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堡与《青铜骑士》

2020-02-27 21:22
临沂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彼得大帝彼得堡俄国

许 旺

(江苏海洋大学 中文系,江苏 连云港222005)

圣彼得堡是坐落在俄罗斯西北部的一座美丽城市,被称作是俄罗斯的第二首都。这个称呼并非随意命名的结果,在俄国历史上,圣彼得堡的确曾经作为首都存在。1703 年对瑞典的战争胜利之后,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一步,当时的彼得大帝在涅瓦河畔的沼泽地带新建了一座城市,这就是彼得堡。十年之后,这座刚刚建成的城市成为俄国的首都。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由于彼得堡的“堡”字来源于德语发音,彼得堡换了一个更具俄国传统特色的名字,更名为彼得格勒。1917 年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维埃政权迁都莫斯科,结束了其作为俄国首都两百年的历史。列宁去世之后,为了纪念列宁,1924 年彼得格勒更名为列宁格勒。苏联解体之后,经过全民投票,列宁格勒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也就是现在的圣彼得堡。在俄罗斯文学中,这座城市以“彼得堡”进入文学史,并形成了著名的彼得堡神话和彼得堡文本。

作为一个国家,与西欧国家相比,俄国起步较晚。俄国由莫斯科公国发展而来,12 世纪时,莫斯科仅仅是一个军事据点,到了13 世纪,才发展成为公国。1480 年莫斯科公国脱离金帐汗国的统治而独立,不断吞并周围一些小国,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机构,俄罗斯才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俄国沙皇不断对外扩张,到了17 世纪末期,俄国已经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俄国的发展道路起步较晚,发展也十分缓慢。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中期时,莫斯科公国才刚刚形成。西欧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俄国的农奴制度才刚刚巩固下来。到了17 世纪末,俄国的农奴制度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制度的束缚使得俄国经济技术落后,生产效率很低,经济发展缓慢。俄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而农业的发展又非常落后,工业和商业也不发达。经济的滞后也造成了军事的落后。17 世纪,俄国几乎没有海军,也几乎没有正规的陆军,在莫斯科只有两万名射击军。由于生产落后,军队无法得到足够先进的军事装备,在对外战争中常常失败。在文化教育方面,俄国几乎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国家,当时的俄国只有两所教会学校,许多政府部门和军队的官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不得不去国外聘请。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俄国全部落后于西欧。同时,俄国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矛盾。沙皇与大贵族杜马、缙绅会议以及东正教教权矛盾重重,人民起义也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俄国政权岌岌可危,统治者必须采取措施挽救政权。

经历了复杂的宫廷斗争,1689 年,彼得夺取了俄国政权。这时的彼得面临着四大任务:争夺出海口,创建海军舰队;建立手工工厂,发展工厂手工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巩固政权,加强君主专制制度。[1]要完成这些任务,彼得必须与俄国固有的社会制度决裂,全面进行欧化的改革。在彼得看来,莫斯科是“保守、闭塞、愚昧、落后的象征,是旧贵族和官吏搞阴谋诡计的场所,是争夺权利、相互残杀的战场,是迷信、陈腐、固守传统的聚居地,是反对革新俄罗斯的坚固堡垒”[2]。终于在1713 年普鲁特河战役失败后,彼得决定迁都彼得堡。

迁都的想法不是1713 年才产生的,在彼得堡开始建设的第二年,彼得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1703 年,彼得下令建设彼得堡。但彼得堡所在地区不是建立城市的理想地点,这里常常受到海水的侵袭,没有稳定的淡水来源,距离首都很远,却离瑞典人的大炮很近。但彼得依然决定建设彼得堡,命令成千上万的劳工从俄罗斯各地来到这里参与城市建设,一些商人也被迫来到彼得堡,组建城市的中等和上等社会。旧贵族不肯离开莫斯科来到彼得堡,彼得就亲自圈定贵族名单,命令他们搬迁,违令者剥夺爵位甚至流放西伯利亚。在彼得的强制命令下,从城市建设到社会阶层,彼得堡都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都市。这是一个“从无到有、强行修建和靠专断力量发展起来的城镇”,“彼得修建彼得堡,是在向大自然挑战。同时,也是向旧俄国挑战”。[3]建设彼得堡成为彼得革新俄国的重要一步。

从这座城市的诞生背景来看,彼得堡是彼得大帝锐意革新的产物。17 世纪的俄国在各方面都落后于西欧,无论是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都与其辽阔的国土面积不相称,内忧外患使得沙皇政权摇摇欲坠,整个国家面临着来自西欧的威胁。为了维护统治,学习欧洲的先进制度和文化是唯一的出路。彼得大帝意识到了学习西方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十分激进的态度告别了传统俄罗斯的社会存在方式,仿照欧洲进行全方位的欧化改革,从而把俄罗斯帝国带出了泥潭,走上了一条可以与欧洲强国相抗衡的道路。彼得堡的建立就是彼得大帝进行社会改革的结果。彼得堡在俄国史上的作用,就像这座城市本身一样,它从一片蛮荒之地发展为一座美丽的城市,俄国也从此走上了强国之路。

彼得堡的建设过程和迁都的事实,体现了彼得大帝的强力意志。在一块荒芜的沼泽地上建设一座新的城市,无疑需要很大的勇气,作为帝国皇帝,这样的举动也面临着来自古老莫斯科的巨大压力。但彼得大帝没有屈服,他利用自己的强权聘请了最好的设计师和工匠,从全国征役了大量的农奴,保证了彼得堡建设的顺利进行。他又强行命令莫斯科的商人和贵族来到彼得堡,丰富彼得堡的社会阶层。所有这些,如果缺乏坚定的意志力,几乎不可能完成。彼得大帝晚年回忆起迁都彼得堡的历史,他把这次迁都视为他所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建设彼得堡的过程,是彼得大帝挑战自然的过程,他把一块沼泽地变成了美丽的人间天堂;同时也是他挑战旧俄国的过程,迁都的决定使得他的改革远离了阻力重重的莫斯科,为改革的顺利进行减轻了阻力。作为一个自然与传统的挑战者,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和勇气,他很难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甚至不可能接过历史给予他的重担。

在彼得堡这座城市身上,体现了彼得大帝的锐意革新和强力意志。为了纪念城市的建设者,彼得堡元老院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青铜骑士雕像,彼得大帝高昂的头颅和坚定的目光,无疑是这两种精神品质最生动的写照。

彼得大帝去世之后的三百年间,人们这么评价他:“彼得是一个神,他继往开来,鉴古托今,励精图治,霸业大成。他以自己的卓绝奋斗和不懈精神造就了他人难以企及的伟业和神话。”[4]彼得成为一个神话,他所建造的城市也成为一个神话。“根据在芬兰流传的说法,这城市的房子先是在空中建好后,由一股神秘的力量把它们输送到海上,它们没有因为内在的重量而陷入泥浆,而是像海鸟一样轻轻飘落在水面上。”[3]显然,关于这座城市建造过程的传说,已经明显超过了真实历史的范围,具备了某种神话的色彩。

世界上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城市中,彼得堡是最靠北的一座,被认为是人类生存的危险地带。生活在这里的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容易处于紧张状态,“在这种气氛中,人们开始编造各种各样的神秘色彩极浓的故事和与神话相类似的传说,从沙皇到各色人物都被编了进去,成为所谓的彼得堡的城市民间文学”[5],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是普希金的《青铜骑士》。

《青铜骑士》是普希金以彼得大帝的雕像为灵感创作的一首长诗。长诗包括楔子和正文两部分。楔子部分描述了彼得堡的建造历史,歌颂了彼得大帝的丰功伟绩。正文部分则记述了彼得堡的大洪水以及叶甫盖尼的故事。

在楔子中,诗人再现了彼得堡从一片荒芜到整齐道路的历史。城市建立之前,“在铺满青苔的城市的岸沿,黝黑的茅屋东一处,西一处,贫苦的芬兰人在那里栖身。太阳躲进了一片浓雾。从没有见过阳光的森林在四周喧哗”[6]276。而一百年之后,这座城市成了北国的明珠和奇迹,“匀称整齐的宫殿和高阁拥聚在一起,成群的大船从世界每个角落奔向这豪富的港口停泊”[6]277。这几乎和彼得堡的历史一模一样。在对彼得大帝和彼得堡进行歌颂之后,开始正文部分“异常忧郁的故事”。彼得堡遭到了洪水的袭击,主人公叶甫盖尼的女友在洪水中丧生。彼得大帝则作为城市的保卫者,击退了洪水。然而叶甫盖尼却认为彼得大帝是一切灾难的罪魁祸首,抱怨彼得大帝,最终在彼得大帝的追赶下失去了生命。

在长诗的前记中,诗人强调:“这篇故事所叙述的事件是以事实为依据的。洪水泛滥的详情引自当时报刊的记载。”[6]275但是在故事中,彼得大帝的雕像却可以奔跑起来,这显然不是真实发生的,是诗中隐含的神话意识的外化。[7]在这首长诗中,彼得大帝的形象被塑造为三位神:创世之神、雷神和城市的保护神。[8]128-137

彼得大帝首先是一位创世之神,他建造彼得堡的过程就是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过程。在楔子部分,海、森林、沼泽、浓雾等是大自然混乱的原生自然力的象征,代表着创世之前混沌未开的状态。在神话中,海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变动不居的神秘力量,会给人带来毁灭和死亡。森林则象征着与耕地相对的世界,其形象“来源于大片土地依然郁郁葱葱、需要开荒耕种的蛮荒岁月”,“是荒野中的自然,缺乏人类秩序,被认为是不安宁和危险的”。[9]278而光明渗透枝叶,则象征着寻求庇护的愿望。在诗篇中,诗人特意强调森林“没有见过阳光”,象征着创世之前的混沌无序。在斯拉夫民间传说中,沼泽被视为魔鬼的领地。“中欧的神话故事常把雾解释为鬼怪在煮沸、酿酒、纺织或进行其他活动;暗示人对未来以及来世的无法确定,只有光明(精神启蒙)能驱散它。”[9]370彼得堡在原生混乱的象征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呈现为整齐的宫殿和忙碌的港口,象征着对原生混乱的征服和秩序的建立。长诗中彼得堡的建立与现实中的彼得堡具备高度的相似性。现实中的彼得堡建立于俄国落后的社会历史中,并成为俄国向西方学习的窗口,长诗中也是如此。彼得大帝锐意革新的精神品质在长诗中被塑造出来。

同时,彼得大帝也是城市的保护神。在长诗中,彼得大帝一声令下,他的将军们就遍及全城拯救无助的居民。最终,洪水也慢慢退去。民间传说,在1812 年卫国战争期间,彼得大帝从雕像上走下来,劝说亚历山大一世改变战争策略,并保证彼得堡不会被外族入侵。有人梦到彼得大帝对沙皇说:“年轻人,你要把我的俄罗斯引向哪里啊。但只要我在,我的城市就没有什么可怕的。”[8]131普希金虽然不是第一个把彼得大帝塑造为城市保护神的人,但他对彼得大帝的塑造无疑强化了这一形象,他的名望使得这一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作为危难之中的保护神,彼得大帝必须凭借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做到,长诗中的彼得大帝形象再一次与现实结合在一起。

长诗中与彼得大帝对立的形象有两个,一个是前文介绍的创世之初的原生混乱以及大洪水,另一个则是主人公叶甫盖尼。失去自己的女友之后,叶甫盖尼曾经站在雕像前诅咒彼得大帝,受到愤怒的彼得大帝的追赶,最终发疯死去。虽然叶甫盖尼的不幸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但就像别林斯基所说的,“这个青铜巨人在卫护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时,就照顾不了个人的命运;我们承认他所做的一切的历史必然性,而他对我们的高瞻远瞩就足以证明他的一切是对的了”[6]342。从国家民族的角度,彼得堡的建立是从落后向先进的过渡,符合历史必然性,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牺牲是无法避免的,彼得大帝的形象并没有因为他的无情而受到损害。

同时,叶甫盖尼的身份也值得注意。他的祖上曾经是贵族,但不断破落,到了他这一代,已经只是一个小公务员,他所关心的也只剩下自己个人的家庭。叶甫盖尼几乎就是旧俄国、旧贵族的隐喻。他的地位不断降低,与俄国在与西方的力量对比中不断落后的趋势相似;他只关心个人的利益,与彼得大帝在改革中遇到的阻力和旧贵族不愿搬离莫斯科去彼得堡的事实相似。在这两个维度上,叶甫盖尼成为传统俄国的代言人,他的悲惨经历暗示了传统俄国的社会存在方式的必然结局,被彼得大帝追赶的遭遇象征了彼得大帝在改革中的不断成功,而彼得大帝最后的胜利则预示着先进的文化和制度战胜落后文化和制度的结局,也就是别林斯基所谓的“历史必然性”,彼得大帝就是历史必然性的代表。

作为反抗彼得大帝的力量,大洪水和叶甫盖尼“反对彼得的事业都缺乏理智”,“两种反抗力量都是失去理智、徒然的,也是毫无结果的”。[10]正是在对这两种反抗力量的胜利中,彼得大帝的光辉形象完成了最后的塑造。在长诗的最后,诗人“用‘青铜骑士’代替了‘偶像’一词,这就意味着彼得大帝彻底完成了封神过程”[8]133。

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历史上,总会发生很多足以影响其发展历程的事件。“当我们重新激活一件在我们群体生活中占有特定地位的事情,并且不论在事发的当时还是在此刻回忆的时候,都以这个群体的立场去看待此事情,我们便可以说——即使他们在物质形态上并不在场——这是集体记忆。”[11]55集体记忆是一个群体对于其历史上特定的历史事件的共同看法,这种看法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从群体的角度出发的。集体记忆是一种连续的思潮,保留了存在于集体意识中的活跃并且能够存续的内容。

文学作为集体记忆的媒介,在集体的记忆过程中具有三个功能:存储功能、传播功能和暗示功能。[11]232文学可以存储集体记忆的内容,并且可以随时唤起这些记忆内容。同时,文学可以使得集体记忆跨越时间的限制,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和交流,帮助无法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大的群体同步回忆。比如,同一群体处于不同时间段的人群可以在文学的帮助下获得集体记忆。生活中一些特别的地方或者风景和一些特定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在文化记忆中具有了某种召回记忆的功能,许多记忆场所成为集体记忆的暗示媒介。同样,文学也具有这样的暗示功能,一个文学文本可以激发一个群体对于过去特定历史的共同回忆。

当文学与城市结合在一起,由于文学具有文化记忆的功能,也会唤起城市市民对于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城市的集体记忆。文学对城市的描写,是对真实的城市的想象性再现,记录了一个城市独特的历史经验。城市为文学家提供了灵感,因而文学承载了文学家对于城市本身的理解和认知。城市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文学城市的阅读体验混合在一起,构成了市民对于城市的感知,影响着市民对于城市文化的理解。所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同时生活在两个城市中,一个是城市的现实空间,这个城市是由现实的地形、物质、经济和政治等等要素构建起来的城市,另一个是想象的城市,是一种经由语言和视觉形象构建起来的符号世界,符号的城市既反映了、也塑造了我们对真实的城市的理解,影响着我们在现实城市中的情感经验和实际行为”[12]。如果关于城市的文学书写涉及到这个城市的集体记忆,文学作品便会唤起读者对于这个城市远古历史的共同回忆。城市集体记忆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战争或者灾难,如果被以文学的形式再现,特别容易唤起一个城市的市民对于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城市精神的共同认识,感知到自己的先人曾经在这个城市的历史中呈现出这样一种精神品质,从而在读者心中凝聚一种共同体意识,激发市民的城市身份意识,促进城市文化精神的传承。

彼得堡是一座在沼泽上建立起来的城市,依靠彼得大帝的行政力量,成为人口聚集地。彼得堡不是自发的人口聚集形成的城市,因而这是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由于历史的缺席,关于彼得堡的神话便发展起来,“彼得堡神话”的出现填补了彼得堡历史的空白,模糊了彼得堡真实与神话之间的界限。普希金被认为是彼得堡神话的开创者[13]33,他以彼得堡为题材的诗歌《青铜骑士》也参与了彼得堡神话的塑造,成为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骑士》是对彼得堡的建造者彼得大帝的描写,塑造了彼得堡的创世神话,具备了唤起彼得堡集体记忆的前提。普希金关于历史的描写,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塑造真实的历史人物,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追求“典型历史细节”的真实性,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对历史事件的描写符合历史全局并遵循历史走向。[14]这些特点说明,普希金对彼得大帝的描写具备了历史的真实性,符合彼得堡人对于城市建立历史的共同看法,从而具备了在文化传承中存储、传播和暗示关于彼得大帝和彼得堡的集体记忆的功能。

“城市,作为一个封闭的空间,可以与它周遭的大地处于一种双重的关系之中:它不仅与国家类质同象,而且还体现它,成为它某种意识形态的化身。彼得堡作为彼得大帝的杰作,其本身就是一个思想的产物。”[15]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在彼得堡建立过程中,彼得大帝身上体现出了锐意革新和强力意志两种品质,而在《青铜骑士》中,诗人对彼得大帝的塑造再一次体现出了这两种思想品质。虽然普希金对彼得大帝的描写与民间传说有差异甚至是与某些传说差异巨大,但文学对于文化记忆具有选择性,文学通过有意识地选择表达对某些集体记忆价值的态度。民间传说对于彼得大帝的诅咒,多是来源于对于俄罗斯文化传统的维护和建设过程中的强制措施的不满,但与维护传统相对立的是锐意革新,强权政治也是强力意志的一种体现,因而不论是从正面还是从反面,实际上都承认了彼得大帝的这两种思想品质,只是两种带有不同感情色彩的表述方式。作为彼得堡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彼得大帝无疑会对这座城市产生深刻的文化影响。普希金对于当年叱咤风云的城市建设者的描写,唤起了彼得堡人关于彼得大帝的共同记忆,融入彼得堡城市性格之中,成为彼得堡文化精神的一个方面。

《青铜骑士》写于1833 年,在此之前,彼得堡发生了著名的十二月党人事件。十二月党人是一个贵族革命家团体,他们大多亲身接触过欧洲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深感本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决心学习西方,在俄国争取自由和民主。他们有自己的组织团体和文件纲领,甚至曾经为俄国制定了未经政府承认的“宪法”,他们的活动在1825 年12 月14 日达到了高潮。他们在彼得堡发动了军事政变,试图以此在俄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却最终在尼古拉的炮火下宣告失败。十二月党人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之后,只要他们的贵族妻子提出离婚,法院立即批准。然而大多数人却选择了追随丈夫远赴西伯利亚,宁可受苦受难也不肯放弃自己的尊严。赫尔岑在他的《往事与随想》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十二月党人伊瓦舍夫被判苦役,消息传到巴黎,他的未婚妻即刻动身前往西伯利亚,与伊瓦舍夫在西伯利亚结婚。她还没有与伊瓦舍夫结婚,伊瓦舍夫的判刑和她无关,但她却始终追随,即使西伯利亚的苦难生活也无法阻止她的爱情。这是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对丈夫的感情的一个缩影。如果说十二月党人事件体现了在彼得堡文化氛围影响下的精神品质,那么普希金对彼得大帝的塑造就可以看作是对其精神内涵的追忆和强化,而非诗人对彼得大帝个人化理解的结果。关于彼得大帝和他的城市的集体记忆被诗人以文学的形式唤醒,并沟通了城市的历史和当下以及未来,成为城市文化记忆和精神品格的内涵。

在《一八三六年彼得堡随笔》中,果戈理谈到了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区别。他觉得莫斯科是个足不出户的老妇人,而彼得堡是个机灵的小伙子;莫斯科维持着传统面貌,而彼得堡却学习着欧洲打扮。可见,果戈理已经意识到了彼得堡与莫斯科的不同,其中之一便是彼得堡的放弃传统、求新求变。在阿·托尔斯泰的小说《彼得一世》中,彼得大帝首先被塑造为一个顺应时代要求的改革家形象,而他独断专行、残酷无情的一面也反应了他的强权要求。阿赫玛托娃在彼得堡度过了一生中大部分时光,她的《没有主人公的抒情诗》被认为是以彼得堡为背景的俄罗斯文学作品群的终点。[13]119这是一首献给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牺牲的烈士们的诗,她的其他一些作品如《战争风云》也描述了在这场战争中彼得堡军民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的强力意志。

最能体现彼得堡这座城市锐意革新精神的莫过于1917 年发生于彼得堡的两次革命。其实在此之前,俄国国内已经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罢工和反抗运动,但俄国革命的发动却是从1905 年1 月22 日的彼得堡流血事件开始的。莫斯科发生过武装起义,但很快被镇压下去,一直到1917 年3 月发生在彼得堡的武装起义才取得了成功。这不可能与受彼得大帝影响下的彼得堡强烈的革新精神没有任何关系。而到了二战期间,希特勒围困当时的列宁格勒近900 天,妄图把彼得大帝的城市从地图上抹掉。阿赫玛托娃在列宁格勒电台发表公共演说,“我的一生与列宁格勒紧密相连——正是在列宁格勒我成为一名诗人。我的诗歌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现在我和你们大家一样,始终抱有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列宁格勒永远不会被法西斯化……”[16]顽强的彼得堡人终于坚强地经受住了德军的轰炸,成为苏联战略反击的开始。在这场战争中,彼得堡人强大的意志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这两个事件中,彼得大帝的精神品质完美展现出来,就像卫国战争期间的传说和梦境所暗示的那样,彼得大帝是这座城市的保护神,这座城市是彼得大帝的精神象征物。

彼得堡,是“圣彼得之城”,彼得大帝不仅建设了这座城市,他的精神品质也深刻影响着这座城市。虽然彼得堡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锐意革新和强力意志两种精神品质却被继承下来,成为彼得堡城市精神的内涵之一。普希金的长诗《青铜骑士》唤醒并强化了彼得堡关于彼得大帝的集体记忆,借助诗歌的广泛传播,诗歌背后的精神内涵也深深影响着市民对于这座城市的理解和认知,进而影响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行为。关于彼得大帝的集体记忆通过诗歌融入了彼得堡的灵魂深处,使得彼得堡在三百年的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至今仍保持着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彼得大帝彼得堡俄国
俄罗斯圣彼得堡沙雕节
彼得大帝的五位宠妃
《俄罗斯皇朝》(节选)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分析
浅析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诗学研究
讽拟在小说《彼得堡》人物形象构建中的运用
果戈理笔下的彼得堡主题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1874年俄国兵役制度的改革及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