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城市公园适老性更新思考

2020-03-11 08:52班旭晨
艺术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疫情防控城市公园老龄化

摘要:2019年,中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增加,老城区面临着老龄化程度增加、人口密集、用地紧张、公共空间供应不足等问题,这就引发了城市社区和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适老性转向。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的中心单位是城市公园,这是市民日常最易使用和接触的活动场所,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对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同时对全国人民的生活秩序、社会各界的生产活动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城市绿地公园成为了疫情防控期间较为重要的户外休憩活动场所之一,也是社会活动逐渐恢复后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地之一,因此做好城市公园疫情防控和适老性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公园;疫情防控;适老性

0 前言

我国早在20世纪末就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关爱老年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逐渐演变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做得不是特别好,城市绿地建设方面也是。老年人行动不便,社会参与度降低,城市绿地变成了中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1]。因此在城市绿地公园的建设和更新中,能否合理、充分地考虑老年人的活动特点和特殊需求,成为了判断一个城市基建水平和服务型社会建设发展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本文以邯郸丛台公园建设情况为例,对公园的适老性建设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一些优化建议。

1 老年人特征分析

1.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首先,在参与城市公园活动时,相比年轻人,老年人的各项生理机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因此可能不能及时应对各项风险带来的伤害。其次,由于神经和骨骼系统的衰退,所以老年人活动起来不能较为剧烈,老年人的活动场地最重要的就是做好防滑和设施物品的边角柔化处理,降低尖锐物造成损伤的可能性。再者,此群体视力水平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对色彩的辨别能力会减弱,对光线明暗变化的感应也会弱化,因此需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合理的灯光照明布置[2]。比如路沿灯带、台阶灯带等,引导老人行走。最后,老人的听力会减弱,严重者有丧失听力的可能性,对周边环境声音的敏锐度会下降乃至无法精确判断,这就导致老年人需离声源更近,与其他人交流的距离也会拉近。因此,公园内的休息座椅和音响系统都要考虑到老人的这些特殊需求。

1.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在市内,大多数老人退休后基本都无事可做,赋闲在家。一方面,子女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老人,因此老人会对儿女产生较强的依赖性,渴望得到其关心;另一方面,老人也会与外界积极交往,获得情感共鸣与心理满足,从这方面来讲,城市公园绿地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所,单从人群来讲,城市绿地对老年人的重要程度是最高的。

2 选址

2.1 场地概况

目前邯郸市的丛台公园内包含文物设施与建筑,也是邯郸市西部和北部老年人的主要聚集活动场所。

丛台公园建园日期可追溯至“中华民国”28年(1939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扩建和修缮,是邯郸市第一座公共公园。因历史久远,且未进行大面积修缮改建,目前园内植物茂密,除主路外大部分道路坎坷不平。休憩设施破旧,且数量稀少。

丛台公园位于邯郸市主干道中华大街,可达性较高。面积将近400亩,相对较大,游客容纳量较大[3]。目前丛台公园共有三个出入口,特殊时期仅开放东侧主入口,因此对人员的检测较到位。同时管理部门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并与街道和社区的防疫指挥管理机构建立联动机制,方便发现情况以后及时上报处理。建筑类设施已暂停参观,园内停止了一切官方展览、演出、娱乐等活动。

2.2 场地现状

场地内包括河流、建筑、文化雕塑、动物园、长廊等设施,道路设置较为合理,水体面积较大。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色彩相对单一,植物面积占比较大。道路铺装舒适度一般。服务设施是相对薄弱的环节,首先休息设施比较少,标识系统比较陈旧,照明设施昏暗单一、数量较少,运动设施目前仅有北侧一处健身广场,比较陈旧,卫生设施几乎没有,无障碍设施完全没有[4]。在公园的管理维护方面,环境和卫生较好,维护设施较新,园林养护一般,导致整体观感略为混乱。(如图1)

2.3 活动规律

通过对丛台公园的现场调研,总结出老年人的活动规律。老年人的入园时间具有一定规律。城市公园中,活动时间最早为5:00,晨练是主要活动内容,6:00~8:00时

间段晨练人数最多。随后公园的入园人数逐渐增多,在8:00~10:00这个时间段会出现人流量高峰,同时活动的内容会多样化发展,例如定期组织的戏曲活动、书法练习、健身器材锻炼等。而下午的活动时间则随季节发生变化[5]。夏季气温较高,天暗得较晚,因此活动时间大多集中在18:00~20:00,春秋季则集中在15:00~17:00。此外,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老年人的活动行为也较为规律。60~70岁的男性通常会进行太极、乐器、棋牌、书法和器械运动等;60~70岁的女性多进行快走、戏曲活动等;70~80岁的老年人行动较为迟缓,主要进行的是简单的器械锻炼和散步这类活动;80岁以上的老人多数是由家人陪护,静坐为主[6]。

3 城市公园规划策略

3.1 优化公园空间的合理布局

通过上文,可知老年人在園内活动的形式既包括聊天、下棋、观景等静态活动,也包括练剑、散步、运动、广场舞等动态活动。不同类型的活动形式对空间的要求不尽相同。为避免不同活动类型人群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和明确功能分区,要对活动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改造,划分大块的动静区域,设置明显易懂的导视系统,对于开放式、半开放式和私密活动区域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充分利用植物,对开放式空间和半开放式空间进行软性的分隔。优化点(建筑和构筑物)、线(步道和廊道)、面(活动区域)之间的关系,有机结合,形成生动立体的公园空间体系。

3.2 增加城市绿地公园的基础服务设施种类和数量

目前疫情形势虽稍微缓和,但防控才是最关键的一步,尤其对于免疫力较低的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7]。在公园入口处设置检查站,可以初步筛选人群,但园内缺少卫生设施[8]。园内仅有一处厕所,位于园内西侧靠北,而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则是在西侧入口处健身区域和东北侧廊亭区域,因此建议在这两处区域之间建一处厕所,方便行动迟缓或不便的老年人使用。另外,建议主道路每隔200米,在每条小路入口设置一处洗手消毒装置,方便游人卫生消毒,降低传染风险。

除了主入口的一处坡道,园内并没有无障碍设计。除了主道路是新铺的石砖外,其余小道多为木道或石路,崎岖不平;园内河流与道路并无驳岸缓冲,水面与地面高差约为3米,岸边无保护设施。对于小道,可以适当拓宽一些节点的必达道路,60~80厘米即可,采用步道透水铺装,增加防滑性,另一侧木道或石道则进行找平处理。有一些小道直入密林,若老年人进去后摔倒或者昏迷,无法及时被发现,因此可设置空心栏杆,两头安装喇叭形扩音器,若遇紧急情况行动不便,可用手拍打栏杆求救,方便其他人第一时间发现伤者,及时进行救援。

在河岸前,可以设置缓冲步梯和刹车坡道,一方面可以增加亲水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意外发生时进行缓冲,防止二次伤害的发生。公园内的休息座椅多为石凳,且数量较少,老人聚集区域的长廊和活动器材广场休息座椅更少。可以在这两个区域和河岸前增设一些适合老年人休憩的靠背座椅,材质可选用木质、塑料座椅等,要注意排水性,靠背角度不宜过大,10°~20°皆可,扶手高度和长度也要方便老年人活动间隙的休息与交流。在座椅旁可增设茶水间、垃圾桶等布置。对于路沿、台阶和护栏等设施,要注意植物的修剪,加强照明,上下台阶处最好设置灯带,并设置明确标识牌,扶手高度也应相应延长,并根据地面高度进行相应的调整,防患于未然[9]。园内目前有一座拱形桥,桥面并无阶梯,仅用两种不同密度和条纹的防滑带铺装,年轻人走时都要小心翼翼,若是雨天或雪天,此桥根本无法行走。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增设临时阶梯,设置防滑铺装。

3.3 增强城市公园管理人员的防控意识

当下疫情防控仍是头号任务,除严格把控入园人员体温情况外,也要增加园内巡逻人数和次数。同时提醒游客时刻做好防护措施,佩戴口罩,勤洗手,与周边人员保持安全距离。主动疏散人员自发组织的聚集性活动。定期进行针对老年人的抢救和处理训练,增加经验,防止遇到突发情况时在抢救过程中对老年人造成二次伤害。

3.4 完善城市公园绿地适老性建设和运行的相关政策保障体系

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在不断加剧,城市公园逐渐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在城市公园为老年人群提供公共活动空间的同时,也涌现出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为保障城市公园实现良性、健康的发展,从政策法规层面,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城市公园建设保障体系。目前国家出台的有《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公园设计规范》和《公园设计规范》等与城市公园建设相关的规范,但其中涉及城市公园与老年人之间关系的内容还较少。政府部门下一步应完善的就是相关的政策保障体系,打造文明和谐、环境优美、适用于各年龄段使用者的户外公共活动场地[10]。

4 结语

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老年人在疫情高峰期后出现了类似年轻人“报复性消费”行为的“报复性活动”。而老年人参与户外活动的“主战场”就是城市公园。城市内的公园也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年轻人更多转向游玩一体的位于郊区的新开发的公园,因此在城市公园的规划与建设中,老年人的使用特征和活动需求是必须单独考虑的。老年人在城市公园中,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会有更特殊的特性,本文选取某公园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相应的优化意见,希望此研究成果可为其他城市公园的适老性更新提供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 翟子敏,李博,顾兵.当代老年公寓娱乐休闲空间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8(18):114-115.

[2] 谷秋悦,吴冬蕾.景区及古迹导视系统设计探讨[J].大众文艺,2018(22):84-85.

[3]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6-77.

[4] 董利婷.南京月牙湖公园小水域植物造景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103-104.

[5] 杨婧熙,丁山.基于自然体验的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研究——以南京珍珠泉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92-93.

[6] 任启力,叶洁楠.整体观视角下新徽派建筑设计方法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02-103.

[7] 王奕,祝遵凌,朱仙美.地域振兴:从浦口火车站到筑波科学城[J].艺海,2020(4):156-157.

[8] 李璇,何佳.历史街區的文创产品设计——以常州青果巷为例[J].艺海,2020(4):82-83.

[9] 甘颖,于娜.肢体残障人群的居住空间无障碍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6):111.

[10] 张继强,张乘风.建筑与园林中设计形式的美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18.

作者简介:班旭晨(1995—),男,河北邯郸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指导老师:叶洁楠(1985—),女,江苏南京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疫情防控城市公园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安徽省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传染病综述
2013~2017年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急诊科接种狂犬疫苗情况分析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