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确诊女孩遭网暴,更应追问谁在泄露信息

2020-03-03 14:33魏英杰
南都周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轨迹酒吧个人信息

魏英杰

成都新增的病例中,一位赵姓女孩的个人轨迹被网络曝光,包括她一夜转场多家酒吧,出入各大公共场所,乃至个人姓名、门牌号、身份证信息和照片,都被扒了个遍。

网上对成都女孩的鞭挞之声不绝。有人说,“一个丁真让全国人民都订机票到四川,一个赵幺妹让他们都退机票”,还有人更夸张,说“秦始皇一己之力灭六国,郫县女四场酒局炸五区”。

原本是极其紧张的疾控事件,如今俨然成为大型网暴现场。一个患者、受害者,反倒好像成了一个别有用心的施害者。

确诊女孩本人不得不出来回应,向成都人民道歉。从这个回应,大家也才知道,女孩从事的是酒吧气氛和营销工作。本身就是在酒吧工作的,不上酒吧上哪去?

我并不是要顺着这个逻辑去批评网友。有些人指责成都女孩,只是在表达一种焦虑感。疫情反弹,打乱了许多人的日常生活节奏,有各种担心和焦虑,也不能说不正常。对于这起事件,更该追问的是,为什么如此隐私的个人信息会泄露出来?

涉及成都女孩的个人信息,包括她的疾控流调信息、她个人的活动轨迹,不是网上随便人肉就能找出来的。

这一定是有人透露了女孩的关键信息,进而被网友按图索骥,形成更为细节化的个人画像。涉及疫情防控,赵姓女孩有配合流调的义务,而这些活动轨迹,只可能是被疾控部门和与之相关的职能部门、基层部门、外包公司工作人员所掌握。那么,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纰漏?

在成都女孩个人信息被泄露之前,国内已发生多起类似事件。比较典型的是11月发生的浦东一倪姓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的“事迹”。

在一份文件中,这名密切接触者本人的身份信息、家庭住址、身高体重,连带他父母的住址、身份证信息,还有他的朋友、女朋友,以及女朋友的朋友的相关信息,都一览无遗地呈现在网友面前。

这份文件甚至详细地罗列了倪某换乘地铁与女友吃饭的路线图,因此被人冠以“新冠疫情下的绝美爱情”,在网上传播。只不过,再浪漫的说法,也掩盖不了对个人隐私生活的侵犯这一事實。

这份文件只能是出自负责疾控工作的相关人员。不管这是内部人员主动泄露,还是被黑客黑了,或者不小心被人看到了并在网上曝光,这都说明一个问题:负责疾控的相关部门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还不够严密,存在漏洞。

疾控是一场大动员,涉及多个部门和组织协调,环节不少。在加大力度群防群控的同时,如何保护好确诊者、密切接触者的个人信息,不能不重视,并从机制上加以保障。

尤其是,有时候为了疫情防控需要,有关部门还要及时公开相关病例和相关人员活动轨迹。如何兼顾信息公开和个人信息保护,也要有章可循。

有报道说,疾控部门进行新冠流调后,为了防止信息泄露,这些资料只通过政府部门内部网络进行传输,防控级别很高。但不排除,有些参与疾控工作的人员出于各种理由,把详情披露给外部。

从这点来讲,树立尊重个人隐私、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意识,要先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做起。

在成都女孩被网暴这事情上,源头在于她的流调信息被泄露,网友批评也好同情也罢,客观上都只是信息的“消费者”。不抓源头,而只是批评网友不尊重个人隐私,这是抓小放大了。

目前,如何规范大企业的个人信息使用和保护是一个方面。与此同时,还应关注到,在大数据时代下,政府有获取个人信息的便利性以及借此扩张权力的可能性。企业的商业行为需要规范,政府的权力也需要约束。

在成都女孩被网暴这事情上,我们再次体会到了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可怕,因此,更有必要追根溯源,查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看看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猜你喜欢
轨迹酒吧个人信息
保护死者个人信息 维权要不留死角
浅谈求轨迹方程中的增解与漏解
敏感个人信息保护: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重要内容
无从知晓
The end of British pub culture? 英国酒吧文化已日薄西山?
浅论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刑法规制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混进酒吧的小偷
美酒吧枪击案13人死亡
捕捉物体运动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