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来表示,行x2检验,若P<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出现1 例前房炎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3.70%(1/27),对照组出现4例前房炎症和2角膜水肿,并发症发生率为22.22%(6/27),x2=4.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治疗前, 观察组的视力和眼压分别为(0.20±0.08)、(35.45±11.27),对照组的为(0.22±0.09)、(35.13±10.78),治疗后,观察组的视力和眼压分别为(0.78±0.08)、(12.01±4.12),对照组的为(0.62±0.07)、(14.54±4.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青光眼好发于4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统计表明,亚洲人最容易患此病,这也是致盲的重要疾病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越来越厚,会出现位置前移,容易堵塞房水流通的渠道,从而而影响视力。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2]。临床上对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中,一般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是一种应用超声乳化仪来实现微创手术治疗的的技术,进行麻醉后,对患者的眼部作微小切口,粉碎和吸出白内障的治疗方式,手术原理是运用超声乳化手柄经巩膜或者角膜的切口进入眼内,超声针头在患眼内产生超声能量将白内障晶状体进行粉碎,再吸除乳化的晶状体组织。此方法具有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是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需控制能量,因为能量越高,超声时间越长,对角膜的损伤也就越大,因此,在手术中尽可能的缩短乳化时间和降低超声能量,减少患者发生角膜并发症。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视力和眼压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用于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中,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还可以改善眼压,促进视力恢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巩膜眼压青光眼
睡眠不好可能会增加青光眼的发病几率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青光眼问答
“青光眼之家”11周年
高眼压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规律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巩膜镜的临床应用
有些头疼是因为眼压高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24 h眼压测量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