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探析

2020-03-02 02:14杨程荣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期
关键词: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摘要】非遗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及世代相承的高价值文化资源,作为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对维系国家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对非遗保护传承展开阐述,分析非遗保护传承意义,提出人才培养传承与数字化技术保护等发展非遗措施,希望对拓宽非遗现代化发展途径起到积极借鉴作用。

【关键词】非遗;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的地位不断提高,得益于我国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中心等机构对非遗的科学合理保护与传承。非遗是本民族性格的表现,承载了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在长期的非遗资源管理中作中,积累了大量的非遗保护保护工作经验。尤其是在互联网与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非遗保护传承的数字化与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非遗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更利于我国非遗工作稳中求进发展。

一、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一)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我国是文化未断代的文明古国,一直延续着五千年的文明,在历史的演进中民族创造了各种文化遗产,其中不乏非遗宝贵资源。考虑到非遗不可再生的特征,过去毁灭的非遗无法恢复,也为我国在现代化进程发展中带来了不小冲击影响;对此,应当加大非遗保护力度,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推动非遗现代化发展。

(二)提高国际竞争力

文护遗产是国家民族发展的象征与标志,尤其是非遗资源,不仅对我国现代化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能够在全球经济化发展的当下,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涉及政治与经济、文化等实力,其中文化实力与非遗保护传承息息相关;对此,加大非遗保护力度,也是为了提高文化实力与综合竞争力。在保护传承前应当充分认识到其价值,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保护对策,实现非遗与经济、社会、文明建设协同发展[1]。

(三)提高群众文化认同感

非遗保护传承需要整体社会力量支持推动,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应当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宣传途径,充分利用网络与电视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全面认识到非遗保护传承价值,以此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保护传承非遗的对策

(一)优化保护管理模式

针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展开,积极制定各项配套措施,完善各项政策规定与法律文件,实现非遗管理工作的有章可循。加大非遗保护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与内容丰富的非遗展览展演等活动。推动非遗走进社区与校园等活动,不断优化保护管理模式,从而强化大众非遗保护意识与认同感。加大民间非遗调查挖掘力度,整理归类全市非遗资源,加强与民间艺人、传承人的联系沟通,为档案和数据库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料支撑。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非遗保护传承必不可少的,在人才培养与传承人管理方面,政府应当加大补助支持力度,或通过年度传承协议或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全面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觉履行传承义务,增强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如在四平戏剧保护传承工作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明确政府角色定位以及统筹与决策、组织等功能发挥,避免出现包揽与政绩工程现象,充分意识到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性,本着文化民主意识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文化政策。二是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尊重大众对四平戏剧的看法。广泛汲取群众草根智慧,激发其文化自觉,在社会力量协助与政府引导支持下,由群众自发设计执行与监测评估非遗保护的方式方法。三是发挥专家作用。邀请专业非遗保护研究的讲学专家介入工作指导,确保非遗工作队伍具备理论知识的同时,利用专业手段保存与记录四平戏剧发展状况。鼓励具备知识储备与丰富非遗保护工作经验的人员,到四平戏剧剧团担任管理等工作。了解四平戏剧从业者、传承人的生存发展需求,通过培训班或政府津贴等方式满足。四是加强四平戏剧剧目的创新与自身建设。向电视与电影改编等形式过渡,制作出贴近现代化生活、富有特色剧本与观众喜爱的剧目。但不能失去本真韵味,避免失去忠实观众。五是实施三位一体的保护传承模式。首先实现教学开课,全面性与系统性的宣传四平戏剧知识,包括演出形式与发展历史等,不断强化学生艺术素养、文化意识与学科视野。尤其是在艺术学院的授课,不仅能够超收所需数量人才,同时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最终放大四平戏剧的地域影响力。其次在政府引導下,组织四平戏剧知名演员、文物专家与研究专家等人才,制作展出四平戏剧发展时期的名人笔记与照片留念、杂志期刊等展览品。最后切实发挥民间四平戏剧班子的作用,促使其以自给自足的方式发展,也是为了减轻政府压力。坚持带徒学艺的传承机制,尊重班子选徒弟与授徒等自主权利做法。民间班子在逐步完善传承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加强与学校、剧团之间的联系,在四平戏剧艺术保护传承上达到共识,带动西平喜剧现代化与创新化发展[2]。

(三)实施生产性保护传承

为推动非遗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鼓励实施家庭作坊式传承模式,推动企业实施生产性保护传承,侧重保护核心技艺。近年来,宁德市木杆秤、菅粽、密隔舱福船、福鼎白茶等非遗项目飞速发展,结合旅游行业展开购物式与体验式销售等模式,能够明显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放大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对此,政府应当加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建设与扶持资金的投入力度。

(四)保护传承数字化

从非遗数字化评估内容入手分析,政策法规的评估对象,涉及到中央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与地方政府非遗保护政策两类,评估内容包括评估法律法规、政策影响力以及实施力度。保护方法的评估对象,涉及到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与整体性保护三类,评估内容包括评估非遗保护方法的有效性。非遗本体保护对象涉及原生态与衍生态两类,评估内容主要在于非遗本体的监测评估。通过动态数据反映系统的建立,能够为非遗保护政策制定者与非遗保护机构提供全面的信息依据,确保非遗保护决策制定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实现资源服务多样化与保护业务处理自动化,从而切实发挥非遗数字化分析的价值意义。

从数字化传承入手分析,首先是有效性的数字化传播。传统传播方式在信息时代难以满足非遗延续发展要求,应当围绕非遗活态传播的特征,充分利用移动通信与网络为主的新媒体传播载体,实现数字化有效传播。其次活态性数字化传承,主要涉及传承人数字化保护问题,需要在建立非遗项目传承人基本信息数字化建库,完善科学监控体系,全面统计传承人信息,以了解项目传承保护状况的同时,需围绕传承人知识经验与技能,建立传承人知识库。

从非遗保护传承数字化技术入手分析,首先是数字化存储与管理技术。利用数字化颗粒度技术,确定数据存储入库的综合与细化程度。对此,了解知识构成与颗粒度大小,成为了数字化存储管理的重要前提,可通过领域细分构建多层次非遗知识类型体系,以及从语法粒度方面划分知识元素类型并构建相互关系的两方面入手实现。利用语义本体技术完成对各层次上非遗空间领域内概念关系的定义以及知识推理,利用本体获取与表示非遗知识,明确领域内达成认可共识的知识元,从多层次形式化模式上,设立非遗顶层与任务、应用、领域等本体,最终夯实数字化存储工作基础。利用非遗知识管理模型技术解决知识存储、共享与检索等问题。管理模型分为本体层、关联层与元数据层等,相互带动影响最终形成完善的非遗语义资源描述与管理模型。其次是数字化建模技术,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与空间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算法,了解非遗发展的变化规律。利用时空建模技术,建立包含非遗事件、时间与表现方法等要素的非遗时空模型,描述非遗空间信息物质载体的同时,连续反映非遗演变时间过程,从而了解非遗时空变化状态。最后是可视化与智能交互技术。利用非遗知识可视化技术,建立有效性可视化模型,解决非遗知识可视化种类多与内容广等问题,以此实现非遗文化空间知识的合理识别命名与表示等。利用智能交互技术使得行业传帮带逐渐成为可能,规避了拜师学艺传带等传承方式的不足。数字化传承不仅具备多种非遗传承方式的优势,同时利用智能交互的多交互能力与多感知能力等特征优势,艺徒能够可视化观看传承人的知识,从而系统性学习非遗知识。除此之外,利用专业设备能够通过感知艺徒动作信息,与存储传承人的信息比较,从而指出与纠正艺徒的错误动作,作中实现技巧精准传授[3]。

三、总结

非遗保护传承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非遗保护管理工作是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持协助,还需要政府加强引导组织,确保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正轨展开。而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中心应当紧跟信息时代发展步伐,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实现各工作环节的最优化,确保非遗资源的价值最大程度发挥。

参考文献:

[1]周慧欣.开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保护探析[J].度假旅游,2018(7):89-90.

[2]黄克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析——以寿县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8(1):142-145.

[3]玉梅.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J].环球市场,2017(10):167.

作者简介:杨程荣(1987-),男,汉族,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人,大学本科,学士学位。

猜你喜欢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