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方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0-03-09 02:06邵静
关键词:研究性南京校本

邵静

摘要:南京地方史校本课程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以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的培育为基石,引导学生讲好南京故事,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课程主体框架分为“历史名人篇”“建筑古迹篇”“特色展馆篇”“民俗风情篇”,在初一年级的选修课程中开设,主要采取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教学两种实施形式。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

关键词:南京地方史校本课程传统文化课程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到,“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各板块的学习内容应适于学校的学年及学期教学计划,并留有适当的余地,为各地区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空间”;“要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历史教学资源,尤其是乡土历史资源,充分发挥乡土历史的教育功能”。

我校一贯重视学生个性化需求,不断在实践中完善适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体系。对本校学生的问卷和访谈调查显示,学生喜欢历史,渴望深入了解自己所在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厚重的文化底蕴。然而,历史教科书的通史安排对南京的历史提及较少。在此背景下,我们着手开发南京地方史校本课程。

一、课程目标

梁启超先生说过:“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这句话反映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独立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南京地方史校本课程

就是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以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的培育为基石,引导学生讲好南京故事,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基于此,我们将课程目标设定为:带领学生探寻南京历史遗址遗迹背后的故事,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组织策划、查找资料、社会活动、写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走访、采风、调查、访谈等学习方式,在观察中形成历史想象,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进而形成和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在南京历史文化中挖掘中国人千载传承的美德、为人处世的态度、含蓄委婉的表达、诚信有责的精神,推动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认知到认同。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基于课程目标,贴近学生生活,立足当地文化。我们深入研究南京地方史,凸显南京的历史文化和历史地位,结合南京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对于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优势项目,条分缕析,分门别类,利用信息技术重读南京,重温历史。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制了南京地方史校本课程教材《南京·记忆》,主体框架分为“历史名人篇”“建筑古迹篇”“特色展馆篇”“民俗风情篇”,旨在带领学生领略南京城的历史韵味,浸濡南京城的历史文化。

“历史名人篇”和“建筑古迹篇”选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历史地位突出的人物或

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迹,点面结合地呈现南京城的历史文化底蕴;“特色展馆篇”选取与南京地方史相关度高、史料丰富并能组织“博物馆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展馆,便于学生“亲历”历史;“民俗风情篇”选取南京人传统生活中最具典型“南京味儿”的民俗,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南京“华而不佻”“醇而不俚”的民俗本质以及南京民俗中充溢着的丰富文化内涵。

三、课程安排

结合本校实际,南京地方史校本课程在初一年级的选修课程中开设,由对南京地方史感兴趣的学生自主申报、选修,每周两课时,集中安排在每周五的第7节和第8节课。授课教师会在开课前根据课时安排和课程内容设定课时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形式,安排好学期教学进度,用一个学年的时间完成课程内容。目前,该课程已经在本校开设了三个学年,积累了一定的资料与经验,为基础课程拓展了资源。

四、课程实施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南京地方史校本课程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实施形式: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本课程实施的重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的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选题、制订研究计划、记录研究过程、形成研究成果并交流研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学生能系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保护和发展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行动能力。如在学期末的总结课《最美南京》中,6个小组分别选择了“南京雨花石”“南京秦淮河”“金陵女子大学”“南京云锦”“南京美食”作为学习主题,采取文献研读、走访、采风、调查、访谈等研究方式,最终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并就指导教师的提问现场答辩。

实践性教学围绕课程主题,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实践性教学富有趣味性和竞争性,迎合初中生喜欢在活动中展示自我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老行当的韵味》一课,学生通过设计“新城老行当一条街”来体验老行当的文化气息,访谈老行当“磨剪刀、戧菜刀”的故事,聆听老行当的吆喝;体验剪纸、冰糖葫芦的制作,感受老行当的魅力。学生在老行当的故事中,提炼出了老行当精神;在设计、布置、体验、介绍、游览和分析新城“老行当一条街”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匠人精神”勾连在了一起。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从课程中受益,我们还加强了校本课程与基础课程相整合的实践研究,将地方史校本课程内容作为基础课程的资源库,在适当的时候采取嵌入式教学、系统性教学、活动课教学等多样化的形式,使之与基础课程相融合。

五、课程评价

课程的评价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南京地方史校本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具体如下:

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表现和阶段性学习成果;评价形式多元化,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小组综评相结合,总结与调查汇报相结合,展示与创作相结合的形式。

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学期末研究性学习报告和答辩。为了反馈学生一学期以来对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问题,我们设置研究性学习作业作为期末考核的重要内容。学生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根据主题确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分工合作开展研究,最终完成研究报告并在评委导师团面前接受答辩,将答辩结果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

此外,课程还采用其他评价方式。如参与学校的校本课程会演、参加各类比赛、接受社会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等。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初中历史教育中南京地方史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编号:Ba/2015/02/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个案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0(2).

[2]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1999(11).

[3]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释义[J].中小学管理,2001(4).

[4] 余进利.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4(1).

[5] 刘正伟,李品.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6(17).

[6] 范蔚,李宝庆.校本课程论发展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7] 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5).

[8] 刘丹.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以北安小学为个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9]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研究性南京校本
南京大闯关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