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走势的影响分析

2020-03-02 15:21
理论与当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冲击抗疫消费

王 征

2019年末,新冠疫情不期而至,并迅速开始在全球蔓延。面对严重的疫情,为了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党和政府不惜按下了经济发展的暂停键。经过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防控措施,现在全国各地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地复工复产进展顺利,经济运行正在恢复常态,社会生活也在日益走上正轨。虽然受到疫情的冲击,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同时境外的疫情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经济运行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有些国家的经济运行至今没有走出“新冠”的阴影。可以预见,此次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将是相当巨大的,这种影响有些已经显现出来,有些内在影响则可能是极为深远的。对于我们来说,只有认真加以总结探讨,认清大势,才能因势利导,化“危”为“机”。

一、正确认识此次疫情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

当谈到这场疫情的时候,国人都会不由得联想到十七年前肆虐一时的那场SARS(非典型性肺炎,民众简称为“非典”),并希望此次新冠疫情能够像当年的“非典”疫情一样早早过去。诚然,作为一种流行性传染病,此次新冠疫情的扩散路径与当年的SARS有诸多相似之处。然而,毕竟是此一时彼一时。就目前状况看来,此次新冠疫情传播更快、情况更复杂、波及面更宽。仅就所处的经济背景来看,就比2003年SARS流行时的环境更为不利。其一,2003年时我国正处于刚刚加入WTO之初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阶段;如今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其二,如今我国经济运行势头已从快速增长变为平稳增长新常态。21世纪伊始,中国经济迎来了一轮长达十年的扩张时期,新世纪的头一个十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两位数。即使是在经历了SARS疫情冲击的2003年,增长速度依然达到了10%。而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后,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逐年趋缓。顺便强调一下,当年由于经济增速正处于上升阶段,因而SARS疫情过后,采取刺激经济的措施更容易形成反弹;如今经济增速正处于下行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大,因而新冠疫情过后,推动经济恢复的难度会更大。其三,从产业结构来看,当前我国已经从第二产业为主变为第三产业为主。鉴于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要大于制造业,不言而喻,在服务业占比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新冠疫情对全国经济冲击的深度、广度都将大大超出2003年SARS疫情时期。其四,经济增长主力从投资唱主角变成消费唱主角。与产业结构的升级相适应,需求方面消费这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在不断上升。在2003年的时候,投资还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如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成为主流,而疫情防控措施在短时间内会对即时消费产生抑制作用。由于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此次新冠疫情的冲击作用将会得以强化和放大,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也会更深。疫情加重了本来就已存在的经济下行压力,会使得经济增长的速度进一步变缓。疫情的影响将全面反映在出口、投资、消费等生产与生活诸领域,进而影响到群众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后疫情时代经济可望反弹的内在动因

早在今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初,我们党和政府从疫情防控的大局出发,果断按下了经济发展的暂停键。疫情期间的隔离、停工以及对群聚性消费活动的限制,都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居民消费需求也自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较之以往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冲击,此次新冠疫情的影响面更广、持续时段更长。其一,二、三产业均受损严重。疫情前期,春节假期延长,大量工业企业停工限产,基建类某些行业甚至基本停滞,蒙受的损失自不待言;后期即使陆续复工复产,但由于种种相关条件的限制,有些行业也难以完全开足马力。其二,出口、投资、消费等需求领域萎缩明显,尤其是出口方面。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疫情暴发初期,有些相关国家主动对与我国的往来实行了限制;而进入3月份后,我国抗疫见效而国外疫情加重,我国又对境外人员、商品的入境实行了严格的管控措施。其三,消费价格指数与生产价格指数的走势双双下行。由复工复产之后的情况看,服务业、旅游业等出现了反弹迹象,恢复、发展比较明显,消费价格指数可能又会抬头。至于生产价格指数,由于不同企业受疫情冲击的情况不同,复工复产的进度不同,故而产业链的衔接一时恐难以同步均衡。其四,一季度企业利润收益普遍下降,居民收入受到影响,会间接地影响到经济的启动。

目前,虽然我国自身的新冠疫情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但国外的疫情蔓延势头仍未得以根本遏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更要大力依靠启动内需。之所以这样讲,是基于这样一种基本估计:那就是我国国民普遍具有储蓄的习惯,这与国外民众习惯于即期消费的倾向不同。所以我国大部分居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并没有因疫情受到根本影响,居民群众尤其是城市居民群众中蕴含着极大的消费潜力,这种消费欲望在疫情防控期间暂时被加以抑制,但在疫情防控措施逐步解除之后,就会以更加强劲的势头反弹出来,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旅游业的异常火爆就是明证。但消费的反弹也是有结构性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往往都是居民群众的刚性需求,这些需求的伸缩余地是比较小的,比如在疫情期间食品供应方面受影响的程度较低,因而疫情结束后反弹的强度也不会太大。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往往是那些弹性较大的需求,也就是消费也可以、不消费也可以的需求,比如一些休闲娱乐和文化服务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在疫情防控期间受到的抑制是比较明显的。与欧美一些国家的很多民众在疫情隔离期间依然不管不顾地出入于酒吧、海滩不同,我国人民群众大局意识很强,在疫情期间都自觉地克制了那些对疫情防控不利的弹性需求。按照控制力度越大则反弹力度越大的规律,弹性需求才是消费猛烈反弹的希望所在。而在满足弹性需求方面,文体娱乐等经济形态具有常规商业所不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对影院观影的逐步放开,可能会对文化产业的复苏带来强劲的推动。

三、直面挑战,化“危”为“机”

此次新冠疫情,乃是中国与世界宏观经济运行中一次比较典型的外来冲击。按照常规,自然灾害等外来冲击,短期内会对经济运行有较大影响;但在一个长周期内,经过修复,对长远经济走势的影响不会很大,有时反而会促进经济的增长,比如2003年的SARS疫情就是如此。但此次新冠疫情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均不乐观,国外经济普遍不景气,国内经济面临着持续下行的压力。本来在新冠疫情之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此次疫情更进一步加大了宏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易宪容就认为,此次新冠疫情的负面影响将会长期产生作用。近来欧美新冠疫情蔓延的情况证明,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一样有害。在抗疫斗争中,中国的制度优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日本、韩国向中国“抄作业”,也同样有效,这说明中国的抗疫路径是正确的,西方的经济政策和治理手段则有其局限性。无论是新凯恩斯主义也好,还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也罢,只有面向实际才会行之有效。当前,我们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的冲击相叠加,压力是巨大的,挑战也是空前的。中国历来有“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的说法,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直面挑战,化“危”为“机”,才能不负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其一,抓住机遇,搞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在此次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传统产业一片落花流水,唯有云经济一枝独秀。从远程诊疗到视频会议,从居家办公到网上订餐,云经济“小荷才露尖尖角”就已经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实体影院关门几个月,不影响年轻人通过手机追剧;方兴未艾的移动支付也表现出了空前的便利。可以预料,其中的有些操作方式,即使在疫情过去以后,也会长久地保留下去。比如现在正悄然兴起的“云招商”、在线学术会议,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够节约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可以想象,倘若没有这次疫情的催化作用,政府官员与学界人士不会如此迅速地接受这些新形式。恩格斯说过:“历史上每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无不以巨大的历史进步为补偿。”反面的教训也不是没有,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国内许多传统产业也正面临着去留的选择关口。可惜我们没有痛下壮士断腕的决心,而是又出台了大幅度放松银根的经济刺激政策。使得许多走向没落的传统产业又得以回光返照,进而又形成了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反而使得一些过气的老企业失去了涅槃重生的机会,如今A股市场上一大批传统产业的股票风光不再就对此做出了明白的诠释。面对这次疫情的冲击,我们不可再次犹豫,而是应当因势利导,化“危”为“机”,切实搞好新旧动能转换,将产业重心放到那些朝阳行业方面,放到那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尤其是像经济高度发达的一线大都市,应当遵循“中心—外围”理论和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将传统制造业向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转移,从而发挥出自身的比较优势,抓紧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其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宏观大视野下,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拓宽外资外贸面对的区域、国别,增加外资外贸领域的抗风险能力。此次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鲜有国家能够幸免。而且越是发达国家,往往受冲击程度越是猛烈。某些疫情泛滥的西方国家,为了逃避对其抗疫不力的指责,纷纷向中国“甩锅”。其国内某些人公然妄言起诉中国,提出荒唐的索赔要求,甚至要求其政府对中国进行经济要挟,某些西方政客也大肆推波助澜。可以预料,此次疫情过后,这些本来就热衷于给中国制造麻烦的人和势力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还会节外生枝,给本来就摩擦不断的对华贸易增加障碍。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更多、更靠得住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引资对象,着力打造更加强有力的外向型经济堡垒。同时进一步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扮靓梧桐树,引来更多金凤凰。

其三,大力扩大消费,积极启动内需。相对于工业企业,包括文化、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广义消费领域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尤为猛烈,但是其恢复、反弹力度也有望更加猛烈。现在假日期间,各地景点爆满、游客骤增就证明了这一点。甚至连疫情正愈演愈烈的美国,一俟解除隔离,人们就迫不及待地纷纷涌向海滩,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实也可以从侧面做一个旁证。中国具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消费市场,高铁、电商、移动支付这些新兴消费热点之所以能够勃兴壮大,靠的都是庞大的消费者群体的滋养。这正是令许多国家的厂商垂涎之处,我们自己更应当利用好这一优势,大力启动内需,尽力挖掘居民的消费潜力。

其四,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确保经济恢复顺利进行。当前,我国国内的疫情抗疫斗争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土新发病例基本消除。大多数地方已经复工复产,重新启动经济已经成为重要而急切的任务。但是也应当看到,其他许多国家的疫情防控事务依然任重道远,有些国家由于抗疫不力、治疫无方,疫情仍在蔓延。境内的输入型病例还时有出现,因此对疫情防控仍然不可掉以轻心。我们自然不可能像有些国家那些不负责任的政客那样,由于担心疫情造成经济的进一步衰退,便在疫情尚未得以根本控制的情况下匆忙复工。所以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活动一定要适应防疫抗疫常态化的要求,同时要以此次抗疫工作为契机,积极改善生产条件,加快由劳动密集型生产向技术密集型生产的转化。有条件的企业要大力推行自动化、智能化作业,提高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冲击抗疫消费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新消费ABC
奥迪Q5换挡冲击
奥迪A8L换挡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