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德育之革命传统思想的培养策略

2020-03-03 06:06高新源
关键词:革命课文精神

高新源

■甘肃省秦安县云山镇高党小学

小学阶段的语文内容涉及到的方面众多,课文设置的目的是希望在丰富多样的文章中,让学生有机会涉及到各行各业,培养个人多元化的发展观。新中国的建立,是一批又一批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革命传统精神是历史的宝贵财富,每一个国人都要传承下来。利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时机,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的革命传统思想,传承和发扬立德树人、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从课程变化入手,揭开传统革命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教材变动传递革命传统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方面包罗万象,要想在教学中将革命传统思想灌输在教学中,就要先对教材进行细致分析,在分析中对比教材变化所传递的信息。综合分析不难发现,革命传统教育包括对国家的认知感、对党政的认识感、英雄人物形象的感知和民族精神的体会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然后要根据相关课文梳理出革命传统思想的分属类,以便于在教学中灌输革命传统教育。以对政党的认识为例,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政党,对小学生而言,只有对政党的主要人物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对政党有比较形象具体的认知。

部编版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党政领导人物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吃水不忘挖井人》主要讲了毛主席帮助村民解决吃水问题的事情,通过这个具体的事件,学生能够对毛主席有比较具体的认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发奋读书的事情,他从小心就树立了远大理想,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邓小平爷爷植树》讲述了邓爷爷植树的故事,与当下环境保护的话题相吻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邓爷爷的思想品质。这些伟大人物的主要事迹,能够让学生对我国政党有深刻的认识。

(二)小学阶段灌输革命传统思想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尤其是今天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上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小学生不知道我们国家是如何建立的,不知道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对革命伟人的故事也了解甚少。在小学语文中加入能够体现革命传统思想的文章,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感受人物的伟大品质,有利于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补缺部分历史知识。新中国的建立是经过漫长而曲折的斗争的,小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是很了解。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把这部分历史结合在课文教学中,以具体的课文为导入契机,对这部分历史进行补充。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革命人物的相关事迹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自然能够激发学生革命传统精神的形成。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革命传统思想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将文章的艺术性与思想情感相互融合,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美,促进革命传统思想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材在选编课文时遵循的原则是“文道合一”,既要体现文章的文学性、艺术性,也要体现出文章的教育意义。语文的课堂教学,就是将文章的语言美、故事美、人物美、情感美,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文道合一”应当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方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达到“文道合一”的高度,就可以保证教学中革命传统精神的培养。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形象美,理解革命传统精神的内涵

语文是一门语言,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更有利于体会文章的内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品味人物的形象。《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中,引导学生找到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不难发现人物的动作、神态等都能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快乐心情。进而引导学生感受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不同的文章中会有不同的细节描写,小学阶段的细节描写往往属于动作描写的范畴,引导学生从动作描写的角度去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发现文章中的精彩部分,培养学生的革命传统精神。有时候忽略的可能就是精彩的,在《军神》这篇课文中,作者为了刻画刘伯承的形象,用“一声不吭”“平静地说”等词语进行了刻画,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围绕这些表现细节的词语展开想象,就能够让刘伯承的形象更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革命传统精神的形成

任何一种精神品质都是抽象的,要想让学生能具体地感知抽象的精神,就需要有具体的活动支撑,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具体的精神品质。小学阶段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有意识地将革命传统精神灌输在活动中,既保证活动的正常有序完成,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革命传统精神的重要性,进而帮助学生培养其精神品质。

如“讲故事比赛”的开展,就可以将革命传统精神融合在一起。可以开展两个活动:(1)讲讲课文中的某个革命人物。通过复述课文中有关革命人物的故事,挖掘革命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添加修改,人物对话、心理、动作等的添加,会让故事更生动、更吸引人。(2)课外知识的拓展。学生将自己平时看到的课外故事讲出来,精选革命人物的故事。故事讲完后要能分析所蕴含的革命传统精神品质,引导全体同学共同研讨内涵,既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也是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在不同的故事中,对我国革命人物有了更多了解,在具体的故事中感受人物形象,有助于学生革命传统精神的形成。除了讲故事比赛,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开展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绘画比赛、手抄报比赛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将革命传统精神贯穿进去。

三、小学语文课堂灌输革命传统思想教育的注意事项

在语文课堂进行革命传统思想教育,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教学,不能为了体现革命传统思想的教育,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接收情况。

(一)深挖教材,实现“文道合一”,巧妙灌输革命元素

部编版教材在编排时有意识地渗透革命传统文化,就是希望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的导引,帮助学生从小具有爱国情感。“文道合一”的内涵就是将文章的故事性、情节性与思想性、内涵性相互统一,两者成为很好的补充。做到这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深挖教材,注重引导,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教师既要注重文章的语言运用和语言知识的讲解,也要体现人文主题的渗透,将“文”与“道”和谐统一起来。

《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文章,梳理故事情节不是很难。课堂上侧重探究的是怎么样将场景描写得具体详细,然后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写作。要分析要点,就需要从具体的事件入手,这篇文章的情节性很强,学生是可以找到具体情节的。这需要我们从全文的构架去考虑。为了让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更突出,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渲染手法,这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正是在这样的烘托中,人物的革命精神就体现出来了。这样就能将文章的内容与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全面增强学生的革命传统意识

教师要加强课上与课后的融合,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到革命传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课内重视文本中革命思想的灌输,课外布置相关的德育作业,对课内进行有效的补充,促进学生始终保持革命传统思想的学习。课外可以布置学生阅读革命传统人物的传记,丰富对革命人物事件的了解。如布置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红岩》等优秀的红色小说,以读后感的形式书写出个人阅读后的感受,充分挖掘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

总之,在当前背景下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有更深刻的认识,可以让学生更加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教师要利用语文课的教学契机积极地引导学生切身感受革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革命课文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背课文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