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激趣,让数学学习充满活力

2020-03-04 20:39隋秀娟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三招氛围活力

隋秀娟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是真正的内驱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情实际,科学地驾驭现实资源,使之成为学生探究问题的基本力量。同时,还得营造氛围,创设诗意般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活动,使数学思维得到最好的发展,从而使数学学习活力四射。

关键词:兴趣;情境;氛围;活力

好的数学教学总是充满诱惑力和吸引力。那这些诱惑力来自哪里呢?兴趣使然。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能够像看动画、做游戏那样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数学学习就不再枯燥,更不会畏惧了。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得科学地把握教材编写意图,认真排查学情,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并创设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探究中来,他们就一定能激情四溢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之中。

■一、创境,让学习充满趣味性

时代变化了,特别是多媒体等技术的革新,让学生的视野变得异常的开阔,所以教师就应关注这些变化,灵动地设计教学流程,努力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知识的探究中来。创设富有情趣的学习探究情境就是有效之举,熟悉的场景,有趣的情境一定能促使学生关注学习活动,关注学习内容,并在饶有兴趣的状态下快乐学习,大胆想象,使数学学习保持不竭动力。

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学中,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做中产生困惑,在交流中获得灵感,在分析总结中获得感知升华。

首先,指导学生运用教师给予的3根小棒围一围三角形。学生会自主地进行操作,有的轻松围成,而有的则把塑料管压弯变形后才能拼成。活动中呈现出不同的姿势,让学生心生疑惑。“怎么同桌能围成三角形,而且那样的美观,而我的则要把一个小棒变成弯曲的才能勉强凑成呢”“是不是老师故意这样做的啊”“其中有什么窍门吗”等,疑问、困惑就会促使学习的关注度提升,也会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之中。

其次,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面对不同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这个是三角形,那个不是”“某某同学的小棒变弯了,它不是三角形”等。这时教师追问:“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所以不能是弯线”等。“好啊!这些同学不要再使劲压小棒啦,放开来拿给大家看看,你围成的还是三角形吗?”学生放开压着的手,发现有的小棒长了,还有的小棒短了。

第三,组织比较,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围成,而有的学生无法围成呢?其中有什么奥秘吗?动手测量一下自己的3根小棒,再去思考一下。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提示,测量出3根小棒的长度,并按照从小到大排列,发现2厘米、2厘米、4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等无法围成,而2厘米、2厘米、2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等能围成。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学生会在比较中获得,当较短的两条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条边时,是无法围成三角形的,而大于第三条边的则能围成三角形。活动争议,辨析讨论,使知识的要点在抽丝剥茧状态下逐渐显露出来。

良好的活动氛围,促进了学习的投入,也促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激情去实践、研究,也使数学学习在浓烈的兴趣中得到升华。案例中以活动为載体,以解析现象为切入点,不仅凸显学习的要点,更使学生兴趣高涨。因为兴趣所致,所以学生的学习思维异常活跃,学习动力异常强劲。

■二、实践,让学习充盈吸引力

理想的数学学习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而是一种体验,一种实践感悟的升华。“小学数学是指尖上的数学”。这句话折射出小学数学教学的真谛,也揭示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路径。让学生的手动起来,使他们在具体、直观的形象中获得灵感,获得感悟,从而使数学活动充满活力,使数学学习充满吸引力。

如,在“千克的认识”教学中,设计不同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不同感受中建构千克的概念,形成对应的认知。

一是,引导学生“掂一掂”。准备袋装的实物:500克食盐、1千克红枣、5千克大米。让学生掂一掂,并说出自己的感受。食盐感觉最轻,大米好重。红枣比食盐重点。

二是,引导学生“看一看”。让学生把三种实物从黑色的袋中拿出来,并读一读包装袋上的重量标识。让学生读一读,联系掂物品的经历,形成对应的感悟。

三是,指导学生“称一称”。重视学生解读1千克。怎样得到1千克食盐呢?学生会在问题的引领下去解读1千克的构成。很快学生就会把2袋食盐组合到一起,得到1千克。此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天平秤称一称2袋食盐,读出显示的重量。再称一下红枣,读一读数据。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2袋食盐是1千克,1袋红枣是1千克。同时,引导学生深度解读这组关系,并产生有效的联想,帮助学生形成1千克的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经历不同的实践,使1千克的表象逐步清晰起来,从而使千克学习更加厚重朴实。真实的操作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体验,为新知的建构提供了最坚实的感知积累。这种给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的学习,不正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体现吗?活动打破了僵硬的知识传授方式,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挑战,让学习保持创新力

如果我们的数学课堂能体现“学中心”的模式,那么学生就会以更加高昂的姿态投身于学习研究之中。引导学生接受不同的学习挑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数学思维变得愈加活跃,使创新学习成为一种使然。

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只在关键点、疑难处给予学生提示和帮助,更多的时候是让学生自主尝试和合作探究。

一是,上课伊始,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圆的认识,通过画圆、说圆等活动,加固圆的认识,加深圆的表象建立。

二是,引导猜想。“猜猜今天我们会研究圆的什么内容呢?”学生会在自主经验下进行不同的猜想,“学求圆的面积”会在不同的冲击中脱颖而出。“你认为圆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呢?”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思考,当有的学生直接说出圆的面积公式时,教师继续追问:“记住公式就行了吗?你能说出这个公式的由来吗?”质疑会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再思考。

三是,引导活动。因为部分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所以书中的实验方法就会被拿出来,学生也会在这种思路下进行实践、研究,从而顺利地得出面积公式。

四是,诱发创新。面对学生的实验成果,教师应抓住机遇,给予适当的练习机会,通过一组基础题,让学生在练习巩固中学习成果。当教师在进行学习评价总结时,给出如下问题:“既然知道书中的方式能得到圆的面积公式,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来证明这个公式吗?”练习后的追问,宛如平静的水面上投入一颗石子。“还有其他方法”“有必要多此一举吗”“会是什么方法呢”等,这一连串的问题,刺激着学生的神经,也诱使学生投身到新方法、新策略的探究之中。“可以和书中的分发一样,把圆分一分,比如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等腰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等,学生会在新知学习的基础上猜想出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通过不同的尝试,让学生明白圆可以转化成不同的图形,能够通过熟悉的图形计算出圆的面积。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总结,学生会在不同声音中发现活动的本质:把圆沿半径切开来,把圆转换成已经学习过的图形。

因循守旧会让数学学习变得乏味。因此,我们得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创新地使用教材,并以此为媒介刺激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创新地活动,创新地学习。

当然,我们深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保持恒久的战斗力,是一项非常艰巨且长期的工作。所以,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就得转变教学观念,科学地解读教材、使用教材,并积极探寻契合学生生活、知识积累、经验储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热情、有能力投身于知识的探索之中,使愿学、乐学、好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新风尚。

猜你喜欢
三招氛围活力
活力
课堂练笔有“三招”
“三招”让党内民主落地生根
论梁衡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浅探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