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2020-02-27 21:22王丹丹
临沂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建设

王丹丹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91)

70 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须臾一瞬间,但放在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奋斗史上却是开天辟地、载入史册的70 年。在这70 年间,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三大历史变革,横跨西方资本主义和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两大发展阵营,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踔厉奋发、厉兵秣马,成功地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命运,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光辉成就,并探索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从而使中华民族这个曾经任由西方列强欺辱的“东亚病夫”逐步创造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奇迹”。社会主义的旗帜这一诞生于欧洲大地的关于人类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这片沃土上冉冉升起,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能性和成功的道路选择。

一、打开国门:走自己的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840 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自此,中华民族被深深地禁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枷锁中,这头曾经为世界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东方雄狮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在民族危亡之际,各路仁人志士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己任,提出各种各样的救国方案,发起一场又一场的救亡图存运动。其中包括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改良派开展的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百日维新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辛亥革命等。然而这些自救运动最终没有摆脱封建体制的束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镇压下走向失败,名震一时的中华民国在中国近代史上也只是昙花一现。

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没能真正探索到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的正确道路,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在当时的艰难处境,因而不可能真正实现救国救民的美好愿景。外患未除,内乱丛生,苦难的中国应该向何处走?选择哪条道路能真正挽救中国?处在命运十字路口的中国不得不在黑暗中继续摸索,渴望找到一条真正解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中的正确道路。

1917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仍在黑暗中承受着压迫和剥削的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曙光,搭建起了东西方无产阶级和被压迫、被剥削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更是向世界人民昭示着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来临。十月革命的胜利同样引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曾经认为在中国这个资本主义尚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暂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条件的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彻底改变原有看法,开始重新思索中国的道路选择。中国与俄国有着相似的国情,都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都承受着来自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由俄国无产阶级发起的这场革命对身处苦难中的中国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示范性。“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革命道路”成为树立在中国人面前的一面鲜明旗帜,有如助产婆一般催速着中国革命的实现。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观察和认识世界形势与改变国家前途命运的工具,指引着中国人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1919 年1 月,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谈判失败给深受马列主义思想影响的广大青年学生以巨大冲击。5 月4 日,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导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爆发。随着运动的不断发展,无产阶级也加入到这场运动中来,广大市民、工商业者等各阶层纷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强大的革命阵营,革命力量不断壮大。这场声势浩大的斗争把五四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拉开帷幕,无产阶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在日后的一次次战斗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蔡和森等一批先进知识青年先后在杂志上发表《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庶民的胜利》《论社会主义》《Bolshevism 的胜利》《社会主义批评》等文章,就如何挽救中华民族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中以及在中国践行社会主义的适用性和可能性给出了独到见解和方案。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真理,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必须走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真正的救国救民。

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离不开无产阶级这支强大的武装力量,革命事业的胜利同样需要一个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指引。1921 年7 月23 日,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从此有了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把中国革命成功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它既不同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又不同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领导的旧式革命,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民主共和国为最终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横亘着一条深不可测的鸿沟。当时的中国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漩涡,经济文化十分落后,面临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的深重灾难。在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如何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制定出一个与中国实际国情相契合的革命纲领?如何解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于危难中?这一切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给年幼的中国共产党抛出一个又一个的复杂难题。在探索和解决这一系列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也走过一些“弯路”,经历过一些挫折。但坚强的中国共产党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坚信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犯错不可怕,走“弯路”也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及时反思错误,总结经验教训。在毛泽东同志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痛定思痛,最终在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和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条新型革命实践道路,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党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 年的浴血奋战,在1949 年成功取得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四分五裂、战火纷飞的局面。中华民族终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中走出来,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独立自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真正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这一诞生于欧洲大陆的先进理论不仅挽救俄国人民于危难中,而且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向着社会主义阔步前行的伟大实践中。

二、新中国成立:探索与失误——不断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1949 年10 月1 日,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的旗帜高高飘扬在新中国的上空,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摆脱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任务。然而,建国之初的新中国刚刚摆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统治和镇压,整个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如何在这片满目疮痍的残墟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问题深刻地摆在中国共产党的面前,亟需给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答案,为处在彷徨中的新中国指明前进的方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与探索,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在中国拉开了序幕。

1949 年10 月,国家开始了对国民经济的全方位调整与恢复。经过三年的不懈奋斗,到1952 年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地改善,国民生产总值与建国前相比大大增加,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比重逐年上升。曾经在旧中国惨遭破坏的国民经济在短时间内重新恢复并创历史新高,为我国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做了充分准备。在此基础上,1953 年党中央提出我国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一化三改造”的目标任务。在这一目标任务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任务,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中国正式“落户”。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治理国家事务的指导思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体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建设在社会主义大框架内有序开展。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正式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既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现成“施工图纸”,也没有一个成熟可信的“样板图”,只能“懵懵懂懂的”[1]117“跟着哥哥进城”,“照着葫芦画瓢”,在没有任何建设经验的情况下,以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老大哥为榜样,在制度、体制和政策等方面“照搬苏联经验”“走苏联走过的路”,先后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过度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直到斯大林逝世后的1956 年2 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在中国引起极大的轰动,一直号召“向苏联学习”的中国不得不开始反思自己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出现的失误。1956 年4 月,党中央先后发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论十大关系》等重要讲话,指出对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暴露的缺点和不足我们要引以为戒,并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相符合的路线方针和理论观点,这些论断对接下来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至此,我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形成一个良好开端。

1956 年9 月,中共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就是把马列主义的科学真理同中国的客观实际融为一体,认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341;党和国家必须在科学认识和把握这一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经济建设以推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和人民对物质文化不断增长的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不断完善所有制结构;对于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要高度重视、不断加强。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于1957 年2 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做了全面地总结和分析。明确指出党和国家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科学区分和把握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系统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原则方法,并形成了完整的学说体系。这些内容是在充分认识和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论断,不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而且将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然而,事物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我国的探索也绝非一路坦途,必然充满艰辛和坎坷。由于当时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两大问题——阶级斗争问题和建设速度问题的错误认知和判断,导致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左”倾错误,给国家建设和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进行深刻反思,提出社会主义发展“两阶段”思想,指出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建设要注意搞好综合平衡。1960 年6 月,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中指出我们国家虽然积累了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但还有很多欠缺和有待进步的地方,也犯过一些急功冒进的错误,走过不少弯路,对于社会主义我们的认识还不够成熟,需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去继续探索它的内在发展规律。

值得反思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党历经几十年的革命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为何在探索过程中还会出现挫折和失误呢?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遭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加之我国刚刚迈入社会主义国家的行列,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还不到位,只能“照搬苏联经验”,忽视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出现偏差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国际上美苏两大阵营尖锐对抗,刚刚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两大超级大国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历史以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把社会主义建设好,首先要把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这一重大命题搞清楚,在此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地、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改革开放:开创新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共产党人最宝贵的品格就是敢于直面曾经走过的“弯路”,能够做到正确分析和坚决纠正在前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文革结束后,我们党痛定思痛,在深刻反思文革教训的基础上作出既不走改旗易帜的资本主义“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回头路”的重大决策,试图重新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开启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全新征程。

1978 年12 月,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对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出现的“左”倾错误以及十年文革的惨痛教训进行了全面深刻地纠正和反思。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对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热潮给予了高度认可;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和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上的重要决定;提出对于毛泽东思想要做到科学认识、准确把握;会议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探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我们党彻底摆脱了错误发展趋向的长期束缚,实现了全方位的拨乱反正,从根本上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确路线方针。自此,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1981 年6 月,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且有序展开,并逐步摸索出一条与我国实际国情相契合的正确道路,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号召。随后,在1982 年9 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走的这条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发展真理,又不脱离我国基本国情和客观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定义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3。在此基础上,1984 年6 月30 日,邓小平在中日民间人士会议上将其提炼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4]65。自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式诞生在中华大地上,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入新的历史时期。

“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5]30,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勇敢地接住历史的接力棒,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扛起改革开放的大旗,以高瞻远瞩的宽阔视野和敢为人先的魄力引领中国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经过多年探索,逐渐总结出解决“中国问题”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论断,为创造“中国奇迹”夯实了根基。

第一,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困扰中国多年的难题。过去我们党由于经验不足,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够成熟,完全凭借主观理解或是参照苏联经验盲目地进行所谓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导致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很多弯路,出现过严重挫折和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以此为戒,认真总结和反思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犯下的错误,意识到要想建设一个成功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首要任务就是把“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搞清楚、搞明白,才能科学地“建设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运用辩证思维创造性地通过什么不是社会主义反证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即贫穷落后、发展太慢、平均主义、两极分化都不是我们要建立的理想状态的社会主义,封闭僵化和照搬照抄都不能达到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处于初级阶段的还很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过去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探索的长期性和阶段性认知不清,犯了急功冒进的错误,提出诸多不切实际的、超越阶段的论断,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随时准备跨入共产主义的大门,殊不知这些论断完全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子过急”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严重“左”倾错误的重要原因。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分阶段实现这一问题认识得很到位,提出了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以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为依托,方针政策的制定不能脱离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并在1987 年党的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分“三步走”战略,即逐步实现解决温饱、达到小康、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三大目标。

第三,市场经济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都能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二者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是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其得失、利弊的根本标准。这一问题的解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破解了长期困扰我国的经济体制障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建立作了充分准备,改革开放事业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地区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第四,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这一科学论断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加入中国元素后的升华。不仅立意深远、特点鲜明,而且很好地将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实现路径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连贯在一起,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展现出来。认为社会主义要真正摆脱贫困并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提出改革开放要“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对于不确定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善于用三个“是否有利于”作为衡量得失和判断对错的标准,推动改革开放大踏步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6]11这是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对其进行了完善,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7]12等内容补充进去。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被确立下来,并且日趋系统化、全面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发展脉络,将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同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奋力前行。

经过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和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艰苦奋斗和长期探索,我国的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各个层面都取得很大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是在稳中求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植于中华大地的科学理论体系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日益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宏伟奇迹告诉世人,中国问题必须由中国人民运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才能得到妥善解决,走中国自己的路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带领中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四、迈入新时代:坚定道路自信——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8]10这是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当前所处阶段的全新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使命和任务,这就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以及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地位而勠力同心、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逐步实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中国向世界人民展示的一种高度的道路自信,同时也意味着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飞速发展,我们国家自己建立的理论、制度、文化和道路日趋成熟、完善,并逐步构建起一个全面、系统的科学体系和发展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升华,生命力日渐旺盛,并将继续发挥它的强大优势,为中华民族创造更多奇迹,发挥更大作用。在新时代,中国开辟的这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一定会创造出更多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也一定会帮助那些渴望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国家摆脱“路径依赖”,向他们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帮助他们顺利走向现代化。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9]117,“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8]17,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出的号召。增强道路自信中的这条“道路”指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选中这条路,而且能做到如此自信的原因,正如习近平所言:“‘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10]273这条道路已经经受住了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事实证明:只有这条道路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美好梦想”,只有这条道路能够指引中国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行,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所走的这条道路的正确性,这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双“鞋子”合不合脚的根本尺度。

“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11]4美国的智库专家曾经说过,我国的GDP 在一定时期内跃居世界第一很有可能,但综合实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超越美国则几乎不可能,这是因为中国在科技、国防和人才吸引方面还存在很大短板,大而不强是我国目前发展的现状,要实现从大到强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步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各种“拦路虎”“绊脚石”横亘在前进的道路上。在新时代,我们要随时准备“爬雪山”“过草地”,随时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再加上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处在低迷期,处于幼龄阶段的社会主义面临着诸多“成长的烦恼”,有人妄言21 世纪的社会主义只有在博物馆中才能看到,还有人断言中国现在是在变相的搞“国家资本主义”,是带有“资本”性质的社会主义。这些言论都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抹黑,都是想通过“抹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逼迫中国“改道”“改向”,走改旗易帜的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道路。

我们郑重地向世界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人们头脑中的主观臆造,更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彻底放弃,它是社会主义在我国长期实践和发展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在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客观发展规律基础上的创新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姓 “资”还是姓“社”,这不是一个可以谈论的问题,中华民族的上空只允许飘扬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种性质的旗帜。过去我们国家在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与失误已经让我们吃足“全盘苏化”的教训,现在我们更不可能搞“全盘西化或者其他什么化”,我们要搞的只有一种“化”,那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迅速崛起已经向世界证明: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是只有“华盛顿共识”这一种模式可以选择,西方发展的“普世价值”也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胶”,“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为世人提供了通往现代化的全新道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仅用30 年时间就使中国成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走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200 年走过的路。就连曾经主张“历史终结论”的著名学者福山面对“中国模式”的强大生命力都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观点,指出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并非是人类统治的最后一种形式,更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点。“中国崩溃论”必将走向崩溃。

我们也要知道,新时代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日渐提升必然对处于发展低潮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巨大的威慑,他们开始设置各种违背国际交往法则的非常规、不合理的关卡来阻止中国的迅速崛起,并结成一个强大的联盟来孤立中国。与此同时,我们国家自身发展也进入了“由大向强”转变的关键决胜期和改革调整的攻坚期,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解决。面对国内外的双重压力,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做下去,并写出精彩篇章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思考。

党的十八大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提出八条具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的基本要求,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的伟大胜利。其中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在新时代,我们仍然需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对十八大提出的这八条基本要求进一步深化,提出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军治国等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也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两位一体”拓展到现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同步构建的的全方位的“五位一体”布局。党中央创造性地将这一系列治国理政的科学论断和理论观点凝练成我们党在新时代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和实现的事情,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接续奋斗和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的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辉煌已经向世人证明:这条道路在中国行得通,而且一定会走得更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继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辉煌!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建设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