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明特征

2020-03-02 04:09
理论建设 2020年1期
关键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中国共产党

宁 悦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何谓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总书记的这段话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人民立场、矢志不渝的公仆情怀和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因此“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保证,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从认识论角度看,党的初心所向为人民

人民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向,是保证党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认识前提。我们的党来自人民,这是被一切经验事实和一切社会主义的历史与实践所证明了的结果。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维度看,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才能使共产党走得更远,同时走得再远也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表明了我们的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植根于人民的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党。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3]马克思这一思想在巴黎公社时期得到运用,他指出公社政府人员要对自己的人民负责,人民可以随时罢免,并且这些人的工资和其他工人的工资处于同一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共产党人的利益是纯粹的,与人民的利益具有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立场的同时,还概括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其根本宗旨在于造福人民,始终回应人民的期待,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同时,共产党不仅在自己的旗帜上、宣言中声明自己是人民的代表者,同时在革命运动中也践行着这一初心诺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人民性与广泛性。无产阶级的运动具有世界历史性,它超越了自身的阶级属性,摒弃了阶级狭隘性,是属于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只有一心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才是引领人民走向真正解放的途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民性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解放目标上。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这一初心从人的本质层面来讲,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人类解放的落脚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设想了人类社会全部解放后的状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在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里,基数最大的就是人民群众。全人类的解放必须落实到每一个人,这就需要共产党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知民心、解民意、通民情、了民愿,为基层群众做好事、敢担当、有作为,实实在在地甘做人民的孺子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民性还体现在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自我革命精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党面临着更复杂的风险、更多样的诱惑、更繁重的任务;此时党更应该发扬自我革命的精神,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要顺民意,应民心,以壮士断腕和刮骨疗毒的勇气“打虎拍蝇”,做到“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清政廉洁是共产党员执政的底线。谨慎运用每一次权力为人民做实事,谋发展。要坚持反腐败斗争无禁区,也没特区,要以一种刀刃向内的勇气剔除党内的顽瘴痼疾,使我们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革新,将党的队伍锤炼成一支一心为民、勇于担当的人民铁军。

“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6]人民是我们党的初心所向,是党的初心的最大底色,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二、从实践论维度上看,党的使命担当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作为从事社会生产实践的人,具有改造世界的根本性力量,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正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人的生成的必然结果。因此,人民是我们党的根基所在,力量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需要人民的力量和支持。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具体化和现实化,是我们党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认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7]历史由人民书写而且只有人民才能书写,“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维度看,100多年前的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四分五裂,所面临的最重大的历史任务就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各种政治力量轮番登场,均无果而终,未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苦难中国的出路,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新篇章。40多年前的中国,命运多舛,如何使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一穷二白”的贫弱境况,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与以往的反动力量不同,中国共产党自从登上政治舞台,就始终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引领者身份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解放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党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在于党的初心没有变,而且越来越坚定、越来越清晰。历史发展的逻辑显示出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程的根本力量。同时也启示我们党,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一心为民、一心爱民,才能使党变得更强大,使国家变得更富强,使民族变得更兴旺。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处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时代,人民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力量。这就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践行唯物史观的群众路线,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为伟大使命蓄力前进。我们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倾听人民心声,回应人民期待,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战。它意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参考坐标,是党能否实现政权稳固、社会和谐的价值指向。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改革因人民而改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才有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论述“中国梦”的内涵时,将“中国梦”的实质归结为“人民的梦”。因为这一梦想的达成,离不开人民,也只有人民,才能将这一伟大梦想变为现实。

从百年前内忧外患、深受苦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到实现民族独立但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弱国再到实现国家富强,奋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中国的社会面貌、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引领者始终从人民立场出发,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必然结果。

三、从价值论维度上看,社会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价值导向,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共产党工作的唯一标准。以人民为中心,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是口头上的空口白话,不是停留在思想层面的虚假意愿,而是体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改革措施,无不蕴含着大写的“人民”二字。

(一)深化改革——“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在40 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任何措施都离不开回答“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谁是最终的评判者?”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人民。如果改革成果不能惠及人民,那我们的改革将失去意义难以持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用理论和行动回答了改革为谁改、依靠谁、怎么改等一系列基础性和价值性问题。因此,得出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围绕人民幸福的改革,既是改革的基本政治立场,也是至关重要的改革方法论。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确保改革巨轮不偏离正确的航向,保证人民可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问题导向,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体制机制层面的顽瘴痼疾与突出矛盾摆在改革的最前面,重大改革方案不断出台,重大举措有力展开,并始终锁定民生关切点,瞄准民生领域的“痛点”,逐一破题,精准发力。异地高考破冰、两孩政策出台,无数家庭美梦成真;审批权力下放、“营改增”减税降费,更多年轻人实现人生出彩;精准脱贫号角嘹亮,数千万群众摆脱贫困;各项保障制度接连并轨,13亿人共有一张保障网,“健康中国”展开蓝图……1 500 多项改革举措旨在祛除我国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公众的“获得感”,民生的“升级版”,给新一轮“改革赶考”打出高分,温暖人心。

从改革的顶层设计到群众身边“小事”,从国计到民生,一切改革的实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给予群众的,既有发展红利的共享,也有美好前景的预期,这些无不诠释出人民利益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脱贫攻坚——“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消除贫困”从来都是经济发展进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为艰巨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攻坚放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住最需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决不能让任何一个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脱贫之战承载着人民之福,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小康社会。通过几千万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以及中央一系列政策的扶持,我国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 300万人以上,这是一个减贫奇迹,在世界减贫的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9]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时刻以人民利益为重,倾听群众声音,反映群众愿望,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使方针、政策、措施符合人民群众内心的期盼,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人民群众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每次看望过困难群众后,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对扶贫工作提出更高的标准、更具体的要求。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百姓奔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做出的庄严承诺,书写着人民共享这一宏大主题。

(三)文化自信——“坚持文艺工作为人民”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一面能够引领全体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缺失人民群众这一广泛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有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价值观念才能深入人心,凝心聚力,发挥其价值引导力的作用,进而使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建设者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在文化艺术领域还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铸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文化自信来源于人民,文化价值是广大人民一致形成的价值认同,是为了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精神追求,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段时期,有些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甚至认为传统文化不能光复中华,认为外国的月亮比本国的圆,只有走西方的政治道路才能解决中国根深蒂固的社会发展与稳定问题。历史与实践证明,这些质疑是非客观的、狭隘的,击退帝国主义的入侵、建立新中国直到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个个发展成果强有力地证明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才能发展中国。更为重要的是,只有从人民中来,从生活中来,才能厚植文化自信。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10]文艺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出创新创造成果。失去了人民这一创作根基,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便会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在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性,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行动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从“幼有所育”到“老有所养”,从“学有所教”到“住有所居”,从“贫有所扶”到“困有所帮”,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升级,从生态优美到健康中国,这一切充分诠释着共产党人暖暖的人民情怀。

正是由于这样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将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亿万人民的期盼与梦想完美融合的伟大奇迹。中国共产党发展得更强大不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而是为了看到更多的人。中国共产党人用近百年的时间和行动生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情怀和人民情怀。一句话,党的心总是和人民在一起。未来,也将继续一心为民,不辱使命。

猜你喜欢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讲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故事
切实搞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中华家文化数字博物馆项目启动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恳谈会在京举办
争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