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语用课堂的策略探究

2020-03-02 02:17郑金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核心素养策略探究

郑金平

摘 要:所有语文课堂都涉及到语用,语用即指语言文字的运用,听说读写都包含在其中。某种角度而言,语文课都是语用课堂。但语用也有高效和低效之分,如果课堂仅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以及碎片化的随意的问答和讨论中,那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践效果将大打折扣;相反,如果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或紧扣语境进行积极又有思维品质的语言构建,这样的语用课堂才是高效的。本文尝试从“高效语用课堂”的提出及其基本特征、构建高效语用课堂的策略以及实践成效三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高效语用课堂 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核心素养 策略探究

语文课堂从以前的满堂灌、一言堂,到满堂练,再到后来的满堂讨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体现得越来越充分,课堂也越来越热闹,听说读写一应俱全。很多学生反映,上课能听懂,也喜欢上了语文课,但语文素养和成绩却不见提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其根源还在于语文课堂效率低下。

一、“高效语用课堂”的提出及基本特征

1.基于对“低效语用课堂”的反思

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课堂实践中语用低效。语用,顾名思义就是语言运用,听说读写都属于其范畴,但是课堂实践中,语用也存在高效与低效之分。一些碎片化的、脱离文本和得体语境的、缺乏思维品质的听说读写训练,是随意的、消极的,所以低效甚至无效。下面笔者结合《范进中举》一课中的一则读写设计来谈。

你觉得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小组合作讨论,试着写上几句话简要评析这一人物形象。

这样的训练也许学生确实讨论了、动笔了,但学生的文字能力没有明显提高,还是停留在原有的语言习惯和经验上,学生可以很随意地表达,而且情境设置也非常平淡,没有矛盾冲突,几乎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

如果改变一下,这样来设计:

范进当官了……,他会是一个怎样的官吏呢?A.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好官。B.浑浑噩噩、政绩平平的庸官。C.同流合污、蝇营狗苟的赃官。

文本不变,但语境改变了,学生必须在读懂原文的情况下,提炼原文中对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等的描述,还原范进的人物形象,然后发挥想象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评价。这其中有明确的情境设置,清晰的思辨性、层递性,其语用训练任务是明确并且高效的。

2.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语文学科核心素養”这一概念,在新《课标》中作了这样的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这个概念用了三个短语来阐释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条件,即“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和建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3.“高效语用课堂”的基本特征

上述“语文核心素养”概念表述中的三个短语,正好指向高效语用课堂的三个基本特征:

(1)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首先不是消极的、随意的,而应该具备较高的思维品质;

(2)积累和建构,积累的目的是建构,建构就不是碎片化的,而应该是相对系统的整体性表达;

(3)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这个真实不是绝对的,而是与一定文本或语言运用条件相吻合的语境。

二、构建高效语用课堂的策略

1.从读学写、以写悟读,贯穿阅读课堂设计

现在的语文课堂基本以教材为学习载体,教学从一篇课文到一个单元以致一本书,从理解文意到分析结构再到主题意义的感悟。这种教学方式看似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循序渐进,但也存在诸多弊端。首先,它着重于文本语言及思想内容的理解,但对于语言的迁移运用却很少涉及。其次,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带有老师的个性及经验,课文可以多上几篇也可以少上几篇,可以这样上也可以那样上;课本内容为框架,教师讲授为课堂主导,学生以听为主要的参与方式;依靠老师的设计和步步追问来推进,学生读写的实践机会很少,而且很零碎,缺乏系统。

在教学设计和推进上,挖掘选取不同文本的读写结合点,实施从读学写、以写悟读。从文本中学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技巧;有疑问可以写,有感悟也可以写,思路过程可以写,联想拓展也可以写。读不一定是起点,也不一定是终点;写可以成为手段,也可以成为目的;让写成为课堂常态,成为主要学习方式。

先结合《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教学环节来阐述。

(1)列出提纲:对一个你熟悉的人物进行外貌描写的简明提纲;

(2)朗读选读:朗读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再读一读;

(3)思考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最精彩?用了什么手法?

(4)迁移仿写:调整提纲,抓住眼睛,仿写借鉴,分享交流;

(5)修改提升。(作为家庭作业)

首先找到这篇文章的读写结合点,当然这个结合点在文本阅读中也应该有重要的价值,不能为写而写,列夫·托尔斯泰是大文豪,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非凡的眼睛,能够洞察世事。这是文本的一个亮点,值得从言语上去品读和借鉴。此课的教学思路以“写”导入,调动写作初体验;然后借“读”来体悟语言描绘之精彩,并为“写”积累铺垫;然后参照比较,模仿借鉴;最后总结修改提升,以“写”为落脚点。

再结合《风雨》的教学设计来阐述。(发给学生的课文打印稿把课文的标题及相关部分隐去)

(1)猜读摘录:朗读课文;摘录文中有表现力的词句,学生据此猜文题。

(2)从读学写:补写文中两处省略部分;对照原文,揣摩本文侧面烘托的写法。

(3)以写悟读:补写孩子的表现,体悟面对人生社会中狂风暴雨的情感态度。

贾平凹笔下的风雨可真不寻常,它好像一只充满魔力、无所不能的手,改变了一切景物的形态和色彩,让人读来称奇。不过最让人称奇的是,全文竟然没有出现这几个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本文最大的语言特色,而面对狂风暴雨的人生态度则是思想精髓。面对如此难得的奇文,如何避免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听读?猜读这种挑战性的读写结合方式,必然促使学生深度揣摩并与文本对话,对侧面烘托这一写法的学习就不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了,主题思想也不会仅仅从老师的分析说教中体悟出来。

类似的课堂设计策略还有很多,可用换角色等方式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如《散步》小男孩说,《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说;还可以迁移课内知识推测人物命运,如范进做官了……,假如杨修没有死,曹植被扶正……。在比较对照中,分析归纳、推理联想,养成自主思维能力,通过语言的实践活动,不断熏陶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对于循序渐进地改变目前阅读效率低下、思维和写作低幼的现状是颇具实践探索意义的。

2.以建构性写作代替碎片化习题,指导作业设计

有些老师发现单纯的“讲课”方式已经唤醒不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也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于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干脆课文少教甚至不教,整册书只关注文言文,其他课文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大片的语文学习空白用题海战术来填补。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也许短期内对语文分数的提高有帮助,但绝非长久之计,极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破坏了语言教学。练习题大多脱离生活实际,而且题目质量参差不齐,数量繁多琐屑;学生最关心的是如何尽快完成任务,老师关注的重点则在于答题技巧和步骤,却忽略了文本语言,无法调动学生独立地进行系统充分的语言文字训练。

课堂作业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其实试题的背后是考点,考点的背后是能力,考题是永远做不完的,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却可以不变应万变。运用精炼的语言描述场景、事物,表述观点,抒发情感。与零碎的练习题不一样,这种“建构性写作”一般比较简短,但结构内容相对独立,自成系统,而且明确指向某一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得到锻炼。

(1)化繁为简,整合考点

与其做零碎的题目,不如把数量彻底减下来,整合成一道专题“小写作”,引导学生做完某道题后写解题思路,归类对比,甚至对题目进行评价修改等,形成一个小专题。这样的建构性小写作还可与课文对接,让学生续写、改写、补写、缩写,或写课堂的学习,或为插图配文等等。

经常有一些枯燥无趣的作业,比如听写、抄写字词,如何让它们“华丽转身”?我尝试让学生用词语编故事代替抄词语;听写则让学生主持,而且不能简单地报字词,而是要事先或现场构思一个包含这些字词的故事,这就变成了听写故事了,学生往往在笑声中完成了原本枯燥的听写,同时在不经意间进行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练习。

下面是一则运用课文《在山的那边》生字词编故事的学生作业,加点字为课文生字词:

“哇!蝴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寂静的教室喧腾了!瞧他的双翅,布满了隐秘的花纹,一瞬间,老师铁青的脸不经意灿烂如花。大家伏在桌上痴想,那薄薄的翅膀充满了诱惑,大家纷乱的念想凝成一个小小的愿望:带我去没有作业的地方,像天空一样自由……

(2)合作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

对于手机网络,可以因势利导,让它成为完成作业的平台和载体。比如我班级里有博客(现在也可用公众号),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都发布在上面,有时候作业就是让他们评论博客文章。

教师可以对如何评论进行培训和示范,可以对文章的内容主题进行评论,也可以就文章的写法或布局进行评论,还可以品词品句。评论的对象可以是学生的文章、朗读音频、表演或讲解视频;评论的主体可以是同学,还可以是老师、家长,或者其他伙伴朋友等。這样做一方面引导他们互相学习优秀作品,另一方面,评论本身也是一种语言文字的交流和表达;而且评论以实名制发出来,大家都看得到,这无疑刺激了学生的表达需求,加强了他们对自我表达的要求。有些已经毕业的学生,仍然会在一定的时候过来访问他们曾经的博客,重温他们的初中生涯,因为作品也是他们人生足迹的体现。

这样的作业学生在手机或电脑上就可以完成,这时他们似乎并不是在完成某项作业,一定程度上如同现实生活情境中的自我表达。而且通过这样的平台或方式,所有作者和评论者突破了时空限制,形成了一个有热力的学习共同体。

3.巧借东风创设情境,开设说写活动课

我们初一初二年级,差不多每周会开设一节语文活动课,涉及艺术影视、话剧、歌词等。

学生将此视为一块属于自己的园地,活动有时会走偏,天马行空,不伦不类;但有时也会很走心,酣畅淋漓。以下两者属于我们的“家常菜”,也“玩”出了一些相对固定的套路。

(1)借艺术短片,开展说写活动

这里的艺术短片大多选自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被选择成为语文活动课的资源,是因为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特点:

①艺术性和哲学意味比较浓厚,所以又叫艺术短片,出身和气质均不同于鱼龙混杂的微电影和其他影视作品,内容上常诗化、散文化,甚至抽象荒诞化,叙事上不以情节和冲突吸引眼球,比较注重作者的个人表达。

②它相当于诗歌或微型小说,言简义丰。很多在10分钟以内,但却浓缩概括,穿越沧海桑田;洞察人性,探究生命,管窥社会百态;不以单纯的娱乐为目的,追求一种文化价值,因此可以有丰富的解读空间。

③一般由特别的制作材料而非真人演出,减少了直接的视觉刺激而妙增了许多意趣。

一般活动程序设计:

①观看短片,复述故事;

②角色分析,说演结合;

③主题探讨,感悟哲思;

④联系生活,回归现实;

⑤文字转移,创作体验。

活动课的主阵地留给学生。在这里,他们体验着活动的整个过程,不管是负责组织和主持的学生,还是参与的其他成员,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充分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训练,有由画面视频到语言文字的转化,有由虚拟到现实的迁移与构建,而且这些语言实践都是在短片故事所创设的“真实”情境中进行的。这种语文活动课的组织方式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也是对高效语用课堂策略的一种实践探究。

(2)借文本材料,开展辩论活动

辩论是最具现场激烈冲突的语言对抗性活动,对于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归纳演绎、假想思辨都要求很高。当然,如果辩论的话题切合文本,其语用实践将更加高效而有价值。下面笔者结合最近的一次辩论活动进行阐述。

在讲授《〈论语〉十二章》时,发现《论语》里有不少关于“乐”的内容,觉得这个话题很适合开辩论赛。最开始设想的辩题是“君子是否快乐”,为了缩小切口,便于辩论,也让这场辩论的语文味更足一些,笔者将题目改成了“孔子是否快乐”。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还修了改赛制,每队设6名辩手,增加讨论环节和观众互动,辩手只能在提示卡上手写关键词,不能准备稿子;先小组进行,然后班级,再是我教的两个班之间进行比赛。

因为要参加辩论,学生们学习《论语》的热情猛涨。除了反复阅读《论语》外,他们还看了《孔子传》,搜索孔子的生平,专门看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孔子》,还观摩了大学生辩论赛视频。搜集资料、整理、讨论,在辩论赛上较劲,用两周的时间认真研究一个古人,和孔子如此亲近,这都是学生们没有过的经历,相信他们对《论语》和孔子会有深刻的了解,也对孔子人生灰暗时期的暖色心志有所体悟。

三、构建高效语用课堂的成效

构建高效语用课堂,至少会在三个领域发生较为显著的成效:一是学生的“学”,二是教师“教”,三是课堂育人模式的转型。

1.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的语文学习

语文课上,学生不应该仅仅理解感悟文本,也不仅仅是回答老师的提问,平时的作业也不能都是关于答题技巧的琐屑习题。课堂上只有那些切合生活情境,或紧扣文本语境的,具有建构和思维品质的语言运用训练,才是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行为。

2.推动教师创新语文教学设计

高效语用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颠覆了初中语文教师固有的“照本宣教”的陋习,它推动基层教师开始深入参悟教材、研究学情。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以如何组织、引领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作为设计教学策略的基点。

3.促进语文学科育人模式转型

持续构建高效语用课堂,促进了应试教育环境下传统语文课堂的变革。这一变革,又引发了初中语文学科的育人理念、教学内容、方式等育人模式的转型,即对语文课堂中“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什么”“怎么学”等内容,赋予了全新的思考和探索空间以及思路。

此外,在先前教学改革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它进一步修正了学习主体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语文课的内涵和外延,使语文课堂富有活力。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核心素养策略探究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检测试题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对于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初探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
让说明文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低年段的“语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