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科中的社会责任素养内涵及课程内容指向探析

2020-03-07 05:30韩梅秦冰
化学教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化学

韩梅 秦冰

摘要: 社会责任是发展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基本要点,是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化学学习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基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水平划分、课程目标定位、学业质量标准描述,着重从高中化学学科中的社会责任素养内涵与构成、课程内容指向等角度作以解读与分析,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师深入领会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以及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有效培养、评价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社会责任素养; 课程内容; 高中化学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0)02-0009-05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社会责任是发展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基本要点,是发展学生价值观维度的重要内容。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核心素养涉及3个方面(其中之一为社会参与)、6大素养(其中之一为责任担当)、18个基本要点,责任担当素养下列有3个基本要点,其一为社会责任[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以下简称“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中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强化,基于化学学科本质和学科育人价值凝练了5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第5条为“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可见,社会责任也是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为使高中化学学科中的社会责任素养培养更具实效性,提升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必要进一步明晰和细化化学学科中的社会责任素养内涵与构成要素,明确指向社会责任素养的课程内容及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师更好地领悟与落实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与指导。

1  高中化学学科中的社会责任素养内涵

化学学科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必然在社会责任的担当层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把“社会责任”落实为可教、可学、可评的教学目标并使之落地是教与学的关键[3],而化学学科中社会责任素养的落地与有效培养是建立在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上,因此有必要对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

1.1  社会责任的内涵

社会责任是社会参与领域的关键指标和核心成分。社会责任是社会对人的行为的客观要求和外在规定,集中反映了社会对个人发展的要求与指向,处于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中心位置[4]。目前,对社会责任的界定主要从具体对象和心理过程两个角度来展开。关于责任对象,主要涉及对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全球与全人类的担当与贡献;关于心理过程,则反映了社会责任心理结构的三个层面,即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情意和社会责任行为。

本文倾向于将责任对象与心理过程结合起来分析社会责任的内涵,既反映社会责任的具体领域又体现其形成的心理过程,可以更科学、全面地体现社会责任的内涵。即,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个体对社会所应承担或完成分内的事务,涉及家庭责任、集体责任、国家责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是个体针对自己所应承担责任的认知(知觉与意识)、情意(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能力(技能与行为)的综合表现。

社会责任既可以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独立指标,也可以与具体学科或主题相融合。社会责任素养与学科课程的结合体现在,新颁布的20个学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其中物理(表述为“科学态度与责任”)、生物(4条之一)、化学(表述为“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信息技术(表述为“信息社会责任”)明确将其写入学科核心素养中,每门学科的社会责任素养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和特点均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1.2  高中化学学科中的社会责任内涵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化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5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第5条“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化学学习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其中“社会责任”素养即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责任,主要体现在:“具有安全意识;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贡献;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条素养的表述主要是从社会责任心理构成要素认知、情意、行为的角度来进行表述。

为了提高化学学科中社会责任素养操作的实效性,有必要将其作进一步的细化和分解。基于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中关于社会责任素养的表述,综合考虑高中学业水平和学生认知能力[5],结合宏观社会责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将高中化学学科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内容细化为以下几个要素,具体见图1。

1.2.1  感悟化学,造福社会

此部分属于社会责任认知的范畴,在社会责任素养形成中起根基作用。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基础学科,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文明、经济发展、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如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科指出的:“化学是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服务的一门科学”。基于大量的化学在生产、生活、科技发展等方面应用实例的呈现,学生能较深刻地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具体体现在: 能列举事实说明化学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素养水平1);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有将化学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素养水平3)。

1.2.2  尊重自然,持续发展

此部分属于社会责任意识的范畴,在社会责任素养形成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化学与资源、能源、材料、环保、健康等主题密切相关,按照绿色化学思想和循环经济原则,利用化学变化可以科学、安全、有效和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使用各种化学品(如化肥、农药、食品添加剂等),能够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进而形成“绿色化学”观念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化学学科的应有价值。具体体现在: 具有安全意识,主动关心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素养水平1);具有“绿色化学”观念(素养水平2);逐步形成节约成本、循环利用、保护环境等观念(素养水平3)。

1.2.3  关注热点,理性判断

此部分属于社会责任评估(价值判断)的范畴,基于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意识,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与更高要求,对社会责任行为的产生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关注发生在身边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应用、环境污染与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等社会热点问题,并能对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具体体现在: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探讨某些化学过程对人体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并对这些影响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素养水平2)。

1.2.4  参与决策,行动践行

此部分属于社会责任行为的范畴,是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意识的外化,是社会责任素养形成的最终落脚点。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与社会决策、提出解决方案、具体行动参与,再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即从自身做起,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具体体现在: 能依据实际条件并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素养水平3);能依据“绿色化学”思想和科学伦理对某一个化学过程进行分析,权衡利弊,作出合理的决策;能针对某些化学工艺设计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处理或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素养水平4)。

1.3  高中化学学科中社会责任的水平进阶

高中化学学科中的社会责任素养是高中生在化学学科领域应具备的责任担当层面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参照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五个层次[6],以及社会责任心理结构的构成,结合化学学科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将高中化学学科中的社会责任素养划分为4个水平进阶,即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评估(价值判断)、社会责任行为(参与)。不同水平进阶之间具有递进性,低水平要素为高水平要素起基础和支撑作用,同一要素的水平差异体现在广度、深度、难度上[7]。

通过总结归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中有关“社会责任”的水平划分,发现化学学科中的社会责任素养水平1中涉及的要素有: 具有安全意识、认知化学的社会贡献、形成资源可持续发展观,属于水平进阶的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意识的层面;水平2中涉及的要素有: 具有“绿色化学”观念、分析与评估化学影响,属于水平进阶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评估的层面;水平3中涉及的要素有: 化学成果应用意识、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属于水平进阶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评估、社会责任行为的层面;水平4中涉及的要素有: 作出合理决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属于水平进阶的社会责任行为的层面。可见,素养水平逐级提升对应的任务难度也逐级增大,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8]。两者之间的具体关联见图2。

图2  化学学科中社会责任素养水平划分与水平进阶的关联

2  高中化学学科中社会责任素养指向的课程内容分析

社会责任核心素养是在落实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的同时形成的,在“内容要求”中主要是以隐性因素的形式存在,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需要按照化学学科中的社会责任素养内涵和要求,去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社会责任素养。

高中化学课程依据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必修课程涉及5个主题,选择性必修课程涉及3个模块,选修课程涉及3个系列。各主题、模块、系列对各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不同,其中必修课程中的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选修课程的系列2“化学与社会”中蕴含的社会责任素养的相关因素较为集中、全面,其他主题、模块、系列的相关因素呈零散分布状态。限于篇幅,本文此处仅对必修课程中的相关内容与因素(主要来源于“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作以梳理与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必修课程中主题1、主题2、主题3、主题4的课程内容虽不是发展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主导力量(如,主题3仅体现在合理利用反应原理方面),但高中化学学科5条核心素养是彼此关联的立体结构,社会责任素养的实现,离不开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支撑,因此有必要对上述主题中蕴含的社会责任素养培养价值的因素予以充分地挖掘和利用,以形成合力的作用。“主题5: 化学与社会发展”是重点发展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主题,具体表现是能从化学视角分析解释环境、健康、材料和资源能源中涉及的相关问题,用科学、合理、辩证的观点认识社会发展中各领域的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据此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9],可见,其中包含的社会责任素养要素齐全,涉及认知、意识、评估与判断、决策与行动。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上述化学学科中社会责任素养的要素划分及水平进阶,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

综上所述,化学学科中的社会责任素养是对化学学科价值取向的刻画,是化学学科整体育人价值和功能的集中体现,化学学科中的社会责任素养能否有效落地取决于教师对其内涵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本文基于宏观社会责任的内涵与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阐述,将化学学科中的社会责任素养细化和分解为: 感悟化学,造福社会;尊重自然,持续发展;关注热点,理性判断;参与决策,行动践行四个要素和认知、意识、评估、行为四级水平进阶,并以必修课程内容的5个一级主题为例分析社会责任素养要素的具体指向,以为高中化学教师更好地领悟、培养、评价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为化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充分体现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 (10): 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3]沈旭东.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感的调查与启示[J]. 化学教育, 2017, 38(9): 44~51.

[4]黄四林, 林崇德. 社會责任素养的内涵与结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 27~33.

[5]李瑞雪、 王健. 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 内涵、 进阶及教学建议[J]. 生物学通报, 2019, 45(1): 17~20.

[6]周青. 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105~106.

[7]李俊.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 39(11): 55~57.

[8]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57, 115.

[9]王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化学学科能力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338.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拾级而上 顺流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