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校本化建设“四步走”

2020-03-09 02:06杨尧中
关键词:学业校本学科

杨尧中

摘要:学校的课程校本化建設,必须以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和基点。普通高中课程校本化,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从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方面建设,使学校的课程既能更好地落实国家课程,提高国家课程的实施水平,又能更好地适合本校实际,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特色发展。

关键词:课程校本化体系目标实施管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和细化,是我国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应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既是某一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表现。近年来,教育部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调整了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组织专家研究确定了各学科核心素养,然后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了各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所以,学校的课程校本化建设,必须以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和基点。

普通高中课程校本化的建设,一是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对国家课程进行二度开发和校本化实施;二是利用本校、本地的资源,开发与实施一些与国家课程相协调的、能够包含地方课程内容的校本课程。两个层面相结合,就构建起以国家课程为主体的、既落实教育方针又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据此,常州市第五中学从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四个方面,着力开展课程校本化建设。

一、构建校本化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普通高中国家课程包括12个学科(艺术学科包括音乐和美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劳动课程,各学科的课程均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因此,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总体上分三个层次:一是必修课程,这是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通识性课程,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课程;二是选择性必修课程,这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的供学生选择的专业发展课程,是学生在选科后必须选择修习的专业课程;三是选修课程,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供学校选择性开设、学生自主选修的课程。

学校可以联结三个层次的国家课程来规划和开发三个层次的校本课程。一是通识性必修校本课程,它既作为国家必修课程的补充或拓展,也是支持学校特色发展的课程。开发、实施这类课程必须体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必须融合省市要求的地方课程。二是专业性选修校本课程,其作为国家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拓展,供学生在选科后根据专业方向选修,也可以依托文化社团等形式,旨在发展学生技艺特长或学科特长。三是兴趣类选修校本课程,它是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课程,可以与选修类国家课程一起列入选修课程菜单,供学生自主选修。

三个层次的国家课程和三个层次的校本课程,可以相互融通。有些校本课程的内容可以穿插或融合在相关的国家课程中实施,有些国家课程的内容可以抽出来加以扩展、深化,成为相对独立的校本课程。三个层次的国家课程,加上与之关联融通的基于学校实际的三个层次的校本课程,就构成了以国家课程为主体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

多年来,我校围绕“艺术见长、多元发展、提升素养”的培养目标,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积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努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近年来,我校又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学校发展目标,规划、设计学校课程:共开设《公民教育》《数学可视化实验》《素描基础教程》等16门通识性必修校本课程,开发《高中基础英语语法》《翰墨艺术——中国画课程》等35门专业性选修校本课程(含文化社团),以及《常州吟诵》《创意食品制作》《歌唱艺术》等43门兴趣类选修校本课程。在三个层次的校本课程中,艺术类课程共有18门,旨在更好地发展我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特长。三个层次的国家课程,加上与之相协调、相关联的三个层次的校本课程,构成了我校“全面发展、艺术见长”的校本化课程体系。

二、确定校本化课程目标与内容

精心设计各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是课程校本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无论国家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必须深入研究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使之既体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又切合学情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都根据各自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了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这是实施国家课程、开展学科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是,各普通高中在生源、学生学业基础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国家课程必须进行校本化实施。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关键,是要根据学校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业水平来调整和优化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同一学科课程,在不同的学校、面对不同的学生应构建有差异的目标和内容。

我校是普通高中艺术特色学校,学生在文化学科上的学业基础和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我校组织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细致分析学校学生的学业基础和发展潜能。在此基础上,分别确定普通班和艺术班的课程目标、学业质量水平,以及相应的教学重点和非重点。进而,以此为依据,精心设计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如数学学科,我们要求,原则上普通班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业质量水平二的要求,即高考的一般性要求;艺术班达到学业质量水平一的要求,即作为高中毕业生应当达到的要求;对一些数学学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教学要求也有所提高,促进他们往学业质量水平三靠拢。

校本课程项目的选择,即各门校本课程的目标确定、内容安排,同样必须既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又立足学生实际,能够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适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在分析国家课程、核心素养要求、学校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系统规划、精心选择校本课程项目,并组织教师深入研究、反复论证,使每门校本课程确立合理合情的目标与内容。

例如,《数学可视化實验》必修校本课程设定了如下课程目标:

1.发挥技术的多元联系表征优势,为学生提供可视化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实现对数学概念的认知由过程向对象转换,提升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2.构建新型学习模型,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学数学;设计开展以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理解或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应用技术学习和研究数学,提升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3.引导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根据数学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脉络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发现过程,看到现象背后的数学,领悟寓于其中的数学规律,提升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根据确定的课程目标和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数学国家课程的内容,本课程研究设计了“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算法与数列”“直线圆与圆锥曲线”“统计与概率”“导数与极限”“数学选修”等七个模块共36个数学实验活动,构成课程主要内容。

三、创新校本化课程实施方式

对于三个层次的国家课程,我校基本按照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设置与开展,只根据学校特色和教育技术发展略做调整。如:数学国家课程中的“函数”部分内容,在实施过程中,不只是让学生观察、记忆教材中的图像的性质,更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数学应用软件画出各种图像,亲历概念、规则的形成过程,通过动作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感悟知识发生过程,理解知识结果,提升数学素养与信息素养。

而对于三个层次的校本课程,我们也研究构建了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实施方式。通识性必修校本课程,或安排课时独立开设,或依托相关学科、结合国家课程予以实施。专业性选修校本课程,根据学生需要采取多种实施方式:支持学生高考专业学习的,与国家选择性必修课程相结合,以走班制和课堂教学方式实施;培育学生学科特长和技艺特长的,以文化社团活动方式实施,由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探究和实践创作活动。兴趣类选修校本课程以走班制方式实施,其中,常规教学文化类课程,技艺类课程以实践体验活动的方式开展。

具体到课堂建设,主要突出五点要求:一是尊重学生,教学要求与教学过程都立足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二是富有情趣,教师的教要生动、形象、幽默,要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三是审美体验,挖掘和彰显课程内容中美的元素,并引入一定的艺术手段,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四是探究学习,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五是实践应用,教学中增强实践环节,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知识、增长情感、提高能力。

四、加强校本化课程的组织管理

推进课程的校本化建设,学校必须切实加强对各级各类课程的组织管理。通过规范精细的课程管理,杜绝国家课程实施中抢占课时或偷工减料等行为,克服校本课程有名无实的虚假现象,确保课程计划认真落实,保障各类课程实施成效。

我校成立了课程发展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学校课程设置、课程研发、课程实施的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设立了学校课程发展处,具体负责编制每学期的课程计划,负责对各项国家课程实施的监管,以及对各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督查、指导和评价。研究编制了学校课程建设方案,对各类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提出了规范性要求。特别是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安排教师具体负责,要求做到期初有计划,实施过程中有备课记录,期末有教学总结,以及有对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

我校严格执行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课程计划,一方面按规定开足、开齐、开好国家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另一方面安排时间积极开设国家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

16门通识性必修校本课程分别安排在三个年级实施,有的集中于一段时间开设,有的依托相关学科,由学科教研组结合国家课程安排时间实施。专业性选修校本课程,一部分与国家选择性必修课程相结合,在学生选科后开设,每周安排2课时;一部分从高一开始,在学生自主选择基础上以文化社团活动方式开设,每周安排1课时。兴趣类选修校本课程与国家选修课程一起,在高一、高二学段开设,由学生自主选择,每周安排1课时,在统一时段内让学生走班选修。

为加强课程管理,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我校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在每学期开学前,组织教师编写《学生选修选课指导手册》,内容包括国家选修课程、选修校本课程在内的选课目录,各门选修课程简介,选择课程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等,在校园网上公布或印发给学生和家长。每学期期初,由班主任负责,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发展方向确定选修课程,再由课程发展处根据学生选修情况编制本学期的课程计划。

加强课程管理,还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我校由课程发展处负责,每学期期末,对纳入学校课程计划的国家课程实施情况和校本课程研发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一方面对责任教师开发实施这些课程的态度、水平和实绩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工作综合考评;另一方面督促、指导各课程责任教师做好学生的学习评价,在每门课程结束时,必须以笔试、面试、作品展示等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然后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水平给出总结性评价,认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学业等第,给予相应的学分,再由班主任记入学生档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学业校本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