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悉尼协议”的高职石油化工技术一流专业建设

2020-03-07 12:10闫晓前于倩倩
安徽化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一流校企职业

闫晓前,于倩倩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302)

“悉尼协议”是2001年6月25日欧美国家和地区针对工程教育形成的国际协议[1],其专业建设范式可概括三大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机制)、七要素(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设施建设与支持条件)。我国目前尚未加入该组织,但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国内高职院校纷纷加大研究“悉尼协议”专业建设范式,尊重各专业个性,在各专业建设中进行尝试实践[2]。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的骨干专业,首先应当建成国内一流的骨干专业,没有国内一流难有世界一流[3-4]。

1 高职石油化工技术一流专业建设

前期调研大型石化企业中发现:企业出现“招工难”,主要体现在拟招员工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满足不了石化企业的期望。这表明与之对应的高职教育满足不了企业发展与需求,必须改革专业建设。一流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对高职培养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1 专业规范建设

1.1.1 建设目标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企联合共同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共同设计、制订、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以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为核心,具有鲜明工学交替特色的“素能并重,工学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深层次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顺利对接,满足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与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凸显立德树人、工学结合、职业能力培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专业素质发展的有机统一。同时,实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确保100%的学生接受并通过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认证。

1.1.2 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基于“悉尼协议”中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石油化工行业人才结构、技能人才需求状况、岗位设置、典型工作任务对人才的要求着手,在石化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企联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设计、制订、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以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为核心,具有鲜明工学交替特色的“素能并重,工学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素能并重,工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图

(2)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根据石油化工产品生产的特点,积极加大校企合作深度,校内、外实训基地联合使用,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提升,完成“理论学习→仿真训练→岗位实操”能力的进阶,实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对接。

1.1.3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

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坚持“强基础、搭平台、重引导”的原则,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优化创新创业的制度和服务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着力构建全覆盖、分层次、有体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因此将该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的通识类课程,利用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创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类技能大赛,以赛促教,赛教结合,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人才。

1.1.4 合作办学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培养与世界接轨,有较高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施:一是把成果导向教育(OBE)的教育理念融入到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体系中,结合专业现状,考虑到对应岗位要求,探索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二是加大教师的国外培训力度,建设期内选派教师赴国外交流,从执教能力、教学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开展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通过与国外高职院校开展交换生活动进行交流和学习。

1.1.5 诊断改革

以完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核心,实施专业诊改工作任务,完善信息化技术支撑平台,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2 师资队伍建设

1.2.1 师资结构

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目标,落实师资数量与结构调整,加大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一线技术能手、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人数或比例必须符合学校相关管理要求),同时教师定期进入企业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在职业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打造一支具有优秀带头人、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教学质量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效果突出的“内外兼修、双师双能”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优秀教学团队。

图2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师资结构图

1.2.2 师资质量

专业建设的质量是由教师素质及工作质量决定的。根据“悉尼协议”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教师有对教学质量提升的责任,必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达到学生培养目标要求。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企业兼职教师应有具体要求。

1.3 教学条件建设

教学条件主要从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教学管理三方面建设着手,校内实训建设包含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配套对应的实训室和实训进行条件,定期进行企业和毕业生调研,掌握行业发展动向,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完善实训硬、软件条件建设,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

校外实训主要体现在校企工作站的建立,维持完善已有校企工作站,努力开发新的校企合作,加深合作力度,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同时,加强学生企业文化素养,加大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进一步达到学生的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

在学校和学院相关规章制度下,进一步制定、修订、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等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联系企业开展订单联合培养班,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1.4 课程建设

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全面落实产教融合的课程建设工作。

1.4.1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形成适合本专业的课程开发体系,弄清哪些课程需要开,如何开,开课时间多久等。制定课程开发流程,把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中,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1.4.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到有效教学,鼓励教师参加学校、省级、国家级以及行业各种形式的赛教活动,通过比赛提升教师整体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及手段的运用上。根据授课内容,设计适合的教学流程。目前,核心课程多采用项目化、案例式、情景式以及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式,专业基础课程多采用案例式、参与式以及探究式等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最新教学理念[5]。

1.4.3 资源建设

建立本专业课程不同级别的在线开放课程,重点建设基于成果导向型教育理念的6门在线开放课程,并实施“成果导向”的“有效课堂”建设,将课堂教学的重心切实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课堂教学围绕学生“学到什么”,重视学生学习成果。公共基础必修课均选用《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教材,同时完成《石油加工生产技术》《石油产品分析》《化工安全技术》3部特色教材的编写。

1.5 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建设

1.5.1 招生与在校生人数

专业有吸引优秀生源的资本,招生质量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高,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并跟专业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完成每年度学校规定的招生计划,并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时总结,完善专业人才质量报告。

1.5.2 学习效果支撑度

专业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能够支撑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

1.5.3 学习成果评价

实施毕业生就业三阶段跟踪调研,开展短期(初次就业)、中期(3年后)和长期(5年后)职业发展跟踪评价三个阶段的调查,调研结果反馈至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系统,为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持续改进的参考。同时开展用人单位评价,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和评价,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进一步推动教学培养改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图3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图

1.5.4 人文素养与职业技能

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育人功能,鼓励教师参与各级课程思政大练兵教学活动,将思政贯穿到专业教学内容中,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水平提升,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鼓励学生考取各级别职业技能证书。

1.5.5 社会声誉

我校保持就业率94%以上,同时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时听取反馈并总结。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提升专业的社会声誉。

1.6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6.1 示范辐射

我校将专业建设成果与各参与院校、兄弟院校分享、交流,秉持开放的态度,使专业建设改革更具意义。

1.6.2 社会服务

我校依托化工研究所,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项目,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每年开展企业职工培训不少于2次,申报并主持省级科技研究与开发或大型技术服务项目,吸引更多教师和学生参与到研发项目中,提升教师工程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 结束语

一流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一定要有一流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流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生、一流的教学条件、一流的就业质量、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支撑整个专业的建设,满足社会需求。

猜你喜欢
一流校企职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