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乡村康养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2020-03-03 12:54
经济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康养发展

●王 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亚健康与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渐普遍,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已经成为继温饱需求之后的又一个时代发展热点。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2020 年 5 月,在《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将发展健康养生等服务业,作为区域重要支柱产业来定位。乡村康养以其集健康养生资源与文体旅游活动交叉融合渗透的新型业态形式出现,满足了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全方位需求,开始受到全球性关注。同时,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国民对于健康的认知,可以说在这次疫情过后,乡村康养产业将迎来飞速发展的时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模式和新风口。

一、乡村康养的基本释义

什么是康养?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且被广泛接受的界定。在学术界,学者普遍将康养解读为“健康”和“养生”的集合:康指“健康”,养意指“养生”,重点关注在生命养护之上,用健康和养生的概念来理解康养的内容。针对涵盖健康、养老、养生、医疗、旅游、体育、文化等诸多业态的康养,我们首先应扩大其内涵,纠正“康养= 健康+ 养老”等狭隘认知,这对后续相关学术研究和康养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乡村康养产业依托乡村的特色资源,以健康产业为核心理念和驱动,集乡村生活、养生养老、健康、教育、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结合医疗美容、健康疗养、生态旅游、体育运动、素质教育、文化休闲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乡村经济及产业模式。乡村康养产业立足于乡村资源,以乡村文化为基础,以发展和壮大乡村经济为理念,旨在全面推动乡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实现乡村共同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目标。因此,发展乡村康养产业正是顺应中国社会结构新变化、人口老龄化、满足“健康老龄化”刚性需求的长久之计。

二、中国乡村康养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康养产业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根据《2020 年中国乡村康养行业数据发展研究报告》,2019 年,乡村康养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400 亿元。2011—2019 年市场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9 年全国乡村康养市场企业均衡发展,预计行业在今后一段时间还会保持良好增长态势。虽然目前我国乡村康养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核心特色项目引领

目前国内开发的乡村康养产品仍然以观光型或短期休闲度假型为主,内容较为单薄,产品之间雷同性高,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核心拳头产品,且产业链尚未形成,缺少高端特色项目的引领,一些项目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容易降低游客的停留时间和重游率,导致多数地区的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产品及经济优势。

(二)产业结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体系

目前我国乡村康养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政策碎片化、发展模式粗放、人才资源短缺等一些因素的制约,还未形成健康、完整的康养产业体系。一些康养项目,虽然规模大,设施齐全,但缺乏核心产业支撑,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及盈利模式,单独依靠养生度假娱乐消费,无法形成持续的客源吸引力。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社会资本投资不足

近几年虽然我国在土地规划利用、财政税费减免、专项资金补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将国家政策具体化,而且缺乏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导致政策难以真正落实到位,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不足,无法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对康养产业发展的扶持和激励作用。

(四)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乏康养产业专业人才

一方面,我国在综合了解乡村康养文化、健康养生产品、康养服务理念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明显不足,康养产业的纵深发展已经遭遇人才瓶颈。另一方面,目前乡村康养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普遍存在年龄层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培训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工作稳定性差等问题,无法满足我国康养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国外乡村康养产业的发展案例及经验

20 世纪70 年代,乡村旅游与乡村康养的结合在西方国家就已出现并逐渐盛行。乡村康养最初在德国兴起,日本、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也紧随其后。目前,乡村康养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在国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的乡村康养产业发展初期,有需要研究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乡村康养的成功案例,总结其经验,引导我国乡村康养的发展道路。

(一)文化驱动型——日本合掌村

日本合掌村,坐落在素有“森林与溪流之国”美称的岐阜县白川乡的山麓里。合掌村除了具有风景如画的桃源美景和高大茅草坡屋顶的传统风貌外,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对民俗传统的保护和承继。

1.合掌村非常重视对原生建筑的保护并制定了严格的开发规则。合掌村村民通过成立“白川乡合掌村集落自然保护协会”对该村自然环境与开发景观资源进行妥善保护。村内所有新建或改造住房,必须提交房屋外形的建筑工程图及效果图,得到批准后才能动工。

2.通过建立民俗博物馆和营造生态景观弘扬民俗文化。协会利用当地空置的房屋通过精心策划建成展现当地古老农业生产和生活用具的民俗博物馆。

3.生态旅游、传统农业、民宿产业协同发展。合掌村借助乡村康养产业的发展增加当地有机农副产品以及健康加工食品的销量;合掌屋在建筑外形不变的基础上,对内装进行全新的现代家装改造,并保留一些客观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民具和农村过去的乡土玩具,在居住环境舒适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合掌村最原始的风貌。

总结以上案例,乡村的文化、传统、风俗和历史人物,本身就是极好的可供旅游观瞻的吸引物,在这样的条件下以文化为抓手进行乡村再造,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如泰国美体养生、瑞士阿尔卑斯高山养生、法国庄园养生、美国养老养生、印度瑜伽养生等都已经形成了浓郁的当地文化特色,当地产业竞争力和规模因此而形成。在中国的文化基因中,将“养生”与“养心”融为一体,以“养心”为本,是中国康养产业发展的文化前提。依托乡村的文化底蕴,可从国学文化、中医药文化、药膳、长寿、武术、太极、饮食、民俗风情等方面挖掘康养文化因子,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提炼、整合,同时结合乡村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打造文化康养产业模式。

(二)资源驱动型——阿苏农场

阿苏山是日本著名的火山,阿苏农场位于九重国立公园内,占地约100 万平方米,因其广阔的面积、火山资源,农场主题定位为“人、自然、元气”三大元素,与自然揉为一体,同时设计了疗、泊、验、动、食、商六大系统。阿苏农场年接待游客500 万,连续十年在日本旅游景区排名第4 位。

1.疗:主题理疗“温泉养生”。充分利用现有阿苏火山的温泉资源,设计包括享誉海外的日式“风吕”和种类齐全的温泉理疗等不同风格的疗愈系统。

2.泊:招牌住宿“馒头屋”。建设形状奇异如同馒头且连绵成群的330 栋“馒头屋”,赋予居住者新奇的居住体验和极大的安全感。

3.亲子体验+ 动:“学习森林”可以让小朋友了解并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懂得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元气森林是大人和孩子共同体验的健康休闲空间;健康农庄”、“野菜和香菇栽培工场”等也是农场高品质果蔬生产基地和寓教于乐的体验场所。

4.食+ 美味:利用农场自产的品质食材及新鲜牛奶,设计出满足不同旅客需求的拉面、铁板烧、起司、蛋挞、阿苏奶油夹心饼干等食品。

5.购+ 消费:阿苏农场售有各式各样的阿苏名产及熊本县特产、乳制品、点心以及许多家庭制造的干酪⑧。

总结以上案例,阿苏农场利用了自身区位优势,以独特的火山温泉资源打造了养生主题。同时,农场注重挖掘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设计不各具特色的住宿、食物,构建一系列“康养+”模式,完善农场产业链发展⑨。因此,可依托和利用乡村突出的自然资源,如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打造生态康养产业模式;依托地理标志药材种植基地的优势,打造药材康养产业模式;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打造森林康养产业模式,此外,还可依托海洋资源、海岛资源、峡谷资源、湖泊资源、田园资源、高山资源等优势,打造海洋康养、海岛康养、峡谷康养、湖泊康养、田园康养、高山康养等康养产业模式。

(三)综合创新型——迪拜健康城

迪拜健康城建于2002 年,位于迪拜河左岸区域,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全面的医疗保健自由区,项目投资18 亿美元,包括占地38 万平方米稍微医疗区和占地176万平方米的度假疗养社区。2016 年迪拜接待医疗游客约32.7 万人次,医疗旅游市场总产值达3.8 亿美元。迪拜健康城以强大财力和优越投资环境为支撑,植入顶级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教育,医疗与度假融合发展。

1.顶级医疗团队。健康城由两家综合性大医院,超过90 家诊断实验室和门诊,众多特色商业零售和医疗保健服务商以及1700 余名医疗资格专业人才构成。

2.特色替代性医疗服务。集顺印度草医学、中医、势疗法、尤那尼医学、治疗性按摩、骨科、自然疗法、普拉提、泰志、捏脊、瑜伽CAM 治疗法和引导意象等12个中西方医学治疗方法的替代性医疗服务。

3.持续护理养生度假服务。疗养度假社区包括运动康复中心、美容中心、健康护理社区医院、社区门诊诊所、养疗住宅、疾病预防、疗养中心及配套城市温泉别墅等开展各种文娱活动。

总结以上案例,如果在区域内并无明显特色资源,可通过产业引入、产业转移、产业复制等形式,植入乡村康养相关特色产业功能,以健康养生养老为产业主题,以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和养老养生为核心业态,植入大健康产业、养生养老产业、体育运动产业等开发和发展慢病疗养、美容保健、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养生养老度假等多动能综合型康养产业。如引入以生物科技、医药研发、创投孵化、教育科研和医疗服务为主,依托现有产业及人才基础,打造具备科技价值含量特色的康养项目。

四、国外乡村康养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国外乡村康养发展的成功案例及经验总结表明,乡村康养产业的发展模式是依据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和资源禀赋而存在的,关键要形成因地制宜、重点突出的格局。虽然每个成功案例的核心产业和开发重点各不相同,但在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创新开发模式、健康养生的场景与体验等方面的开发策略是基本一致的。经过总结,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保护乡村原生资源风貌

乡村康养开发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保存乡村原貌,减少开发,体现乡村的自然性。同时,结合田园、村庄和自然环境设计符合养生者审美需求的农业景观。一定要避免乡村“城市化”,应着力保护乡村独特的地方文化遗产、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优美的田园风光。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评估乡村康养地产项目开发对乡村景观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对项目建设进行认真严谨的可行性分析,最大限度保护乡村原始风貌。

(二)进行资源盘点,强化顶层设计

一是要对乡村及区域内的资源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分类、分析和提炼。通过对资源的梳理,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发展方向。资源内容包括乡村及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策资源等方面。二是要在对乡村资源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乡村康养产业的顶层设计。应明确开发主题、发展理念和产业定位,编制乡村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包括产业规划、空间规划、设计核心产业链、产业项目布局、投融资规划、运营模式规划、市场盈利模式规划等。开发具有区域特色和品牌效应的乡村康养基地,打造集吃、住、游、购、养生、保健、疗养、康复、度假等于一体的高品质的乡村康养产业综合体。

(三)促进乡村康养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要鼓励和支持乡村康养重点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重点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中医药产业、康养医疗与健康管理业、中医药及药食同源保健食品加工业、康养教育培训业、康养文化业等,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和市场主体,激发产业间跨界耦合作用,实现集群联动,形成产业链和市场链。二是要加强乡村康养上下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相关产业导入,整合上下游产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首先,挖掘现有特色产业的市场高度和发展潜力,促进乡村康养产业的品牌效应;其次,基于产业链延伸效应,与新型业态联动融合发展,构建一系列“康养+”模式,推进和完善康养文旅产业链与产业集群;最后,充分利用基础性支撑项目的康养价值,将乡村打造成为一个产品丰富、产业完善、服务健全、营销多维的“乡村康养文旅共同体”,实现乡村康养文旅全域发展。

(四)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

在发展康养产业时,政府的扶持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乡村康养产业的发展,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土地利用等方面加大改革和支持力度。一是要创新体制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旅游要素配置、土地指标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二是制定财税支持政策,减免相关行政性收费。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设立康养产业专项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扶持发展创新型健康产业经营实体等;鼓励金融担保机构加大对乡村康养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贷款规模,降低融资成本;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用气、用电、用热、用水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免予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加强用地保障,鼓励盘活农村集体存量土地资源。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康产业发展需要,优先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产业园区等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用地,进一步简化土地使用手续;鼓励盘活农村集体存量土地、闲置的乡村学校和礼堂、空置的房屋祠堂等,建造或改造为乡村康养园或民宿型居家康养院。

(五)加大对乡村康养产业的人才培养

人才是乡村康养产业服务质量的保障和前提,是提升行业形象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发展康养产业,需要培养和引进康养产业相关专业人才,满足乡村康养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是加快引进康养相关专业人才。结合乡村康养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引进一批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准乡村康养发展团队。出台留住人才的相关优越政策和奖励措施,鼓励人才回乡就业、创业,留住优秀人才,共同发展乡村康养产业。二是要加快康养教育培训业建设。大力开展高校教育和科研基地、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国家级康养研究基地、全国性康养讲坛建设,逐步打造休闲康养教育培训产业,构筑高层次的休闲养生科研教学平台。三是建立健康疗养方面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应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健康疗养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培训体系,定期开展培训和考核,并提供科学有效的健康养生康复指导。

在我国,乡村康养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今后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在试验中不断修正、补充、完善,才有可能培育出新业态,发挥新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国际上乡村康养的发展经验表明,乡村康养产业的发展模式是依据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和资源禀赋而存在的,关键要形成因地制宜、重点突出的格局。我国应该在充分结合具体国情以及地方乡村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在资源保护、总体规划、产业链发展、国家政策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从而促进中国乡村康养产业的发展。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Z].2016(12)31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Z}.2018(1)2

③干货:我国康养产业的“三维”解读与“六度”分类[EB/OL].https://www.sohu.com/a/304 623983_100122244.2019- 03- 29

④乡村康养产业[EB/OL].https://www.sohu.com/a/394953856_488870,2020- 05- 13

⑤乡村产业振兴的十种模式[J].中国合作经济,2019(08):37- 51

⑥明庆忠,李婷.基于大健康产业的健康地理学与健康旅游发展研究[J].学术探索,2019(01):96- 106

⑦林微微. 基于产业融合的福建省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8

⑧谢文彩. 武汉市康养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⑨刘新,邓云芳.田园康养的精准脱贫——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的创新融合研究 [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31(02):29- 31

⑩王运宝.贵州:“黔”力无穷[J].决策,2015(07):19- 22

猜你喜欢
康养发展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