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宫梳名篦的当代传承与艺术研究

2020-03-11 08:52狄静
艺术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文化传承

摘要:宫梳名篦是江苏常州的一大特色,更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研究江苏非遗文化,鞭策非遗文化的立异、传承与成长,既是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必要,也能够推动民俗文化研究。本文详细探讨民俗视野下的宫梳名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制作工序等内容。在对宫梳名篦发展现状进行了解的同时,发展梳篦的发展存在独创性单一、社会知名度低等问题。综合以上问题,对其传承机制与现实意义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将宫梳名篦与景观设计等多样化事物相结合的建议。

关键词:宫梳名篦;文化传承;非遗文化;梳篦艺术

0 引言

当代很多著作文献对宫梳名篦的研究都仅限于历史和文化价值,缺少了宫梳名篦在非遗视野下的发展方向的研究。因此,本文着重从传承方面对宫梳名篦进行研究分析,让宫梳名篦的文化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江南有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1]。中国常州梳篦历史悠久,晋代时(公元265—420年)便有相应的文字记载;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梳篦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梳篦又称“栉”,清代时苏州织造府的官员每年总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档梳篦,连同他们造的龙袍一起纳贡皇宫,因而常州梳篦享有“宫梳名篦”的佳誉[2]。当代梳篦造型生动、色彩丰富,并且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使用性和收藏性。

1 常州梳篦的历史研究

1959出土的象牙梳可谓是我国最先的“栉”[3]。将各种梳篦放置一处不难发现,每个朝代所产生的梳篦都各具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汉朝的梳篦和唐朝的梳篦都为马蹄形状,只不过汉朝的形状偏长,而唐朝的梳篦下部偏宽;并且梳篦上的图案雕刻样式有鸟兽和云气。宋代的为月牙形。梳篦在古时候的制作材料以木和竹为主,同时也用一些金、银、玉、象牙等材料制作梳篦。

盛唐时期,梳篦种类逐渐丰富,尺寸也开始有了变化。从北宋时期开始,材质的稀缺珍贵,金银栉具相称风行。元朝,常州梳篦航运输出,畅销外洋。明末清初,常州梳篦的知名度已有了一点成就,大批量的人开始从事梳篦出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提起制篦,有这样一段故事:春秋时期,有一官吏陈七子,因犯了错被打入天牢。因狱中生活条件较差,陈七子的头部就开始出现虱子,奇痒非常。一天,陈七子被实施用刑,用刑的工具为毛竹板,之后毛竹板在被使用过后成了篦条,陈七子恰好发现了这一现象,便对其进行整理,并且用它去清理头部的虱子。这就是最初的篦箕。隋朝时期曾开凿过一条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而那条河恰好流经常州,因此在常州的河岸两旁就出现了许多作坊,用于梳篦的制作与售卖,也就有了后来的篦箕巷。乾隆年间的《常州赋》有“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记述[4]。

明代末年,市井中曾出现过一种现象——文亨穿月,篦梁登火,该现象后期还成为当地的一个有名的景象,侧面也可看出古时候的梳篦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2 宫梳名篦的发展现状

2.1 宫梳名篦表达方式单一,独创性不足

随着跨界设计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产品在视觉上、功能上更加完善。在当下宫梳名篦的独创性表达方式上,虽然梳篦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但它的文化知名度不够响亮;并且梳篦相关旅游产品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旅游产品呈现出同质化[5]。这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梳篦的选材比较讲究,制作过程也有毛竹、木料、兽骨等材料,这些无疑是宫梳名篦具有独创性的有利条件。

2.2 梳篦的应用形式单一,未对文化内涵应用给予重视

梳篦主要以实体的物件为载体,对梳篦元素的应用目前处于潜在发展状态。宫梳名篦的功能性方面也有待完善[6]。宫梳名篦同样有着复杂的制作工序,木梳的工序有二十八道,而篦萁有七十二道工序,其中的多种工序需要经过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方能完成[7]。人们在过度关注外在表现的同时,忽略了常州梳篦自身所带有的文化内涵。而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梳篦的应用形式也可以通过数字媒体等网络应用方式展现出来。并且梳篦中也存在诸多元素可加以运用,通过多种方式对梳篦自身所带的文化内涵加以宣传和推广。

2.3 梳篦与商业融合相对较弱,销售市场相对偏小

如今文化型消费越来越多,梳篦的营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不够年轻化,并且梳篦文创产品没有形成品牌,致使梳篦的销售人群受到限制。梳篦相关的文创产品更是少之又少,不仅数量少,在创新种类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改善。文化与商业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紧密,通过商业途径,既可以提高梳篦的知名度,又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收益,继而形成良性循环的营销模式,因此梳篦文化商業上的合作往来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3 宫梳名篦的当代传承

2008年,宫梳名篦也正式被国家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中[8]。常州梳篦作为一种技术的结晶,更是一种文化精神与审美理想的载体,凝聚着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

3.1 对传统形态的保护

为了宫梳名篦得到更好的传承,政府首先应制定和完善非遗文化的相关政策,鼓励生产[9]。亦可建立对应的机构专门负责并进行规划管理。传承的机制亦不可落下,开设“宫梳名篦人才培养工程”,保证非遗文化的顺利传承。

同时,常州梳篦作为一种非遗文化,也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原有形态的基础上发展,既保护了从古至今梳篦流传下来的形态特征,又可以融入现代元素,共同推动常州梳篦的发展。

3.2 在造型设计上的创新

完全可以根据不同人群创造不同特色的宫梳名篦,用于提高其知名度,助力民俗文化研究[10]。例如,当前较为火爆的故宫文创,就侧重于公众的需求,以其为导向加以研究和创新,并充分利用故宫中腾龙、祥云等较为代表性的元素打造周边产品,如故宫口红、故宫印章、故宫日历等。宫梳名篦也可充分汲取这方面的经验,在造型上进行跨界设计,融入更生活化的元素,打造不同主题的联名款周边,或是打造含有梳篦元素的生活用品。既宣传了常州梳篦,也扩大了其消费市场,增加了消费人群,并且与合作对象也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打造宫梳名篦纯欣赏性的艺术类产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设计不同类型的艺术产品,展现宫梳名篦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并且可以与各大商家合作进行展出和售卖,如放置于各大书店、文创产品店内进行售卖,也可将宫梳名篦运用于手办制作,便于手办爱好收藏者购买与收藏。

打造宫梳名篦主题类家具产品[11]。可将梳篦元素运用于地毯、靠枕等家具设计中,将梳篦元素融入生活,尽可能满足大众的需求。

打造宫梳名篦主题服饰。将梳篦元素纳入服饰设计的参考元素,设计带有宫梳名篦特色的洛丽塔、旗袍等服飾。同时也可将其元素与钱包、香囊等小饰品结合,展现我国非遗文化的特色。

打造宫梳名篦主题首饰。提取梳篦元素,打造相关手链、项链、戒指等物品进行展出和售卖,在展现梳篦文化价值的同时,很好地与商业融合。

打造宫梳名篦主题建筑。可以考虑建设含有梳篦元素的主题民宿或者是主题房间[12]。放置不同造型的梳篦印章增加趣味性,让顾客可以更直接地观察和了解梳篦文化。

3.3 跨界设计中发挥的作用

有利于拓宽消费市场,丰富常州梳篦的功能性,增强其开放性和互动性。例如,将常州梳篦与城市景观设计相结合。在景观艺术设计中融入梳篦文化,设计以宫梳名篦为原型的梳篦庭院,不仅可以使宫梳名篦在景观设计方向获得一定的关注度,也能使宫梳名篦的跨界设计多样化。在互利共赢的情况下,也可以帮助中国在景观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达到设计风格多元化的效果。例如,结合“文化+教育+旅游发展”的发展模式,塑造梳篦品牌。宫梳名篦繁杂的制作工序同样是它具备的特色文化。线下可以开设宫梳名篦的制作体验屋,让体验者感受梳篦的制作过程,学习这门技艺[13];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梳篦作为手办礼送朋友,提高宫梳名篦的知名度。线上可以将宫梳名篦的制作与互联网相结合,开设网上店铺,提供定制服务;也可打造梳篦制作通关小游戏,举办宫梳名篦相关的创新绘画大赛,学校开设梳篦艺术周或者相关的专业学习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到梳篦文化。

有利于提高关注度,获取更多发展机会。例如,《上新了,故宫》《登场了,敦煌》将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相结合,以更具趣味性的方式向大众呈现我国的文化魅力;宫梳名篦同样可以“依葫芦画瓢”,拍摄梳篦相关的纪录片;开展梳篦主题活动,通过流量方式提高知名度。

4 结语

传承与发展梳篦文化,既彰显了非遗文化的魅力,还传播了其文化内涵。多元化的跨界设计,创新了梳篦的应用形式,满足了大众消费需求的转变。多样化的传承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宫梳名篦,让其在更多的领域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陈铭.浅谈常州梳箆与日本传统木梳的同异性[J].大众文艺,2017(13):276-277.

[2] 张靖崎.常州梳篦的数字化保存研究[J].艺海,2018(02):131-133.

[3] 孙发成.乡土奇葩:常州梳篦艺术[J].寻根,2010(03):137-141.

[4] 胡晓蕾.民艺产业化的品牌建设研究——以谭木匠为例的实证与规范分析[D].山东:山东大学,2009:5.

[5] 高宇婷,杨子,朱一,等.当代中国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分析——以常州梳篦为例[J].大众文艺,2019(13):62-63.

[6] 朱心含,孙鲁宁.传统民间工艺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适配性——以竹编为例[J].大众文艺,2019(22):100-101.

[7] 陈铭.浅谈常州梳箆与日本传统木梳的同异性[J].大众文艺,2017(13):276-277.

[8] 星绘.源远梳篦艺文事 流长千年又重光——独具特色的梳篦[J].青春期健康,2014(6):74-77.

[9] 向清菁,骆玮.图像化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J].大众文艺,2019(19):2-3.

[10] 苗梅花,纪圆圆.“非遗”视角下的陶瓷产品创新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22):139-140.

[11] 陈思凡.浅谈家具设计中的波普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72-73.

[12] 朱凯丽,梁晶,朱依琳.南京民俗文化与主题民宿设计[J].大众文艺,2019(17):94-95.

[13] 田襄齐,陈玮,熊瑶.浅析剪纸艺术在园林中的体现[J].大众文艺,2019(20):39-40.

作者简介:狄静(1999—),女,河南济源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指导老师:汤箬梅(1980—),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陈玮(1973— ),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艺术学。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文化传承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