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独居老人的住宅状况与改造策略

2020-03-06 09:13王依明WANGYiming蔡泉源CAIQuanyuanLIBin
住宅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老化住宅空间

■ 王依明 WANG Yiming 蔡泉源 CAI Quanyuan 李 斌 LI Bin

0 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迅速加深,如何实现原居安老成为各地政府必须积极面对的重要议题。上海是我国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截至2018年底,60岁以上老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4.4%,65岁以上人口占23.0%,几乎是同期全国同类指标的两倍。因此,如何提升住宅的适老化程度,成为上海市促进原居安老、响应国家“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政策导向的重要工作内容。至于如何对既有住宅进行适老化改造,更是适老住宅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这是因为:①大量老人居住在老旧住区,住宅老化状况严重、设计标准不高、适老化措施不足,对老人的居家生活形成诸多限制;②对既有住宅进行改造,经济成本比新建适老住宅低得多,能够在有限财政投入下让更多老人受惠。

上海市从早期的旧住房综合整治、平改坡综合改造、成套化改造开始,在住宅改造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在2012年、2013年更将住宅适老化改造列入了年度市政府实事项目。对适老化改造关键群体的住宅状况进行调研,分析目前适老化改造工作面临的问题,有助于为上海市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支持,也为其他地区住宅适老化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 住宅适老化改造的理论基础

日常生活是个体基于生存、发展等不同层次需求与外界环境持续互动的过程,个体有能力改变所处的环境,环境反过来也会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应对方式,影响其行为的发生。从“胜任-压力”模型[1]可以看出,随着老龄化过程的发展,老人对环境的掌控能力逐渐减弱,利用或改变环境从而实现自身需求的能力不断降低,环境对其的“驯化”能力逐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压力和个人能力之间出现不平衡,原来应对从容的环境无法再很好地被老人使用,从而影响到某些生活需求。这种失衡所产生的挫折感、无力感,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或情绪压力,更会迫使老人进行内在调整,抑制所对应环境行为在自身有限能力范围之外的生活需求。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发生,老人的生活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其生活品质无疑会显著降低。

对于非独居老人,尚有可能和家人协作,共同应对环境压力;而对于独居老人,则必须从提升个人能力和减小环境压力两个方面去获得个体与环境关系的再平衡。在提升个人能力方面,除了尽可能减缓生理机能衰退速度,还可以借助工具来维持应对环境的能力。在减小环境压力方面,可以通过适老化改造来改变环境布置,降低完成某些动作时的运动幅度、所需力量或平衡协调能力。例如,当橱柜高度较高,老人因为脊柱退行性疾病出现身高变矮或一定程度的驼背,够不到高处物品时,和家人共同居住的老人可以请他人帮助拿取,而独居老人可能就需要使用脚凳,或者将固定橱柜改造成下拉式橱柜,从而完成物品拿取动作,实现特定生活需求。

1.2 住宅适老化改造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关于适老住宅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如:周燕珉从新建和改造两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我国住宅适老化建设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思路和建议[2];刘东卫提出了适老住宅的分级解决策略[3];朱小雷、林婧怡等针对新建住区和住宅的适老设计进行了专门研究[4-5]。

在住宅适老化改造方面,吕勇梳理了家庭式改造和社会改造两种模式下住宅内部、外部空间的改造内容[6],傅岳峰利用层次分析法探索了适老化改造中不同子系统、不同具体改造措施的相对重要程度[7],王依明分析了住宅适老化改造需求的影响因素[8],王辛基于典型案例探讨了住宅适老化改造的设计手法及改造策略[9],刘剑针对住区适老化改造中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10]。在相关政策方面,刘桦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提出了促进我国住宅改造化改造发展的建议[11]。

不少学者针对上海市的住宅适老化改造进行研究,如:包宗华提出因人制宜、逐步进行的原则,并归纳了适老改造的主要内容[12];陈小杰、许天添、倪成才等针对住宅户内、楼栋公共部位、社区适老服务功能改造等方面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建议[13-15];于一凡从老人的主观意愿出发,对住宅适老化改造需求进行了分析[16];李斌揭示了老人居家行为类型、自理能力对住宅空间改造意愿以及需要改造的空间的差异性影响[17];周芃认为住宅适老化改造方面应该注重突出矛盾的把握,并提出了相关对策[18];张军利梳理总结了国内外适老化改造经验,提出了适合上海市的适老化改造机制[19]。

综上所述,目前有很多关于住宅适老化改造的研究,以改造需求和改造内容清单为重点。不过,对不同老年群体改造需求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关注相对较少,尤其是在独居老人等困难老年群体的改造需求方面,还有继续探索的空间。因此,本文针对独居老人的住宅状况和改造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制约适老化改造推广工作的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2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未来十年我国城市老人口居家养老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以70周岁及以上的独居老人为调查对象,于2013年11月—2015年5月在上海等国内5个典型大城市展开问卷调查。考虑到老人认知能力的差异,问卷分“长表”和“短表”两类。本文所分析数据为上海市的“长表”调查数据,共包括720个老人的居住状况和改造需求数据。此次调查的区域涉及上海市不同圈层和地理方位的社区,具有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在上海市民政局提出的住宅适老化改造筛选标准中,规定受助老人应年满70周岁以上且为低保困难的老人家庭,没有或缺少其他家庭成员的经济支持。其中,优先照顾困难孤老、重点优抚对象[20],中高龄独居老人也是该项服务的重要对象群体。因此,本研究以中高龄独居老人(如无特殊说明,以下简称老人)为对象,对住宅适老化改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数据分析

3.1 住宅建设年代与建筑面积的关系

多数被调查老人的住宅建于1988年住房制度改革启动之前。其中,建于1978年之前的有38.5%,建于1979年—1988年的有39.1%;除此之外,建于1989年—1998年的有12.8%,1999年之后的有9.6%。总体而言,这些建设年代较久的住宅普遍存在居住空间狭小、建筑设备老化、住区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

被调查老人的住宅建筑面积普遍较小。面积在30 m2及以下的占27.6%,31~50 m2的 为38.0%,功能房间的划分较为困难;面积在51~70 m2的有21.0%,对独居老人而言,是具有一定舒适性的建筑面积;70 m2以上的居住面积已经能够较为宽裕地安排各类功能空间,但比例相对较少,其中,71~90 m2的仅有6.6%,91 m2及以上的仅有6.8%。

将“住宅建筑面积”和“建设年代”进行交叉分析,总体呈现建成时间越晚,住宅建筑面积越大的规律(图1)。大量建于1988年的住宅建筑面积低于50 m2,值得重点关注。这主要受当时建设标准的影响:1978年,国家建委颁布《关于加快城市住宅建设的报告》,规定新建工矿企业住宅设计标准,每户平均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42 m2,最高不超过50 m2;1981年《对职工住宅设计标准的几项补充规定》规定的面积有所上浮,但仍然以50 m2以下为主[21],使得这一阶段建设的住宅较难满足当前的生活需求。

3.2 住宅层数分类与所居住楼层的关系

统计发现,老人的住宅以4~6层多层住宅为主(82.4%),1~3层的低层住宅(3.2%)、7~9层的中高层住宅(2.2%)的比例都很低,10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比例也不高(12.2%)。关于老人所居住的楼层,以1~3层的低楼层为主(70.1%),居住在4~6层的中楼层(22.8%)次之,居住在7层及以上高楼层的老人占被调查老人的7.1%。

将“住宅层数分类”和“所居住楼层”进行交叉分析(图2),在低层住宅和多层住宅中,老人主要居住在较低楼层,但也有19.9%的被调查老人居住在多层住宅的中楼层(4~6层)。对于70岁及以上的独居老人而言,居住在无电梯住宅的4层以上,其日常出行存在较大障碍。

3.3 不同功能空间存在的问题及改造需求

在不同功能空间的改造需求方面,老人对卫生间和厨房的改造需求较高,分别为26.0%和19.4%;其次是楼梯,为11.1%;楼栋入口和(户内)过道的改造需求也较大,分别有6.5%和5.7%;其他部位如门厅(1.1%)、卧室(2.9%)、客厅(1.5%)、餐厅(1.4%)、阳台(3.1%)、储藏空间(1.1%)的改造需求相对较小。

关于卫生间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便,老人认为空间狭小是首要原因(50.6%),其次是没有扶手(12.4%)和缺乏呼救设备(8.3%),认为卫生间采光与照明不足的也有4.0%,关于地面高差(1.5%)、蹲便器(1.8%)、浴缸(2.4%)、洗手台(0.6%)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少。洗浴方式会影响卫生间的面积配比,调研发现使用浴缸的老人有10.8%,选择淋浴方式的老人有80.0%,还有9.2%的老人则是浴缸与淋浴相结合。老人的洗浴方式以淋浴为主,可以探索淋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从而提高卫生间的空间利用率。

图1 住宅建筑面积与建设年代的交叉分析

图2 住宅层数分类与所居住楼层的交叉分析

关于厨房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便,老人同样将空间狭小列为首要原因(45.1%),其次是光线暗(7.2%),操作台(4.0%)、橱柜吊柜(3.8%)、地面防滑(1.8%)、储藏空间(3.3%)、配套阳台(3.5%)、设备齐全性(1.4%)、开关插座设置(0.8%)、轮椅进出便利性(0.8%)等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少。

将住宅建筑面积分别与是否认为卫生间、厨房的空间狭小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在30 m2及以下、31~50 m2的住宅中,老人认为卫生间、厨房的空间狭小的比例高于认为二者面积宽裕的比例;在51~70 m2的住宅中,虽然仍有较多老人认为两个功能空间面积狭小,但已不足半数(图3、4)。

3.4 老人对不同改造项目的需求

在不同改造项目的需求方面,安装监控与求助设备的需求最大(15.1%),其次是安装扶手(14.0%),加装电梯(11.4%)和改善采光与照明(10.6%)的需求也比较大,设置轮椅通道(6.7%)、增加阳台(6.4%)、消除地面高差(4.4%)和改造现有电梯(1.4%)的需求相对较小。

图3 住宅建筑面积与是否认为卫生间空间狭小的交叉分析

图4 住宅建筑面积与是否认为厨房空间狭小的交叉分析

独居老人如果在家中发生危险,很难得到及时救助,有可能酿成严重后果。调研发现,有54.6%的老人担心突发疾病无法告知别人,有16.7%的老人担心突然滑倒或绊倒,11.9%的老人担心入室盗窃等财务安全问题,担心家庭电器、煤气使用意外等问题有6.4%,完全不担心的仅有13.3%。但是,目前家中安装紧急求助设备(如阳光呼叫器、安康通呼叫器、求助电铃、定位手机等)的老人仅有23.2%。关于没有安装相关设备的原因,有32.7%的老人认为自己很健康,不用装;有13.4%的老人认为收费太贵;有27.7%的老人认为装这些设施没有多大用处,主要靠自己;另有25.7%的老人不知道找谁安装这些设施。

关于社会较为关注的电梯问题,大部分老人的住宅没有安装电梯。如果楼里安装电梯,愿意承担相关费用的老人仅有78人,约占其中的12.5%;进一步调查愿意承担费用的上限,有38人愿意承担的费用上限为1万元,有5人愿意承担的费用上限为2万元,其他老人则拒绝回答。总体而言,老人的付费意愿很低,单纯依靠老人出资很难大范围推广电梯加建。

3.5 老人对改造存在问题的担忧

关于住宅改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老人最担心的是噪音问题(25.0%),费用难以承担(18.3%)和施工时不安全(18.3%)并列第二,紧随其后的是施工时间长(16.4%),认为施工时家中脏、乱的有15.7%,认为需要暂时搬出、存在一定不便的有12.5%。

目前,缺少科学的适老化改造施工管理制度,相关管理较为粗糙,很多环节存在不足。在改造项目经过分包、转包后,施工过程往往由个体泥瓦工、木工、油漆工等临时拼凑的施工队伍承担,无法提供专业的适老化改造服务,不仅质量难以保障,还可能产生新的安全隐患。此外,改造施工周期也较长,期间老人可能需要到其他地方借住,存在不便。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综上所述,上海市独居老人的住宅多数建于1988年之前,超过半数的住宅建筑面积不足50 m2,空间狭小的卫生间和厨房是这些住宅改造的重点。老人的住宅以多层住宅为主,约1/5的老人居住在多层住宅的4楼或以上,出行存在较大障碍。此外,老人对安装监控与求助设备、安装扶手的需求较大,目前老人的改造付费意愿较低,适老化改造施工的多个环节均有待加强。

4.2 讨论

4.2.1 住宅适老化改造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原则

住宅适老化改造应基于独居老人的实际情况,如身体机能、生活习惯等,并考虑到独居老人和非独居老人的差异,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造方案。在适老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中,容易出现简单套用通用设计手法的现象。通用设计是基于逆向的空间演变过程,系统考虑卧床不能自理、半自理以及自理老人各个阶段的需求,但是独居老人失能程度多数不太严重,使用轮椅的比例很低,真正失能的老人极少独居,因此,为轮椅尺度预留的空间完全可以先安置可移动家具,从而最大化利用空间。另外,对于厨房狭小问题,由于独居老人自己进行煎炸等传统中式烹饪操作的频率不高,可以尝试将厨房和餐厅合并,改造为半开放式厨房,从而更好地适应老人的活动空间尺度。

适老化改造方案的制定,还应该适应不同居民的生活方式。例如,上海很多独居老人的子女居住在本市,由于交通比较便利,他们探视留宿的比例并不高。因此,对于两室以上的住宅,第二卧室可以在保留基本的睡眠区外,增大收纳空间,适应老人生活节俭、不愿意丢弃物品的习惯。

4.2.2 住宅适老化改造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协同推进原则

目前,老人的住宅改造需求和实施之间存在较大矛盾。一方面,上海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为83.63岁[22],这意味着对于多数独居老人而言,在现有住宅内生活的时间仅为十余年,适老化改造具有很高的紧迫性;另一方面,很多住宅改造措施,限于各种政策、经济等制约因素,很难在近期内全面落实。因此,不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化解这些制约因素,也要探索在难以将住宅条件改造得尽善尽美的情况下,如何使大多数老人在其剩余寿命内更好地实现生活需求。

发展社区支持性适老住宅(community supportive housing),将住宅改造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协同考虑,将部分住宅改造存在困难的生活功能外置,利用社区养老服务来实现,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例如,当社区内住宅建筑面积普遍偏小,很难通过改造扩大厨房、卫生间的面积时,就应该在社区中重点发展助餐、助浴等养老服务。

5 策略建议

未来需要建立健全住宅适老化改造相关制度,在需求评估、资金筹集、设计施工管理等多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与规范作用,化解相关制约因素,引导上海市住宅适老化改造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发展。

5.1 完善改造需求评估制度

提升适老化改造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要通过需求评估制度来落实。建立较为全面的改造需求评估体系,把握不同老人的需求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项目的选择与组合,有助于制定针对具体老人的适老化改造方案。此外,需求评估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应逐渐推行由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改造需求评估。

上海存在大量的人户分离现象,导致真正的独居老人很难简单地从户籍统计数据中发现。因此,未来需要通过社区基层部门建立较为真实的独居老人档案,并以社区中的改造需求评估结果为基础,同时考虑不同居家环境改造项目的实施困难程度,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明确社区养老服务重点发展的服务内容和规模数量,实现住宅适老化改造与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连接。

5.2 拓展改造资金的筹集来源

目前,住宅适老化改造的覆盖面较小,往往仅针对部分经济困难、自理困难的托底保障老人,改造支出主要由政府财政承担,并由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随着适老化改造的覆盖面逐步扩大为普通老人,政府财政可给予必要补贴,但不能承担全部改造所需费用,除了老人自筹部分资金外,有必要探索多种形式的资金筹集途径加以补充。

在德国和日本,均允许护理保险支付住宅适老化改造的费用[23],我国今后也可考虑类似方案。此外,已有部分社区试点在住宅楼顶部加层以获取部分资金,未来还可以探索提取老人子女的住房公积金进行住宅适老化改造,以及老旧社区房产增值税定向返还制度的可能性。

5.3 优化设计、施工管理制度

为了全面提升住宅适老化改造的质量,应对其设计、施工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与完善,包括:①制定专门化的适老化改造技术标准与规范,应对电梯加建时可能引发的日照间距、容积率变化等法律问题,提升改造设备、部品的标准化,为后续随着老人身体机能的变化进行修改提供余地;②加强适老化改造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控,建立具有一定资质并且管理规范的施工企业目录;③优化改造施工工法,利用模拟施工评估可能遇到的施工问题,同时,强化改造施工过程的监督,建立改造验收标准和第三方验收评估制度等;④规范适老化改造的施工流程,控制施工周期,尽量在老人不必临时搬家的情况下完成改造。

猜你喜欢
老化住宅空间
Jaffa住宅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杜绝初春老化肌
HTPB热固PBX老化过程中的体积收缩
抑制热老化的三效催化剂技术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