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航空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0-03-02 23:07肖彦彦卜焕林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31期
关键词:扬州航空发展

肖彦彦,卜焕林

(扬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1)

0 引言

航空产业是高科技产业的典型代表,航空强国战略在国家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国际来看,发达国家在航空产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从市场细分领域寻找航空产业突破口;从国内来看,除了原有航空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继续坚定发展航空产业外,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一些二三线城市也开始关注并发展本地航空产业集群。

1 国外航空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有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一定规模的航空产业,航空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美国、欧洲、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新兴国家中的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国也不断融入全球航空产业链。

1.1 产业战略

无论是老牌的航空强国还是新兴的航空大国,在发展航空产业上,都重视实施产业战略,以自上而下的模式,推动航空产业发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直将航空产业和航天产业规划统筹考虑[1]。墨西哥政府2012 年就发布了国家航空产业战略计划,该计划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支持、担保扶持等,提升国内航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

1.2 人才培养

航空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航空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各国或设置专业院校培养人才,或开展专业人才培育项目,或引进国外航空人才,以期为航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美国除了开展人才储备计划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还同高等教育机构联合培养航空工程技术人才。加拿大在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大学、魁北克大学等著名高校开设了与航空相关的专业,还开展了预科培训项目,为航空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专业人才[3]。巴西政府注重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引进,设立多所航空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批航空科技人才,还把航空技术人员输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培训,同时积极引入外国航空科技人才。

1.3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航空产业也不例外。当前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产业,应用军转民成果的例子在航空产业屡见不鲜。俄罗斯重视对航空产业技术的创新,用立法的方式消除数字技术的应用障碍,让数字技术可以更快应用于产业设计制造、市场投放、寿命跟踪等环节。当前,俄罗斯联合飞机制造集团、联合发动机制造集团等大型航空企业都积极促进生产和服务系统向智能数字化模式转变。美国将军用装备技术成果应用于民用航空领域,发挥科研成果在航空产业的经济效益。

1.4 产业布局

良好的航空产业布局对产业集聚和竞争力大有裨益。加拿大在发展航空产业方面,合理布局产业层级结构,在航空产业集聚中,按照总承包商、设备制造商和子承包商的结构布局企业。俄罗斯从2005年起启动航空产业重组计划,138家航空产业企业被整合或重组。重组完成后,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增强了俄罗斯航空产业的国家竞争力[4]。

1.5 市场培育

在老牌航空强国占据市场优势的情况下,新兴航空大国注重细分市场,同时开放国内市场,为本国航空产业发展争得了一席之地。巴西航空产业公司针对未被开发、竞争不太激烈的细分市场领域,开发军用教练机、农用喷洒机等小型飞机,在此基础上逐步进入竞争稍微激烈的中型飞机市场。印度航空产业向民间资本和外资开放。印度政府规定,私人资本可以进入国防生产领域,可享有100%的权益,而外资比例最高可达到投资的26%。

2 国内城市航空产业发展现状

2.1 产业集聚

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发展,我国航空产业已经初具规模,聚群化分布、区域分工日趋显现,基本形成以长三角及中部的陕西为核心,以珠三角、东北地区为两翼,以北京、天津、四川等研发、制造为支撑的航空产业格局。其中,既有在国家三线建设、中航工业布局下发展起来的传统航空强市,如哈尔滨、西安、景德镇、南昌等,也有近年来抓住通用航空发展机遇快速兴起的新兴航空城市,如天津、珠海等。例如西安航空基地打造了全国独有的集飞机设计、整机制造、试飞鉴定、强度测试、专用装备制造、旅游体验等为一体的航空全产业链条。南昌航空城产业集聚了多家整机制造、航空运营、通航飞行服务、无人机制造等企业。天津已形成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大火箭、卫星为产业核心的“三机一箭一星”格局。珠海已形成轻型飞机制造的产业群,同时吸引与之配套的复合材料、航空标准件、航空仪表、发动机制造、飞机及发动机大修等行业的聚集。

2.2 金融保障

全国多地出台了面向航空产业的金融扶持政策,促进航空产业的深入发展。南昌市给予航空类企业贷款贴息,对南昌市民用航空制造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对每个项目贷款本金累计总额不超过1 亿元部分给予不超过3 年的贷款贴息。芜湖市对本市新引进的航空企业为投资航空产业关键核心项目在非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的,给予不高于贷款基准利率的50%贴息补助,期限3 年,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2 000万元。

2.3 产业人才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航空人才是支持航空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各地出台了分量十足的航空产业人才扶持政策。南昌对航空企业引进的人才,年薪20~50万元的按5%,年薪50万元及以上的按10%,给企业发放最高200 万元的引才奖。西安航空基地每年拿出年度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的3%设立航空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向军民融合高技能人才倾斜。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给予5 个方面13 项优惠补贴。

2.4 科技创新平台

在航空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配套上,多地注重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南昌聚焦打造航空装备产业公共平台,已有江西适航审定中心审定平台、北航江西研究院科研平台、江西华赣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平台、低空空域管理和服务平台4个产业平台。芜湖建设了全国首个通航科技创新园,还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航空类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同时成立通用航空协会,促进航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5 运营成本

为降低航空企业的运营成本,提振航企发展信心,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补贴政策。南昌在降低企业用房成本上,对企业自建或购置用于生产经营的用房,按每平方米200 元计算,给予企业最高100 万元的一次性补贴。芜湖市对于在本市注册且进入芜湖航空产业园的航空运输企业,按不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含土地)5%比例给予资金补助。

3 扬州航空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3.1 扬州航空产业发展现状

3.1.1 产业概况

近年来,扬州市高度重视航空产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一方面扬州航空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全市共拥有航空产业规上企业16 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 家,涌现出新扬科技的“翼龙Ⅱ”无人机、中航宝胜的大飞机电气线路互联系统、乾照光电的太阳能电池片、宝军电子的通信设备等一批代表企业和技术成果。另一方面空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扬州空港新城规划面积20 km2,重点发展空港物流区,以机场带动物流,以物流促进产业;依托扬州泰州国际机场发展停机、维修、航空食品、航油航材等航空配套服务业,适度发展与航空产业关联度高的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关键零部件等航空配套制造业,引入了大观控股集团,带动通航飞机制造、运营服务、零部件生产企业向空港集聚。

此外,扬州航空产业还面临重大发展契机。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工业机载共性技术工程中心、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等科教项目落地扬州,为扬州航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平台,带来了新机遇。

3.1.2 扶持政策

在市级层面,扬州产业发展聚焦“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发展的九大产业集群中,“1”就是航空产业集群。扬州将航空产业作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开放式创新的主领域、建设新兴科创名城的主方向,加快布局飞机设计研发、机载系统、通用航空、无人机等产业,着力打造有持久竞争力的航空产业集群。

在区县层面,广陵区出台了《广陵区支持航空产业发展政策意见》,从鼓励通用航空企业入驻、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等方面提出10 项政策保障措施,并给予产业基金和专项财政资金支持。

3.1.3 研发机构

从全市范围看,在航空产业领域,扬州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 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16 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和中航工业机载系统共性技术工程中心,这两家机构的落户对扬州航空产业的发展具有带动性和引领性的作用,依托这两家机构的资源,扬州航空产业发展将走上快车道。

从各县区情况看,江都区拟引进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风扇叶片重点实验室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家团队联合江苏新扬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扬州生态科技新城就航空微电子研究院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了相关洽谈。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于2020 年4 月落地扬州,该院将培养空气动力、飞机结构与强度、发动机技术研究等9个领域的专业人才。

3.1.4 产业联盟

扬州市航空科技产业创新联盟于2019年12月成立,该联盟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机载共性中心、宝胜集团、新扬新材料、万方电子、扬杰电子6 家单位发起,联合中航609 所、中航615所、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30家航空相关单位成立。联盟通过围绕重点企业特点、资质、规模、能力和主要业务方向,开展技术交流,加深了解,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3.1.5 航空文化

航空文化与航空产业息息相关,扬州在发展航空文化方面主动出击。在航空运动方面,扬州航空运动协会已经集结了近百人的航空爱好者队伍,在航模、运动飞行、滑翔、跳伞等项目上,引导大众参与航空运动,并且带领航空爱好者参与全国级别赛事,争创佳绩。在航空展览方面,中航工业集团与扬州市政府共同打造了扬州航空馆。该馆定位航空博物收藏与科技展示,全面展示了中国航空事业的蓬勃姿态和磅礴的科技力量,旨在让百姓真切感受航空产品和航空力量,让更多人了解航空、熟悉航空、热爱航空。

3.1.6 存在问题

扬州航空产业起步较晚,产业链有待优化,研发能力较弱,规模效应尚未显现。

一是产业政策不完善。从顶层设计层面来看,扬州市政府提出了发展“323+1”产业集群战略,把发展航空产业作为“1号工程”,但是针对航空产业的专项扶持政策迄今为止还未出台,也没有全局性的航空产业规划。从政策针对性看,广陵区出台的政策对航企的设备投资、研发投入、厂房租赁和销售额都有相应的奖励或减免,但其扶持对象仅为航空制造企业。而面向航空服务型企业或者航空研发类机构尚未有具体政策出台。另外,在通航产业发展上,扬州也没有出台专门政策。

二是产业链不完整。航空产业链包括航空材料、关键部件、机体制造和系统集成和制造装备等环节。在航空材料领域和关键部件,只有新扬新材料公司和镭奔激光两家企业可以算作产业链上的企业;在机体制造和系统集成领域,有沈飞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机载系统、几何无人机科技、东马无人机科技等,产业基础相对较好;而在制造装备领域,扬州并没有相关企业。因此,在产业链上下游,扬州航空类企业数量过少,产业链亟待拉长、增粗、补强。

三是航空产业研发能力弱。从科教资源来看,扬州在航空产业的科技资源储备上先天不足,市内的高校院所尚未设置与航空产业相关的专业,因此航空科研人员匮乏。从航空产业集聚来看,扬州本地涉及航空产业领域的企业数量明显较少,无规模优势,因此研发的基础还很薄弱。从科技项目立项数来看,2017—2018 年扬州市级科技项目立项中,与航空产业相关的科技项目为11项,占比仅为1.52%。

四是航空文化氛围有待提升。航空运动尚未形成规模化。一方面,航空运动爱好者人数偏少,尤其青少年人数偏少,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另一方面,扬州本地航空运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在航模数量、运动飞行基地建设等方面,与基础较好的城市比如珠海市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在航空展览方面,扬州航空馆刚刚开馆,还无法形成以航空馆为中心的展览效应。另外,扬州尚未举办过较高级别的航空展览或者赛事,因此在文化氛围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3.2 对策建议

3.2.1 推动产业集聚

一是发展航空科技产业基地。依托沈飞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机载共性技术工程中心、大观控股集团扬州航空产业基地、鱼鹰商务飞机等龙头企业和项目,建设扬州航空科技创新园区。二是促进产业链充分延伸。积极发挥601 所主机所的产业链前端优势,招引培育相关产业链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布局形成飞机设计研发、机载系统、通用航空、无人机、飞行汽车等产业集群,并打造集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融资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集聚区。三是依托通航机场发展通航产业。根据《江苏省中长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8—2035)》,未来20年扬州布局通用机场4个。宝应、仪征的通用机场为公益服务型通用机场,广陵(邗江)机场为产业支撑型通用机场,高邮机场为服务型通用机场。扬州要以通用机场建设为契机,带动通航产业发展,促进通航产业链上下延伸。

3.2.2 促进科创资源融合

一方面坚持围绕创新链构建航空产业链,引进国内外知名航空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扬建厂或开设分支机构,支持高水平科创项目建设国家级、省部级标准实验室,支持国家科研机构或央企在扬设立实验室和研发机构;另一方面完善航空产业创新联盟,积极为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和精准化支持,着力推动航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随着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的落户,航空产业专业人才开始在扬州生根发芽,航空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有望得到根本性解决。

3.2.3 优化政策环境

一是要借鉴南昌、西安等地的先进政策理念,市级层面要从金融保障、财政扶持、人才培养、运营成本等方面去制定并完善航空产业发展的全局性政策措施,各县区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本地航空企业、航空项目予以专项政策扶持。二是把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机载共性技术工程中心等项目作为打造新兴科创名城、制定创新政策的突破口,更加注重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真正做到集全市之力,为航空产业成果转化和军民融合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3.2.4 提供财政扶持

一是专项补贴政策。在航空产业研发投入补贴、重大科技项目资助、开发应用新产品补贴、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补贴等方面给予专项扶持。二是金融产品保障。在融资方面,航空制造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依据建设需要,对项目贷款给予贴息;对航空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类产品,开发知识产权质押金融产品,为航空企业探索新的融资路径。

3.2.5 加大人才培育

一方面,可以利用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的专业优势,积极培养航空产业人才,为扬州市航空产业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可以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州大学等省属高校建立创新中心,按照地方产业需求开展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还可以与省外著名航空类院校合作,对接和引入优质航空产业资源,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和协同创新平台,依托创新载体引入航空领域的创新人才。

3.2.6 营造更好的航空文化氛围

一是完善航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入社会资本,发展航空运动、航空教育、通航旅游等产业。大力建设航空小镇,以江都空港经济区、生态科技新城航空谷为基础,建设以航空产业为主导,集“产、学、研、游、育、商、创”为一体的特色小镇。二是拓展以扬州航空馆为中心的展览文化。扬州航空馆除了展示展览外,还配置了科普体验、研学教育、文化娱乐等项目。要充分发挥航空馆的展览展示作用,引入各类特色航空展,积极争取高级别展览落户扬州。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航空馆也要把航空文化深入推进校园教育中,激发青少年的航空热情。

猜你喜欢
扬州航空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扬州的秋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