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中采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2020-03-08 14:27柴琼花
神州·上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柴琼花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背景下,近年来各种先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现代教育技术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实践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则正是其中应用效果较为突出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为此,本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展开了分析,同时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围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通过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师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加灵活的展开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以及知识训练,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也可以优化自身学习方式,更加轻松、高效的完成知识技能学习与学科问题探究,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能力素质的提升,这些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都是十分有利的。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如果想要保证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与丰富性,通常都需要在备课阶段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查阅、处理,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都比较多,再加上日常教学工作,其工作压力自然也会变得非常大。而在信息技术得到应用后,教师则可以在网络上下载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选取其中符合自身课程设计要求的教学资源来进行课件制作,有些教师在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后,还可以利用各种软件工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备课时间大大缩短,教学工作的效率也会明显提高[1]。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本身比较抽象,对部分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高,如果长期在枯燥、单调的课堂中进行学习,其学习兴趣必然会逐渐衰减,甚至是对数学学科产生畏难心理与厌学情绪。而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多样化知识呈现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新奇事物的求知欲,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而如果学生可以在轻松、灵活、高效的数学学习中获得良好体验,其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也会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三)突破教材内容限制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虽然比较重视现实生活与数学问题间的结合,但由于教材内容相对有限,教师又习惯于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因此其实际教学内容仍然存在很多局限。而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借助网络来搜集各种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规律,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与数学规律间的联系,并突破教材内容对教学设计的限制。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策略

(一)创设趣味导入情境

当代小学生对计算机、互联网的接触虽然比较多,但各种现代教学设施以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仍然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还需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所在,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各种教学资源来创设趣味性的课堂导入情境,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从而为后续课堂教学的展开创造良好基础条件[2]。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依据“二桃杀三士”的典故制作课件,以漫画或文字、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对故事进行讲述,并创设与之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进入到“晏子设计帮助齐景公除掉三员大将”的情景中,思考如何将两个桃子平均的分给三个人,这时教师再适时的引出小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自然就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二)直观解析教学难点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提到,学习数学难懂的主要原因是脱离实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虽然很多数学规律都来源于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但经过不断的总结与归纳后,却抓紧成为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这对于接触数学不久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自然会比较困难。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中出现的知识难点进行直观解析,或是将复杂问题层层细分为多个较为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抽象知识。例如在对圆的面积公式进行学习时,很多教师都习惯于直接告知学生公式,之后再组织学生围绕公式展开分析、验证、探究,学生很容易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但如果教师能够在大屏幕上利用相关软件工具画出标准的圆形,并按照“割圆术”的原理将圆分割为若干等份,之后将分割后的各部分圆重新组合排列,组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通过不断增加圆的分割分数,学生能够逐渐认识到长方形面积与圆形面积间的关系,了解圆的推导过程,这时教师再引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理解起来自然也就会更加轻松。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重视核心素养培养与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已经逐渐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为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同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围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长的含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等基础知识制作导学案或微视频,并在导学案、微视频中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了解,之后再通过社交软件或专门的设计平台分发给学生,鼓励其结合导学案、微视频进行预习,这样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与地点,学习方法也会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得到优化,尤其是对于一些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来说,其学习效果的提升往往会十分显著。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但要想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则还需从自主探究引导、重点难点知识解析、课堂导入情境创设等方面入手,结合教学中常见的各种信息技术来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开华.信息技术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价值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 (49):160.

[2]田青蘭.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策略取向[J].小学教学研究,2019 (23):84-86.

[3]顾利锋.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果[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6,26 (01):41-42.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